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儒家創始人孔子是中國人的心靈導師?他最大貢獻是什麼?

2020-12-22 好玩的國學

現在的文化思潮中,有一種怪現象,就是逢儒必罵:認為儒家是統治階級的爪牙,是壓迫勞動人民的幫兇,是阻礙社會進步的垃圾。把儒家的創始人孔子說成是無恥小人,是尋尋覓覓追求富貴的無恥之徒,是居心叵測麻醉人民的壞蛋。總之,只要是儒家和孔子,必然在某些人的一棍子打死之列。

殊不知,很多強烈反對儒家的人,可能根本就沒有讀過儒家的經典,很多痛罵孔子的人,很有可能連論語都沒有讀完。他們要麼沒有判斷,要麼故意曲解,總之是想割斷歷史屏蔽中華民族的文化。

不管你怎麼反對儒家文化,怎麼謾罵孔子,但你的精神深處有儒家的影子,你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深受儒家的影響,甚至你的血液中還留著儒家文化的基因。

儒家文化與孔子的思想,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特徵,成為中國人一輩子信奉的價值觀。

在談孔子的最偉大的貢獻之前,我們先來談談儒家。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勃興於春秋戰國時代的諸子百家思想,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道家講自然無為,法家講法術勢統一,墨家講無私奉獻與人間大愛。中國本土宗教道教重視人的生命價值,希望以內外修煉思想長生不老坐地飛仙,外來的佛教在經過中國化的改造之後,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宗教,他們提倡慈悲與解脫。但是這些都不是中國文化的主流,而是儒家思想。在經過戰國時期的靜寂之後,儒家自西漢開始,成為中國社會的主流思想,一直延續至今。

儒家為何能成為中國社會的主流文化?

這要從儒家哲學關心的三個問題談起。

儒家哲學的核心是人的問題,是探討人的價值、人存在的意義的問題。

儒家哲學關心的第二個問題,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的問題。

儒家哲學關心的第三個問題,是人與天地自然的問題,也就是人在天地之間的地位的問題,這個問題特別重要,因為這是人的終極追求,關係到人安身立命的問題。

人的問題,在儒家看來,其實就是道德境界的問題。儒家認為,生而為人,就要朝著內聖的目標前進,而所謂內聖,其實就是修煉自己的道德,達到聖人的境界。因此,於人而言,儒家哲學就是教人如何做一個道德人、做聖人的問題。儒家知道,聖人殊為難得,但人可以做一個君子。因此,君子人格是儒家的普遍的理想的人格。

人與人的問題,在儒家看來,其實就是愛的問題。既然人在天地之間有偉大的價值,那麼人就是值得去愛的,因此人與人之間,應該是互相尊敬互相愛護的關係。孔子說仁者愛人,孟子把仁愛推己及人、推廣到全天下老百姓的身上,都是渴望建立一個充滿溫暖與愛的世界。

在仁者愛人的基礎上,孔子提出了人與人之間交往的金律:忠恕之道。忠就是要幫助別人成功,即「己欲達而達人,己欲立而立人」;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忠恕之道是儒家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總原則。

對於人與世界的關係,儒家認為,人可以與自然融為一體從而體悟大道,這叫做天人合一的境界。儒家認為,人與人之間需要愛,人對自然天地更要充滿愛與敬畏,這就是儒家提倡的「民胞物與」的精神,把別人當成自己的同胞,把天地自然當成我們的兄弟朋友。

總之,儒家哲學中的這三個關係,貫穿了政治社會與人生,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儒家學說已經沉澱於中國人的內心深處,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心理特徵。

而儒家是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的基礎也是孔子奠定的。我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如果選出對中國文化貢獻最大的人的話,孔子與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雙峰並峙,都是中華民族文化心理的締造者。而孔子對中國人的影響更大一些,因為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國社會的主流思想。因此,孔子可以毫無爭議地成為中國文化的巨人。

那麼,孔子對中國文化的貢獻是什麼呢?

首先,孔子是教育平民化思想和實踐的第一人。教育是填平貧富差距鴻溝的重要手段。在春秋時期,教育並不是一種普遍的權力,而是屬於貴族子弟的特權,只有貴族子弟才能享受國家的教育,學習詩書禮樂射御等「六藝」,這就是所謂的學在官府。而隨著春秋時期的禮崩樂壞,學在官府的體制崩塌,原來只屬於王室的知識分子紛紛流落到民間,出現了文化下移的趨勢。

孔子順應了這種趨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最早也是規模最大的私學,秉承有教無類的原則,大量招收來自各國的平民子弟,叫他們六藝和君子之學,開創了中國私學的傳統,從而為中國歷史上「士」的階層的出現和文化教育的普及創造了重要條件。

第二,孔子為中國人確定了傳統的價值觀。儒家價值觀的核心是仁者愛人,也就是說,人與人之間應該用溫暖的愛作為價值標準。在孟子、荀子、董仲舒和南宋的朱熹的完善之下,儒家形成了仁義禮智信的價值觀,而這些都來自於孔子的思想。

