絜矩之道——忠恕之道的為政之用

2021-03-01 孔子研究院

「大學」者,大人之學也。儒學是應世之學問,內聖是本,外王才是其終極所在,「大學」一詞是相對於「小學」而言的,在儒家看來,「灑掃應對之學」都屬小學之列,是應該掌握的基本技能,只有「治國平天下」才是真正的大學問。《大學》原是《禮記》中的一篇,唐代以後逐漸受到推崇,尤其到了宋代,程顥、程頤將《大學》稱之為「孔氏遺書」、「入德之門」,朱熹更是將其從《禮記》中摘出,單獨成文,與《論語》、《孟子》、《中庸》並列「四書」,被推到了極高的位置。書中所講治國理政之道頗為後世所重視,這其中,提到一個概念——絜矩之道。

《大學》最後一章中:「所謂平天下在治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這裡講的是一個如何治理國家從而平定天下的方式方法:為政者如果尊敬老人,那麼百姓就會受到感染從而孝敬父母;為政者如果尊重長輩,百姓就會珍惜兄弟之誼;為政者能夠體恤孤寡,百姓自然不會背棄他。所以有道德、有智慧的為政者會恪守「絜矩之道」。

這個為政者需恪守的「絜矩之道」究竟是什麼?《大學》裡面接著講道:「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後;所惡於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謂絜矩之道。」厭惡上級對待自己無禮的態度,將心比心,就不應再用這種無禮的態度去對待下級;厭惡下級不能忠於職守,在面對上級時就不應再如此;厭惡前、後、右、左對待自己的行為,就不應再用這種行為去對待後、前、左、右,這就是「絜矩之道」。關於「絜」、「矩」兩字,朱熹的解釋是「絜,度也。矩,所以為方也」(《四書章句集注》),絜是度量,本義是指用繩子丈量圓形物體的尺寸,矩是畫直角與方形的工具,絜矩之道就是使「上下四旁均齊方正」的處世法則。朱熹在《朱子語類》中進一步舉例說,人人都有在我上位者,也有在我下位者。從家的角度而言,對於一名普通人,父母在我之上,兒孫在我之下。我希望兒孫孝敬我,我卻不去孝敬父母;希望父母待自己以慈,自己卻不能以慈待兒孫,嚴於律人卻寬以待己,待人與待己標準不一,這就不是絜矩。從為政角度而言,對於一國的諸侯,天子在我之上,大夫在我之下。如果天子制訂的法規幹擾到我,使我不能在國內倡行孝悌之道,那麼我就應當覺察反省,以便自己在制訂國內法規時,不至擾亂到下面的大夫,使其不能行孝悌之道,這就是絜矩之道。

一方面,絜矩之道是君子之道,是儒家對治國理政者提出的道德要求。儒家所言的「君子」,除了古代原有的居上位的政治身份之外,往往還被賦予了極高的道德要求,是儒家理想人格的社會展現。因此,君子對於社會而言,不僅僅是行政方面的統治者,更是道德方面的引領者。《論語·顏淵》篇中講「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君子的德行好比是風,平民的德行好比是草,風吹過來,草必然會倒,風朝哪吹,草就會往哪倒,上行下效,君子的德行直接影響著民眾的道德素養。絜矩之道首先從居上位的為政者著手,強調其應行忠恕之道,以身作則,做好垂範,通過自身的表率引導社會道德的形成與完善。

另一方面,絜矩之道是個人處理人際關係的重要規範。「君子必當因其所同,推以度物,使彼我之間各得分願」(《四書章句集注》),趨利避害之心是人人所共有的,認清這一點是正確處理人際關係的重要前提。絜矩之道從「人心之所同」出發,「以己之心度人之心」,不以己強加於人,推己及人,最終在他人與自我之間中實現關係的均衡。

曾參在《論語·裡仁》篇中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關於「忠」,忠字從心,「盡心曰忠」,指的是在與人交往中,能夠讓自己內心真實情感與外在行為一致不違。從字面上看,「中心為忠」,忠是心要中正,反應在待人接物的人際交往中,就是要對人對己一心不二,對人如同對己一樣能竭盡全力。簡單地講,忠就是盡己為人。關於「盡己為人」,馮友蘭先生曾有過一段十分明確的論述,他說:「怎麼樣才算是盡己為人呢?為人做事,必須如為自己做事一樣,方可算是盡己為人。人為他自己做事,沒有不盡心竭力底。他若為別人做事,亦如為他自己做事一樣地盡心竭力,他願意把自己的一種事,做到怎樣,他為別人做一種事,亦做到怎樣,這便是盡己為人。」

