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忠恕之道」對當代企業管理有什麼啟發

2020-12-12 正心正舉

近些年來,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使國內企業走上了快車道,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也飛速躋身進了世界先進企業的行列。

然而,這種快速的增長也伴隨著一系列的問題。比如,企業經營秩序混亂、企業責任感缺失、企業經營行為缺乏誠信等社會問題。在「唯利是圖」的價值觀導向下,出現了很多粗製濫造、假冒偽劣、坑蒙拐騙的產品和服務。

這些問題的出現歸根結底是依舊存在很多企業沒有建立起最基本的誠信和道德底線,當面對眼前的利益時,無法做出正確的選擇。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漢尼斯·阿爾文早在1988年的巴黎會議上就提出:人類要想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我國儒學中蘊含了豐富的企業經營管理之道,在物慾橫流的當代社會仍然具有重大的意義。

內觀己心

企業的經營管理之道也可以視為「為人之道」。企業在經營和管理的過程中,需要處理好企業內部與外部的關係。

經營是對外的,追求從企業外部獲取資源和建立影響。

管理是向內的,強調對內部資源的整合和建立秩序。

綜合來看,管理從本質上來說,就是協調人際關係。

孔子曾說過: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從企業的角度來看,如果想獲得成功,首先要讓他人成功,這其實和儒家的「忠恕之道」非常契合,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

外察世界

儒家所說的「忠恕之道」是分成「忠」、「恕」兩部分來理解。

首先是「忠」,上面一個「中」,下面一個「心」。所以,「忠」是中自己的心,就是不要自欺;

其次是「恕」,上面一個「如」,下面一個「心」。所以,「恕」是別人的心就如同我的心,也就是將心比心。

朱熹曾說過:盡己之心曰忠,推己及人曰恕。

換句話說:我想要什麼,別人也和我一樣想要什麼;我不想要什麼,別人也不想要。也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所以,想要做到「忠」,就是不自欺。所謂「自欺欺人」,人若欺人,必先自欺。因為人人都有良知,都知道自己這樣做不對,但為了私慾或是用「他先對我怎樣」,給自己找理由,讓自己心安理得、理直氣壯。相反,致良知,不自欺,就能做到忠。

忠,不是忠於某個人,是忠於自己,忠於自己的良知。並不是傳統意義上「對外的忠誠」,更不是「對外的死忠和愚忠」。

孟子有云: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

啟迪多元思維

曾子曾說過: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這裡的「為人謀而忠」,就是要盡心盡力,而且是「雙向」的盡心盡力——不僅下對上要忠,上對下也要忠。

如今很多企業老闆總認為員工要對自己忠誠,自己卻對員工不忠誠——員工工作稍微失誤就暴躁如雷,甚至辭退員工。西點軍校有一句著名的話:心裡始終裝著對方的利益,並且有能力讓對方知道這一點。

這就是上級對下級的忠誠。老闆是為大家謀一個好前途,員工其實也是為老闆謀一個好前途。在這種企業文化的薰陶下,員工才能夠對客戶忠,心裡才能真正裝著客戶的利益。

我們普通人更是要切記體察——我對上忠不忠?對下忠不忠?對同事忠不忠?對客戶忠不忠?對供應商忠不忠?如果沒做好,該怎麼改進?

朱熹說過:發己自盡為忠。

幫別人辦事時,說「我盡力而為」,基本就是「我有所保留」的意思,做到哪算哪,不能怪我,我不是盡全力。而「忠」則是盡心且竭盡全力。

正心正舉

孔子曾說過:吾道一以貫之。

曾子解釋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也就是說,孔子始終貫徹的就是「忠恕之道」。其實,「忠恕之道」就是成就他人。這就是我們現代人常說的「領導力」的本質——在自己成功之前,要時刻想著成就他人。

