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都是忠恕之道精神的表現

2021-01-16 中國經濟網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見於《論語》,是人們很熟悉的。習主席也多次在講話中引用。《論語》中的原文是:「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大意是,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個字是可以終身奉行的呢?」孔子說:「那就是恕吧!自己所不願意接受的,不要加給別人。」

  推己之謂恕。恕的精神,是推己及人。從自己的所欲所想,推及他人,理解他人的所欲所想;或者像民間所講的將心比心,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恕的精神,也包含著平等觀念,體現出對他人的愛和尊重,是一種平等待人,對人表示尊重,表示關心和幫助的態度。

  孔子說,恕,也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可以終身奉行的格言。也就是說,這是處理與他人關係的基本原則,滲透、體現在一切事物的處理中。習主席在說明我們的和平外交政策時,多次引用「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說「近代以後經歷了長期苦難的中國人民最懂得和平的寶貴,最懂得發展的重要」「中國人民絕不會將自己曾經遭受過的悲慘經歷強加給其他國家和民族。」「中國人民近代以後經歷了100多年戰亂頻發的慘痛歷史,決不希望這樣的悲劇在任何地方重演。」這就從近代中國人自己的切身體會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深刻有力地說明了我們實行和平外交政策的歷史和文化根據;同時也彰顯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當代價值。

  而就人們的日常生活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推己及人的精神,也是完善社會公德,維護社會和諧的基礎。大家幹什麼事能想一想我這樣做對別人會有什麼影響,想一想我這樣做別人會有怎樣的感受,很多問題就解決了。反之,如果人們只想「只要我高興就好」,不顧他人的感受,那人們之間就沒有友善,社會就不會有和諧。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可以並且應該成為全人類人們普遍遵行的社會生活準則,而且已經為世界各大宗教所接受。《聖經》中說:「你們要他人怎樣對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對待他們。」(《路加福音》6·31)「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考慮他人的感受,約束自己不要傷害他人;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他人。而《聖經》說的,是從自己的要求出發,為求得到同樣的回報而善待他人;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在自己。這也反映出中西文化核心價值觀的分歧。這一點也值得注意。

  延伸一點讀,可以聯繫到忠恕之道。曾子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曾子認為忠恕是貫穿孔子全部思想的根本思想。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推己及人;忠,盡己之謂忠。曾子每日三省吾身,第一條就是「為人謀而不忠乎?」幫助他人,為他人設想,是不是盡心盡力了?《論語》又說:「己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自己所希望的,也幫助他人做到;自己希望在社會上立足,希望辦事很順利通達,就也幫助他人能立足、通達。所以忠就是對他人盡心盡力。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前一句是恕,後一句是忠;合而言之就是忠恕之道。一個是從消極方面講,對自己的約束;一個是從積極方面講,對他人的責任。對待他人,首先要尊重,不要妨礙他人;在此基礎上,還要盡心盡力地幫助他人。而共同的一個精神,就是為人處世心裡要想到他人。怎樣替他人著想呢?推己及人,或《論語》說的「能近取譬」,或民間常說的將心比心。孔子說,「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這就是踐行仁的方法。

  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忠恕之道的精神已經成為中國人代代相傳的生活準則,民族精神的一部分。中國社會中廣泛存在的助人為樂,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互助精神;設身處地,將心比心的互諒精神等等,都是忠恕之道精神的表現。

  朱熹曾說,孔子思想博大精深,不易理解和把握,忠恕之道則易懂易行,所以曾子希望人們能從易懂易行的地方入手,通過忠恕之道領會孔子思想,去追求和理解,以至達到更高的境界。這一點對今天也有啟發意義。大力提倡和弘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的忠恕之道,也是學習、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入門的重要起點。

  (錢遜,作者系清華大學教授,國際儒學聯合會榮譽顧問)

(責任編輯:年巍)

