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國三桓實力強大,為何不學「三家分晉」,將魯國瓜分呢?

2020-12-22 情懷與歷史

三桓,即指魯國卿大夫孟孫氏、叔孫氏和季孫氏。在春秋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已經逐漸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了,甚至敢於直接和周王室相抗衡,比如鄭莊公就和周王室兵戎相見。不過,讓各個諸侯國想不到的是,他們麾下的卿大夫,也是有樣學樣,有的甚至直接將諸侯國的君主給架空了。其中,就春秋時期的大國晉國來說,就被魏國、韓國、趙國這三國所瓜分,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晉」。而就魯國來說,三桓,也即孟孫氏、叔孫氏和季孫氏這三家卿大夫,同樣把持了魯國大權。

魯國的三桓起於魯莊公時代(前693年─前662年)。魯莊公父親魯桓公有四子,嫡長子魯莊公繼承魯國國君;庶長子慶父(諡共,又稱共仲,其後代稱仲孫氏。庶子之長又稱「孟」,故又稱孟氏、孟孫氏)、庶次子叔牙(諡僖,其後代稱叔孫氏)、嫡次子季友(諡成,其後代稱季氏)皆按照分封制被魯莊公封官為卿,後代皆形成了大家族,由於三家皆出自魯桓公之後,所以被人們稱為「三桓」。那麼,問題來了,魯國三桓實力強大,為何不學「三家分晉」,將魯國瓜分呢?

首先,在筆者看來,在春秋戰國時期,魯國三桓之所以沒有學「三家分晉」,將魯國瓜分,原因主要分為以下幾點。就第一點來說,在周朝的諸侯國中,魯國是非常重視禮法的。魯國(前1043年—前249年),先秦諸侯國,姬姓,侯爵,首任國君為周武王弟弟周公旦之子伯禽。在周代的眾多諸侯國中,魯國是姬姓「宗邦」,諸侯「望國」,故「周之最親莫如魯,而魯所宜翼戴者莫如周」。魯國成為典型周禮的保存者和實施者,世人稱「周禮盡在魯矣」。

與此相對應的是,晉國雖然也是姬姓諸侯國,不過其不僅沒有遵循周禮,反而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宗法制和分封制,這集中體現在「曲沃代翼」上。曲沃代翼,又稱為曲沃代晉、曲沃克晉、曲沃篡晉。是春秋時代早期一次晉國長達近70年的內戰,最後,晉國的公族曲沃武公攻入了晉都翼城,打敗了晉侯緡,取代了晉國的君主,小宗篡奪大宗,成為禮樂崩壞的初始事件。進一步來說,晉國之所以被魏國、韓國、趙國三家瓜分,也和曲沃代翼帶來的負面影響存在一定的關係。

相對於晉國來說,魯國是一個嚴格遵循周禮的諸侯國。因此,魯國三桓雖然掌權,但對魯國從來沒有露出僭越的心思,甚至到了魯國晚期,三桓也對魯國君主畢恭畢敬。也即周禮對於三桓的束縛,或者說是潛移默化的影響,促使他們沒有朝著瓜分魯國的方向發展。當然,需要注意的是,正是因為太過於遵循周禮,導致魯國在對外爭霸戰爭中畏手畏腳,更沒有在戰國時期進行變法圖強,從而在戰國時期走向衰落,乃至於最終被楚國消滅。而就晉國來說,卿大夫則沒有受到宗法制、分封制的束縛,畢竟曲沃代翼這一歷史事件,已經是晉國君主破壞周禮的最好體現了。

所以,魯晉兩國的情況不同,直接導致了兩國的結局相異。其次,就第二點原因來說,魯國三桓雖然強大,但是,他們在魯國也存在一定的制約力量。比如在春秋後期,孔子擔任魯國大司寇的時候,就主張維護魯國君主的地位,削弱三桓的實力。也即在魯國內部,還存在不少像孔子這樣支持魯國君主的卿大夫,這可以理解為反對三桓的勢力。

