晉國被一分為三,那麼魯國有三桓,為何沒能三分魯國呢?

2021-02-23 情懷歷史

三家分晉,指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的事件。從公元前633年晉文公作三軍設六卿起,六卿一直把握著晉國的大權。公元前453年,趙氏聯合韓﹑魏滅掉了智氏,晉國公室名存實亡。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韓虔﹑趙籍﹑魏斯為諸侯。到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韓哀侯﹑趙敬侯瓜分了晉國公室。由此,對於晉國這一強大的諸侯國,之所以被一分為三,直接原因就是卿大夫擁有了不遜色於君主的權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春秋戰國時期,魯國也存在類似於晉國的問題。三桓,是春秋魯國卿大夫孟氏(亦稱仲氏)、叔孫氏、季氏三家的合稱,這三家卿大夫長期把持著魯國的大權。那麼,問題來了,晉國被一分為三,那麼魯國有三桓,為何沒能三分魯國呢?

首先,魯莊公父親魯桓公有四子,嫡長子魯莊公繼承魯國國君,在此基礎上,庶長子慶父、庶次子叔牙、嫡次子季友都被封為卿大夫。對於這三家卿大夫的後代,都形成了大家族,由於三家皆出自魯桓公之後,所以被人們稱為「三桓」。在春秋時期,孔子曾經試圖改變三桓把持魯國大權的局面,但是在三桓強大的實力面前,無法成功,最終孔子只能無奈離開魯國。

春秋末期,三桓強盛而公室微弱如同小侯。「三桓勝,魯如小侯,卑於三桓之家。」不過,儘管三桓把持了魯國的大權,但是,魯國卻沒有像晉國一樣被一分為三。究其原因,主要分為以下幾點。一方面,這是因為魯國的實力相對較弱。在春秋戰國時期,魯國和齊國、晉國、楚國、秦國這樣的大國比起來,只能說是一個中等諸侯國。

到了春秋末期,雖然三桓的實力已經碾壓了魯國君主,這不僅導致孔子無法削弱三桓,甚至還出現了魯國君主客死異鄉的情況出現,不過,在魯國周圍,則存在齊國、吳國、越國、楚國、晉國等大國。因此,本就弱小的魯國,如果在一分為三的話,很可能會被周邊的大國兼併。而這,顯然不符合三桓的利益。

換而言之,三桓的利益,是建立在魯國存在的基礎上,如果魯國被齊國、楚國、晉國、吳國等大國消滅的話,那麼三桓自然就是「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了。與此相對應的是,晉國因為實在太強大了,即便被一分為三,趙國、韓國、魏國依然能夠成為戰國七雄,比如魏國甚至還是戰國初期的中原霸主。

同時,對於晉國的趙氏、魏氏、韓氏等卿大夫,是異姓的卿大夫。而就魯國的三桓來說,因為是魯桓公的後人,所以,和魯國公室自然是同一血脈的。所以,對於三桓來說,如果要去肢解魯國的話,所承受的壓力是非常大的,這和三家分晉的情況,無疑還是存在一定區別的。

並且,三桓的勢力也不是一直都堅不可摧的。比如孔子擔任魯國代理宰相期間,主張「墮三都」就獲得了叔孫氏和季孫氏的支持,對於三桓來說,也需要借孔子之手,以此抑制家臣的勢力,也即三桓的家臣,一度威脅到了三桓自身。進一步來說,在筆者看來,三桓因為家臣勢力崛起,所以也曾出現外強中乾的情況,這導致其沒有精力和實力來三分魯國。

最後,另一方面,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約束,也是導致魯國沒有像晉國一樣被卿大夫瓜分。就晉國來說,曾經發生「曲沃代翼」這一事件,對於曲沃代翼來說,直接破壞了周朝的宗法制和分封制,這也讓魏國、趙國、韓國沒有太大的心理壓力來瓜分晉國。與此相對應的是,就魯國來說,因為君主是周公姬旦的後人,所以魯國成為典型周禮的保存者和實施者,世人稱「周禮盡在魯矣」。

