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恕之道和尊師重道

2021-01-22 福安古觀音閣

福安古觀音閣原創文章


       現在的教育比不上古代,不要說古代,連早期老一輩人的教育,我們都比不上。以前讀的是四書五經。講尊師重道,講忠恕之道。


       說實話現在人講弟子規之類的,其實沒有講到忠恕之道的核心。忠,比如對自己的企業、老闆、師父的忠。恕,是師父對弟子的悲憫,有錯誤也要悲憫,耐心教導。


       但我們現在缺乏的就是這些忠恕之道,比如徒弟公布批判師父,師父呢也沒有為徒弟未來著想。這就是比較典型的缺乏忠恕之道。


       社會上比較典型的,就是被挖牆角,意思是人一旦追求利益以後,老闆把員工當賺錢的,員工也把老闆當賺錢的,結果呢,大家都為了利益的緣故。這就比較危險了。


       說起忠恕之道,夫妻之間其實不是愛情維持,而是忠恕之道在維繫,一個人婚姻離婚還是婚內出軌,都是缺乏忠恕之道。你對對方不忠誠,對家庭不忠誠,這樣子哪怕很大的福報,仍然逃不過老天爺的懲罰。


       古人講修道,其實道有時候跟福報沒有多大關係,現在很多人歪著來,也能歪一些福報,但是沒有道。道是什麼?忠義廉恥。比如現在有些人有錢後就拋棄結髮妻子,甚至發達的就背棄祖宗和背棄師父的。這個現象太多了。我們一山望著一山高,或者說過河拆橋,這種沒有道的行為都是受人唾棄的。


       古人講滴水之恩,湧泉相報。這也是忠恕之道。像很多人改國籍,被人鄙視,哪怕你事業多大成就,你改國籍都是被人看不起。生是中國人,死是中國鬼。這就是忠恕之道。哪怕你在科技方面有成就,但忠恕之道上,就被人所唾棄。


       其實我們不要太注重外在的成功。中國自古是修道的民族,不是修成功的民族。修什麼道?忠義仁義廉恥,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這就是修道的民族,說實話,中國人重道,勝過重福報。這一點要講清楚。


       比如哪怕你福報大如沈萬三,你又怎麼樣?富可敵國,但中國人並沒有奉他為拜神。範蠡就不同,三次發財,三次全部施捨,就有些道家的意味了。所以範蠡是財神。再一個,中國人拜的神,都是道,正義和正氣的化身,按福報來講,沒有多少福報。比如最有名的關公,他就是忠義仁勇,他只是將軍,也沒有帝王的福報,但是他做到了忠義。


       所以大家去好好思維,現在很多人有錢,不一定就有正氣和忠義。尤其以小聰明,鑽法律和國家法規漏洞的太多了。甚至賺自己國家的錢,罵自己的人,然後自己跑去其他國家去享受的,這類人太多了。


       學佛中這類情況也多。活在漢地的環境,受漢地祖師辛苦努力而培養起來的佛教寺院的環境,然後學了不是漢地的法以後,反過來罵漢地人,都忘記了自己曾經受過漢地祖師的恩惠。


       或者呢,在落魄時對自己幫助最大的師父,但是一旦擺脫落魄以後,反而瞧不起,甚至提都不願意提起。而是願意攀緣有名的法師、大德、仁波切,給自己臉上貼光。這類忘恩的人,也特別多。


       中國人重修道。你看古人講修道,而沒有講修福。可見道才是根本的。尤其在現在大家追逐利益時,很多人會忽略了道。歪著勾心鬥角,這樣子哪怕暫時得到福報,那也是註定孤獨的。所以修道比修福重要。做個有道之人比作有福之人重要。有些人欺師滅祖,得到福報,那又是如何呢。不值得讚嘆。