同時,三桓內部的反對勢力也非常強大,在春秋後期,三桓內部甚至出現了家臣掌權的現象。表面來看,三桓對魯國君主負責,家臣對三桓負責。但是,對於三桓的家臣來說,伴隨著勢力的增強,已經敢於對三桓陰奉陽違了。比如陽虎原為魯國季孫氏(季平子、季桓子)家臣,通過控制季孫氏把持了魯國的朝政。而後在和魯國三桓的鬥爭中遭遇失敗,逃往齊國後又遭到迫害,輾轉逃到晉國,受到了趙鞅的重用。陽虎傾心輔佐趙鞅,壯大了晉國卿大夫的勢力,從而推動了三家分晉這一事件的到來。

相對於魯國三桓,在晉國,卿大夫的家臣則沒有這麼大的勢力,也即魏氏、趙氏、韓氏這三家沒有遭到家臣的架空。對於魯國來說,三桓在內部有家臣的制約,在外部又有孔子等人的反對,而三桓之間也是貌合神離,存在利益上的爭奪,這促使他們很難聯手瓜分魯國。而就晉國來說,如果沒有晉陽之戰的話,或許就不會有三家分晉了,也即最終的結果很可能是智氏消滅了韓氏、魏氏、趙氏,並取代了晉國君主,從而發生類似于田氏代齊這樣的歷史事件。

最後,就第三個原因來說,則是因為魯國三桓和魯國君主同出一脈,沒有瓜分的必要,也即魯國的三桓,都是魯國的宗室。而就晉國的卿大夫來說,則不是晉國的宗室,而不是異姓卿大夫。春秋末期,晉國國君的權力也衰落了,實權由六家大夫(韓、趙、魏、智、範、中行)把持,另外還包括郤、欒等大家族。他們各有各的地盤和武裝,互相攻打。後來有兩家(範、中行)被打散了,還剩下智家、趙家、韓家、魏家。這四家中以智家的勢力最大。在晉陽之戰後,智氏被消滅,魏氏、韓氏、趙氏得以三家分晉,形成了魏國、韓國、趙國這三個新興的諸侯國,並和秦國、齊國、燕國、楚國一起被稱之為戰國七雄。

而就魯國來說,魯國看似是卿大夫掌權,實際卻為宗室掌權。既然是宗室,所以魯國三桓自身也對魯公是非常維護的。同出一脈,又同為本家,其篡位僭越更是有違禮法,這一關鍵的因素也就直接促使魯國始終完好無損,沒有發生類似於三家分晉這樣的歷史事件。總的來說,魯國先後傳二十五世,三十四位君主,歷時795年。因為種種原因,三桓雖然強大,卻始終沒有瓜分魯國的傾向。魯頃公二十四年(公元前256年),魯國為楚考烈王所滅,遷魯頃公於下邑,封魯君於莒。七年後(前249年)魯頃公死於柯(今山東東阿),魯國絕祀,從而徹底告別了戰國歷史的大舞臺。

