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文化思潮中,有一種怪現象,就是逢儒必罵:認為儒家是統治階級的爪牙,是壓迫勞動人民的幫兇,是阻礙社會進步的垃圾。把儒家的創始人孔子說成是無恥小人,是尋尋覓覓追求富貴的無恥之徒,是居心叵測麻醉人民的壞蛋。總之,只要是儒家和孔子,必然在某些人的一棍子打死之列。
殊不知,很多強烈反對儒家的人,可能根本就沒有讀過儒家的經典,很多痛罵孔子的人,很有可能連論語都沒有讀完。他們要麼沒有判斷,要麼故意曲解,總之是想割斷歷史屏蔽中華民族的文化。
不管你怎麼反對儒家文化,怎麼謾罵孔子,但你的精神深處有儒家的影子,你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深受儒家的影響,甚至你的血液中還留著儒家文化的基因。
儒家文化與孔子的思想,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特徵,成為中國人一輩子信奉的價值觀。
在談孔子的最偉大的貢獻之前,我們先來談談儒家。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勃興於春秋戰國時代的諸子百家思想,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道家講自然無為,法家講法術勢統一,墨家講無私奉獻與人間大愛。中國本土宗教道教重視人的生命價值,希望以內外修煉思想長生不老坐地飛仙,外來的佛教在經過中國化的改造之後,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宗教,他們提倡慈悲與解脫。但是這些都不是中國文化的主流,而是儒家思想。在經過戰國時期的靜寂之後,儒家自西漢開始,成為中國社會的主流思想,一直延續至今。
儒家為何能成為中國社會的主流文化?
這要從儒家哲學關心的三個問題談起。
儒家哲學的核心是人的問題,是探討人的價值、人存在的意義的問題。
儒家哲學關心的第二個問題,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的問題。
儒家哲學關心的第三個問題,是人與天地自然的問題,也就是人在天地之間的地位的問題,這個問題特別重要,因為這是人的終極追求,關係到人安身立命的問題。
人的問題,在儒家看來,其實就是道德境界的問題。儒家認為,生而為人,就要朝著內聖的目標前進,而所謂內聖,其實就是修煉自己的道德,達到聖人的境界。因此,於人而言,儒家哲學就是教人如何做一個道德人、做聖人的問題。儒家知道,聖人殊為難得,但人可以做一個君子。因此,君子人格是儒家的普遍的理想的人格。
人與人的問題,在儒家看來,其實就是愛的問題。既然人在天地之間有偉大的價值,那麼人就是值得去愛的,因此人與人之間,應該是互相尊敬互相愛護的關係。孔子說仁者愛人,孟子把仁愛推己及人、推廣到全天下老百姓的身上,都是渴望建立一個充滿溫暖與愛的世界。
在仁者愛人的基礎上,孔子提出了人與人之間交往的金律:忠恕之道。忠就是要幫助別人成功,即「己欲達而達人,己欲立而立人」;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忠恕之道是儒家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總原則。
對於人與世界的關係,儒家認為,人可以與自然融為一體從而體悟大道,這叫做天人合一的境界。儒家認為,人與人之間需要愛,人對自然天地更要充滿愛與敬畏,這就是儒家提倡的「民胞物與」的精神,把別人當成自己的同胞,把天地自然當成我們的兄弟朋友。
總之,儒家哲學中的這三個關係,貫穿了政治社會與人生,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儒家學說已經沉澱於中國人的內心深處,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心理特徵。
而儒家是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的基礎也是孔子奠定的。我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如果選出對中國文化貢獻最大的人的話,孔子與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雙峰並峙,都是中華民族文化心理的締造者。而孔子對中國人的影響更大一些,因為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國社會的主流思想。因此,孔子可以毫無爭議地成為中國文化的巨人。
那麼,孔子對中國文化的貢獻是什麼呢?
首先,孔子是教育平民化思想和實踐的第一人。教育是填平貧富差距鴻溝的重要手段。在春秋時期,教育並不是一種普遍的權力,而是屬於貴族子弟的特權,只有貴族子弟才能享受國家的教育,學習詩書禮樂射御等「六藝」,這就是所謂的學在官府。而隨著春秋時期的禮崩樂壞,學在官府的體制崩塌,原來只屬於王室的知識分子紛紛流落到民間,出現了文化下移的趨勢。
孔子順應了這種趨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最早也是規模最大的私學,秉承有教無類的原則,大量招收來自各國的平民子弟,叫他們六藝和君子之學,開創了中國私學的傳統,從而為中國歷史上「士」的階層的出現和文化教育的普及創造了重要條件。
第二,孔子為中國人確定了傳統的價值觀。儒家價值觀的核心是仁者愛人,也就是說,人與人之間應該用溫暖的愛作為價值標準。在孟子、荀子、董仲舒和南宋的朱熹的完善之下,儒家形成了仁義禮智信的價值觀,而這些都來自於孔子的思想。
仁就是愛。義是應該做的事,從這裡又引申出有所為和有所不為的觀念。有所為就是人應該去做的事情,比如愛國、孝順等;有所不為就是不做不義的事情。禮其實是一種社會規範,是人應該遵守的共同的價值準則。智就是通過學習獲得的理性選擇的智慧。信是誠信。這些價值觀即使到了今天,仍然是中國人骨子裡所尊崇的東西。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孔子是中國人價值觀的塑造者,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心靈導師。
第三,孔子是中國文化的承上啟下者。著名國學大師柳詒徵先生說,「孔子者,中國文化之中心也。無孔子則無中國文化。自孔子以前數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傳;自孔子以後數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開」。也就是說,孔子傳承了自他以前的2500年的文化,而他的思想又影響了以後的2500年。
孔子系統地總結了在他之前2500多年的文化典籍,他系統整理了《詩經》,他將詩、書、禮、易、樂等作為教學的教材,加以系統完善,他撰寫了魯國的史書《春秋》,他為《周易》作注,從這個意義上說,孔子對中國文化的貢獻,可謂是千古第一人。
作為一介平民的孔子,通過自己的「知其不可而為之」的艱苦卓絕的努力,傳承了中國文化,塑造了中國人的心理模式,成為中國人的心靈導師,我們為何還要罵他,甚至在連他的書都沒看的情況下,視他為仇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