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從行使宰相權力,到不受國君待見,原來是遭此人暗算

2021-01-08 千字文書法

文 | 百川

黎鉏,男,漢族,約公元前555年生,壽命約69歲。屬相馬,星座約為獅子座,山東臨淄人。孔子從行使宰相權力,到不受國君待見,原來是遭此人暗算。

《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定公十年春,及齊平。夏,齊大夫黎鉏言於景公曰:魯用孔丘,其勢危齊。」

孔子家境貧窮,社會地位低下。但是憑著聰明才智和仁義禮信,逐漸被魯國國君魯定公賞識,從一名管倉庫的小官,提升為能夠行使宰相權力的大司寇。

魯定公十年(公元前500)的春天,魯國與齊國和解。到了夏天,齊國大夫黎鉏對齊景公說:「魯國起用了孔丘,勢必危及齊國」。於是齊景公就派使者告訴魯國,說要與魯定公行友好會晤,地點在夾谷。

魯定公準備好車輛隨從,毫無戒備地前去赴約。孔子以大司寇的身份,兼辦會晤典禮事宜,孔子提醒魯定公,做好武裝防範的準備。魯定公聽從了他的建議,帶領主管軍事的左、右司馬一同前往。

齊國歡迎的樂隊,有的手執矛、戟、劍、楯等武器也跟著上臺了,喧鬧著一湧而上。孔子見狀趕忙跑過來,說道:「兩國國君為和好而來相會,為什麼在這裡演奏夷狄的舞樂,請命令管事官員叫他們下去!」

齊景公很慚愧,揮手叫樂隊退下去。過了一會兒,齊國的管事官員又讓一些歌舞雜技藝人和身材矮小的侏儒都前來表演了。孔子看了又急跑過來。說:「普通人敢來胡鬧迷惑諸侯,論罪當殺!」

於是,主事官員依法將他們處以腰斬,叫他們來個手足異處。齊景公大為恐懼,深深觸動,知道自己道理上不如他,回國之後很是慌恐,就退還了從前所侵奪的魯國國土,以此來向魯國道歉並悔過。

魯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的夏天,孔子對定公說:「臣下的家中不能收藏武器,大夫的封邑不能築起高一丈長三百丈的城牆。」於是派仲由去當季氏的管家,打算拆毀季孫、孟孫、叔孫三家封邑的城牆。

這時,叔孫氏首先把郈邑的城牆拆了。季孫氏也準備拆費邑的城牆,公山不狃和叔孫輒就帶領費邑的人襲擊魯國。魯定公和季孫、孟孫、叔孫三人就躲進了季孫的住宅,登上了季孫武子的高壇。

公山不狃率領的費邑人進攻他們,沒有能打進去,但有的人已經突入魯定公所登高壇的近側。孔子命令申句須、樂頎下臺來攻打他們,費邑人失敗逃走,魯國人乘勝追擊,在姑蔑把他們徹底擊潰。

公山不狃、叔孫輒逃到齊國,費邑的城牆被拆毀。接著準備拆成城。孟孫氏的家臣公斂處父告訴孟孫說:「沒有成城也就等於沒有孟氏。絕不能拆毀」。十二月,魯定公率兵包圍了成城,沒有攻下來。

魯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孔子五十六歲,他由大司寇理國相職務,臉上露出喜悅神色。他的弟子說:「聞君子禍至不懼,福至不喜。」聽說君子大禍臨頭不恐懼,大福到來不歡喜。

孔子卻說:「樂其以貴下人。」人生的樂趣在於,能夠以顯貴的地位,為普通老百姓服務。

孔子絕不是文弱書生,而是鐵腕治國,他不但如上敢於碰硬,拆除魯國三大貴族的封邑城牆,而且還把擾亂國政的大夫少正卯殺了。孔子參預國政三個月,販賣豬、羊的商人就不敢漫天要價了。

