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國三桓的家臣們——陽虎亂魯

2020-12-22 話說大地七千年
陽虎

周王國的各階層是:

國王——卿事——諸侯——卿——大夫——士(家臣)——國人——野人——奴隸。

在諸侯國,卿在都城執政,大夫則守衛、治理以外各城。

春秋初期,國王大權旁落,諸侯掌管天下;春秋後期,在一些國家,諸侯大權旁落,卿掌握大權;春秋末期,在魯國等國,卿大權旁落,家臣掌管國政。

魯國季孫氏的家宰陽虎,就是家臣的代表性人物。

陽虎,姬姓,又名陽貨,本是孟孫氏的族人,亦即魯國公族,後來做了季孫氏的家宰,一度「陪臣執國命」,控制三桓,掌握魯國的實權,囚禁主公季桓子三年,最後造反失敗,逃奔晉國。

陽虎是季平子季孫意如的家臣。前535年,亦即孔子十七歲那年,年輕的孔子以祖上是宋國貴族,自認為有身份,興衝衝去參加季孫氏的宴會,卻被把門的家臣陽虎攔住,說,邀請的都是有名之士,小子你可是沒有在內啊。孔子只得悻悻而回。

前505年,季孫意如去世後,季孫氏的家臣季寤、公鉏極、公山弗擾不得志,叔孫氏的家臣叔孫輒不被叔孫武叔寵信,叔仲志也不得志,陽虎遂拉攏了這五人,組成家臣六人組,想以季寤掌握季孫氏,以叔孫輒掌握叔孫氏,自己掌握孟孫氏,以奪取三桓執政魯國的機會。

陽虎得手,在魯國擔任執政長達三年之久,甚至囚禁季孫氏的繼承人季桓子季孫斯。

此時孔子已經是名人了,前504年,陽虎想要拉攏他一起做事,遂舉薦他為官。孔子雖然記恨以前被他拒之門外的事,但因為能做官,還是答應了陽虎的邀請,孔子想的是,等有了權力後,再收拾他,孔子從此進入魯國政界。

前502年十月初三,陽虎計劃在蒲圃設享禮時,暗殺季孫斯。陽虎驅車在前,林楚為季孫斯駕車,陽虎的從弟陽越走在最後。將到蒲圃,季孫斯策反了林楚,命林楚射殺了陽越,陽虎劫持魯定公和叔孫武叔,進攻孟孫氏。孟孫氏的家臣公斂處父,率兵反擊,擊敗陽虎。

陽虎的家臣六人團,分道揚鑣,陽虎逃到邊境。次年,陽虎失敗,逃到晉國,投奔權臣趙簡子。

趙簡子與東郭先生

孔子成為魯國的大司寇,執政魯國,前498年,進行了墮三都的行動。

陽虎很有才幹,在晉國,為趙簡子出謀劃策,趙簡子勢力猛增,前497年,陽虎率兵出徵匡邑,匡人恨之。反觀孔子,此時與季桓子產生不和,被迫去職,離開魯國,開始了周遊列國的行程。他與陽虎長得很像,都是身高九尺,儀表堂堂,在經過匡邑時,被誤認為是陽虎,遭到匡人的圍攻。

再說公山弗擾,即,公山不狃,他的氏,其中有「公」,即可知道他是魯國公族,其他如公斂處父、公輸班(亦即魯班),皆如此,皆為魯國公族。

季平子去世,公山弗擾治喪得力,季桓子遂以他為費邑宰。前502年,他和陽虎聯合,劫持季桓子。最後失敗,陽虎兵敗逃亡趙國。

公山不狃據費邑,召孔子前來輔佐,孔子打算前往,子路反對,孔子則說是為了恢復周禮。前498年,孔子為大司寇攝相事,進行「墮三都」,三都是季孫氏的費邑(今山東費縣)、叔孫氏的郈邑(今山東東平)、孟孫氏的成邑(今山東寧陽)。此時三都盡在家臣手中,三桓為了打擊家臣勢力,都表示同意拆毀。郈邑被拆毀後,公山不狃在費邑抵抗,造反,甚至率軍攻入魯國國都曲阜,魯定公和季桓子、孟懿子、叔孫武叔,逃進季氏之宮,登武子之臺,而孔子派申句須、樂頎,率軍擊敗公山不狃,公山不狃和叔孫輒逃到齊國。

後來,公山不狃和叔孫輒又到吳國,前487年,吳王夫差準備攻打魯國,叔孫輒支持,公山不狃則不同意,認為不能因個人恩怨來傷害祖國故鄉。

再來看公斂處父。前503年,齊國國夏進攻魯國。陽虎為季桓子駕戰車,公斂處父為孟懿子駕戰車,準備夜襲齊軍。齊軍知道後,假裝無備,設伏以待魯軍。公斂處父和陽虎察覺,提前撤兵,沒有中埋伏。