相對於其他諸侯國,魯國對於周禮的維護和支持,無疑是非常堅決的。而就三桓來說,一旦要三分魯國,就是要破壞周禮,這不僅會遭到魯國上下的反對,也可能引起周王室的幹涉。在春秋末期到戰國初期,周王室還是存在一定威望的,這也是三桓忌憚的地方。綜上,魯國三桓,卻沒能像晉國三卿那樣瓜分魯國。

文/情懷歷史

相關焦點

  • 魯國三桓實力強大,為何不學「三家分晉」,將魯國瓜分呢?
    其中,就春秋時期的大國晉國來說,就被魏國、韓國、趙國這三國所瓜分,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晉」。而就魯國來說,三桓,也即孟孫氏、叔孫氏和季孫氏這三家卿大夫,同樣把持了魯國大權。魯國的三桓起於魯莊公時代(前693年─前662年)。魯莊公父親魯桓公有四子,嫡長子魯莊公繼承魯國國君;庶長子慶父(諡共,又稱共仲,其後代稱仲孫氏。
  • 陪臣執國命之「魯三桓」,為何沒能三分魯國?
    魯國為周公所封之國,因周公佐成王,故以其子伯禽就國,因此魯國在規模、體制、禮儀等方面高於一般諸侯國。魯國恪守周代禮儀典章制度,一直嚴格地貫徹著分封制,卻也因此而逐漸由周王朝的東方大藩淪為一個春秋戰國之際的二流國家。但魯國嚴守周文化傳統,較為完整地保存了周代的禮儀制度和禮樂傳統,為以孔子為首的儒家學派的產生提供了絕佳的文化土壤。
  • 三桓專政的魯國,連國君都被逼走,為何沒有如晉一般發生分裂?
    諸侯們的行為,可以說是為國內的卿族作了個「榜樣」,所以他們也有樣學樣的開始不聽諸侯們的指揮,有的甚至將國家大權抓到自己手中,讓諸侯也成為如周天子一般的存在。魯國三桓專政把持著國家的大權,時間長達幾十年。同樣是卿族掌權,同樣是權力下移,晉國最後被趙、韓、魏三家瓜分,而魯國為何卻堅持了下來。
  • 魯國三桓前傳
    春秋時期,周王國的諸侯,分為八等:一等,如晉國;二等,如齊國;三等,如魯國、宋國;四等,如鄭國、衛國;五等,如陳國、蔡國;六等,如曹國、莒國、江國、黃國;七等,如邾國、滕國、薛國;八等,如小邾國。 魯國是三等國,在西周以及春秋前期,國力較強。西周中期,魯國侯爵為魯厲公、魯獻公兄弟,下一代則是魯真公、魯武公兄弟。
  • 魯國三桓的家臣們——陽虎亂魯
    陽虎,姬姓,又名陽貨,本是孟孫氏的族人,亦即魯國公族,後來做了季孫氏的家宰,一度「陪臣執國命」,控制三桓,掌握魯國的實權,囚禁主公季桓子三年,最後造反失敗,逃奔晉國。陽虎是季平子季孫意如的家臣。此時孔子已經是名人了,前504年,陽虎想要拉攏他一起做事,遂舉薦他為官。孔子雖然記恨以前被他拒之門外的事,但因為能做官,還是答應了陽虎的邀請,孔子想的是,等有了權力後,再收拾他,孔子從此進入魯國政界。前502年十月初三,陽虎計劃在蒲圃設享禮時,暗殺季孫斯。陽虎驅車在前,林楚為季孫斯駕車,陽虎的從弟陽越走在最後。
  • 魯國三桓之害,傳了十代,危害近三百年
    三桓,指春秋時期魯國的大貴族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魯國的三桓起於魯莊公時代,亦即前693到前662年。魯莊公的三個兄弟,形成三系,號稱三桓。 魯莊公、孟慶父、叔牙和季友,都是魯桓公的兒子,孟慶父、叔牙和季友分別是魯國勢力最大、專權時間最長的三大世家孟孫氏、叔孫氏和季氏的始祖。
  • 魯國三桓叔孫氏