相關焦點

  • 忠恕之道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換句話說就是「己之所欲,亦施於人」,這是推己及人的肯定方面,孔子管它叫「忠」,也就是「盡己為人」。推己及人的否定方面,孔子稱之為「恕」,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推己及人的這兩個方面合在一起,就叫「忠恕之道」,就是「仁之方」,即實行仁的方法。具體地說,就是以自身為尺度,來調節本人的行為。《大學》對忠恕之道有所說明:「所惡於上,毋以使下。
  • 《論語》:值得深思的一句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譯文:子貢向老師問道:「有一句話可以終身奉行的嗎?」孔子回答說:「那可能是『恕』吧!自己所不喜歡做的事情,不要施加給別人。」子貢問了老師一個很大的問題,他說:你能告訴我一個字,使我可以終身實踐,並且永久受益嗎?老師對他說:「其恕乎!」如果有這個字,那大概就是「恕」字吧。
  • 學而有感——論「忠恕之道」
    物質雖其豐厚,卻無以彌補精神匱缺:友情為金錢所蝕,良知為權力所侵,理想為欲望所腐,志向為現實所迷……凡此種種,令人惶惑不已——人生價值渺渺。 何以正視物質與精神之反差?何以療治社會同人情之衝突?唯孔子「忠恕之道」也。其所提倡之精神、所追求之修養、所崇尚之操守、所遵循之道義,皆長於調治風尚、洗滌心靈,大有裨益。
  • 娛評:《歸來》表現了儒家的忠恕之道
    看張藝謀的電影《歸來》,想起了孔子的忠恕之道。  孔子有一次對弟子曾參說:「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朱熹在《四書集注》中講「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也就是說,先做好自己,根據自己的體驗來推測別人的思想感受,達到推己及人的目的。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才是儒家學派關於人際交往的金規玉律
    上古時代的賢君堯舜禹,周朝的文王、武王與周公,都是大愛天下的聖人。其次,孔子為人的哲學定下了一個主基調。有一次,孔子告訴弟子曾參,自己的學說有一條一以貫之的主線,你知道是什麼嗎?曾參顯然是得到了孔子的真傳,他說孔子學說的主線就是忠恕之道。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 準確把握孔子\"忠恕之道\"的深刻內涵
    在孔子的眼中,忠恕之道既是一種溝師的原則,也是一種限制性的原則,而且,溝通是建立在限制原則的基礎之上的。比方說,孔子在後面提到時#39;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以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體現的就是這種關係。  在過去,人們只要一談到「忠」,大多會狹隘地理解為忠於君主或忠於國家。其實,「忠」更強調內心的真誠,並且其內涵也要豐富得多。
  • 陳洪:「忠恕之道」的思想內涵與現實價值
    陳洪:「忠恕之道」的思想內涵與現實價值 2017年07月07日 11:42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陳洪 字號 關鍵詞:孔子;天行健;君子;地勢;意志;儒學;思想體系;諸葛亮;解釋;人格
  • 是仁者愛人還是忠恕之道?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其實,這是孔子考驗曾子,或者說,用曾子的話來向別的弟子傳達自己的核心思想。事實上,曾子對孔子的核心思想理解得非常精準。曾子向師兄弟們說,老師一以貫之的思想,就兩個字,忠恕而已。那麼,什麼是忠恕之道呢?
  • 絜矩之道——忠恕之道的為政之用
    儒學是應世之學問,內聖是本,外王才是其終極所在,「大學」一詞是相對於「小學」而言的,在儒家看來,「灑掃應對之學」都屬小學之列,是應該掌握的基本技能,只有「治國平天下」才是真正的大學問。(《孟子·告子上》)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人都嚮往美好,厭惡醜惡,把這一人心的共同性應用到自己與他人的交往之中,推己及人,這就是恕。孔子對「恕」格外地重視。其道一以貫之的究竟是不是「忠恕」?孔子自己並沒有言明,那只是曾參的解讀,但「恕」「可以終身行之」卻是孔子親口所說。《論語·衛靈公》篇中,子貢向孔子請教:「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有什麼是可以終身奉行的嗎?孔子十分明確地回答道:「其恕乎?
  • 忠恕之道,一以貫之
    曾子說:「夫子之道,就是『忠恕』二字而已。」很顯然,曾子已經把孔子之「道」具體到了是什麼,也就是「忠恕」。宋有劉恕(字道原),元有劉貫道(字仲賢)、劉以忠(字恕夫),明有鄭恕(字本忠),名字取意於此。貫穿孔門之教的金律(golden mean)是「忠」與「恕」,同時也是行仁的最佳途徑,必如此方可使社會與個人融洽和諧。
