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以責人之心責己,以寬容之心待人

2020-12-14 牛哥談人生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仁」,仁者愛人,愛人者恆愛之。欲成仁者,得先學「恕」。恕,寬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以責人之心責己,以寬容之心待人。

「欲責人、先責己」與「寬以待人」是一種立身處世、接人待物的人生態度,更是一種高尚的道德品質。它能增強他人對你的好感與信任,讓人與人之間的感情變得越來越親密和諧,並能順利化解掉生活中的許多人際矛盾。

自己都不喜歡的,就不要強加於人;他人的無心之錯,姑且一笑而過;面對冒犯與挑釁,以最大的寬容去化解它;在責備他人之前,先想想自己有沒有錯在先,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世上只要是有人的地方,就一定會有各種各樣的紛爭。畢竟在「你」和「我」之間,還有著無數個「他」,這讓人際關係總是充滿著各種的變數。這些變數一旦處理不好,便會演變成一場悲劇。如何才能避免悲劇的發生呢?一個字;恕。

但凡能容天下者,必被天下所容;凡事斤斤計較者,必被瑣事所困。寬以待人胸襟博大的人,處處都受人歡迎;吹毛求疵咄咄逼人之徒,遲早會遭人唾棄。

杭州靈隱寺的彌勒佛旁有副楹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笑口常開,先天下可笑之人」。此副楹聯的寓意簡單明了,通俗易懂。一個人如果肚量夠大,天下就沒有難容之人事。一個人若是小肚雞腸,便是那可悲可笑之小人。

寬恕並原諒他人,其實就是在放過自己。佛曰:「無論你遇見誰,他都是對的人。無論是發生了什麼事,那都是必然會發生的事。不管事情開始於何時,都是對的時刻。已經結束了的,結束就結束了。既然都結束了,那就放它過去吧」。

