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聖人偏行法家手段:孔子為什麼要拆魯國三大城的城牆?

2020-12-18 鬼說天下

魯定公十一年(前499年),孔子出任魯國大司寇兼代理執政上卿,這是孔子此生的最大官職。與很多人的固有印象不同,孔子執政後推行的第一項政策不是禮樂教化,而是頗有後世法家色彩的「墮三都」。

當時魯國境內有費邑(今山東省費縣)、郕邑(今山東寧陽)、郈邑(山東省東平)三座大城市,而「墮三都」就是拆除這三座大城的城牆。那麼儒家創始人孔子執政後為什麼要拆魯國三大城的城牆呢?

魯桓公共有四子:同、慶父、叔牙、季友。其中嫡長子同繼承魯國君位(魯莊公),慶父、叔牙、季友的子孫形成了孟孫、叔孫、季孫三個大夫家族。因為都是魯桓公的後代,所以三家大夫被稱為「三桓」。

魯莊公去世後,「三桓」逐漸世襲把持了魯國國政,其中季孫氏家族的實力最強。孔子之所以要以大司寇兼代理執政上卿,就是因為魯國的執政上卿被季孫氏家族世襲壟斷,導致「魯如小侯,卑於三桓之家」。

「三桓」架空國君並控制國政的條件是兩個:一是壟斷執政上卿和執政大夫,二是通過佔有大量領地來獲得財富以招兵買馬。因此「三桓」封地的主城是「三桓」家族發展經濟和軍事實力的大本營,是其根基所在。

費邑(季孫氏主城)、郕邑(孟孫氏主城)、郈邑(叔孫氏主城)當時的規模都不在國都曲阜之下,城牆也與曲阜一樣高,因此被稱為「三都」。依靠高大城牆的保護,三都根本不懼怕魯國國君的軍事打擊。

孔子一直堅決反對「三桓」架空國君、把持國政的行為,主張將國政從「三桓」手中收歸國君。出任魯國代理執政上卿後,孔子決定從拆除「三都」城牆的高度入手,削弱「三桓」的經濟軍事實力,實現中央集權。

經過一番努力,孔子成功地拆除了費邑和郈邑的城牆。但在準備拆除郕邑城牆時,「三桓」集體反對孔子,導致「墮三都」半途而廢。此後「三桓」想盡辦法排擠孔子,最終導致孔子離開魯國,周遊列國。

