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位於山東省西南部,是中國著名的禮儀之鄉。
商代時,曲阜名「奄」,商王南庚曾遷都於此。
周代時,曲阜為分封國魯國的都城。
隋開皇十六年(596),才定名為「曲阜」,沿用至今。
自遠古時代起,曲阜便是東方文化的重要發祥地。
春秋末年,儒家文化的創始人孔子誕生於此。
曲阜因孔子和儒家文化的成就而享有盛譽,保留著眾多的文物古蹟,其中以由孔廟、孔府與孔林組成的「三孔」建築群最為著名。
1994年,三孔建築群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孔廟是祭祀孔子的廟宇,原址為孔子的故居。
孔廟始建於公元前478年,經過歷朝歷代的不斷擴建,成為規模宏大的建築群。
孔廟是中國境內現存規模僅次於北京故宮的巨大古建築群,佔地近10萬平方米,現存古建築100餘座,是中國古代大型祠廟建築的典範。
孔廟的大門稱「欞星門」,欞星即靈星,又稱「天田星」,主農事。古代帝王祭天前都要先祭靈星,以欞星門作孔廟大門,意為尊孔如同尊天。
進門後有兩座石牌坊,南為「太和元氣」坊,取意孔子的思想學說如同上天化育萬物樣;北為至聖廟坊。
東西兩側還有兩座互相對稱的木牌坊,額枋上分別題「德侔天地」和「道冠古今」,頌揚了孔子對中華民族的深遠影響和傑出貢獻。
穿過聖時門、弘道門、大中門和同文門,便進入孔廟的建築群區。
首先是一座兩層閣樓——奎文閣,是孔廟的藏書樓。
此閣原為珍藏孔子遺著和皇帝御賜書籍的場所,是中國最早的大型圖書館之一。
奎文閣後是大成門,兩者之間的院落還分布著著名的十三座御碑亭。
大成門內是孔廟的主要建築區,包括大成殿、寢殿、聖跡殿等。
這些建築貫穿在一條南北中軸線上,左右對稱,布局嚴謹。
大成殿是孔廟的核心建築,殿內正中供奉著近兩人高的孔子彩繪塑像,兩側為顏回、曾參、孟軻等十二哲人的塑像。
此殿始建於宋天禧元年(1017),經明代重建、清雍正二年(1724)再建成現狀。
大成殿建在兩層石砌高臺上,面寬九間,進深五間,重簷歇山頂,覆黃色琉璃瓦,其規制相當於故宮的保和殿。
殿前的10根外簷石柱十分醒目,每根石柱上面都刻有兩條巨龍,飛騰於雲濤之間。殿前神道中央建有「杏壇」亭,相傳是孔子講學的地方。
大成殿後為寢殿,供奉孔子的夫人,兩側廡殿則供奉孔子的弟子及歷代先賢名儒。
寢殿後為聖跡殿,殿中有孔子周遊列國的線刻石畫120幅。
孔廟內還保存有2000多塊古代碑刻,上面刻有中國歷代皇帝、大臣或文人雅士的題詞,堪稱中國古代書法、繪畫和雕刻的藝術寶庫。
孔府位於孔廟東側,是孔子嫡系長孫居住的府邸。
漢代時,皇帝開始祭孔,同時孔子的子孫也被封爵。
到宋代時,為了使聖裔繁衍,世襲不斷,宋仁宗改孔子後代的封號為「衍聖公」,這一封號承襲了孔家32代,歷時近900年,故孔府又稱「衍聖公府」。
隨著孔家地位的上升,孔府的規模越來越大。
經多次增修和擴建的孔府佔地75000平方米,前後有九進大院,擁有廳堂樓殿460餘間。
孔府的布局遵循中國傳統的前堂後寢制度,前面是官衙,後面是私宅。官衙由三堂六廳組成,酷似故宮的三殿六部;私宅建築富麗堂皇,其後還有一座清幽雅致的後花園。
孔林又稱「至聖林」,是孔子及其子孫的墓地,位於曲阜城北1千米處。
漢代以後,隨著儒家地位的不斷提高,歷代皇帝不斷頒賜祭田、增建殿堂,形成了一座規模宏大的家族墓地。
孔林佔地面積達200萬平方米,四周垣牆長達7.25千米。
孔林內植有多種樹木,鬱鬱蒼蒼,孔子及其子孫的墓掩映在樹木之中。
此外,林內還有60多座樓亭殿堂,2000餘尊精美的石人石獸和上千塊碑碣,構成了一座木石合一的大型陵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