仁就是愛。義是應該做的事,從這裡又引申出有所為和有所不為的觀念。有所為就是人應該去做的事情,比如愛國、孝順等;有所不為就是不做不義的事情。禮其實是一種社會規範,是人應該遵守的共同的價值準則。智就是通過學習獲得的理性選擇的智慧。信是誠信。這些價值觀即使到了今天,仍然是中國人骨子裡所尊崇的東西。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孔子是中國人價值觀的塑造者,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心靈導師。

第三,孔子是中國文化的承上啟下者。著名國學大師柳詒徵先生說,「孔子者,中國文化之中心也。無孔子則無中國文化。自孔子以前數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傳;自孔子以後數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開」。也就是說,孔子傳承了自他以前的2500年的文化,而他的思想又影響了以後的2500年。

孔子系統地總結了在他之前2500多年的文化典籍,他系統整理了《詩經》,他將詩、書、禮、易、樂等作為教學的教材,加以系統完善,他撰寫了魯國的史書《春秋》,他為《周易》作注,從這個意義上說,孔子對中國文化的貢獻,可謂是千古第一人。

作為一介平民的孔子,通過自己的「知其不可而為之」的艱苦卓絕的努力,傳承了中國文化,塑造了中國人的心理模式,成為中國人的心靈導師,我們為何還要罵他,甚至在連他的書都沒看的情況下,視他為仇敵?