相關焦點

  • 晉國被一分為三,那麼魯國有三桓,為何沒能三分魯國呢?
    三家分晉,指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的事件。從公元前633年晉文公作三軍設六卿起,六卿一直把握著晉國的大權。
  • 三桓專政的魯國,連國君都被逼走,為何沒有如晉一般發生分裂?
    諸侯們的行為,可以說是為國內的卿族作了個「榜樣」,所以他們也有樣學樣的開始不聽諸侯們的指揮,有的甚至將國家大權抓到自己手中,讓諸侯也成為如周天子一般的存在。魯國三桓專政把持著國家的大權,時間長達幾十年。同樣是卿族掌權,同樣是權力下移,晉國最後被趙、韓、魏三家瓜分,而魯國為何卻堅持了下來。
  • 魯國的「三桓」為什麼支持孔子拆除自己家主城的高大城牆?
    魯定公十一年(前499年),孔子出任魯國大司寇兼代理上卿。孔子執政後推行的第一個大政策就是「墮三都」計劃,即拆除「三桓」大夫的主城(費邑、郕邑、郈邑)的城牆,以此削弱「三桓」大夫的軍事實力。「墮三都」會削弱「三桓」大夫的軍事實力,魯國當時的明眼人基本都看得出來。有意思的是。「三桓」大夫(季孫、叔孫、孟孫)卻一度支持孔子拆除自己家主城的高大城牆的「墮三都」計劃。這又是怎麼回事呢?魯國國君在春秋中後期逐漸被「三桓」大夫架空,大權落入「三桓」。
  • 春秋戰國33——魯國「三桓」的始終(一)
    快到元宵節啦,託更了許久,這個年過的,胖了4斤,真是沒少吃~今天的標題,我們就紅紅火火地喜慶一下,提前祝持續關注我的親們,元宵節快樂~「三桓」,即指魯國的卿大夫孟孫氏、叔孫氏和季孫氏。魯國的三桓起於魯莊公時代(第16任,前693─前662)。魯莊公的父親——魯桓公,有四個兒子。
  • 魯國堅持到戰國後期才滅亡,為何不是戰國七雄之一呢?
    戰國七雄,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值得注意的是,在戰國時期,還存在不少其他諸侯國。比如還有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魯國等大國。
  • 春秋戰國:人才濟濟的魯國,為什麼沒有成為戰國七雄之一呢?
    戰國時期,群雄紛爭,出現了戰國七雄,而這個七個諸侯國經過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在三家分晉之後,趙魏韓躋身在強國之列,又因為田氏討伐齊國,這個時候戰國的格局正式形成。
  • 三家分晉之後,實力強大的它沿用了「晉」的國號,很多人不知道
    趙、魏、韓三家合力擊敗智伯瑤後,瓜分完了智氏的領土,基本掌握了晉國的全部土地。即「三家分晉」的局面已經完成。不過,三家的封地犬牙交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很亂。為了方便管理,他們不斷交換土地,儘量讓各自的領土連成一片。
  • 魯國離齊國那麼近,為何消滅魯國的反而是楚國?
    值得注意的是,魯國和齊國比較鄰近,都位於今山東省一帶,所以今山東省一帶,也被人們稱之為「齊魯大地」。那麼,問題來了,戰國時期,為何消滅魯國的是楚國,而不是旁邊的齊國呢?對於齊國來說,為何沒能吞併魯國這一姬姓諸侯國呢?一首先,公元前261年,楚國大軍進攻魯國,奪取了徐州之地。
  • 戰國中期,齊國為何選擇吞併宋國,而不是弱小的魯國呢?
    共傳三十四君,享國八百二十九年。公元前286年,齊國聯合楚國、魏國消滅了宋國,再加上齊國之前就和燕國、趙國、韓國、秦國等諸侯國結怨,這導致戰國七雄中的其他諸侯國,選擇聯手對付齊國。那麼,問題來了,戰國中期,齊國為何選擇吞併宋國,而不是弱小的魯國呢?
  • 魯國三虎將:為魯國南徵北戰,其中一位是孔子的父親!
    魯國的國力最強時,疆域北至泰山,南達徐淮,東至黃海,西抵山東定陶一帶,其疆域核心區大多位於今山東濟寧境內,亦包括泰安南部寧陽,菏澤東部單縣、鄆城,臨沂平邑等市縣。由此,在春秋時期,魯國的實力雖然無法和齊國、秦國、楚國、晉國等強國相提並論,但是,魯國也是一個中等規模的諸侯國。特別是在周王朝疆域的東部,魯國作為姬姓諸侯國,更是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 擁有孔子的魯國,為什麼沒有成為戰國七雄?