目前,中國最典型也最為人們熟知的「忠道公司」,應該就是「海底撈」。提到「海底撈」,市面上最廣為流傳過的一句話就是:「海底撈」你學不會。

人們總想學「海底撈」的服務,但總是「畫虎不成反似貓」。其實,「海底撈」的核心根本不在服務,而在「忠恕之道」。「海底撈」的內部有一句話,叫做:雙手改變命運。

這使得「海底撈」能夠讓那些在農村沒上過什麼學的人,來城市裡打工的人,可以在海底撈成為店長、高管,甚至是CEO。「海底撈」的董事長張勇最關心的也是成就他人,這也必然會成就他自己。

作為一名企業家,大會上講話要大家忠於公司,大家會鼓掌擁護。但最關鍵的是,企業家要問問自己的內心,是否真正忠於臺下這一雙雙熱忱的眼睛。

撥迷見智

曾子有云:用師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

人君把臣下當老師相處,能夠成就王業;把臣下當朋友相處能夠成就霸業,把臣下當刑犯一樣看待的,最終只能滅亡。

「忠」是儒家學說的重要內涵與範疇。孔子提出君子行事以忠信為主,有一次,他的學生子張問什麼是可以到處都能行得通的辦法。孔子回答:說話要忠信,行事要篤敬,即使到了蠻貊之邦也會暢通無阻;反之,即使在本鄉本土也行不通。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英、法、美三國逼著德國籤下《凡爾賽和約》,賠款的總數遠遠超出德國的承受範圍。

當時經濟學家凱恩斯堅決反對如此嚴苛對待德國,認為這種懲罰會將德國百姓逼上絕路。在和約籤訂之後,德國果然違約了,還促使了希特勒上臺,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這一事件和當年燕昭王報復齊國極其相似。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世界各國正是吸取了一戰後《凡爾賽和約》的教訓,並繼承了凱恩斯對一戰善後處理的精神,不僅沒有戰爭賠款,而且有「馬歇爾計劃」幫助歐洲復興經濟。德國和日本都在美國的幫助下成為了富裕文明的國家。

這其實也是「忠恕之道」的精髓:在任何時候,你得先想著別人,要讓別人活,你才能活。要讓別人活得好,你才能活得好。不僅僅對「別人」要如此,對有血海深仇的敵人也應該如此。

開啟自在之門

「忠恕」是為人的基本準則,忠於自己的人懂得愛惜自己,忠於職守的人能盡心盡力做好自己分內的事情;有寬恕之心的人,懂得換位思考,能夠設身處地去體諒別人、包容別人。

由於每個人所處的環境不同,性格愛好不同,文化素養、生活閱歷都不同,對於同一事物的認知和理解很可能會產生差異甚至完全相反的意見。

與人相處的過程中,沒有忠厚寬恕之心的人,往往會將自己的思想強加到他人身上,造成人與人之間的衝突與不快。

懂得忠恕之道的人,卻能夠坦然對待這種差異,能夠尊重別人的想法,並能夠對別人的想法報以理解。

如今很多企業都提倡「企業管理,從心開始」。無論是對內部員工,還是外部客戶,企業管理者務必與其建立「同感」,站在對方的立場上去思考他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他們擔心的風險是什麼,並在企業經營和管理的過程中避開這些環節,最終達到真正的「雙贏」。

