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王國的各階層是:
國王——卿事——諸侯——卿——大夫——士(家臣)——國人——野人——奴隸。
在諸侯國,卿在都城執政,大夫則守衛、治理以外各城。
春秋初期,國王大權旁落,諸侯掌管天下;春秋後期,在一些國家,諸侯大權旁落,卿掌握大權;春秋末期,在魯國等國,卿大權旁落,家臣掌管國政。
魯國季孫氏的家宰陽虎,就是家臣的代表性人物。
陽虎,姬姓,又名陽貨,本是孟孫氏的族人,亦即魯國公族,後來做了季孫氏的家宰,一度「陪臣執國命」,控制三桓,掌握魯國的實權,囚禁主公季桓子三年,最後造反失敗,逃奔晉國。
陽虎是季平子季孫意如的家臣。前535年,亦即孔子十七歲那年,年輕的孔子以祖上是宋國貴族,自認為有身份,興衝衝去參加季孫氏的宴會,卻被把門的家臣陽虎攔住,說,邀請的都是有名之士,小子你可是沒有在內啊。孔子只得悻悻而回。
前505年,季孫意如去世後,季孫氏的家臣季寤、公鉏極、公山弗擾不得志,叔孫氏的家臣叔孫輒不被叔孫武叔寵信,叔仲志也不得志,陽虎遂拉攏了這五人,組成家臣六人組,想以季寤掌握季孫氏,以叔孫輒掌握叔孫氏,自己掌握孟孫氏,以奪取三桓執政魯國的機會。
陽虎得手,在魯國擔任執政長達三年之久,甚至囚禁季孫氏的繼承人季桓子季孫斯。
此時孔子已經是名人了,前504年,陽虎想要拉攏他一起做事,遂舉薦他為官。孔子雖然記恨以前被他拒之門外的事,但因為能做官,還是答應了陽虎的邀請,孔子想的是,等有了權力後,再收拾他,孔子從此進入魯國政界。
前502年十月初三,陽虎計劃在蒲圃設享禮時,暗殺季孫斯。陽虎驅車在前,林楚為季孫斯駕車,陽虎的從弟陽越走在最後。將到蒲圃,季孫斯策反了林楚,命林楚射殺了陽越,陽虎劫持魯定公和叔孫武叔,進攻孟孫氏。孟孫氏的家臣公斂處父,率兵反擊,擊敗陽虎。
陽虎的家臣六人團,分道揚鑣,陽虎逃到邊境。次年,陽虎失敗,逃到晉國,投奔權臣趙簡子。
孔子成為魯國的大司寇,執政魯國,前498年,進行了墮三都的行動。
陽虎很有才幹,在晉國,為趙簡子出謀劃策,趙簡子勢力猛增,前497年,陽虎率兵出徵匡邑,匡人恨之。反觀孔子,此時與季桓子產生不和,被迫去職,離開魯國,開始了周遊列國的行程。他與陽虎長得很像,都是身高九尺,儀表堂堂,在經過匡邑時,被誤認為是陽虎,遭到匡人的圍攻。
再說公山弗擾,即,公山不狃,他的氏,其中有「公」,即可知道他是魯國公族,其他如公斂處父、公輸班(亦即魯班),皆如此,皆為魯國公族。
季平子去世,公山弗擾治喪得力,季桓子遂以他為費邑宰。前502年,他和陽虎聯合,劫持季桓子。最後失敗,陽虎兵敗逃亡趙國。
公山不狃據費邑,召孔子前來輔佐,孔子打算前往,子路反對,孔子則說是為了恢復周禮。前498年,孔子為大司寇攝相事,進行「墮三都」,三都是季孫氏的費邑(今山東費縣)、叔孫氏的郈邑(今山東東平)、孟孫氏的成邑(今山東寧陽)。此時三都盡在家臣手中,三桓為了打擊家臣勢力,都表示同意拆毀。郈邑被拆毀後,公山不狃在費邑抵抗,造反,甚至率軍攻入魯國國都曲阜,魯定公和季桓子、孟懿子、叔孫武叔,逃進季氏之宮,登武子之臺,而孔子派申句須、樂頎,率軍擊敗公山不狃,公山不狃和叔孫輒逃到齊國。
後來,公山不狃和叔孫輒又到吳國,前487年,吳王夫差準備攻打魯國,叔孫輒支持,公山不狃則不同意,認為不能因個人恩怨來傷害祖國故鄉。
再來看公斂處父。前503年,齊國國夏進攻魯國。陽虎為季桓子駕戰車,公斂處父為孟懿子駕戰車,準備夜襲齊軍。齊軍知道後,假裝無備,設伏以待魯軍。公斂處父和陽虎察覺,提前撤兵,沒有中埋伏。
前502年,陽虎計劃在蒲圃設享禮時殺季桓子季孫斯。公斂處父發覺,提醒孟懿子早作準備。十月初三,陽虎劫持魯定公和叔孫武叔以攻打孟氏,公斂處父率領孟孫封地成邑的人馬,在曲阜城的南門裡,對陽氏作戰,沒有戰勝,又在棘下作戰,最終擊敗陽虎。公斂處父要殺季桓子,使孟孫氏可以大權獨攬,但孟懿子害怕,把季桓子送回家。
前498年,孔子墮三都,包括孟孫氏的成邑。公斂處父對孟懿子說:「毀掉成邑,齊國人必能直抵魯國北部邊境。成邑是孟氏的保障,沒有成邑,就沒有孟氏。我不能看著它毀掉。」孟懿子醒悟,改為支持公斂處父守城。冬十二月,魯定公親自領兵包圍成邑,沒有攻下。
孟懿子的孫子孟敬子,是孟孫氏的末代宗主,魯悼公時期,國君終於奪回大權,廢掉三桓。之後,成邑被齊國人攻佔,孟孫族人四散流亡,其中一支流落鄒國,而孟敬子的曾孫孟軻,就是大名鼎鼎的孟子,在孔子之後的儒家代表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