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人才能稱得上「聖人」?孔子給了我們答案

2020-12-15 文平凱航

歷史不能長久被欺騙,正像民眾不能長久被欺騙一樣。——華崗(中)

文章分類|歷史奇聞

文章字數|1708字,閱讀約4分鐘

孔子是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是當時社會上最有學識的學者之一。他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子之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先師,文宣王至聖先師,萬世之師。春秋晚期的自貢魏人。孔子的得意門生,孔子十大哲人之一,「學而優則仕」的弟子之一,孔子曾稱其為「胡璉之器」。

孔子曾與子貢討論過「前聖」。在孔子的印象中,配得上「聖人」二字的,只有鮑叔牙和子丕。他沒有提到名揚天下的管仲和子產。這讓自貢很困惑。對此,孔子是這樣解釋的:「你以為『入聖』者可稱聖賢,還是『用力』者可稱聖賢?」

孔子巧妙運用反問句,答案不言而喻。

的確,管仲,子產之所以出名,離不開鮑叔牙,子皮的推薦。孔子從這個角度看問題,覺得只有選出智者的人才配稱為智者。但筆者對此仍心存疑慮。難道管仲,子產這樣的棟梁,真的沒有為國家舉薦過人才嗎?

筆者在史書上找不到子產薦才的內容,暫且不談。但《管子》中有明確記載,管仲確實為國家舉薦人才。在位三個月,管仲為齊桓公出謀劃策,與國君評論文武百官。僅在這一次評審中,管仲就推舉了五位才子為齊王。

管仲推薦的第一個人是習彭。管仲覺得此人說話有分寸,熟諳禮儀。應該允許他擔任外交官(大銀行)。

第二個是寧琦。管仲認為這個人很節約,可以增加齊國的稅收。他應該被任命為農業大臣(奧田)。

四是吳賓虛,執法秉公,秉公,嚴明,有悲天憫人之心。管仲認為司法工作應該交給他(總管);

第五位是鮑叔牙。管仲認為此人從來不貪圖財富,心直口快,敢以死諫。應該讓他擔任演說官(大諫)。

那麼,孔子為什麼對此避而不談呢?

想必孔子把這次選舉看作是管仲與齊桓公的一次討論,並不是「任人唯賢」。然而,在管仲彌留之際,齊桓公讓管仲推舉一位能人繼位。管仲確實推薦過。不過,管仲當時並沒有推薦對自己仁慈的鮑叔牙,而是推薦我們前面提到的外交官習鵬

那麼,這是「任人唯賢」嗎?顯然是的,但孔子為什麼要否認呢?恐怕餘冠中不推薦鮑叔牙,或者孔子認為習彭是庸人,不是聖人。

早年管仲和鮑叔牙之間有隔閡,兩人的關係應該是死敵。而管仲之所以能夠擔任國家人物,靠的是鮑叔牙的力量。是鮑叔牙不計前嫌,試圖通過公議推舉管仲,才有了平步青雲的機會。管仲自己也承認:「生我的父母認識鮑叔。」。

然而,管仲彌留之際,似乎忘記了善待自己的鮑叔牙。就連齊桓公也試問:「鮑叔牙能否接任相國之位?」可見,當時只要管仲點頭,鮑叔牙就會被提拔為國家人物。但是,管仲並沒有選擇鮑叔牙。

兩人冰釋前嫌後交情甚好。管仲深知鮑叔牙的脾氣和秉性。鮑叔牙是一個眼裡容不得沙子的人。管仲對齊桓公說:「我看鮑叔牙為人清正廉潔,只要看不起一個人,一輩子絕不與之交往,只要聽到一個人的過錯,鮑叔牙都會記住。」。

因此,這樣的人根本不適合擔任總理一職,演說官才是最適合他的工作。

此外,習鵬還經常憐憫能力不如自己的人,能夠容忍別人的錯誤和缺陷。習鵬明白自己的職責,絲毫不會越權。他會做自己的工作,不該問的事,他絕不插手。管仲覺得只有習彭才能接任治國之職。

那麼,管仲不推薦鮑叔牙是不是忘恩負義呢?