    三桓輪流執政魯國,因此,叔孫得臣曾擔任魯國正卿,先後輔佐魯文公、魯宣公。 前624年春,因為沈國投靠了楚國,於是,叔孫得臣會合了魯國、晉國、宋國、陳國、衛國、鄭國的軍隊攻打沈國,沈國的百姓潰散。 為慶祝勝利,這年冬季,魯文公到晉國和晉襄公結盟,晉襄公是晉文公的兒子,繼續了晉文公的霸主事業。
  • 魯國春秋之前是天下數一數二的大諸侯,為何變成弱國,原因在此
    春秋之後大家都知道,周天子失權,諸侯紛爭,但是在春秋之前呢,周天子還是擁有著很強的實力,說一不二。而在周天子之下呢?各諸侯的實力為何呢?秦國雖然後來一統天下,但是他真正要崛起是王室東遷之後,西周時期秦國不強,而晉國在春秋時期是絕對的霸主,但是西周的晉國依然算不上霸主,而且內亂頻頻,至於楚國此時還在悶頭發展,燕國遠在北方,齊國雖然有姜太公的恩澤,可是因為國君被周王烹殺而一度衰弱,當時諸侯中最強的還是魯國。
  • 擁有孔子的魯國,為什麼沒有成為戰國七雄?
    面對逐漸強大的私家勢力,公室已有所警覺,並採取了一定的措施,整個春秋時代,公室與私室鬥爭貫穿始終,強大的晉國最終被韓趙魏三分、稱霸東方的姜齊最終被私家田氏所取代,這倆都是公室被私室消滅的典型例子。作為猶秉周禮的魯國來說,卿權更為強大,三桓(魯桓公的三個後代,季孫氏、孟孫氏和叔孫氏)在國內十分強勢,公元前517年魯昭公親自伐季氏,標誌著國君與卿大夫的矛盾已白熱化。在國君與三桓的幾次較量中,都以國君的失敗而宣告結束,直接的軍事打擊尚且敗北,削奪封邑的方式更是無從談起。如此的魯國何以成為戰國七雄那樣的國家呢?
  • 魯國三桓之一叔孫氏的掘墓人私生子豎牛
    而宣伯也再次派人傳話給晉國大夫郤犨說:"魯國有季氏和孟氏,就好像晉國有欒氏和範氏,國政都由他們把持。現在季、孟兩家合謀說:'晉國政出多門,魯國不能再追隨晉國。寧可事奉齊國和楚國,就算是亡國,也不再追隨晉國了。'所以晉國若想繼續領導魯國,就請截留季孫行父(當時季孫行父率軍與晉國部隊在一起)並殺了他,我來殺孟孫蔑(孟氏留守國內)。只要除掉這兩人,魯國將一心事晉,不再生二心。
  • 西周「長兄」魯國的亡國之路,外患很少,內亂卻不停
    魯國自周公受封、伯禽開國以來,一直是諸侯國中的「長兄」,其「奏天子禮樂」的特殊待遇是天下所有諸侯裡的獨一份,可為什麼如此強大的國家在後來的春秋、戰國存在感很弱呢?齊國雖然打過它,但縱觀八百年歷史裡齊魯兩國還是以交好為主旋律的,其他各國出於「周室最親是為魯」也不敢輕易動它。
  • 魯國離齊國那麼近,為何最終消滅魯國的是楚國,而不是齊國?
    不管是春秋時期的爭霸戰爭中,還是在戰國時期的兼併戰爭中,魯國的目標都只是自保,而無法和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相抗衡。到了戰國末期,魯國最終被楚國所吞併。那麼,問題來了,齊魯近在咫尺,為何齊國這麼多年都沒能吞併弱小的魯國?反而讓楚國後來居上了呢?一首先,對於齊國來說,曾經多次進攻魯國。
  • 話說魯國三桓叔孫氏,以及立德立功立言
    春秋前期,前694年,魯桓公允,去世,他有四個兒子,長子繼位,是為魯莊公,次子慶父、三子叔牙、四子季友。次子、三子、四子,形成「三桓」: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世代相傳,長期把持魯國政局。來說說其中的叔孫氏。