關於「恕」。從字面上看,恕字上如下心,隋唐經學家孔穎達疏為:「如心為恕,謂之其己心也。」(《十三經註疏》)別人之心如同自己之心,自己心有所欲,想別人可能也有所欲,自己心有所惡,想別人可能也有所惡,將己心所想推及別人所想,這就是恕。世界上人們千差萬別,人與人之間有相貌、氣質、性格各種不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殊點,這是個性,但同時作為一個類群體,人類又有相同之處,這是共性。承認個體之間的差異性,更要看到人類之間的共同性。好比孟子所講,人們的口對於味道,耳對於聲音,眼對於容色,都有對美好嚮往的共同性,那麼心呢?「獨無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心就沒有相同之處了嗎?如果有,是什麼?孟子接下來解答道:「謂理也,義也。」人心所共同嚮往的是理和義,這個理義使人心愉悅而嚮往,就如同豬羊肉合於口的需求一樣。(《孟子·告子上》)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人都嚮往美好,厭惡醜惡,把這一人心的共同性應用到自己與他人的交往之中,推己及人,這就是恕。孔子對「恕」格外地重視。其道一以貫之的究竟是不是「忠恕」?孔子自己並沒有言明,那只是曾參的解讀,但「恕」「可以終身行之」卻是孔子親口所說。《論語·衛靈公》篇中,子貢向孔子請教:「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有什麼是可以終身奉行的嗎?孔子十分明確地回答道:「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那就是恕啦,自己不想要的,就不要把它強施給別人。

對於忠恕,朱熹釋之為:「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四書章句集注》)盡己強調的是行為主體盡心為人的道德自覺,推己強調的則是從己出發,揣度他人的道德判斷。從這個角度而言,忠恕都是從「人同此心」出發,通過己心的判斷、衡量,再取利舍弊施於他人,這中間既有積極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也有消極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一由己到人、由內到外的道德行徑,最終是為實現人際間的關愛,而其所展現出的,正是儒家一直所倡導的仁愛精神,正如馮友蘭先生所說,「忠恕是實行道德的方法」。《論語·雍也》篇中,孔子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從自身出發,推己及人,就是達成「仁」的方法了。在錢穆先生看來,忠恕之道就是仁道,「忠恕之道即仁道,其道實一本之於我心,而可貫通之於萬人之心,乃至萬世以下人之心者」,仁是儒家的至高之德,忠恕則是將仁由看似高不可及的道德境界帶回到人人可為的踐行階梯,是仁的現實演化和推行途徑。

針對忠恕之道,朱熹提出了絜矩之道「三折說」。他指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所論及的是以己待人,也就是彼、我兩個行動主體之間的人際關係,是「兩折說」,而絜矩之道是「上之人所以待己,己又以待人」,也就是「他—己—他」三個行動主體之間的人際關係,是「三折說」。在絜矩之道中,「己」有著十分關鍵的作用。一方面,要做到以己度人,「推己」、「盡己」,要合於忠恕之道;另一方面,如果一端給予我的是不好的、負面的影響,就需要發揮「己」的主觀能動性,判斷、糾正錯誤的作法,而把好的、正面的影響施於另一端,就如上面所舉諸侯的例子,「所謂絜矩者,如以諸侯言之,上有天子,下有大夫。天子擾我,使我不得行其孝弟,我亦當察此,不可有以擾其大夫,使大夫不得行其孝弟」(《朱子語類》)。從這一點來看,絜矩之道是忠恕之道在為政方面的實際應用,更是對這一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作者:武寧,孔子研究院副研究員

