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一以貫之的道,其實就是仁者愛人,而仁者如何才能愛人呢?也就是說,仁者愛人是孔子最核心的倫理觀,而它的方法論又是什麼呢?
孔子是個偉大教育家,他的教育方法是啟發式教學,就是孔子所說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他不喜歡直接說出答案,而是讓學生們去討論去探究去總結。在自己學說的核心這個問題上,孔子用的就是啟發式教育。
有一天,孔子問弟子曾子,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其實,這是孔子考驗曾子,或者說,用曾子的話來向別的弟子傳達自己的核心思想。事實上,曾子對孔子的核心思想理解得非常精準。曾子向師兄弟們說,老師一以貫之的思想,就兩個字,忠恕而已。
那麼,什麼是忠恕之道呢?
孔子在與弟子子貢的談話中,提到了恕之道。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子貢也在問孔子,老師一生學說的核心是什麼,孔子告訴子貢說,我的學說的核心其實就一個字,恕。那麼什麼是恕呢?孔子說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提倡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中需要一種推己及人的精神。我們不想要被強加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也不要強加在別人的身上。人與人之間需要用換位思考的方法,這才是人際和諧的關鍵。
在另外一個場合,孔子自己談到了仁的核心。孔子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意思是說,仁的精神實質就是,自己要在社會上通達無礙,也要讓別人通達無礙。仁的精神並不抽象,更不虛幻,它就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我們可以從當下生活的點點滴滴中,看到自己,也看到別人,成就自己,也成就別人。
至此,孔子通過三段談話,概括了儒家學說關於人倫之道的實質:忠恕之道。其中,忠是從人類生活的正面來說的,我們要追求一種互幫互助互相成就的生活,你幫助了別人,別人也會幫助你,你對別人怎麼樣,別人對你就怎麼樣。正如孟子所說,「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儒家的這一思想,其實也影響了墨家的兼愛思想。墨家就認為,愛人其實就像是投了保險一樣,你愛別人,別人自然愛你,這樣天下才能獲得大利。
恕道是從反面來說。假如你無法做到全心全意地愛人,那你也不要去害人。因此,孔子提出了推己及人換位思考的人生方法。對很多事情我們並不想它們落在我們頭上,因為那可能會帶來痛苦與不快,想到這一點,我們就應該想到,也許別人正是和我一樣的想法,我不想要的,就不要加在別人身上了吧。
孔子的儒家學說,本質上是一種人文的倫理學,是探索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人與內心之間關係的學說。其中人與內心的關係,指向的是道德,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指向的是仁愛,人與社會的關係,指向的是禮規範之下的和諧。
因此,孔子一以貫之的核心思想,應該是仁者愛人,而忠恕之道則是儒家人生哲學中,關於人與人之間交往的方法論和具體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