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值得深思的一句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2021-01-16 國學傳統文化儒釋道

百家號:日月光輝火

【原文】: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譯文:子貢向老師問道:「有一句話可以終身奉行的嗎?」孔子回答說:「那可能是『恕』吧!自己所不喜歡做的事情,不要施加給別人。」

子貢問了老師一個很大的問題,他說:你能告訴我一個字,使我可以終身實踐,並且永久受益嗎?

老師對他說:「其恕乎!」如果有這個字,那大概就是「恕」字吧。子貢還有些疑惑,然後老師又說了八個字,對「恕」字的解釋叫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就是你自己不想幹的事,你就不要強迫別人幹。人這一輩子能做到這一點就夠了。

這句話出致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這就是聖人,他不會讓你記那麼多,一個字就夠了。但是就這一個字,表現出了孔子的偉大人格和高尚的思想境界。

他的偉大之處就是這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放在今天依然是致理名言。他的高尚就是做好自己的同時,還要想到別人,替別人考慮。

為什麼人們稱孔子為致聖先師,一個字就能讓你受用終生,這就是人格和境界的完美統一。

實際上,儒家思想就是講人與人的關係,人和社會的關係。儒家思想提倡先要成就自我,然後在立足於社會。

這個自我成就是內在的,是你內在的良知了無私慾,光明通透,是非面前能夠做出精準的判斷,做自己該做的事,並努力把事情做好,這樣自己才算建立起來了。

但是光這樣還不夠,這只能算是「忠」,是對自我的完善。還有比這更高的境界「恕」,就是將他人之心比自己之心,將心比心,自己跟別人來換位思考。一事當前是好是壞,該做不該做,想到自己的同時也要想到別人。

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境界。也就是致良知於事事物物,還要一以貫之。這樣就可以找到自己跟他人相處,自己在社會上立足最好的途徑。

所以孔子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人立足於社會首先要做到完善好自我,忠誠於自己。

真正的忠誠不是忠誠於外在的什麼標準,而是忠誠於自己內在的良知,只有光明通透沒有私慾的良知,才能指引自己走向康壯大道,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孔子的學生曾子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我老師的學問精華,就是「忠恕」這兩個字。

「忠」,忠誠於自己內在的良知,心中有他人,將心比心,時刻替他人著想。

「恕」是什麼?就是推自己的良知到別人的心上就是致良知。所以做到「恕」就更難得了。首先是不要強人所難,其次不要給別人造成傷害,最後是假如別人給你造成了傷害,你也要儘量做到寬容。

但是,真正能做到這樣的寬容談何容易,古往今來又有幾人,非聖賢不可。這可能就是聖賢的仁慈吧!

「忠恕」之道,說的簡單一點,就是忠誠於自己,然後善待他人。

其實,儒家思想的經典就是教給你通過反躬自省來認識自己,同時找到自己的生命價值,從自己對生命的忠誠開始,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怎樣才能成就這樣的生命狀態呢?只要保有清靜光明不被私慾遮蔽的良知,將「忠恕」安住在自己的心裡,就有理由相信實現自我的「忠恕」之道。