男女行人都分開走路;掉在路上的東西也沒人撿走;各地的旅客來到魯國的城邑,用不著向官員們求情送禮,都能得到滿意的照顧,好像回到了家中一樣。

齊國聽到了這個消息就害怕了起來,說:「孔子在魯國執政下去,一定會稱霸,一旦魯國稱霸,我們靠它最近,必然會首先來吞併我們。何不先送一些土地給他們呢?」

黎鉏說:「我們先想別的辦法,如果不成,再送給他們土地!」於是,就從齊國挑選了八十個美貌女子,都穿上華麗的衣服,教她他學會跳《康樂》的舞蹈,身上有花紋的馬一百二十匹,一起送給魯君。

這些美女和駿馬都安置在魯城南面的高門外。魯定公以外出到各地週遊視察為名,乘機整天到南門觀齊國的美女和駿馬,連國家的政事也懶得去管理了。

子路看到這種情形,便對孔子說:「老師,我們可以離開這裡了吧。」孔子說:「魯國現在就要在郊外祭祀,如果能按照法把典禮後的烤肉分給大夫們,那麼我還可以留下不走」。

魯國執政王季桓子,終於接了齊國送來的女子樂團,一連三天不過問政務;在郊外祭祀束後,又違背常禮,沒把烤肉分給大夫們。孔子於是離開了魯國,當天就在屯地住宿過夜。

國學名篇《千字文》有言「愛育黎首」,直譯為愛護體恤老百姓。魯國一個名叫師己的樂師來為他送行,說道:「先生您是沒有過錯的。」孔子說:「我唱一首歌,好不好?」於是唱道:

「彼婦之口,可以出走;彼婦之謁,可以死敗。蓋優哉遊哉,維以卒歲!」美女之口,可以把忠臣擠走;接近美女,可以亡身敗事。優哉遊哉,我只有這樣安度歲月!」

由於黎鉏的獻美女,獻駿馬的計策成功,使擁有治國濟世才能的孔子受到排擠,不能再繼續為國家出力,他的政治生涯也就由此結束。後來輾轉多國,致力教書育人,成為萬世敬仰的聖人。

