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創始人孔子學說的核心是什麼?是仁者愛人還是忠恕之道?

2020-12-23 好玩的國學

孔子的一以貫之的道,其實就是仁者愛人,而仁者如何才能愛人呢?也就是說,仁者愛人是孔子最核心的倫理觀,而它的方法論又是什麼呢?

孔子是個偉大教育家,他的教育方法是啟發式教學,就是孔子所說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他不喜歡直接說出答案,而是讓學生們去討論去探究去總結。在自己學說的核心這個問題上,孔子用的就是啟發式教育。

有一天,孔子問弟子曾子,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其實,這是孔子考驗曾子,或者說,用曾子的話來向別的弟子傳達自己的核心思想。事實上,曾子對孔子的核心思想理解得非常精準。曾子向師兄弟們說,老師一以貫之的思想,就兩個字,忠恕而已。

那麼,什麼是忠恕之道呢?

孔子在與弟子子貢的談話中,提到了恕之道。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子貢也在問孔子,老師一生學說的核心是什麼,孔子告訴子貢說,我的學說的核心其實就一個字,恕。那麼什麼是恕呢?孔子說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提倡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中需要一種推己及人的精神。我們不想要被強加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也不要強加在別人的身上。人與人之間需要用換位思考的方法,這才是人際和諧的關鍵。

在另外一個場合,孔子自己談到了仁的核心。孔子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意思是說,仁的精神實質就是,自己要在社會上通達無礙,也要讓別人通達無礙。仁的精神並不抽象,更不虛幻,它就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我們可以從當下生活的點點滴滴中,看到自己,也看到別人,成就自己,也成就別人。

至此,孔子通過三段談話,概括了儒家學說關於人倫之道的實質:忠恕之道。其中,忠是從人類生活的正面來說的,我們要追求一種互幫互助互相成就的生活,你幫助了別人,別人也會幫助你,你對別人怎麼樣,別人對你就怎麼樣。正如孟子所說,「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儒家的這一思想,其實也影響了墨家的兼愛思想。墨家就認為,愛人其實就像是投了保險一樣,你愛別人,別人自然愛你,這樣天下才能獲得大利。

恕道是從反面來說。假如你無法做到全心全意地愛人,那你也不要去害人。因此,孔子提出了推己及人換位思考的人生方法。對很多事情我們並不想它們落在我們頭上,因為那可能會帶來痛苦與不快,想到這一點,我們就應該想到,也許別人正是和我一樣的想法,我不想要的,就不要加在別人身上了吧。

孔子的儒家學說,本質上是一種人文的倫理學,是探索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人與內心之間關係的學說。其中人與內心的關係,指向的是道德,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指向的是仁愛,人與社會的關係,指向的是禮規範之下的和諧。

