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號:日月光輝火
【原文】: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譯文:子貢向老師問道:「有一句話可以終身奉行的嗎?」孔子回答說:「那可能是『恕』吧!自己所不喜歡做的事情,不要施加給別人。」
子貢問了老師一個很大的問題,他說:你能告訴我一個字,使我可以終身實踐,並且永久受益嗎?
老師對他說:「其恕乎!」如果有這個字,那大概就是「恕」字吧。子貢還有些疑惑,然後老師又說了八個字,對「恕」字的解釋叫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就是你自己不想幹的事,你就不要強迫別人幹。人這一輩子能做到這一點就夠了。
這句話出致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這就是聖人,他不會讓你記那麼多,一個字就夠了。但是就這一個字,表現出了孔子的偉大人格和高尚的思想境界。
他的偉大之處就是這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放在今天依然是致理名言。他的高尚就是做好自己的同時,還要想到別人,替別人考慮。
為什麼人們稱孔子為致聖先師,一個字就能讓你受用終生,這就是人格和境界的完美統一。
實際上,儒家思想就是講人與人的關係,人和社會的關係。儒家思想提倡先要成就自我,然後在立足於社會。
這個自我成就是內在的,是你內在的良知了無私慾,光明通透,是非面前能夠做出精準的判斷,做自己該做的事,並努力把事情做好,這樣自己才算建立起來了。
但是光這樣還不夠,這只能算是「忠」,是對自我的完善。還有比這更高的境界「恕」,就是將他人之心比自己之心,將心比心,自己跟別人來換位思考。一事當前是好是壞,該做不該做,想到自己的同時也要想到別人。
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境界。也就是致良知於事事物物,還要一以貫之。這樣就可以找到自己跟他人相處,自己在社會上立足最好的途徑。
所以孔子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人立足於社會首先要做到完善好自我,忠誠於自己。
真正的忠誠不是忠誠於外在的什麼標準,而是忠誠於自己內在的良知,只有光明通透沒有私慾的良知,才能指引自己走向康壯大道,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孔子的學生曾子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我老師的學問精華,就是「忠恕」這兩個字。
「忠」,忠誠於自己內在的良知,心中有他人,將心比心,時刻替他人著想。
「恕」是什麼?就是推自己的良知到別人的心上就是致良知。所以做到「恕」就更難得了。首先是不要強人所難,其次不要給別人造成傷害,最後是假如別人給你造成了傷害,你也要儘量做到寬容。
但是,真正能做到這樣的寬容談何容易,古往今來又有幾人,非聖賢不可。這可能就是聖賢的仁慈吧!
「忠恕」之道,說的簡單一點,就是忠誠於自己,然後善待他人。
其實,儒家思想的經典就是教給你通過反躬自省來認識自己,同時找到自己的生命價值,從自己對生命的忠誠開始,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怎樣才能成就這樣的生命狀態呢?只要保有清靜光明不被私慾遮蔽的良知,將「忠恕」安住在自己的心裡,就有理由相信實現自我的「忠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