編輯:孔勇

相關焦點

  • 大學 | 第九篇(1):什麼叫「絜矩之道」?
    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老老」,意指遵從尊卑之道。「長長」,意指遵從先後之道。「恤孤」,同情和憐憫孤寡之人。「孤」指無父母的幼兒;「寡」,指沒有或喪失配偶。「倍」,本義是背棄,背叛。「絜矩之道」,教導世人順理而行之法。「絜」,音xié,衡量,比較。「規矩」,指校正方圓的器具:規,圓規;矩,方矩。所謂欲要平定天下,必先安治其國的原因是:如果君王恪守尊卑之道,則百姓自然禮敬尊者;如果君王恪守先後之道,則百姓自然順從長者;如果君王憐孤恤寡,則百姓自然不背真情,所以,君子有化導世人順理而行之道。
  • 忠恕之道,一以貫之
    竹添光鴻《論語會箋》云: 蓋弟子、門人一也,以執禮之卑曰弟子,以受業於門曰門人,門人合言之曰門弟子,約言之則曰徒。孔子之稱其弟子,或以小子,或以二三子,而記者書之曰門人,為其不可悉名也。 一以貫之,是「以一貫之」的倒裝句式,意思是用一個道理來統貫天下萬事萬物的道理,或者說他的思想不雜亂,而是已經融會貫通為一個統一體。孔子主張道「一以貫之」。
  • 虛空先生淺解: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如何解釋?
    「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君子是要有絜矩之道的,「絜」是一種度量。「矩」是一個曲尺。「絜矩之道」是一種標準,一種法則。說君子是有「絜矩之道」的,有自己的標準和法則,別人就會自然而然受到你的影響,去效仿你的行為,去做事情。比如說大家在一起學習和修行是不是一樣的?
  • 忠恕之道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換句話說就是「己之所欲,亦施於人」,這是推己及人的肯定方面,孔子管它叫「忠」,也就是「盡己為人」。推己及人的否定方面,孔子稱之為「恕」,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推己及人的這兩個方面合在一起,就叫「忠恕之道」,就是「仁之方」,即實行仁的方法。具體地說,就是以自身為尺度,來調節本人的行為。《大學》對忠恕之道有所說明:「所惡於上,毋以使下。
  • 學而有感——論「忠恕之道」
    何以正視物質與精神之反差?何以療治社會同人情之衝突?唯孔子「忠恕之道」也。其所提倡之精神、所追求之修養、所崇尚之操守、所遵循之道義,皆長於調治風尚、洗滌心靈,大有裨益。 「忠恕」者,孔子之思想精髓也。「忠」「恕」合一,便為「仁」。「子曰:『參乎! 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
  • 什麼是忠恕之道?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從這裡我們知道,「忠恕」既最高的「一以貫之」之其次。在《中庸》裡有:忠恕違道不遠 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所以朱熹注釋「忠恕」說:盡己謂之忠,推己之謂恕。什麼是盡己呢?
  • 忠恕之道和尊師重道
    講尊師重道,講忠恕之道。       說實話現在人講弟子規之類的,其實沒有講到忠恕之道的核心。忠,比如對自己的企業、老闆、師父的忠。恕,是師父對弟子的悲憫,有錯誤也要悲憫,耐心教導。       但我們現在缺乏的就是這些忠恕之道,比如徒弟公布批判師父,師父呢也沒有為徒弟未來著想。這就是比較典型的缺乏忠恕之道。
  • 解讀丨忠恕之道與中庸之德
    曾參說:「老師的道,就是忠恕而已。」其實,這裡又是一個啞謎,因為孔子沒有明確說自己的一貫之道是什麼。但是曾參給說破了,明確說孔子的一貫之道就是忠恕。曾參的說法應該說是很有道理的。在《論語·衛靈公》中:子貢問老師:「有什麼樣的一句話,可以終身奉行的嗎?」孔夫子就說了:「那就應該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強加給別人。」
  • 準確把握孔子\"忠恕之道\"的深刻內涵
    #34;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出處】《論語·裡仁》  【譯文】孔子說:「曾參呀!我的學說可以用一個根本的原則貫起來。」曾參答道:「是的#34;。孔子走出去以後,其他學生問道:「這是什麼意思?」曾參說.「夫子的學說只不過是忠和恕罷了。」
  • 謝茂松:「一帶一路」的忠恕之道
    中華文明作為世界史上唯一的連續未斷裂的原生道路文明,之所以能保持連貫性,自有「道」「大道」在其中,既是自處之道,也是與他人相處之道;其追求的是「可長可久」之道。「一帶一路」倡議同樣如此,只有將它放在中華文明的連續性以及文明復興的意義上,才能更深刻地加以理解。「一帶一路」追求互惠,因為以中國深厚的歷史意識,只有互惠共贏才能長久,才是「可長可久之道」。