我可不這麼認為。管仲在這件事上至少有兩點可取之處。第一,管仲公私分明,不以國事報恩。第二,管仲懂得善用人。擔任宰相的人才,必須要有總攬全局的眼光。無論他們如何與人打交道,都要考慮大局。有些問題不能認真對待。席鵬確實比鮑叔牙做得更好。

這說明管仲心中有一把公平秤,他的判斷力不受仁慈輕重的影響。

最後,我們不妨說說聖人是該「入聖人」還是該「發力」。我覺得這個問題其實是沒有意義的。既然鮑叔牙先「入聖人」,足以說明管仲是「聖人」。從某種角度看,孔子的推論是完全矛盾的。

參考資料:

「《說苑》,《管子小況》,《呂氏春秋》」

這裡是《文平凱航》,青山不改,綠水長流,咱們後會有期。

路是腳踏出來的,歷史是人寫出來的。人的每一步行動都在書寫自己的歷史。

相關焦點

  • 聖人究竟是什麼樣的人?孔子所說的西方聖人是誰?
    在《列子》中,記敘了一篇關於誰是聖人的故事。話說,宋國的太宰見到孔子後,開口問道:「孔子你是聖人嗎?」孔子回答:「我哪敢當聖人,我不過是博學多識的人罷了。」於是太宰又問:「那三王是聖人嗎?」孔子回答:「三王是善於使用智力和勇力的人,至於是不是聖人,我不知道。」太宰又問:「五帝是聖人嗎?」孔子回答:「五帝是善於推行仁義的人,至於是不是聖人,我不知道。」太宰繼續問道:「三皇是聖人嗎?」孔子回答:「三皇是順應時勢的人,至於是不是聖人,我不知道。」宋國太宰驚駭萬分,說道:「那麼誰是聖人呢?」
  • 何為聖人?如何才能成為聖人?看孔子和孟子怎麼說!
    文/惜吾 聖人這個詞在咱們生活中可能經常聽到,那麼什麼樣的人才能稱之為聖人呢?如何才能成為聖人呢? 聖人者,必定通達天地之正理,必能廣布恩澤以教化大眾。《說文解字》認為:"聖者,通也。"《》:"母氏聖善。
  • 孔子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
    學者甘霖的專著《本來的孔子》實際上是對《論語》所作的注釋和翻譯。全書在《論語》每章原文之後均附有注釋、辨析和今譯。本書的序言對孔子的身世和思想、《論語》的註解研究歷史等進行了精闢的論述。作者邏輯清晰,從認識孔子所處的時代入手,到認識孔子的家世和孔子其人,探尋孔子的思想底色。
  • 聖人是什麼樣的?
    有時我也好奇,聖人應該是個什麼樣的?人們對聖人的傳說很多很多,但是我不太信這些。比如有人說,聖人在大亍上過,你用屎盆子扣他,他不生氣,只會去河中洗一洗,什麼也不說,因為他把紅塵看破,還有人說一個女人偷情,懷孕了,大家追問孩子父親是誰,大姑娘騙大家說是聖人的,聖人從不辨解,把孩子養大,十幾年後女人後悔了,才說出實情,洗清了聖人的名聲。還有人說老鷹吃鴿子,聖人對鷹說,你不能吃他,鷹說不吃它我死了,聖人說我從我身上割半斤肉吧。鷹才放了鴿子。
  • 什麼樣的人算是「大人」?你是「大人」嗎?看孔子怎麼說!
    文/孔子研究院 楊富榮乍一看這個題目,可能很多人會覺得會有點蒙,我是大人嗎?我早就過十八歲了,早就大學畢業了,早就結婚了,早已為父母,當然是大人了。今天我們要談的「大人」不是一個年齡的概念,而是一個文化的概念。
  • 孔子和王陽明的因果觀,原來聖人自有聖人因
    中國五千年的文化思想可以說都建立在因果關係上,甚至有的人已經開始積攢所謂的「後代福」。而歷史上的兩位聖人都對這樣的觀念做了演繹,我們來看一下。「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辯之不早辯也。」春秋戰國的時候戰亂紛紛,社會上很多人不仁不義,風氣很差,孔子便提出了提倡孝和仁。
  • 朱熹是什麼樣的人?三綱五常的道理現在還適用?聖人可能過時了
    而滅人慾,則是說人的欲望卻是沒有必要留下來的,必須要去除掉。孔子主張克己復禮,其實也是相同的道理。聖人說了一大堆,目的其實很簡單,就是希望人們懂得存天理滅人慾的道理。可是人的欲望是真的必須要去除的嗎?所以我們看王朝變換了這麼多,可是孔家永遠都不會變。不管是元朝入關,還是清朝入關,孔家的地位依舊是很有保障的,這是為什麼?答案很簡單,因為儒家學派,就是為了統治者所建立起來的學派。這世上有真正的聖人嗎?我看不見得。
  • 論語丨君子、仁者、聖人,孔子人格修煉三重境界,三者有何區別?
    提及聖人,中國人第一反應大概就是孔子了;泱泱中華數千年文明史,造就了至聖孔子、亞聖孟子等璀璨明珠。而提及仁者和君子,歷史上的人物就更多了,乃至於咱們每個人身邊都有存在。那麼,《論語》中聖人、仁者、君子三者之間有何區別呢?
  • 聖人孔子:弟子是聖人,孫子是聖人,兒子為何是個「二世祖」?
    儒家思想創始人,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孔子是歷代公認的至聖先師,孔子座下有三千弟子,其中出類拔萃者七十二人,合稱「孔門七十二賢」,是孔子儒家思想的繼承和傳播者,而弟子中最出色的兩位顏回、曾參,更是都有聖人之稱。
  • 《中庸》儒家孔子的聖人,和道家老子的「聖人」,有一個根本區別