行路難·其一

(唐)李白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

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相關焦點

  • 孔子大歷史:春秋時期的「權力的遊戲」
    長期受人擺布,無法掌控權力,所帶來的壓抑感和無力感積攢了許久,魯昭公終於聯合各派公族,挑起了內戰,企圖顛覆魯國既有的權力秩序。內戰的矛頭直指三桓。這次內戰牽扯到魯國幾乎所有重要的貴族——新老貴族、當朝公子、三桓及三桓支庶。一場戰爭的背後,實際上隱含著春秋各國普遍存在的難題:國君與貴族、貴族與貴族之間的權力關係如何調和。
  • 為什麼唐朝宰相數量遠勝史上其他朝代?唐朝宰相權力究竟有多大?
    宰相是我國歷史長河中一個極其重要的官職,自先秦時期開始到明朝朱元璋名義上廢除,其在百姓心中一直都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存在。早在黃帝時期就已經設置了六個相,不過此時的相沒有成為具體的官職,等到真正形成是在戰國時期,從此開始各個朝代都有。
  • 皇帝與宰相之間權力的河床
    二十餘年後,北京大學出版社將這部當年開風氣之先之作推送到更多讀者的面前,讓史學類書籍的閱讀者得以認識到古史之川中河床的意義。我們目睹了「拯救派」的聲音不斷變強過程,也感受過「降臨派」對古史的深刻批評,但在公共閱讀領域,缺少的還是專業性的觀點與識見。
  • 兩位國君在臺上見禮,子貢看了一眼,對孔子說:他們都活不長
    (三)子貢到了越國,對越王說吳國只要和齊國開戰,如果兵敗,必然損害國力。如果勝利,魯國必然趁機攻打晉國,到時候吳晉開戰,越國就可以坐享其成。(四)子貢到達晉國,讓晉王做好防禦吳國的準備。(五)最終,子貢回到魯國,坐看齊、吳、越、晉四國徵伐。最終,保全了魯國。
  • 胡惟庸——一最後一個宰相
    胡惟庸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宰相。早年追隨朱元璋起兵,頗受寵信,任丞相。後因被疑叛亂,爆發了胡惟庸案,遭朱元璋處死,同時藉辭窮追其友好,包括開國第一功臣韓國公李善長等大批元勳宿將皆受株連,牽連致死者三萬五千餘人。  胡惟庸早年隨朱元璋起兵,歷任元帥府奏差、寧國主簿、知縣、吉安通判、湖廣僉事、太常少卿、太常卿等職。吳元年,召為太常少卿,進本寺卿。洪武三年,拜中書省參知政事。
  • 此人名氣比孔子大,學生比孔子多,孔子得權後立馬將他殺了
    此人名氣比孔子大,學生比孔子多,孔子得權後立馬將他殺了 導語:孔子在我國歷史上,擁有著非常高的名氣,作為我國李世山高偉大的思想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 孔子的學說為什麼得不到當時國君的認可?真的有問題?
    其實孔子也是非常嚮往做官的,他說過「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他覺得,做了官也不能忘記學習,學習東西達到一定的水平一定要通過做官來展示自己,孔子也做過官,但是他的抱負,卻一直沒能得到實現。孔子的學派以及核心思想有問題嗎?
  • 孔子如今是聖人,為什麼戰國時,他週遊幾十個國家卻沒人待見他
    今天我們要聊的這件事非常有趣,它跟孔子有關。千年來孔子一直被後人尊稱為聖人 ,儒家思想也是各朝各代的統治思想。但是在孔子生活的那個年代,孔子本人以及他的思想根本不受諸侯王的待見,甚至是諸侯國王的抨擊對象。
  • 要正確行使人民賦予的權力
    &nbsp&nbsp&nbsp&nbsp5月22日下午,習近平參加他所在的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黨員、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要清醒認識到,自己手中的權力、所處的崗位,是黨和人民賦予的,是為黨和人民做事用的,只能用來為民謀利。
  • 為何在武俠小說中,總有師父被徒弟暗算?
    在武俠小說中,雙方進行武藝較量時,使用暗器、暗算等通常被視為不守江湖規矩,而「暗算師父」則更是觸犯人倫道德底線的大忌,被視為武林敗類,人人可誅殺的魔頭。從平江不肖生、白羽到梁羽生,他們突出表現了武林中人因生存而發生的拜師暗算謀殺,對為師之道、師徒關係進行了時代反思。
  • 古代宰相|從與皇帝坐而論道嬗變到叩頭跪拜,受了什麼力量驅使?