  • 處理人際關係的黃金法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儒家文化的精華之處。語出《論語·顏淵》:仲弓問孔子如何處世才能合乎仁道?孔子回答道:「出門與同仁行禮如見貴客一般,對民如大祭一樣凝重,自己不喜歡的事不要強加給別人。如此在朝上就不招誰怨,在家中私下的交往也不招誰恨。」
  • 發掘「忠恕」的時代價值
    忠恕之道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塑造了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民族品格。「恕」的精神實質具體體現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種精神歷久彌新。
  • 謝茂松:「一帶一路」的忠恕之道
    中華文明作為世界史上唯一的連續未斷裂的原生道路文明,之所以能保持連貫性,自有「道」「大道」在其中,既是自處之道,也是與他人相處之道;其追求的是「可長可久」之道。「一帶一路」倡議同樣如此,只有將它放在中華文明的連續性以及文明復興的意義上,才能更深刻地加以理解。「一帶一路」追求互惠,因為以中國深厚的歷史意識,只有互惠共贏才能長久,才是「可長可久之道」。
  • 什麼是忠恕之道?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從這裡我們知道,「忠恕」既最高的「一以貫之」之其次。在《中庸》裡有:忠恕違道不遠 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所以朱熹注釋「忠恕」說:盡己謂之忠,推己之謂恕。什麼是盡己呢?
  • 【孔子箴言故事】仁者愛人——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
    孔子回答:「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不願意幹的事,不要叫別人幹。這是孔子「仁」學的主要表現形式,它體現出一個人對別人的尊重與愛戴。相反,自己不願意幹的事,推給別人幹,是不對的。在孔子生前,魯國就發生過這樣一個事件:
  • 中國社會科學報:「忠恕之道」的思想內涵與現實價值
    而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有兩段重要的論述實為上述「忠恕」說的註腳:「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二者的共同點都是「推己及人」,也就是「恕道」。前者是從積極面講,後者是從消極面講,合起來乃得全面。  正是由於孔子如此推重,後世儒者也便給予高度重視,出現了大量的相關闡釋文字。
  • 愛情裡要明白「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要明白「己所欲勿施於人」
    有的人以為愛就是要分享,不管對方是否喜歡,都應該學會給予。有的人以為自己很喜歡的東西,對方一定也會很喜歡,盲目自信地替對方做決定。要想維持一段感情,讓彼此相處得更加舒服,更加長久,就應該保持理性的頭腦。雖說感情容易讓人衝動,但成年人在感情上也應該保持理智,明白「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也要知道「己所欲勿施於人」的兩性相處之道。
  • 跟著麥哥學英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下篇
    what you do not want done to yourself, do not do to others--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胡諞——從己所不欲到勿施於人
    ——寫在正文之前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一則古訓,意思是自己不想要的就不要強加給別人,與此相近些的還有將心比心,意思是做事以前先拿自己的心去感受一下別人的心,只有自己心裡覺得樂意了才能做,如果連自己都不樂意那別人是不會樂意的。
  • 孔子的「忠恕之道」對當代企業管理有什麼啟發
    從企業的角度來看,如果想獲得成功,首先要讓他人成功,這其實和儒家的「忠恕之道」非常契合,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外察世界儒家所說的「忠恕之道」是分成「忠」、「恕」兩部分來理解。朱熹曾說過:盡己之心曰忠,推己及人曰恕。換句話說:我想要什麼,別人也和我一樣想要什麼;我不想要什麼,別人也不想要。也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所以,想要做到「忠」,就是不自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