人到了一定的年齡,一定要修得一個包容萬千的胸襟和淡看得失的心態。與他人過不去就是在跟自己較勁,明裡傷的是二人的感情,其實到最後受傷的還是自己的心。

有一字而可以終身行之,並受益一生。這個字就是:恕。

相關焦點

  • 嚴於律己,寬以待人,以責人之心責己,以恕己之心恕人
    《增廣賢文》中有這樣一句話「」,意思是說,以嚴格要求別人的態度要求自己,以寬容自己的態度寬容別人。中國還有一句諺語「人和萬事興,大度聚群朋」,意思是說,人與人之間團結和睦,齊心協力,事事就興旺發達,心胸開闊、豁達的人,才能廣交朋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子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意指自己不想要的東西或不想做的事情切勿強加給別人。孔子所強調的是,人應該寬恕待人。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都是忠恕之道精神的表現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見於《論語》,是人們很熟悉的。習主席也多次在講話中引用。《論語》中的原文是:「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大意是,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個字是可以終身奉行的呢?」孔子說:「那就是恕吧!自己所不願意接受的,不要加給別人。」
  • 《論語》:值得深思的一句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譯文:子貢向老師問道:「有一句話可以終身奉行的嗎?」孔子回答說:「那可能是『恕』吧!自己所不喜歡做的事情,不要施加給別人。」子貢問了老師一個很大的問題,他說:你能告訴我一個字,使我可以終身實踐,並且永久受益嗎?老師對他說:「其恕乎!」如果有這個字,那大概就是「恕」字吧。
  • 強加於人生怨恨,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弟子規:將加人先問己
    「將加人 先問己 己不欲 即速已」意思是說:我們將要對人說話或讓人做事的時候,必須要先問問自己喜不喜歡能不能接受,如果自己都不喜歡或很難接受,那就應該停止這樣做。在做一件事情之前,最好做一下換位思考,當你自己也不願意別人這樣來對待你的時候,那就不能對別人這樣做。每一個人都不希望為難的事情給自己做、不好聽的說給自己聽。
  • 從飯桌上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到「我認識貴國總統」
    再引申一下,當年孔子見老子,約了幾個月,終於見到了老子,只見孔子向老子鞠躬,而老子的胳膊上有一隻大雁站著,孔子唯恐驚動了那個靈性之雁。所以,孔子是個明白人,深受老子思想影響。這句話引申開來說就是:自己不願承受的事也不要強加在別人身上。權威解釋是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最早由儒家始祖孔子的一種準則。
  • 愛情裡要明白「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要明白「己所欲勿施於人」
    有的人以為愛一個人,就應該盡己所能給她最好的。有的人以為愛就是要分享,不管對方是否喜歡,都應該學會給予。有的人以為自己很喜歡的東西,對方一定也會很喜歡,盲目自信地替對方做決定。要想維持一段感情,讓彼此相處得更加舒服,更加長久,就應該保持理性的頭腦。
  • 跟著麥哥學英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下篇
    what you do not want done to yourself, do not do to others--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胡諞——從己所不欲到勿施於人
    勿施於人一隻兔子用胡蘿蔔去釣魚,連續三天一無所獲,第四天正要下鉤,突然一條大魚跳出來大罵:你要再敢拿胡蘿蔔來釣,小心我扇死你丫的。——寫在正文之前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一則古訓,意思是自己不想要的就不要強加給別人,與此相近些的還有將心比心,意思是做事以前先拿自己的心去感受一下別人的心,只有自己心裡覺得樂意了才能做,如果連自己都不樂意那別人是不會樂意的。
  • 處理人際關係的黃金法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儒家文化的精華之處。語出《論語·顏淵》:仲弓問孔子如何處世才能合乎仁道?孔子回答道:「出門與同仁行禮如見貴客一般,對民如大祭一樣凝重,自己不喜歡的事不要強加給別人。如此在朝上就不招誰怨,在家中私下的交往也不招誰恨。」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容易,為什麼己所甚欲,勿施於人,卻非常難?
    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後人也將其延伸過「己所甚欲,亦勿施於人」,自己不喜歡的不強加給人固然是一種涵養,自己特別喜歡的,也懂得不強加給別人,——這更是一種道德,而且還更不易修得。當老師到如今,我也漸漸明白,這個世上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你的好心,你也不必指望每個人都能理解你,儘管你真的對他們是精誠以待。
  • 越是寬容待人者,福澤越深厚
    1容人之過。豁達大度的人,懂得把往事清零,把恩怨翻篇,大度處事,寬容待人。正如有人所說:「能夠互相給予愛和寬容而不是報復的社會,一定充滿溫暖和幸福。」人活一世,路寬不如心寬,命好不如心好 。心若計較,冤冤相報何時了;心若放寬,人間處處是溫暖。宋朝林逋的《省心錄》有言:「以責人之心責己,則寡過;以恕己之心恕人,則全交。」
  • 己所欲,勿施於人
    #新手作者專屬任務第二期#己所欲,勿施於人。我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所欲也不要施於眾人啊。他還喜歡,讓我幫他剪腳趾甲,說我剪得舒服,他感覺是享受,但我就不喜歡讓別人給我剪指甲,感覺很沒有安全感。你喜歡我也喜歡固然很好,但是你喜歡的,我也不一定會喜歡和接受。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才是儒家學派關於人際交往的金規玉律
    曾參顯然是得到了孔子的真傳,他說孔子學說的主線就是忠恕之道。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 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曾子說,孔子學說的一條主線就是忠恕之道。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才是最高境界的自由!
    譬如「專家」一詞演變成了「磚家」,「公知」一詞變成了貶義性質,「精英」一詞更是離變成罵人的話就一步之遙了。為什麼會這樣?古語說「解鈴還須繫鈴人」。因為我們的「自由」是從中華文化的精華中萃取出來的,用八個字可以準確概況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體現的是做人的格局與遠見 慈悲與胸懷
    再換句話說,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什麼意思?就是說處理人際關係與處理與人做事打交道的時候,不要用連自己都不喜歡的言行,去對待他人,也讓他人去接受。這句話出自《論語》 ,流傳千年了。孔子告誡人們自己不願意做的事,千萬不要強加在他人的身上。包括自己不願承受的事,也不要強加在別人的身上去。
  • 致科蜜和詹蜜:蘿蔔酸菜各有所愛,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詹蜜認為:詹姆斯是全能戰士、數據收割機、季後賽之王、個人榮譽滿身、帶領不同球隊奪得總冠軍!而科比則前三冠是抱奧尼爾的大腿、湖人F4都不能奪冠、「鐵王」、打球太獨等等! 對於球迷各自的觀點甚至偏見,我要說的是:愛憎分明是好事,但看球要理性,蘿蔔酸菜各有所愛,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科比是你的偶像,但不一定別人非要喜歡他;詹姆斯是他的「愛豆」,但也不能要求你喜歡他!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嚴於律己,寬以待人
    人總是貪婪,總想尋找兩全,但這世間難有真正的兩全之策,人生百年,不過是教人如何取捨。 時刻提醒自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嚴於律己,寬以待人。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道理很簡單,「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即便「己所欲」的東西也不要強加於人!在各種信息大量充斥著我們的生活時,很多人每天都會被大量無用信息騷擾,產生很多的煩惱,所以我們信奉一個原則「不打擾也是一種慈悲」!
  • 【孔子箴言故事】仁者愛人——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
    孔子回答:「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不願意幹的事,不要叫別人幹。這是孔子「仁」學的主要表現形式,它體現出一個人對別人的尊重與愛戴。相反,自己不願意幹的事,推給別人幹,是不對的。在孔子生前,魯國就發生過這樣一個事件:
  • 請別打擾我|己所欲,也勿施於人
    圖片來自網絡都知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但是還不夠,己所欲也不要施於人。不要把你想要的東西認為別人也想要;你想過的生活以為別人也想過。《莊子》裡有個故事很有意思:南海之帝為儵,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儵與忽時相與遇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儵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