因此,孔子一以貫之的核心思想,應該是仁者愛人,而忠恕之道則是儒家人生哲學中,關於人與人之間交往的方法論和具體途徑。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說儒家創始人孔子是中國人的心靈導師?他最大貢獻是什麼?
    現在的文化思潮中,有一種怪現象,就是逢儒必罵:認為儒家是統治階級的爪牙,是壓迫勞動人民的幫兇,是阻礙社會進步的垃圾。把儒家的創始人孔子說成是無恥小人,是尋尋覓覓追求富貴的無恥之徒,是居心叵測麻醉人民的壞蛋。總之,只要是儒家和孔子,必然在某些人的一棍子打死之列。
  • 這才是儒家學派關於人際交往的金規玉律
    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創立的儒家學派,深刻影響了中華民族的心理結構,塑造了中華民族的價值觀,他的學說已經深深滲透進中國人的血液之中,成為中國人的文化基因。孔子一生都在探索生命的意義。在孔子看來,人生活在世界上,最重要的是處理好三大關係。
  • 準確把握孔子\"忠恕之道\"的深刻內涵
    #34;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出處】《論語·裡仁》  【譯文】孔子說:「曾參呀!我的學說可以用一個根本的原則貫起來。」曾參答道:「是的#34;。孔子走出去以後,其他學生問道:「這是什麼意思?」曾參說.「夫子的學說只不過是忠和恕罷了。」
  • 孔子的「忠恕之道」對當代企業管理有什麼啟發
    孔子曾說過: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從企業的角度來看,如果想獲得成功,首先要讓他人成功,這其實和儒家的「忠恕之道」非常契合,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正心正舉孔子曾說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解釋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也就是說,孔子始終貫徹的就是「忠恕之道」。其實,「忠恕之道」就是成就他人。
  • 你對孔子了解多少?哲學簡史談儒家正名、仁義、忠恕、知命
    有個學生問他,若要您治理國家,先做什麼呢?孔子說:「必也正名乎!」,又有個國君問治理國家的原則,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每個名都有一定的含義,這種含義就是此名所指的一切事物的本質。在社會關係中,每個名都含有一定的責任和義務,負有這些名的人都必須相應履行他們的責任和義務,這就是孔子說的正名。
  • 「仁愛」「愛人」的儒家思想體系內涵
    「仁」是儒家思想道德的精華所在,孔子從人類自身的思考出發,創建了仁愛之說,對人的本性做出了規定,將「仁」作為倫理道德所體現的主要原則。孔子認為,仁是作為人的本性,它源於親子之愛,並將其逐步擴展為人類之愛。
  • 儒家創始人孔子的仁和禮以及重義輕利觀
    儒家的創始人孔子提出過許多思想,周遊列國欲實現其理想。可是,各國大王只考慮對自己是否有利,沒有人願意採用孔子的學說。孔子的思想內容廣泛,博大精深。有些就是今天看來依然是很正確的,是任何文明社會都應該具備的。比如,孔子的主要學術思想是仁。仁者愛人,簡單地來講就是一個人要有善心。與人為善,不傷害別人。
  • 孔子「巧言令色」的「仁者」智慧值得體會
    需要說明的是,體會儒家孔子也好,還是先秦諸子百家的思想,切忌從字面含義中生搬硬套,關鍵是要體會他們一些理論中的「精神」。孔子對於「巧言令色」的批判,更多是認為巧言令色之人「不仁」。從孔子提倡「仁者愛人」的看法之中,我們可以進一步推理,孔子批判的對象,不是那種純粹「會說話」的人,而是那種「巧言令色」去做利己排他之事的人,也就是說孔子所批判的「巧言令色」有不愛人的「私」與「欲」。
  • 忠恕之道
    《論語》記載,當有弟子問孔子什麼是仁時,孔子的回答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 儒家祖師孔聖!孔廟!仁義忠恕!
    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意思是文化知識在自己手裡。一、孔廟地址曲阜孔廟(Temple of Confucius, Qufu),又稱「闕裡至聖廟」,位於曲阜市中心鼓樓西側300米處,是祭祀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祠廟。
  • 港澳文化人士:青年莫遠離孔子與「忠恕」之道