隨喜轉發     陰德無量

        敬白眾道友:本公眾號文章均為原創,轉載請註明轉自「福安古觀音閣」,閱讀更多文章請關注「福安古觀音閣」博客。

        功德皆悉回向三寶龍天天福增長,回向各位閱讀者、分享轉載者及踐行者,福慧增長,得遇善知識,勤修佛法得清淨和解脫,不缺福報又能不執著世樂。

  所有益我善知識     為我顯示普賢行

  常願與我同集會     於我常生歡喜心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相關焦點

  • 忠恕之道
    《中庸》也對忠恕之道有所解釋,書中引述孔子的話說:「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謹。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餘,不敢盡。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慥慥爾。」翻譯一下就是孔子認為忠恕跟道距離很近,就是不願施於己身的,也不要施與別人。
  • 忠恕之道,一以貫之
    曾子說:「夫子之道,就是『忠恕』二字而已。」很顯然,曾子已經把孔子之「道」具體到了是什麼,也就是「忠恕」。宋有劉恕(字道原),元有劉貫道(字仲賢)、劉以忠(字恕夫),明有鄭恕(字本忠),名字取意於此。貫穿孔門之教的金律(golden mean)是「忠」與「恕」,同時也是行仁的最佳途徑,必如此方可使社會與個人融洽和諧。
  • 什麼是忠恕之道?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從這裡我們知道,「忠恕」既最高的「一以貫之」之其次。在《中庸》裡有:忠恕違道不遠 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所以朱熹注釋「忠恕」說:盡己謂之忠,推己之謂恕。什麼是盡己呢?
  • 學而有感——論「忠恕之道」
    何以正視物質與精神之反差?何以療治社會同人情之衝突?唯孔子「忠恕之道」也。其所提倡之精神、所追求之修養、所崇尚之操守、所遵循之道義,皆長於調治風尚、洗滌心靈,大有裨益。 「忠恕」者,孔子之思想精髓也。「忠」「恕」合一,便為「仁」。「子曰:『參乎! 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
  • 絜矩之道——忠恕之道的為政之用
    《論語·顏淵》篇中講「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君子的德行好比是風,平民的德行好比是草,風吹過來,草必然會倒,風朝哪吹,草就會往哪倒,上行下效,君子的德行直接影響著民眾的道德素養。絜矩之道首先從居上位的為政者著手,強調其應行忠恕之道,以身作則,做好垂範,通過自身的表率引導社會道德的形成與完善。另一方面,絜矩之道是個人處理人際關係的重要規範。
  • 準確把握孔子\"忠恕之道\"的深刻內涵
    #34;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出處】《論語·裡仁》  【譯文】孔子說:「曾參呀!我的學說可以用一個根本的原則貫起來。」曾參答道:「是的#34;。孔子走出去以後,其他學生問道:「這是什麼意思?」曾參說.「夫子的學說只不過是忠和恕罷了。」
  • 陳洪:「忠恕之道」的思想內涵與現實價值
    陳洪:「忠恕之道」的思想內涵與現實價值 2017年07月07日 11:42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陳洪 字號 關鍵詞:孔子;天行健;君子;地勢;意志;儒學;思想體系;諸葛亮;解釋;人格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都是忠恕之道精神的表現
    推己之謂恕。恕的精神,是推己及人。從自己的所欲所想,推及他人,理解他人的所欲所想;或者像民間所講的將心比心,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恕的精神,也包含著平等觀念,體現出對他人的愛和尊重,是一種平等待人,對人表示尊重,表示關心和幫助的態度。  孔子說,恕,也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可以終身奉行的格言。
  • 解讀丨忠恕之道與中庸之德
    當然,孔子在另一場合也談到他的一貫之道,不過這次是他和曾參對話。曾參的悟性不是最好的,但卻能持之以恆地研習師道,每日反思,因此成就很大。四書之一的《大學》就是曾子所寫,他是孔門之學的重要繼承人,被稱為「宗聖」。那麼我們來看看孔子和曾參探討的一貫之道是什麼。《論語·裡仁》的記述是這樣的:孔子說:「曾參啊,我是有一個貫穿始終的道的。」曾參說:「是的」。
  • 謝茂松:「一帶一路」的忠恕之道