相關焦點

  • 跟著麥哥學英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下篇
    what you do not want done to yourself, do not do to others--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都是忠恕之道精神的表現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見於《論語》,是人們很熟悉的。習主席也多次在講話中引用。《論語》中的原文是:「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大意是,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個字是可以終身奉行的呢?」孔子說:「那就是恕吧!自己所不願意接受的,不要加給別人。」
  • 大衣哥拒絕廣告代言,用孔子的一句話解釋,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為人處世之道,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需要學會換位思考,去相互理解對方,這樣一來,很多事情就會迎刃而解,不再有那麼複雜,可是往往在為人處事過程中,最難做到的也就是換位思考,用孔子的話來說就是人們難以真正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孔子箴言故事】仁者愛人——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
    《論語·衛靈公》中記子貢向孔子問:能不能一句話一輩子可以執行?孔子回答:「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不願意幹的事,不要叫別人幹。 魯國貴族內部這一番勾心鬥角的行為,都不符合孔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精神,結果都也沒有好下場。
  • 從飯桌上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到「我認識貴國總統」
    只是,它告訴你一個道理正如孔子所說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後來,對於在飯桌上再遇到此類同志說認識人家單位多少人時候,我調侃說:「我認識貴國總統。」於是大家都放聲大笑了。我最近就在飯桌上試驗了一下,真是讓大家開心,為啥?因為貴國總統我都認識,你還吹啥牛呢……這就是個笑話。其實與人為善,尊重他人處處都要留意。孔子說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處理人際關係的黃金法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儒家文化的精華之處。語出《論語·顏淵》:仲弓問孔子如何處世才能合乎仁道?孔子回答道:「出門與同仁行禮如見貴客一般,對民如大祭一樣凝重,自己不喜歡的事不要強加給別人。如此在朝上就不招誰怨,在家中私下的交往也不招誰恨。」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體現的是做人的格局與遠見 慈悲與胸懷
    再換句話說,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什麼意思?就是說處理人際關係與處理與人做事打交道的時候,不要用連自己都不喜歡的言行,去對待他人,也讓他人去接受。這句話出自《論語》 ,流傳千年了。孔子告誡人們自己不願意做的事,千萬不要強加在他人的身上。包括自己不願承受的事,也不要強加在別人的身上去。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嚴於律己,寬以待人
    時刻提醒自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嚴於律己,寬以待人。 那些你覺得值得的事情,就應該撐住,要忍耐,要相信一定會苦盡甘來。
  • 胡諞——從己所不欲到勿施於人
    勿施於人一隻兔子用胡蘿蔔去釣魚,連續三天一無所獲,第四天正要下鉤,突然一條大魚跳出來大罵:你要再敢拿胡蘿蔔來釣,小心我扇死你丫的。——寫在正文之前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一則古訓,意思是自己不想要的就不要強加給別人,與此相近些的還有將心比心,意思是做事以前先拿自己的心去感受一下別人的心,只有自己心裡覺得樂意了才能做,如果連自己都不樂意那別人是不會樂意的。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才是儒家學派關於人際交往的金規玉律
    《論語雍也》中記載: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子貢問孔子,能夠給老百姓很多好處又能周濟大眾,怎麼樣?
  • 什麼叫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此句出自《論語》。意思為自己不喜歡的言行,就不要以那種言行對待他人。 自己不願意做的事,不要強加在他人的身上。 自己不願承受的事,也不要強加在別人身上。人就像是一塊磁鐵,吸引思想相近,志同道合的,排斥其他不同類的。
  • 強加於人生怨恨,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弟子規:將加人先問己
    《論語》裡面講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待人的重要原則。 也是古今中外都認同的方法,在世界上被稱為「黃金法則」你不願意別人怎樣對待你,你就不該怎樣對待別人;你願意別人怎樣對待你,你就該怎樣對待別人。用這種 推己及人 的方法去和周圍的人相處,時時能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事情,就能得到大家的歡迎。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如果強行洗腦,會令人很「反感」
    從一個我們都耳熟但又不是很理解的話進行分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就是孔子想表達的「仁愛」。婆媳關係從古至今都是個大問題,婆婆還是「媳婦」時受了「苦」,這個氣沒處「撒」,等到自己兒子有了「老婆」就開始「刁難」兒媳婦了。
  • 愛情裡要明白「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要明白「己所欲勿施於人」
    雖說感情容易讓人衝動,但成年人在感情上也應該保持理智,明白「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也要知道「己所欲勿施於人」的兩性相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不管是在職場上,還是在生活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都是應該遵守的一條基本相處原則。在感情上,更是如此。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道理很簡單,「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即便「己所欲」的東西也不要強加於人!在各種信息大量充斥著我們的生活時,很多人每天都會被大量無用信息騷擾,產生很多的煩惱,所以我們信奉一個原則「不打擾也是一種慈悲」!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以責人之心責己,以寬容之心待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仁」,仁者愛人,愛人者恆愛之。欲成仁者,得先學「恕」。恕,寬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以責人之心責己,以寬容之心待人。「欲責人、先責己」與「寬以待人」是一種立身處世、接人待物的人生態度,更是一種高尚的道德品質。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他所不欲亦不要強加於人!
    很多人都知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而自己喜歡的別人不一定喜歡這個道理卻經常被忽略。我們經常說「有一種冷叫奶奶覺得你冷」,這就是以己度人最多的例子!所以我們在與別人相處的時候,要儘量站在別人的角度想一想,不要覺得一件事對自己無所謂,就不會給別人造成影響!
  • 致妄議香港事務者: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新華社北京11月14日電 題:致妄議香港事務者: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新華社記者一段時間以來,一些美西方政客總忍不住對香港事務指手畫腳,實在該把一句凝結中國智慧的老話送給他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日前,全國人大常委會就香港特區立法會議員資格問題作出一項決定。
  • 「天眼時評·戰疫」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如果我們對他們的安置、管控、服務不到位,不能讓他們在情感上獲得足夠的溫暖,就會給他們內心帶來更無助的孤獨,甚至更激烈的逆反。我們必須換位思考、端正心態,才能拿出更恰當的舉措。    於理而言,所謂疫情控制的重點對象,不是要拒絕、孤立、歧視他們;而是要給予這個群體更多理性、科學、深入、細緻的關愛,以使得疫情得到有效的控制。
  • 被兒媳高看一眼的好方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當然了,這不是最有效的方式,要想從根本上避免婆媳矛盾,最重要的還是婆媳二人都懂事,最應該銘記的一句話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可以涵蓋很多內容,比如我們前面提到的「尊重」:不管是婆婆還是兒媳,你自己討厭別人不尊重你,想要別人尊重你,要將心比心意識到對方也是同樣的心態,所以,彼此都帶著尊重,才會有互相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