    港澳文化人士:青年莫遠離孔子與「忠恕」之道 2014-07-19 22:34:47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   座談中,港澳文化人士認為,青年一代不能遠離孔子與「忠恕」之道。  澳門基金會執行委員會主席吳志良認為,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以及儒家思想產生出的文化不但塑造著中華民族的行為習慣、思維方式和價值判斷,更早已成為全球華人的精神家園。
  • 忠恕之道,一以貫之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4.15)劉寶楠《論語正義》解「門人」為「孔子弟子」,皇侃、邢昺解為「曾子弟子」,金鶚《求古錄禮說》認為「《論語》一書,凡孔子弟子皆稱『門人』」。 一以貫之,是「以一貫之」的倒裝句式,意思是用一個道理來統貫天下萬事萬物的道理,或者說他的思想不雜亂,而是已經融會貫通為一個統一體。孔子主張道「一以貫之」。曾子表示認同。孔子出去後,別的弟子就問曾子說:「夫子剛才說的『一以貫之』到底是什麼意思?」曾子說:「夫子之道,就是『忠恕』二字而已。」很顯然,曾子已經把孔子之「道」具體到了是什麼,也就是「忠恕」。
  • 絜矩之道——忠恕之道的為政之用
    如果天子制訂的法規幹擾到我,使我不能在國內倡行孝悌之道,那麼我就應當覺察反省,以便自己在制訂國內法規時,不至擾亂到下面的大夫,使其不能行孝悌之道,這就是絜矩之道。一方面,絜矩之道是君子之道,是儒家對治國理政者提出的道德要求。儒家所言的「君子」,除了古代原有的居上位的政治身份之外,往往還被賦予了極高的道德要求,是儒家理想人格的社會展現。
  • 忠恕、均平、仁惠: 孔子倡導的核心價值
    但是,「中國傳統文化」就其本義而言,只應該是中國「傳承道統」的文化,也就是那些傳自軸心時代而體現人類文明方向的核心價值,是「載道」的文化。如果把「中國傳統文化」嚴格限制在「載道」的區域,就要樹立「道統之傳」自於孔子這個基本常識,如果在孔子之外尋求「道統」,顯然是捨本逐末。
  • 有子曰:孝悌者,仁之本也。仁者愛人
    有子曰:孝悌者,仁之本也!仁是儒家思想的主要內容,那麼什麼是仁呢?有子說:仁的根本在於孝和悌。孝順父母、敬愛兄長是仁的基礎。有子說:一個孝順父母,順從兄長的人是很少會去主動冒犯上級的。更不用說造反了,那幾乎是不可能的。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
  • 老子道家思想與孔子儒家思想,你更接受哪家?
    提起聖人,人們可能會肅然而有敬畏之感。因為在人們心目中。聖人是品德極高而又無事不通的人,仰之彌高。聖人也是有一顆平常心,聖人也是很容易親近的平常人。我們首先來分析一下孔子的思想,和老子的思想分別是什麼?孔子與孔子思想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 儒家的核心思想「仁」是什麼?
    圖片來自網絡儒家的「仁」是什麼「仁」是儒家最基本的社會倫理範疇,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其他的禮、義、廉、恥、孝、悌、忠、信等無不圍繞仁展開,三綱五常是儒家倡導的基本社會倫理準則,而「仁」是五常之首的地位。所以,了解儒家思想,首先就要理解儒家的「仁」的基本涵義。「仁」的本意是親和的意思,指人和人之間互相親愛。《說文解字》仁,親也。孔子明確提出:仁者,愛人。儒家認為應當用「仁」來處理倫理社會關係,主張人和人之間應該互相尊重、互助和友善,而孝悌則是「仁」的根本。在孔子看來,人應該友愛大眾,親近賢德的人(《論語·學而》)。
  • 陳洪:「忠恕之道」的思想內涵與現實價值
    陳洪:「忠恕之道」的思想內涵與現實價值 2017年07月07日 11:42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陳洪 字號 關鍵詞:孔子;天行健;君子;地勢;意志;儒學;思想體系;諸葛亮;解釋;人格
  • 解讀丨忠恕之道與中庸之德
    孔子出去後,其他孔門弟子問曾參:「老師說的是什麼意思啊?」曾參說:「老師的道,就是忠恕而已。」其實,這裡又是一個啞謎,因為孔子沒有明確說自己的一貫之道是什麼。但是曾參給說破了,明確說孔子的一貫之道就是忠恕。曾參的說法應該說是很有道理的。在《論語·衛靈公》中:子貢問老師:「有什麼樣的一句話,可以終身奉行的嗎?」孔夫子就說了:「那就應該是『恕』吧!
  • 四面孔子雕像寓意何在?(文化隻眼)
    千百年來,孔子一直被人看作是教書育人的楷模。這種敬仰體現了中華民族對先哲、對教育、對學習的敬畏。我看過許多孔子雕塑,但是,遼寧傳媒學院這尊雕像卻引起了我的好奇。在我有限的認知和經驗裡,四面孔子雕像還是第一回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