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作為我國歷史上公認的聖人,他建立的儒家思想,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通過《論語》中的記載我們不難發現,孔子在識人方面展現出了極高的智慧,他不僅能夠辨別一個人的良善汙惡,而且還能預測這個人將來是否有大出息。
但是在《史記》中,卻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它講的是孔子看人看走眼的一次經歷。當時有一個人叫子羽,他曾經拜師孔子,但後來卻被逐出師門。
孔子趕走他的理由非常簡單,《史記》中記載道:「狀貌甚惡,欲事孔子,孔子以為才薄。」
子羽其貌不揚,醜到連孔子都看不下去了,所以孔子才會認為此人才能淺薄,難有大作為,但這一次,孔子卻看錯了。
據《史記》記載,子羽一路向南遊學,廣泛招徒授學,逐漸名聲大噪,「名施乎諸侯」。這是孔子才明白自己看走眼了,所以才會說:「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孔子以「以貌取人」來自省,但是從古至今,關於孔子的形象,很多人都認為是非常醜陋的,他們認為孔子才應該是那個被「以貌取人」的人。
孔子的畫像中,為什麼總露著兩顆門牙?學者:這樣更符合聖人形象
根據《史記》記載,孔子的長相的確有很多不可思議的地方,比如他的頭頂,《史記》中是這樣描述的:「生而首上圩頂,故因名曰丘雲。」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孔子頭頂凹陷中低而四傍高,像被砸下去凹了一塊一樣。
《史記》中還提到:「眉有十二彩,目有二十四理,立如鳳峙,坐如龍墩……身長九尺六寸,腰六十圍。」孔子身高相當於現在額一米九一,腰圍有六十,儼然是一個虎背熊腰的壯漢形象,與大家心目中的文質彬彬書生的形象相差甚遠。
通過《史記》中的這些記載我們不難發現,孔子絕不可能是我們想像中那樣的玉樹臨風的男子,這一點在歷朝歷代流傳下來的孔子畫像中就有很好的體現。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如今我們能看到的孔子畫像,大多都有這麼幾個特點:唇露齒,眼露睛,鼻露孔,耳露窿,堪稱奇醜無比。
很多人都非常好奇,孔子的畫像中,為什麼總露著兩顆門牙?即便他真的長這個樣子,作為千古聖人,後人為什麼不在畫像上美化一下呢?對於這個問題,此前也有學者給出過解答。
其實,孔子的門牙並不是大家想像中的齙牙,在古代,這種門牙被稱作「駢齒」,它的意思是牙齒重疊。古時候,「駢齒」被人們認為是「聖人之像」,是只有聖人才會擁有的特徵,雖然不怎麼美觀,但是卻非常符合孔子的聖人形象。
根據《史記》中的記載,不只是孔子,帝嚳、周武王等古人,也都有「駢齒」。
這些有意思的故事,全都記錄在《史記》當中,其實讀史就是這麼有趣,我們不僅能看到古人身上發生的故事,而且還能在其中學到很多知識和古人的智慧,這也是「讀史使人明智」的根本原因。
在我看來,《史記》中蘊含了深厚的歷史智慧,它不僅僅是一本史書,同時也是一本權謀之書、觀人之書。在二十四史中,我最愛讀的就是《史記》。這是因為《史記》是二十四史之首,是2000年從未被超過的史學巨著。從文學性來說,它有無韻之離騷之稱;從史學上來說,它奠定了24史的基本體裁。
歷史就像一面鏡子,不僅記錄著人類社會的成功與失敗、興盛與衰退,而且隱藏著無數盛衰存亡的道理、得失成敗的奧秘、可吸收借鑑的智慧,讓人生少走彎路。
很多人可能有這樣一個困擾,原版的《史記》通篇都是文言文,內容晦澀難懂,所以今天我要向大家推薦這套白話文版的《史記》,其中不僅收錄了原著內容,還加入了白話文的註解和譯文,讀起來通俗易懂。
精裝版全4冊,原價298,現在只需要49,一頓飯錢,就可以讓你感受幾千年歷史長河中的興衰沉浮,何樂而不為呢?
點擊下方商品卡即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