前502年,陽虎計劃在蒲圃設享禮時殺季桓子季孫斯。公斂處父發覺,提醒孟懿子早作準備。十月初三,陽虎劫持魯定公和叔孫武叔以攻打孟氏,公斂處父率領孟孫封地成邑的人馬,在曲阜城的南門裡,對陽氏作戰,沒有戰勝,又在棘下作戰,最終擊敗陽虎。公斂處父要殺季桓子,使孟孫氏可以大權獨攬,但孟懿子害怕,把季桓子送回家。

前498年,孔子墮三都,包括孟孫氏的成邑。公斂處父對孟懿子說:「毀掉成邑,齊國人必能直抵魯國北部邊境。成邑是孟氏的保障,沒有成邑,就沒有孟氏。我不能看著它毀掉。」孟懿子醒悟,改為支持公斂處父守城。冬十二月,魯定公親自領兵包圍成邑,沒有攻下。

孟懿子的孫子孟敬子,是孟孫氏的末代宗主,魯悼公時期,國君終於奪回大權,廢掉三桓。之後,成邑被齊國人攻佔,孟孫族人四散流亡,其中一支流落鄒國,而孟敬子的曾孫孟軻,就是大名鼎鼎的孟子,在孔子之後的儒家代表性人物。

孟子

相關焦點

  • 魯國三桓之害,傳了十代,危害近三百年
    三桓,指春秋時期魯國的大貴族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魯國的三桓起於魯莊公時代,亦即前693到前662年。魯莊公的三個兄弟,形成三系,號稱三桓。 魯莊公、孟慶父、叔牙和季友,都是魯桓公的兒子,孟慶父、叔牙和季友分別是魯國勢力最大、專權時間最長的三大世家孟孫氏、叔孫氏和季氏的始祖。
  • 三桓專政的魯國,連國君都被逼走,為何沒有如晉一般發生分裂?
    諸侯們的行為,可以說是為國內的卿族作了個「榜樣」,所以他們也有樣學樣的開始不聽諸侯們的指揮,有的甚至將國家大權抓到自己手中,讓諸侯也成為如周天子一般的存在。魯國三桓專政把持著國家的大權,時間長達幾十年。同樣是卿族掌權,同樣是權力下移,晉國最後被趙、韓、魏三家瓜分,而魯國為何卻堅持了下來。
  • 三桓——魯國公室強支的興盛和衰亡
    次年(561年、襄公十二年),三桓再次劃分魯國民眾,全國分為十二份,三桓家獲得七份,公室只得五份。魯國民眾不完全歸屬公室,魯君面對三桓以成卑微態勢。 在三桓侵吞魯君權勢朝政的同時,三桓的家臣也在侵佔原屬於三桓主君的權力,魯定公五年(前505年),季氏家主季平子、叔孫氏家主叔孫成子去世。
  • 晉國被一分為三,那麼魯國有三桓,為何沒能三分魯國呢?
    值得注意的是,在春秋戰國時期,魯國也存在類似於晉國的問題。三桓,是春秋魯國卿大夫孟氏(亦稱仲氏)、叔孫氏、季氏三家的合稱,這三家卿大夫長期把持著魯國的大權。那麼,問題來了,晉國被一分為三,那麼魯國有三桓,為何沒能三分魯國呢?一首先,魯莊公父親魯桓公有四子,嫡長子魯莊公繼承魯國國君,在此基礎上,庶長子慶父、庶次子叔牙、嫡次子季友都被封為卿大夫。
  • 魯國三桓實力強大,為何不學「三家分晉」,將魯國瓜分呢?
    而就魯國來說,三桓,也即孟孫氏、叔孫氏和季孫氏這三家卿大夫,同樣把持了魯國大權。魯國的三桓起於魯莊公時代(前693年─前662年)。魯莊公父親魯桓公有四子,嫡長子魯莊公繼承魯國國君;庶長子慶父(諡共,又稱共仲,其後代稱仲孫氏。
  • 春秋時期沒有任何背景小人物陽虎,是怎麼完成的逆襲之路?
    但是實際上,陽虎也只是徒有姓氏的普通人而已,其職業也只是季氏的家臣而已。可以說,陽虎在魯國完全就是一個沒有什麼身份的小人物。 陽虎的逆襲之路,是從季恆子繼位的時候開啟的。季氏掌握著魯國的軍政大權,但季恆子繼位的時候,因為年幼不能掌控家族事務。所以,陽虎就開始聯絡其他家臣,逐步掌控季氏家族。
  • 陪臣執國命之「魯三桓」,為何沒能三分魯國?
    三桓則是春秋中後期執掌魯國國政的三家卿大夫貴族的合稱。所謂"三桓",是指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這三家貴族,他們是魯桓公之子慶父、叔牙、季友的後裔,故稱"三桓"。自宣公開始,魯國的國政下移到以季氏為首的三桓手中,而三桓更是世襲魯之司徒、司馬、司空,成為春秋中後時期魯國的實際執政者。
  • 魯國三桓前傳
    春秋時期,周王國的諸侯,分為八等:一等,如晉國;二等,如齊國;三等,如魯國、宋國;四等,如鄭國、衛國;五等,如陳國、蔡國;六等,如曹國、莒國、江國、黃國;七等,如邾國、滕國、薛國;八等,如小邾國。 魯國是三等國,在西周以及春秋前期,國力較強。西周中期,魯國侯爵為魯厲公、魯獻公兄弟,下一代則是魯真公、魯武公兄弟。