如此這般,管理者就是將「忠恕之道」注入企業之中,不僅可以淨化企業的本心,也可處理好與各個利益相關方之間的關係,從而建立起一個和諧有序的社會網絡。

相關焦點

  • 準確把握孔子\"忠恕之道\"的深刻內涵
    #34;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出處】《論語·裡仁》  【譯文】孔子說:「曾參呀!我的學說可以用一個根本的原則貫起來。」曾參答道:「是的#34;。孔子走出去以後,其他學生問道:「這是什麼意思?」曾參說.「夫子的學說只不過是忠和恕罷了。」
  • 儒家創始人孔子學說的核心是什麼?是仁者愛人還是忠恕之道?
    孔子的一以貫之的道,其實就是仁者愛人,而仁者如何才能愛人呢?也就是說,仁者愛人是孔子最核心的倫理觀,而它的方法論又是什麼呢?孔子是個偉大教育家,他的教育方法是啟發式教學,就是孔子所說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都是忠恕之道精神的表現
    《論語》中的原文是:「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大意是,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個字是可以終身奉行的呢?」孔子說:「那就是恕吧!自己所不願意接受的,不要加給別人。」  推己之謂恕。恕的精神,是推己及人。從自己的所欲所想,推及他人,理解他人的所欲所想;或者像民間所講的將心比心,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
  • 淺析《論語·裡仁篇》:「孔子之道」有一基本思想,就是「忠恕」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說:「曾參啊,我講的道可以由一個基本的思想貫徹始終的。」曾子說:「是。」孔子出去之後,同學便問曾子:「這是什麼意思?」曾子說:「老師的道,就是忠恕罷了。」本章為《論語·裡仁篇》第十五章。這一章,孔子借曾子之口,講了「忠恕」這個道理。
  • 忠恕之道
    《論語》記載,當有弟子問孔子什麼是仁時,孔子的回答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 忠恕之道,一以貫之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4.15)劉寶楠《論語正義》解「門人」為「孔子弟子」,皇侃、邢昺解為「曾子弟子」,金鶚《求古錄禮說》認為「《論語》一書,凡孔子弟子皆稱『門人』」。 一以貫之,是「以一貫之」的倒裝句式,意思是用一個道理來統貫天下萬事萬物的道理,或者說他的思想不雜亂,而是已經融會貫通為一個統一體。孔子主張道「一以貫之」。曾子表示認同。孔子出去後,別的弟子就問曾子說:「夫子剛才說的『一以貫之』到底是什麼意思?」曾子說:「夫子之道,就是『忠恕』二字而已。」很顯然,曾子已經把孔子之「道」具體到了是什麼,也就是「忠恕」。
  • 什麼是忠恕之道?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從這裡我們知道,「忠恕」既最高的「一以貫之」之其次。在《中庸》裡有:忠恕違道不遠 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所以朱熹注釋「忠恕」說:盡己謂之忠,推己之謂恕。什麼是盡己呢?
  • 解讀丨忠恕之道與中庸之德
    當然,孔子在另一場合也談到他的一貫之道,不過這次是他和曾參對話。曾參的悟性不是最好的,但卻能持之以恆地研習師道,每日反思,因此成就很大。四書之一的《大學》就是曾子所寫,他是孔門之學的重要繼承人,被稱為「宗聖」。那麼我們來看看孔子和曾參探討的一貫之道是什麼。《論語·裡仁》的記述是這樣的:孔子說:「曾參啊,我是有一個貫穿始終的道的。」曾參說:「是的」。
  • 陳洪:「忠恕之道」的思想內涵與現實價值
    陳洪:「忠恕之道」的思想內涵與現實價值 2017年07月07日 11:42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陳洪 字號 關鍵詞:孔子;天行健;君子;地勢;意志;儒學;思想體系;諸葛亮;解釋;人格
  • 絜矩之道——忠恕之道的為政之用
    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這裡講的是一個如何治理國家從而平定天下的方式方法:為政者如果尊敬老人,那麼百姓就會受到感染從而孝敬父母;為政者如果尊重長輩,百姓就會珍惜兄弟之誼;為政者能夠體恤孤寡,百姓自然不會背棄他。所以有道德、有智慧的為政者會恪守「絜矩之道」。這個為政者需恪守的「絜矩之道」究竟是什麼?
  • 學而有感——論「忠恕之道」
    何以正視物質與精神之反差?何以療治社會同人情之衝突?唯孔子「忠恕之道」也。其所提倡之精神、所追求之修養、所崇尚之操守、所遵循之道義,皆長於調治風尚、洗滌心靈,大有裨益。 「忠恕」者,孔子之思想精髓也。「忠」「恕」合一,便為「仁」。「子曰:『參乎! 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