相關焦點

  • 孔子是儒家創始人,被稱為至聖先師,他到底做出過什麼貢獻?
    所以,叔梁紇一去世,孔子和母親,被逐出了孔家,過著清貧的生活。孔子因此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孔子因為成長於民間,所以,他在23歲時,便開始在鄉野之間收徒講學,並提出了他最為偉大的一個教育主張:「有教無類」,即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權利。
  • 儒家,是先秦諸子百家之一,其創始人是孔子!
    儒家,是先秦諸子百家之一,其創始人是孔子。儒家在先秦時期和諸子地位平等,秦始皇"焚書坑儒"儒家受到重創, 在漢武帝為維護專制統治"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實施思想鉗制後興起。"儒學"、"儒家"、"儒教"這些概念要分清。
  • 儒家思想文化到底是害了中國人還是救了中國人?
    儒家思想,一個存世兩千多年的思想文化,既能使中國走向昌盛,也能帶給中國人痛苦。那麼儒家思想文化究竟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儒家思想是害了中國人還是救了中國人呢?獨尊儒術最終漢武帝時期儒家思想登上政治舞臺,雖然董仲舒的儒家對比孔子的儒家有一定改變。但是畢竟儒家思想創始人是孔子,所以後世人都尊孔。將孔子奉為聖人,萬世師表!
  • 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孔子為什麼要說這句話呢?
    黑格爾說,「任何人都要死,自然的死亡是一種絕對的法律」。因此,生與死的問題就成了人類的頭等大事。任何一個哲學家都會去探討生與死的問題,因為生與死的意義其實也是人類所要探索的終極目的。但中國儒家的創始人孔子,卻對死亡的事情不大關心。
  • 老子道家思想與孔子儒家思想,你更接受哪家?
    我們首先來分析一下孔子的思想,和老子的思想分別是什麼?孔子與孔子思想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後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創始人。魯國人。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提出了「仁」的思想,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 我們應該為孔子平反,還孔子和儒家一個公道,儒生的儒教不是儒家
    從清末以來,一直到上世紀四十年代,中華民族飽受著幾千年來從來沒有過的恥辱,很多中國人被西方的船堅炮利給打得沒有了自信,開始懷疑自己的文化、否定自己的文化。首當其衝的,很多自以為是的人把矛頭指向了孔子、指向了儒家,甚至連所有的中國文化都懷疑,都否定,認為西方的什麼都是好的。
  • 儒家創始人孔子的仁和禮以及重義輕利觀
    儒家的創始人孔子提出過許多思想,周遊列國欲實現其理想。可是,各國大王只考慮對自己是否有利,沒有人願意採用孔子的學說。孔子的思想內容廣泛,博大精深。有些就是今天看來依然是很正確的,是任何文明社會都應該具備的。比如,孔子的主要學術思想是仁。仁者愛人,簡單地來講就是一個人要有善心。與人為善,不傷害別人。
  • 《中國》為什麼以春秋作為開端?孔子見老子,有什麼深遠意義?
    第一集《春秋》,這不由讓人很是迷惑了,中國的歷史不說夏吧,至少可以考證的也應該是商呀,為什麼會選擇從春秋開始整部紀錄片呢?又為什麼選擇孔子見老子這一事件作為整部《中國》的開端?縱觀歷史,儒家文化、黃老思想在經歷春秋戰國時代之後成為中國文化的靈魂,諸子百家相互融合,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墨家創始人墨子師從儒家,儒家荀子教出了如李斯韓非子等法家大師,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交融,共同鑄就了中國思想上的繁榮!
  • 為什麼說仁義禮智信是中國人的價值觀?
    仁義禮智信是中國人最核心的價值觀。中國文化特別是儒家學說,他的著眼點和立足點都是人,也就是說,儒家學說是教人如何做人,做君子做聖賢的學問。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儒家學說就是人學,就是倫理學,就是教人如何成聖的學說。
  • 孔子在是中國文化的巨人,您認為孔子最偉大的貢獻是什麼?
    孔子最大的貢獻是守住了做人的底線。後人無知,越發凸顯儒教的重要。人之初性本善這個理論是錯誤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孩子從出生到朦朧懂事,再到上學,性格差別很大,即使是同父母的孩子,差異都很大!孔子從人文思想的高度,為人類的理性思維做出了燈塔式的貢獻。 儘管他的思想理念沒法得到人們的全部認可,但好些人還是在不知不覺中就能貫徹執行,所有抵制他的理念的人,就是因為自己的思想行為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壓制。 若沒有這種壓制的存在,任憑本性使然,理性就會更加淡薄,社會就會更加混亂。這就是孔子最偉大的貢獻!
  • 儒家創始人孔子學說的核心是什麼?是仁者愛人還是忠恕之道?
    孔子的一以貫之的道,其實就是仁者愛人,而仁者如何才能愛人呢?也就是說,仁者愛人是孔子最核心的倫理觀,而它的方法論又是什麼呢?孔子是個偉大教育家,他的教育方法是啟發式教學,就是孔子所說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 中國歷史上的正統思想,為什麼選擇的是儒家而不是道家
    道家治國理念在中國歷史上也取得過輝煌的成績,舉世聞名的漢唐盛世就離不開道家治國的貢獻。有個問題就是,中國歷史上封建王朝的正統思想,為什麼選擇的儒家而不是道家呢?儒家在兩千多年中居於社會思想文化的正宗和主導地位,是官方的正統思想;道家崇尚自然無為,與社會現實保持著一定的距離,在大部分歷史時期處於在野的地位。
  • 春秋末年,儒家的創始人孔子誕生曲阜,宋仁宗封孔子後代為衍聖公
    春秋末年,儒家文化的創始人孔子誕生於此。曲阜因孔子和儒家文化的成就而享有盛譽,保留著眾多的文物古蹟,其中以由孔廟、孔府與孔林組成的「三孔」建築群最為著名。1994年,三孔建築群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 儒家說過以德報怨嗎?孔子說:沒有,這都是不學無術之人的誣陷
    很多人說這是出自《論語》,是孔子親口說的。歷史上儒家的孔子真的說過「以德報怨」這回事嗎? 要說孔子說過,他倒也確實說過,但是卻完全不是現代人所理解的「以德報怨」的意思,孔子是怎麼說的呢?原文是這樣的:
  • 孔子為什麼不相信鬼神的存在?
    第一是儒家,第二是道家,第三是佛家。這三種思想,在中國歷史的不同階段,分別佔有主流地位。但是相對來說,中國儒家思想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是中國社會的主流思想。中國的儒道佛三家思想,共同塑造了中國人的文化心理,共同塑造了中國人的文化價值觀,但有意思是的是,儒家並非宗教,而道家最後發展成了道教,佛教本來就是一種外來的宗教。
  • 美國總統裡根懂得「治大國若烹小鮮」,為什麼儒家是正統思想而道家...
    道家治國理念在中國歷史上也取得過輝煌的成績,舉世聞名的漢唐盛世就離不開道家治國的貢獻。有個問題就是,中國歷史上封建王朝的正統思想,為什麼選擇的儒家而不是道家呢?
  • 為什麼說「自古孔孟是一家」,孔子是孟子的師傅嗎?淺談
    今天講一下咱們很多朋友都特別疑惑的話題,為什麼說自古孔孟是一家?其實這也是人家孔姓和孟姓家族自己論的。你看,咱們平時在酒桌上吃飯的時候就會注意到,凡是孔姓的朋友和孟姓的朋友坐一塊,總是有聊不完的話題。很多人都有一些疑惑,那到底,孔子和孟子是不是師徒關係?他們之間有沒有什麼輩分?
  • 哮殛道創始人李富山:弘揚儒家武學 風骨義薄雲天
    李富山先生的家鄉位於淮河衝積扇上的河南正陽縣,一馬平川的平原孕育了他博大的心胸和氣度。30多年前的1987年,立志成就一番事業的李富山在家鄉創立武館,廣收學徒。當地大多崇武的年輕人和對江湖傳說充滿幻想的小混混都成了他的門徒。李富山先生從小就受到嚴格的家教管束和儒家思想的薰染,他對孔子崇拜至極。
  • 史傳孔子曾向老子問禮,老子為什麼要抨擊孔子,反對儒家教義呢?
    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遊;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遊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矢 。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通過這段記載我們可以看到,孔子向老子問禮的過程並不十分愉快。老子見到孔子只是一通惡批,說他驕氣多欲、態色淫志,大周朝已經死了幾百年了,還拿它的空言當寶貝。
  • 論語:孔子講的「隻言片語」,為什麼有別於心靈雞湯?
    眾所周知,《論語》是記錄孔子生前的言行,而他老人家的這些言行,並不類似於傳記那樣連貫,反而更像是一種散記,甚至是孔子日常 的一些隨感而發感概,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這句話,就是孔子感嘆時光流逝,不可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