  • 孔子之道|君子為政
    對人的區分,可以用君子和小人來區分,君子求道,而小人求利。如果將君子放在管理位置上,君子所考慮的是如何利益外界。如果將小人放在管理位置上,小人所考慮的是如何利益自己。在為政篇,有三段是特別在講「君子」。以君子為政,會有不錯的效果。2.12子曰:「君子不器。」
  • 陳洪:「忠恕之道」的思想內涵與現實價值
    陳洪:「忠恕之道」的思想內涵與現實價值 2017年07月07日 11:42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陳洪 字號 關鍵詞:孔子;天行健;君子;地勢;意志;儒學;思想體系;諸葛亮;解釋;人格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都是忠恕之道精神的表現
    推己之謂恕。恕的精神,是推己及人。從自己的所欲所想,推及他人,理解他人的所欲所想;或者像民間所講的將心比心,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恕的精神,也包含著平等觀念,體現出對他人的愛和尊重,是一種平等待人,對人表示尊重,表示關心和幫助的態度。  孔子說,恕,也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可以終身奉行的格言。
  • 孝經共讀——忠恕之道
    廣揚名章第十四 子曰:「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事兄悌,故順可移於長。居家理,故治可移於官。是以行成於內,而名立於後世矣。」 這一章講的內容非常明了,用古人的話來概括就是「推己及人」。正如我們前期提到的那樣,聖賢們並不具備什麼秘密的訣竅,只是善於將自己的訴求、情感、利益等,依著忠恕之道推廣延伸開來罷了。所謂「忠恕之道」,通俗點說就是存心中正,將心比心。繼而將自己的美善發揚光大、推到極致。
  • 孔子之道|為政以身作則
    《論語》為政篇,主要是在講為政之道。對於組織的治理效果,取決於領導人。前面講了為政以德、思無邪、創造力、君子、實事求是,這些是良好地為政所需要的。然後接下來,孔子主要想要教授的,是領導人以身作則,這樣領導人做到公正、忠、孝、信,就能夠良好地為政。
  • 娛評:《歸來》表現了儒家的忠恕之道
    看張藝謀的電影《歸來》,想起了孔子的忠恕之道。  孔子有一次對弟子曾參說:「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朱熹在《四書集注》中講「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也就是說,先做好自己,根據自己的體驗來推測別人的思想感受,達到推己及人的目的。
  • 中國社會科學報:「忠恕之道」的思想內涵與現實價值
    在中國傳統思想文化體系中,「忠恕」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在儒學中居於核心地位。《論語·裡仁》記載: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把「忠恕」與孔子尊奉的「道」聯繫在一起,這已經是很高的定位了。
  • 孔子的「忠恕之道」對當代企業管理有什麼啟發
    從企業的角度來看,如果想獲得成功,首先要讓他人成功,這其實和儒家的「忠恕之道」非常契合,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外察世界儒家所說的「忠恕之道」是分成「忠」、「恕」兩部分來理解。曾子解釋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也就是說,孔子始終貫徹的就是「忠恕之道」。其實,「忠恕之道」就是成就他人。這就是我們現代人常說的「領導力」的本質——在自己成功之前,要時刻想著成就他人。目前,中國最典型也最為人們熟知的「忠道公司」,應該就是「海底撈」。
  • 君子之道,忠恕而已
    齊貌辨解釋道:「為了回饋您的知遇之恩,我本不圖自現,奈何宣王對您有誤解,所以我此行勢在必行。齊宣王聽說靖郭君要來覲見,憤慨的準備好生羞辱他一番。齊貌辨拜見了齊宣王,齊宣王桀驁地說:「靖郭君對之言聽計從,甚至為他棄官返鄉的那個怪人,就是你了罷。」齊貌辨不卑不亢、面不改色的回答:「抬愛是有的,靖郭君向來有自己的原則見底,豈是旁人能左右,又來來言聽計從之說?」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其總綱地位既表現在思想上的總領,也表現在邏輯上的綱目關係:三綱八目,絜矩之道(邏輯思維結構)。 「大學之道」流程圖 1、參考上圖:「大學之道」流程圖 《大學》邏輯上的綱目關係:三綱八目,絜矩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