    ,意思是人的自然稟賦叫做「性」,順著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則修養叫做「教」。如果還不太好理解的話, 「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就是「中庸之人」的最貼切的表現了。  接下來,我們今天再繼續聊聊《中庸》的11-15章,聊聊:「君子之道」
  • 名人的家庭背景之孔子,聖人的後代還是聖人
    孔子是萬世師表,是個很有智慧的人,他的智慧和他的家庭背景有關係嗎?今天就來評說一下孔子的家庭背景。 《史記》記載:孔子出生在魯國昌平鄉的陬(zōu,鄒)邑,他的祖先是宋國人。
  • 為何千年來的聖人只有兩個半,而不是3個,曾國藩只是半個聖人?
    若曾做出有損品德的事情,功績再大,他也不能稱之為聖人。就像娛樂圈的明星一般,他們雖然平時熱心於公益,但許多明星就是用公益的光環來當作醜事的遮羞布。品德有虧,就不該評為聖人。一、聖人之說聖人是一個比較籠統的說法。我們不按照左傳的標準來判斷聖人,而是用普遍意義上的標準來判斷的話。那麼中國上下歷史五千年,聖人不下五指之數。
  • 孔子如今是聖人,為什麼戰國時,他週遊幾十個國家卻沒人待見他
    今天我們要聊的這件事非常有趣,它跟孔子有關。千年來孔子一直被後人尊稱為聖人 ,儒家思想也是各朝各代的統治思想。但是在孔子生活的那個年代,孔子本人以及他的思想根本不受諸侯王的待見,甚至是諸侯國王的抨擊對象。
  • 孔子像前被擺上健胃消食片 聖人表示我太難了
    孔子像前被擺上健胃消食片 聖人表示我太難了時間:2020-12-14 11:18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莫小煙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孔子像前被擺上健胃消食片 聖人表示我太難了 近日,湖南科技大學上了熱搜,原因是竟然有學生給孔子雕塑擺上了健胃消食片。
  • 聖人孔子一生的四大「汙點」
    孔夫子被人們當作典型,膜拜了2000多年,號為聖人。作為穿越時空的先進典型,必然經過塗脂抹粉、濃妝打扮,外加濾鏡、P圖,這樣的孔夫子自然成仁成聖,美麗得不要不要的。老夫少妻野合而生的孔子可能就是個私生子,要是能夠親眼看到自己會有如此巨大的聲譽,想必一定會偷著樂呵。
  • 那年,老子對孔子說:你又不是聖人,幹嘛讀這本書?
    像孔子這樣的聖人也有被人吃癟的時候,以至於回到家整整三天都沒有說過一句話,到底是怎麼回事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我們在高中的時候都讀過韓愈的《師說》,《師說》裡面提到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這裡的老聃指的就是老子,我們都知道老子是孔子的老師,《太平廣記·神仙篇·老子》中就曾記載過這樣一段內容:孔子嘗往問禮,先使子貢觀焉。子貢至,老子告之曰:「子之師名丘,相從 三年,而後可教焉。」
  • 孔子的畫像中,為什麼總露著兩顆門牙?學者:這樣更符合聖人形象
    孔子作為我國歷史上公認的聖人,他建立的儒家思想,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通過《論語》中的記載我們不難發現,孔子在識人方面展現出了極高的智慧,他不僅能夠辨別一個人的良善汙惡,而且還能預測這個人將來是否有大出息。
  • 被稱為聖人的孔子,他的畫像,卻為何總是露著兩顆醜陋的門牙?
    《論語》記載,樊遲曾問於孔子,何為仁,何為知?孔子說,仁義就是「愛人」,智慧就是「知人」。孔子認為體現智慧的方式就是識人,辨別一個人的良善汙惡,以及預測他將來是否有大出息。由此可見,孔子識人是有一套的。
  • 為什麼孔子的雕像,都把雙手交叉在胸前?懂了它才能真正認識孔子
    而「教」的另一部分是「攴」,甲骨文中是一人用木杖指天的形象,這就是為什麼孔子雕像的腋窩下還夾著一根木杖。也就是說,「爻」與「攴」聯合組成了「教」,也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孔子雕像的姿態。第二層含義:克己復禮,即提升自己的品行,才能達到「西周之禮」的高度。《論語》載:「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 孔子誕辰,讓我們再來了解一下孔聖人,與智者為伍,可以明得失
    簡介孔子(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夏邑),中國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後世尊稱其為「大成至聖先師」,並沿用至現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