    【古代宰相經歷的四次嬗變,究竟是什麼力量驅使?根源是什麼?】在中國古代除了皇帝,還有一個職位的人群比較受關注,就是宰相。提到宰相,人們一般就會想到「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這句俗語,這的確曾經是他們的寫照。宰相是中國封建時期一個國家之中只對皇帝負責,總攬國家政務者的俗稱。
  • 孔子給了我們答案
    他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子之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先師,文宣王至聖先師,萬世之師。春秋晚期的自貢魏人。孔子的得意門生,孔子十大哲人之一,「學而優則仕」的弟子之一,孔子曾稱其為「胡璉之器」。孔子曾與子貢討論過「前聖」。在孔子的印象中,配得上「聖人」二字的,只有鮑叔牙和子丕。他沒有提到名揚天下的管仲和子產。這讓自貢很困惑。
  • 如何區分丞相與宰相?唐朝沒有丞相這個稱呼嗎?
    戰國時期,各國都設立了「相」,選用有才幹者擔任,以輔助國君處理國家大事。隨著各國關於「相」的制度完善,在各國當中,其中就有兩個特例十分不同。一個是南方的楚國,楚國的相不叫「相」,而是叫令尹,而且直到亡國都沒有變過。另外一個就是秦國,秦國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叫「大良造」,直到秦武王的時候,才改為了「丞相」。
  • 行紀人行使權力要注意哪些問題,是什麼?
    那麼行紀人行使權力要注意哪些問題,是什麼?網友諮詢:行紀人行使權力要注意哪些問題,是什麼?陝西勤博律師事務所李守強律師普法:根據《合同法》第四百一十九條規定:行紀人賣出或者買入具有市場定價的商品,除委託人有相反的意思表示的以外,行紀人自己可以作為買受人或者出賣人。行紀人有前款規定情形的,仍然可以要求委託人支付報酬。
  • 孔子周遊列國,因為理論不適用而損害當權者的利益而處處碰壁
    禮制社會的統治基礎是以長子繼承制為法律權威的社會結構,從上到下包括:皇帝、諸侯、大臣、官僚、士人、百姓、奴隸。春秋末期,穩定的社會結構受到嚴重挑戰,諸侯不再聽周天子的話,清朝大官給諸侯搗亂,士大夫侵佔諸侯的財產。用孔子的話說,"禮崩樂壞",沒有規矩,社會秩序就崩潰了。於是,天下大亂,相互徵伐,民不聊生!
  • 孔子春秋政壇的首秀 | 左傳拾趣
    作為國君出行的「相」非卿莫屬,在魯國則由「三桓」獨攬,因為魯國的卿皆由公族擔任,而魯自僖公以來權力一直集於「三桓」之手。孔丘能以庶姓居卿,是由於當時「三桓」中季氏的權力被其家臣陽虎掌握,此前不久陽虎由於叛亂外逃,孔子才有機會被破格使用。這是孔子政治生涯的最高峰,齊、魯祝其之會也是他在春秋國際政治舞臺上的首秀。
  • 孔子:要做溫柔敦厚的君子!孟子:不,要做浩然之氣的大丈夫
    孟子不僅繼承了孔子的「仁者愛人」的思想,還將其從人倫領域擴大到政治領域,他提出的王道理想與仁政理念,在某種程度上對抗、削弱了霸道思想。他更加重視心的作用,他提出的性善論和基於性善論的道德修論,以及養浩然之氣、大丈夫理想人格,事實上開啟了宋明理學以及心學的道路。
  • 擁有孔子的魯國,為什麼沒有成為戰國七雄?
    克己復禮救不了魯國啊。春秋禮崩樂壞之際,魯國作為「猶秉周禮」的國家,對舊制度和傳統保留得罪完整,同時受舊制度的影響也最深。分封等級制度下各級魯國貴族封閉性極強,他們各自的統治區域猶如堡壘,是獨立的地方政權機構。
  • 從錢穆《孔子傳》,淺析孔子的勇仁超前,以及孔子思想的現實意義
    ——《孟子》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9月28日,距今大概兩千五百多年,名為丘。丘的來源是孔子的父母當年為了紀念在尼丘山祈禱並成功生下兒子。孔子的祖先是商代的王室,叫微子。周朝建國初年,周公擔心商朝的這些舊貴族造反,便建立了宋國,讓微子去當國君,實則是要把他們監管起來。
  • 原來他最不受劉禪待見
    原來他最不受劉禪待見大家都知道,東漢末年三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一個亂世了,其間湧現出很多蓋世猛將,比如蜀漢的五虎上將,就是此中的佼佼者,這五人分別是關羽、張飛、趙 雲、馬超以及黃忠。有一點需要說明的是,在蜀漢政 權裡,總共有十二位功臣去世後得到了追諡,不過,除了第一位法正是劉備親賜的諡號以外,其餘十一人都是後主手劉禪欽 定的,但頗耐人尋味的是,五虎上將的諡號是在最後一個批次中被劉禪賜予的,而從五個人的諡號中不難看出來,劉禪對其中的一位最不待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