    作為猶秉周禮的魯國來說,卿權更為強大,三桓(魯桓公的三個後代,季孫氏、孟孫氏和叔孫氏)在國內十分強勢,公元前517年魯昭公親自伐季氏,標誌著國君與卿大夫的矛盾已白熱化。在國君與三桓的幾次較量中,都以國君的失敗而宣告結束,直接的軍事打擊尚且敗北,削奪封邑的方式更是無從談起。如此的魯國何以成為戰國七雄那樣的國家呢?
  • 魯國三桓前傳
    魯國 周王國八百年,包括三個時期:西周、春秋、戰國。 西周時期,秩序井然;春秋時期,諸侯爭霸,秩序尚存;戰國時期,天下大亂。 魯武公,前824到前816在位,在位期間,魯國軍力強盛。 在周王國,諸侯皆為周王的大臣,魯武公有三個兒子:公子括、公子戲、公子稱,魯武公九年,他率長子太子括、次子公子戲,前往朝廷,朝見周宣王。周宣王喜歡公子戲,打算改立他為魯國的太子,另一大臣仲山父力諫周宣王,周王不聽,冊立公子戲為魯國太子,魯武公作為大臣,只得聽命。
  • 儒家聖人偏行法家手段:孔子為什麼要拆魯國三大城的城牆?
    當時魯國境內有費邑(今山東省費縣)、郕邑(今山東寧陽)、郈邑(山東省東平)三座大城市,而「墮三都」就是拆除這三座大城的城牆。那麼儒家創始人孔子執政後為什麼要拆魯國三大城的城牆呢?魯桓公共有四子:同、慶父、叔牙、季友。
  • 西周分封時,齊國和魯國同在山東境內,為何大家都認為魯國是正統
    說起山東,我們知道有一個稱呼是齊魯大地,主要是因為之前山東境內有兩個重要諸侯國,也就是齊國和魯國。齊國和魯國是在西周的時候出現的,是周王室分封在山東境內的兩個諸侯國。在面積上齊國要比魯國大一些,而且實力也要更強一些。戰國時期,齊國成為了戰國七雄之一,而魯國後來被滅了。
  • 魯國實行的初稅畝被《春秋》三傳批判卻提高了國力
    《春秋·宣公十五年》中有一條短短三字的記載:「初稅畝。」這三字沒頭沒尾,很是讓人莫名其妙。然而,正是這短短三字,卻令人意外地引發了一場跨越近三千年的古今大論戰。 有關「初稅畝」的含義,從古至今一直存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
  • 魯國離齊國那麼近,為何最終消滅魯國的是楚國,而不是齊國?
    不管是春秋時期的爭霸戰爭中,還是在戰國時期的兼併戰爭中,魯國的目標都只是自保,而無法和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相抗衡。到了戰國末期,魯國最終被楚國所吞併。那麼,問題來了,齊魯近在咫尺,為何齊國這麼多年都沒能吞併弱小的魯國?反而讓楚國後來居上了呢?一首先,對於齊國來說,曾經多次進攻魯國。
  • 西周「長兄」魯國的亡國之路,外患很少,內亂卻不停
    魯國自周公受封、伯禽開國以來,一直是諸侯國中的「長兄」,其「奏天子禮樂」的特殊待遇是天下所有諸侯裡的獨一份,可為什麼如此強大的國家在後來的春秋、戰國存在感很弱呢?齊國雖然打過它,但縱觀八百年歷史裡齊魯兩國還是以交好為主旋律的,其他各國出於「周室最親是為魯」也不敢輕易動它。
  • 周禮之鄉的魯國,為何難讓孔子一展所長
    3、魯國君弱臣強,爭鬥不休魯國宗室卿族坐大,開始於魯桓公,他有四個兒子,除了兒子繼任君位外,另外三位孟孫、季孫和叔孫三氏從輔政開始,逐漸開始控制魯國朝政,史稱魯國「三桓」。三桓勢力既競爭、又合作,但對魯君一直保持壓制,嚴重時發生弒君、被逼出亡的事件。
  • 魯國三桓之一叔孫氏的掘墓人私生子豎牛
    關鍵時刻,晉國大夫範文子(士夑)對晉國執政大夫欒武子(欒書)說:"季氏在魯國已先後輔佐兩任國君(魯宣公和魯成公)。季氏作風樸實,平時家中妻妾不穿帛衣,馬不食粟(不餵精糧),這難道還不能稱為'忠'嗎?晉國如果聽信讒言而背棄忠良,又如何領導諸侯呢?再如眼下這位子叔嬰齊(即子叔聲伯)能夠全心全意為國家利益謀劃而毫無二心,如果完全不顧及他的請求,這是背棄善人啊。您應當慎重考慮!"
  • 魯國三桓叔孫氏
    三桓世代為魯國的上卿,包括:大司徒、大司馬、大司寇、大司空,等等。 正卿的副手則為,少司徒、少司馬、少司寇、少司空,等等。 孔子做官時,先是做了少司空,後來又升官做了大司寇。 公孫茲有兩子,得臣與彭生,分立兩族:得臣領導叔孫氏,彭生則建立了叔仲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