  • 魯國的「三桓」為什麼支持孔子拆除自己家主城的高大城牆?
    魯定公十一年(前499年),孔子出任魯國大司寇兼代理上卿。孔子執政後推行的第一個大政策就是「墮三都」計劃,即拆除「三桓」大夫的主城(費邑、郕邑、郈邑)的城牆,以此削弱「三桓」大夫的軍事實力。「墮三都」會削弱「三桓」大夫的軍事實力,魯國當時的明眼人基本都看得出來。有意思的是。「三桓」大夫(季孫、叔孫、孟孫)卻一度支持孔子拆除自己家主城的高大城牆的「墮三都」計劃。這又是怎麼回事呢?魯國國君在春秋中後期逐漸被「三桓」大夫架空,大權落入「三桓」。
  •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孔子感慨時間的背後,是與陽虎的數年糾葛
    二、陽虎施計見孔子有一句話說得好嘛,「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窮」,這句話放在孔子身上一點都不為過。控制了自家主子季桓子之後,陽虎為了加強對國內的控制,便脅迫魯定公和「魯國三桓」與他在周社(祭祀周公的場所)盟誓,與國人在亳社(祭祀殷商遺民祖先的場所)盟誓,詛於五父之衢。
  • 成也三桓,敗也三桓—三桓與孔子
    文/惜吾"孔子相魯"和隳三都是孔子仕魯期間的重大事跡,而孔子仕魯的關鍵則在於孔子與三桓的關係。魯國為周公之子伯禽所就之國,是周王朝在東方的代表,在春秋時期其地位可想而知。而孔子時代的魯國,是三桓主政下的魯國,孔子之所以能夠仕魯,包括其最後離開魯國,都是與三桓密不可分的。孔子諸多弟子皆出任過季氏官職,同時孔子非常敬佩叔孫穆叔、叔孫昭子的為人,且孟僖子命其兩子孟懿子、南宮敬叔拜孔子為師,足見孔子與三桓的關係非常緊密且複雜。
  • 擁有孔子的魯國,為什麼沒有成為戰國七雄?
    作為猶秉周禮的魯國來說,卿權更為強大,三桓(魯桓公的三個後代,季孫氏、孟孫氏和叔孫氏)在國內十分強勢,公元前517年魯昭公親自伐季氏,標誌著國君與卿大夫的矛盾已白熱化。在國君與三桓的幾次較量中,都以國君的失敗而宣告結束,直接的軍事打擊尚且敗北,削奪封邑的方式更是無從談起。如此的魯國何以成為戰國七雄那樣的國家呢?
  • 魯國到了後期,掌握在三桓家族手中,可謂成也是它敗也是它
    而在魯國有很長一段時間是三桓掌握住了所有的權利,就連君王面對他們的時候,也不敢大聲說話。下面就來詳細的說說三桓是什麼,其實就是三個卿大夫,孟氏,叔孫氏,季氏。這三個並不是一般人大家都知道,春秋的時候採用的是長子繼承制,只有正室所出的大兒子才擁有繼承權,那麼這三個人則是庶子,所以他們雖然是魯莊公的兄弟,但卻不是同一個母親生出來的。
  • 魯國為什麼註定江河日下?這一點,他們的祖先早已經預料到了
    孔子生於魯,作為魯國極負影響力的儒家代表之首,其所產生的儒家思想,更是統治了中國幾千年。然而,之後的魯國卻是每況愈下。有人戲言說:是因為沒能重用孔子所致。其實不然,魯國的步步向下,也是有前因的。據《史記》記載:魯國曾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的封國,而周公,作為周武王最為器重的人,不僅在滅商的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更在周朝取代商朝之後,輔佐朝政七年有餘。
  • 話說魯國三桓叔孫氏,以及立德立功立言
    十月,魯國的卿大夫們結盟,放逐叔孫僑如,叔孫僑如逃亡到齊國。豎牛聞訊害怕,準備逃往齊國,在半路上,被孟丙和仲壬的兒子們追上,殺了。第五代,叔孫婼,他執政期間,前525年,郯國國君來魯國聘問,叔孫婼接待,孔子一起參與這次接待。前517年,魯昭公在郈昭伯的慫恿下,討伐季平子,而孟懿子則支持季平子,將郈昭伯斬殺於南門。叔孫婼想援救魯昭公,但沒有成功,魯昭公被迫流亡,叔孫婼氣病而亡。
  • 魯國三桓叔孫氏
    一、叔孫得臣 被夫人文姜綠了的魯桓公,四個兒子:魯莊公、慶父、叔牙、季友。 其後,是國君系、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四系並存,共同發展。 孟、叔、季三族,合成三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