    中華文明作為世界史上唯一的連續未斷裂的原生道路文明,之所以能保持連貫性,自有「道」「大道」在其中,既是自處之道,也是與他人相處之道;其追求的是「可長可久」之道。「一帶一路」倡議同樣如此,只有將它放在中華文明的連續性以及文明復興的意義上,才能更深刻地加以理解。「一帶一路」追求互惠,因為以中國深厚的歷史意識,只有互惠共贏才能長久,才是「可長可久之道」。
  • 中國社會科學報:「忠恕之道」的思想內涵與現實價值
    在中國傳統思想文化體系中,「忠恕」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在儒學中居於核心地位。《論語·裡仁》記載: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把「忠恕」與孔子尊奉的「道」聯繫在一起,這已經是很高的定位了。
  • 孝經共讀——忠恕之道
    廣揚名章第十四 子曰:「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事兄悌,故順可移於長。居家理,故治可移於官。是以行成於內,而名立於後世矣。」正如我們前期提到的那樣,聖賢們並不具備什麼秘密的訣竅,只是善於將自己的訴求、情感、利益等,依著忠恕之道推廣延伸開來罷了。所謂「忠恕之道」,通俗點說就是存心中正,將心比心。繼而將自己的美善發揚光大、推到極致。
  • 孔子的「忠恕之道」對當代企業管理有什麼啟發
    我國儒學中蘊含了豐富的企業經營管理之道,在物慾橫流的當代社會仍然具有重大的意義。內觀己心企業的經營管理之道也可以視為「為人之道」。企業在經營和管理的過程中,需要處理好企業內部與外部的關係。從企業的角度來看,如果想獲得成功,首先要讓他人成功,這其實和儒家的「忠恕之道」非常契合,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外察世界儒家所說的「忠恕之道」是分成「忠」、「恕」兩部分來理解。
  • 娛評:《歸來》表現了儒家的忠恕之道
    看張藝謀的電影《歸來》,想起了孔子的忠恕之道。  孔子有一次對弟子曾參說:「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朱熹在《四書集注》中講「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也就是說,先做好自己,根據自己的體驗來推測別人的思想感受,達到推己及人的目的。
  • 淺析《論語·裡仁篇》:「孔子之道」有一基本思想,就是「忠恕」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說:「曾參啊,我講的道可以由一個基本的思想貫徹始終的。」曾子說:「是。」孔子出去之後,同學便問曾子:「這是什麼意思?」曾子說:「老師的道,就是忠恕罷了。」本章為《論語·裡仁篇》第十五章。這一章,孔子借曾子之口,講了「忠恕」這個道理。
  • 是仁者愛人還是忠恕之道?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其實,這是孔子考驗曾子,或者說,用曾子的話來向別的弟子傳達自己的核心思想。事實上,曾子對孔子的核心思想理解得非常精準。曾子向師兄弟們說,老師一以貫之的思想,就兩個字,忠恕而已。那麼,什麼是忠恕之道呢?
  • 君子之道,忠恕而已
    他不認可靖郭君的行事風格,靖郭君迫於壓力辭官返鄉,回去封地薛處,仍和齊貌辨在一起。很快,齊貌辨要去拜見齊宣王而來向靖郭君辭行。靖郭君說:「多謝兄臺美意,但齊宣王不中意我,您此去也必然是自討沒趣。」齊貌辨解釋道:「為了回饋您的知遇之恩,我本不圖自現,奈何宣王對您有誤解,所以我此行勢在必行。齊宣王聽說靖郭君要來覲見,憤慨的準備好生羞辱他一番。
  • 港澳文化人士:青年莫遠離孔子與「忠恕」之道
    港澳文化人士:青年莫遠離孔子與「忠恕」之道 2014-07-19 22:34:47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   座談中,港澳文化人士認為,青年一代不能遠離孔子與「忠恕」之道。  澳門基金會執行委員會主席吳志良認為,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以及儒家思想產生出的文化不但塑造著中華民族的行為習慣、思維方式和價值判斷,更早已成為全球華人的精神家園。
  • 再讀《師說》,感悟古人的尊師重道
    尊師重道,古已有之提及尊師重道,那可真的是老生重提了。中國歷史上尊師重道的例子,可謂是數不勝數。古之文人尚且知道尊師重道,而作為我們現代文明人,豈能不知尊師重道的重要意義?孔子唐朝著名詩人白居易曾著詩《奉和令公綠野堂種花》,裡面曾有一句,我覺著用的最好,便是:令公桃李滿天下,何用堂前更種花
  • 佛弟子要尊師重道
    老師的諄諄教導和辛勤的工作,讓我家孩子改變不少,看見孩子每天都在進步,我們就覺得非常安慰。想對老師們說:您長久以來的精心培養,讓我的孩子從一個頑童逐漸成為了一個愛學習、懂禮貌、講團結的好學生。孩子的點滴進步,離不開您的教育。您對孩子的關心、耐心,讓我不知如何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