  • 魯國到了後期,掌握在三桓家族手中,可謂成也是它敗也是它
    而在魯國有很長一段時間是三桓掌握住了所有的權利,就連君王面對他們的時候,也不敢大聲說話。下面就來詳細的說說三桓是什麼,其實就是三個卿大夫,孟氏,叔孫氏,季氏。這三個並不是一般人大家都知道,春秋的時候採用的是長子繼承制,只有正室所出的大兒子才擁有繼承權,那麼這三個人則是庶子,所以他們雖然是魯莊公的兄弟,但卻不是同一個母親生出來的。
  • 魯國三虎將:為魯國南徵北戰,其中一位是孔子的父親!
    在此基礎上,魯國因為長期對外徵戰,自然也誕生了不少優秀的武將,比如在長勺之戰中,曹劌就一鼓作氣,率領魯國大軍擊敗了齊國大軍。除了曹劌之外,魯國還有三位比較勇猛的武將,這三人被後人稱之為「魯國三虎將」。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三人之中,有一位還是孔子的父親。狄虒彌魯國大將,作戰勇猛。
  • 魯國離齊國那麼近,為何消滅魯國的反而是楚國?
    戰國初期,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除戰國七雄外,還有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魯國等大國。小國尚有鄭國、衛國、滕國、鄒國、費國等。
  • 魯國最能稱霸諸侯的國家,卻迎來滅亡,看魯國如何將一手好牌打爛
    可以說魯國和周王朝的關係血濃於水,這些都得益於周公旦的血統與能力,前期周王朝從多方面扶持魯國,為魯國的強盛奠定了基礎,所以在禮崩樂壞的時期,問天下周禮看魯國。因此周王朝榮辱的背後都有一個魯國在默默支持著。
  • 周禮之鄉的魯國,為何難讓孔子一展所長
    3、魯國君弱臣強,爭鬥不休魯國宗室卿族坐大,開始於魯桓公,他有四個兒子,除了兒子繼任君位外,另外三位孟孫、季孫和叔孫三氏從輔政開始,逐漸開始控制魯國朝政,史稱魯國「三桓」。三桓勢力既競爭、又合作,但對魯君一直保持壓制,嚴重時發生弒君、被逼出亡的事件。
  • 春秋戰國:人才濟濟的魯國,為什麼沒有成為戰國七雄之一呢?
    一 首先,魯國,周朝的諸侯國,國君為姬姓,侯爵,首封國君為周武王弟弟周公旦之子伯禽。在西周和春秋時期,魯國奪佔了曹、邾、莒、宋等國部分土地,成了今山東省一帶的大國。魯國國力最強時其疆域北至泰山,南達徐淮,東至黃海,西抵山東定陶一帶。更為關鍵的是,在春秋戰國這一歷史階段,魯國可謂人才輩出,誕生了孔子、孟子、曾子、魯班、左丘明等人才。至於曹劌、秦開等春秋戰國時期的名將,也是魯國人。那麼,對於人才濟濟的魯國,為何沒能和齊國、楚國、燕國、韓國、趙國、魏國、秦國等諸侯國相提並論呢?
  • 魯國堅持到戰國後期才滅亡,為何不是戰國七雄之一呢?
    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值得注意的是,在戰國時期,還存在不少其他諸侯國。比如還有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魯國等大國。小國尚有鄭國、衛國、滕國、鄒國、費國等。其中,就本文所要說的魯國,就是一個不可小覷的諸侯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