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使國內企業走上了快車道,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也飛速躋身進了世界先進企業的行列。
然而,這種快速的增長也伴隨著一系列的問題。比如,企業經營秩序混亂、企業責任感缺失、企業經營行為缺乏誠信等社會問題。在「唯利是圖」的價值觀導向下,出現了很多粗製濫造、假冒偽劣、坑蒙拐騙的產品和服務。
這些問題的出現歸根結底是依舊存在很多企業沒有建立起最基本的誠信和道德底線,當面對眼前的利益時,無法做出正確的選擇。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漢尼斯·阿爾文早在1988年的巴黎會議上就提出:人類要想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我國儒學中蘊含了豐富的企業經營管理之道,在物慾橫流的當代社會仍然具有重大的意義。
內觀己心
企業的經營管理之道也可以視為「為人之道」。企業在經營和管理的過程中,需要處理好企業內部與外部的關係。
經營是對外的,追求從企業外部獲取資源和建立影響。
管理是向內的,強調對內部資源的整合和建立秩序。
綜合來看,管理從本質上來說,就是協調人際關係。
孔子曾說過: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從企業的角度來看,如果想獲得成功,首先要讓他人成功,這其實和儒家的「忠恕之道」非常契合,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
外察世界
儒家所說的「忠恕之道」是分成「忠」、「恕」兩部分來理解。
首先是「忠」,上面一個「中」,下面一個「心」。所以,「忠」是中自己的心,就是不要自欺;
其次是「恕」,上面一個「如」,下面一個「心」。所以,「恕」是別人的心就如同我的心,也就是將心比心。
朱熹曾說過:盡己之心曰忠,推己及人曰恕。
換句話說:我想要什麼,別人也和我一樣想要什麼;我不想要什麼,別人也不想要。也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所以,想要做到「忠」,就是不自欺。所謂「自欺欺人」,人若欺人,必先自欺。因為人人都有良知,都知道自己這樣做不對,但為了私慾或是用「他先對我怎樣」,給自己找理由,讓自己心安理得、理直氣壯。相反,致良知,不自欺,就能做到忠。
忠,不是忠於某個人,是忠於自己,忠於自己的良知。並不是傳統意義上「對外的忠誠」,更不是「對外的死忠和愚忠」。
孟子有云: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
啟迪多元思維
曾子曾說過: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這裡的「為人謀而忠」,就是要盡心盡力,而且是「雙向」的盡心盡力——不僅下對上要忠,上對下也要忠。
如今很多企業老闆總認為員工要對自己忠誠,自己卻對員工不忠誠——員工工作稍微失誤就暴躁如雷,甚至辭退員工。西點軍校有一句著名的話:心裡始終裝著對方的利益,並且有能力讓對方知道這一點。
這就是上級對下級的忠誠。老闆是為大家謀一個好前途,員工其實也是為老闆謀一個好前途。在這種企業文化的薰陶下,員工才能夠對客戶忠,心裡才能真正裝著客戶的利益。
我們普通人更是要切記體察——我對上忠不忠?對下忠不忠?對同事忠不忠?對客戶忠不忠?對供應商忠不忠?如果沒做好,該怎麼改進?
朱熹說過:發己自盡為忠。
幫別人辦事時,說「我盡力而為」,基本就是「我有所保留」的意思,做到哪算哪,不能怪我,我不是盡全力。而「忠」則是盡心且竭盡全力。
正心正舉
孔子曾說過:吾道一以貫之。
曾子解釋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也就是說,孔子始終貫徹的就是「忠恕之道」。其實,「忠恕之道」就是成就他人。這就是我們現代人常說的「領導力」的本質——在自己成功之前,要時刻想著成就他人。
目前,中國最典型也最為人們熟知的「忠道公司」,應該就是「海底撈」。提到「海底撈」,市面上最廣為流傳過的一句話就是:「海底撈」你學不會。
人們總想學「海底撈」的服務,但總是「畫虎不成反似貓」。其實,「海底撈」的核心根本不在服務,而在「忠恕之道」。「海底撈」的內部有一句話,叫做:雙手改變命運。
這使得「海底撈」能夠讓那些在農村沒上過什麼學的人,來城市裡打工的人,可以在海底撈成為店長、高管,甚至是CEO。「海底撈」的董事長張勇最關心的也是成就他人,這也必然會成就他自己。
作為一名企業家,大會上講話要大家忠於公司,大家會鼓掌擁護。但最關鍵的是,企業家要問問自己的內心,是否真正忠於臺下這一雙雙熱忱的眼睛。
撥迷見智
曾子有云:用師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
人君把臣下當老師相處,能夠成就王業;把臣下當朋友相處能夠成就霸業,把臣下當刑犯一樣看待的,最終只能滅亡。
「忠」是儒家學說的重要內涵與範疇。孔子提出君子行事以忠信為主,有一次,他的學生子張問什麼是可以到處都能行得通的辦法。孔子回答:說話要忠信,行事要篤敬,即使到了蠻貊之邦也會暢通無阻;反之,即使在本鄉本土也行不通。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英、法、美三國逼著德國籤下《凡爾賽和約》,賠款的總數遠遠超出德國的承受範圍。
當時經濟學家凱恩斯堅決反對如此嚴苛對待德國,認為這種懲罰會將德國百姓逼上絕路。在和約籤訂之後,德國果然違約了,還促使了希特勒上臺,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這一事件和當年燕昭王報復齊國極其相似。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世界各國正是吸取了一戰後《凡爾賽和約》的教訓,並繼承了凱恩斯對一戰善後處理的精神,不僅沒有戰爭賠款,而且有「馬歇爾計劃」幫助歐洲復興經濟。德國和日本都在美國的幫助下成為了富裕文明的國家。
這其實也是「忠恕之道」的精髓:在任何時候,你得先想著別人,要讓別人活,你才能活。要讓別人活得好,你才能活得好。不僅僅對「別人」要如此,對有血海深仇的敵人也應該如此。
開啟自在之門
「忠恕」是為人的基本準則,忠於自己的人懂得愛惜自己,忠於職守的人能盡心盡力做好自己分內的事情;有寬恕之心的人,懂得換位思考,能夠設身處地去體諒別人、包容別人。
由於每個人所處的環境不同,性格愛好不同,文化素養、生活閱歷都不同,對於同一事物的認知和理解很可能會產生差異甚至完全相反的意見。
與人相處的過程中,沒有忠厚寬恕之心的人,往往會將自己的思想強加到他人身上,造成人與人之間的衝突與不快。
懂得忠恕之道的人,卻能夠坦然對待這種差異,能夠尊重別人的想法,並能夠對別人的想法報以理解。
如今很多企業都提倡「企業管理,從心開始」。無論是對內部員工,還是外部客戶,企業管理者務必與其建立「同感」,站在對方的立場上去思考他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他們擔心的風險是什麼,並在企業經營和管理的過程中避開這些環節,最終達到真正的「雙贏」。
如此這般,管理者就是將「忠恕之道」注入企業之中,不僅可以淨化企業的本心,也可處理好與各個利益相關方之間的關係,從而建立起一個和諧有序的社會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