相關焦點

  • 魯國的「三桓」為什麼支持孔子拆除自己家主城的高大城牆?
    魯定公十一年(前499年),孔子出任魯國大司寇兼代理上卿。孔子執政後推行的第一個大政策就是「墮三都」計劃,即拆除「三桓」大夫的主城(費邑、郕邑、郈邑)的城牆,以此削弱「三桓」大夫的軍事實力。「墮三都」會削弱「三桓」大夫的軍事實力,魯國當時的明眼人基本都看得出來。有意思的是。「三桓」大夫(季孫、叔孫、孟孫)卻一度支持孔子拆除自己家主城的高大城牆的「墮三都」計劃。這又是怎麼回事呢?魯國國君在春秋中後期逐漸被「三桓」大夫架空,大權落入「三桓」。
  • 孔子「棄政從學」的決定性推手——「隳三都」
    就拿大成至聖先師孔聖人來說,別看儒家大講特講「仁」、「克己復禮」、「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以及以德教和禮教來規範人的思想和行為,孔子的一生也是削尖腦袋想往官途發展的。
  • 戰國時儒家和法家是天然對立的嗎?其實思想源頭都來自孔子
    但近年來不少專家在檢讀先秦史料的過程中卻驚訝地發現,就其本源來說,戰國時的儒法兩家非但不相對立,而且其實共出於一源,其學說最初都是來自孔子所開創的儒家。打個比方,就好比《笑傲江湖》裡華山派的氣宗和劍宗,雖然嚴重對立,拼個你死我活,但究其本源,都是同一個祖師爺傳下來。
  • 孔子在魯國官職很高,為什麼要到陳國來?
    孔子是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直到今天他的影響力仍然很大。歷史上他曾多次來淮陽居住。第一次來淮陽時,已經56歲了,在魯國做司寇,相當於魯國的主管司法的一把手,而且還「攝行相事」,代理宰相職務呀!為什麼他要到淮陽來呢?
  • 為什麼說儒家創始人孔子是中國人的心靈導師?他最大貢獻是什麼?
    儒家文化與孔子的思想,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特徵,成為中國人一輩子信奉的價值觀。在談孔子的最偉大的貢獻之前,我們先來談談儒家。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勃興於春秋戰國時代的諸子百家思想,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道家講自然無為,法家講法術勢統一,墨家講無私奉獻與人間大愛。
  • 周禮之鄉的魯國,為何難讓孔子一展所長
    魯國是周禮之鄉,禮法影響深遠,孔子自幼受到潛在影響,隨後多方求學成為賢人,並一度擔任大司寇之職開展禮法變革,但因為春秋末年,近鄰齊、吳等強國爭霸,沒有好的外部環境,加上魯國部分程度禮崩樂壞,權貴牴觸侵害他們利益的禮法變革,因此在大家的共同默認下,孔子自動去職,並再未受到任用,轉而著書教學,成就一代聖人。
  • 孔子如今是聖人,為什麼戰國時,他週遊幾十個國家卻沒人待見他
    今天我們要聊的這件事非常有趣,它跟孔子有關。千年來孔子一直被後人尊稱為聖人 ,儒家思想也是各朝各代的統治思想。但是在孔子生活的那個年代,孔子本人以及他的思想根本不受諸侯王的待見,甚至是諸侯國王的抨擊對象。
  • 孔子殺人的另一種傳說
    當時比較著名的流派有:以孔子、孟子、荀子等為代表的儒家,其作品有《論語》《孟子》《荀子》等;以管仲、商鞅、韓非為代表的法家,其作品有《管子》《韓非子》等;以老子、莊子為代表的道家,其作品有《老子》《莊子》等;以及以墨子為代表的墨家,其作品有《墨子》等。各個流派都著書立說,闡述他們各自的思想和政治主張,相互論戰,使得我國春秋戰國時期在學術上出現了繁榮的景象,後世稱之為「百家爭鳴」。
  • 擁有孔子的魯國,為什麼沒有成為戰國七雄?
    孔子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上登上魯國的政治舞臺的。孔子言於定公曰:「臣無藏甲,大夫毋百雉之城,使仲由為季氏宰,將墮三都。「—— 《史記·孔子世家》孔子登上魯國大司寇的位置後,就打算削弱三桓的勢力,實際上他能做這個位置也因之前三桓家臣叛亂而起。他削弱三桓的方法,就是墮毀三桓的採邑。
  • 孔子從行使宰相權力,到不受國君待見,原來是遭此人暗算
    到了夏天,齊國大夫黎鉏對齊景公說:「魯國起用了孔丘,勢必危及齊國」。於是齊景公就派使者告訴魯國,說要與魯定公行友好會晤,地點在夾谷。魯定公準備好車輛隨從,毫無戒備地前去赴約。孔子以大司寇的身份,兼辦會晤典禮事宜,孔子提醒魯定公,做好武裝防範的準備。魯定公聽從了他的建議,帶領主管軍事的左、右司馬一同前往。
  • 孔子是「至聖」,孟子是「亞聖」,那儒家其它四位聖人都是誰?