  • 港澳文化人士:青年莫遠離孔子與「忠恕」之道
    港澳文化人士:青年莫遠離孔子與「忠恕」之道 2014-07-19 22:34:47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   座談中,港澳文化人士認為,青年一代不能遠離孔子與「忠恕」之道。  澳門基金會執行委員會主席吳志良認為,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以及儒家思想產生出的文化不但塑造著中華民族的行為習慣、思維方式和價值判斷,更早已成為全球華人的精神家園。
  • 孔子說:待人忠恕 心中要有他人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思想中一以貫之的究竟是什麼呢?孔子自己沒有明確指出,曾子這裡提出的忠恕之道,應該最為接近。《中庸》說:「忠恕違道不遠。」孔子自己也曾經說過:「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其恕乎?」那麼,何為忠恕呢?根據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的解釋:「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所謂盡己,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推己,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 中國社會科學報:「忠恕之道」的思想內涵與現實價值
    在中國傳統思想文化體系中,「忠恕」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在儒學中居於核心地位。《論語·裡仁》記載: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把「忠恕」與孔子尊奉的「道」聯繫在一起,這已經是很高的定位了。
  • 謝茂松:「一帶一路」的忠恕之道
    中華文明作為世界史上唯一的連續未斷裂的原生道路文明,之所以能保持連貫性,自有「道」「大道」在其中,既是自處之道,也是與他人相處之道;其追求的是「可長可久」之道。「一帶一路」倡議同樣如此,只有將它放在中華文明的連續性以及文明復興的意義上,才能更深刻地加以理解。「一帶一路」追求互惠,因為以中國深厚的歷史意識,只有互惠共贏才能長久,才是「可長可久之道」。
  • 娛評:《歸來》表現了儒家的忠恕之道
    看張藝謀的電影《歸來》,想起了孔子的忠恕之道。  孔子有一次對弟子曾參說:「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朱熹在《四書集注》中講「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也就是說,先做好自己,根據自己的體驗來推測別人的思想感受,達到推己及人的目的。
  • 孝經共讀——忠恕之道
    廣揚名章第十四 子曰:「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事兄悌,故順可移於長。居家理,故治可移於官。是以行成於內,而名立於後世矣。」正如我們前期提到的那樣,聖賢們並不具備什麼秘密的訣竅,只是善於將自己的訴求、情感、利益等,依著忠恕之道推廣延伸開來罷了。所謂「忠恕之道」,通俗點說就是存心中正,將心比心。繼而將自己的美善發揚光大、推到極致。
  • 忠恕之道和尊師重道
    講尊師重道,講忠恕之道。       說實話現在人講弟子規之類的,其實沒有講到忠恕之道的核心。忠,比如對自己的企業、老闆、師父的忠。恕,是師父對弟子的悲憫,有錯誤也要悲憫,耐心教導。       但我們現在缺乏的就是這些忠恕之道,比如徒弟公布批判師父,師父呢也沒有為徒弟未來著想。這就是比較典型的缺乏忠恕之道。
  • 讀論語:裡仁第四·孔子「一以貫之」的道到底是什麼?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說:曾參,我的道就是一件事貫穿所有。曾參說:明白。曾參出來後,其他弟子問他:是什麼意思呢?曾參說:老師的道,就是忠和恕。】論語中有爭論的地方很多,而這一段可以說是爭議最大的,眾說紛紜。
  • 拙讀《論語》第八十一篇:孔子一以貫之的道是什麼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主流譯文:孔子說:「參啊!我主張的道貫穿了一個基本概念。」曾子說:「是的。」孔子出去後,別的學生問曾參說:「那是什麼意思?」曾子說:「夫子主張的道不過是忠恕罷了。」拙的譯文:孔子說:「參啊!我所遵循的道一直貫穿了我的言行。」曾子說:「是。」孔子出去後,學生問:「那是什麼呀?」瘸子說:「夫子所遵循的道不過是忠恕而已。」拙的體會:孔子的忠恕觀,正是子貢說的那樣:溫、良、恭、儉、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