    孔子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兒子出生後,魯國的國君送來鯉魚祝賀。孔子因此給兒子命名為孔鯉。對於兒子孔鯉的教育,孔子非常上心,這是孔子一手抓起來的。孔鯉小時候從院子裡走過,孔子看到後馬上問他讀過《詩經》沒有。孔鯉說沒有。
  • 孔子為什麼被稱為至聖先師?
    孔子是我國的聖人,他為什麼被稱為聖人,他的什麼地方最值得我們學習。孔子一生很坎坷,他屢次遭受打壓,排擠,卻從未退縮,他為了當初的理想,砥礪前行。他為了傳播自己的思想,帶領弟子周遊列國,雖然到處受阻,但仍不放棄。
  • 孔子為什麼要周遊列國?背後原因及過程令人心酸
    從《孔子歷史地圖集》書內「孔子周遊列國圖」標註的線路圖來看,他的走訪路線大致是從今天的山東省出發,在毗鄰的河南省幾個地方轉了一圈。為什麼孔子不多去幾個國家尤其是幾個大國呢?有人會說孔子師徒的時間有限。轉了一圈,回到祖國魯國之後,他的身體健康並無大礙,正常生活,直到73歲去世。孔子為什麼要周遊列國?討論孔子周遊列國的問題,我們首先要搞清楚他此舉的原因和動機。孔子自年輕時就胸懷大志,關注天下大事,博學多識。
  • 儒家四聖,孔子、顏回、孟子、曾國藩
    孔子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最慘的時候,惶惶如喪家之犬!死後並沒有後來的風光。三間茅屋做弟子逢年過節祭祀用。但是,孔子的夢想被無數人繼承,在後人的努力下,孔子登上了神壇成了聖人。很多人不了解孔子的理想,學而優則仕。孔子的人生態度,非常理想化。學習好了,有時間就做做官,檢驗一下自己的理想和現實的差異。
  • 《中庸》儒家孔子的聖人,和道家老子的「聖人」,有一個根本區別
    孔子說,那些走歪門邪道的人,留給後人去傳述吧,我是不會這麼做的。君子要走正道,而且不要半途而廢。君子按照中庸的原則,即便是所有人都不知道,那也要堅持而不後悔,這隻有聖人才能做到。這裡孔子又一次講到了第一章中講到的「慎獨」的道理,就是如果選擇了正道,即便是一個人,沒有人看到的時候,也要堅持中庸之道,這就是「慎獨」。很多人將這兩個字作為自己的警句,時刻提醒自己。
  • 儒家學說:中華文化的基因所在
    春秋戰國時期,由於連綿不斷的戰火燒起,迫使著一批又一批的有志之士進行各方面的深度思想,湧現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學術派別,有儒家學派、道家學派、法家學派、墨家學派、兵家學派等,其中以儒家學派對後世的影響最為深遠,其所主張的學說深深地烙印在了中華文化的基因裡。
  • 魯國三虎將:為魯國南徵北戰,其中一位是孔子的父親!
    偪陽國的守軍落下千斤閘,想將入城魯軍殲滅。狄虒彌把一隻車輪蒙甲作盾,左手執盾,右手握戟,獨自上陣挑戰,人贊「有力如虎」。由此,對於狄虒彌來說,因為作戰勇猛,從而成為魯國的一員虎將。秦堇父秦堇父,孟孫氏的家臣。與魯國名將狄虒彌、叔梁紇合稱「魯國三虎將」。子秦丕茲為孔子七十二賢之一。
  • 【「法家的法即儒家的禮」略辯】
    及念此,雖釋然猶不快。陳氏是為五四主將,更有謂其波及最劇,「不失為運動的頭號代表,居於『總司令』之職」(2)者。彼輩矯枉過正,侈然有失。此段正陳氏反孔非儒所持論點之一,尤以「法家的法既儒家的禮」之論謬甚,今就該段略辯一二。陳氏曰「韓非、李斯都是荀子的及門弟子,法家本是儒家支流」,此說誠是。學界考疏理周諸子師授淵源,學者大底持如是見。
  • 走進山東曲阜孔廟建築群,觀賞「東方聖城」儒家文化的殿堂
    曲阜是我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古城,相傳五帝之一少吳氏,曾定居於此、建都於此、埋葬於此,少吳陵在城東北角。魯國故城也是我國發掘的第一座西周古城。春秋戰國時期為魯國的都城,也一度是當時我國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 針對「禮崩樂壞」,儒家與法家分別開出了什麼樣的藥方?
    顯然,這是儒家對「禮崩樂壞」,開出的藥方,可以說在戰國諸子百家的學說本質上都是針對這個問題而發生的探討與思考,其中對後世影響最大的莫過於:法家、儒家與道家。這裡我們主要討論儒家與法家。01儒家與法家藥方的作用不同儒家與法家最大的區別在於:儒家追求的是和諧,法家則追求的是富強。和諧能不能富強,儒家不管;富強之後,能不能和諧也不管。今天我們很多人會覺得這兩個目標本身就是一體的,不存在矛盾。但是在古代這兩個概念,經常可以形成反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