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記載,樊遲曾問於孔子,何為仁,何為知?孔子說,仁義就是「愛人」,智慧就是「知人」。孔子認為體現智慧的方式就是識人,辨別一個人的良善汙惡,以及預測他將來是否有大出息。
由此可見,孔子識人是有一套的。然而,《史記》中記載了一個故事,講的卻是孔子看人看走眼的情況。此人名為子羽,曾拜於孔子門下學師,卻沒過多久就被孔子趕走了,理由很簡單:「狀貌甚惡。欲事孔子,孔子以為才薄。」
子羽長相極醜,連有教無類的孔子都看不過去了,孔子便理所當然地以為子羽才能淺薄,不足與事,因此便將其雪藏。可是這一次,孔子卻是門縫裡看人——把人看扁了。
後來,子羽一路向南遊學,廣泛招徒授學,逐漸聲名鵲起,「名施乎諸侯」,在各諸侯國間聲望頗高。這時,孔子才明白自己錯了,因此才說:「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以貌取人,這是孔子的自省之辭,或許大家都覺得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可小解卻以為,全天下都可以貌取人,唯獨孔子不可以,因為他才是那個應該被「以貌取」的人。數千年來,關於孔子的形象,一直被認為是醜陋無比。
孔子的長相有很多不可思議的地方。首先就是他的頭頂,《史記》載:「生而首上圩頂,故因名曰丘雲。」圩頂,就是頭頂凹陷,中低而四傍高,像被砸下去凹了一塊一樣。他的名字「丘」便是因此而來。
但是作為聖人,即便是醜,也得醜出花來:「眉有十二彩,目有二十四理,立如鳳峙,坐如龍墩……身長九尺六寸,腰六十圍。」孔子身高九尺六寸,被稱為「長人」,相當於現今191釐米,外加腰六十圍,儼然一個虎背熊腰的壯漢。
大家想像中的孔子大多是文質彬彬的書生形象,其實孔子更像是習武的練家子,完美遺傳了他父親叔梁紇的大塊頭和勇猛程度。《列子》說:「孔子之勁,能拓國門之關,而不肯以力聞。」孔子能夠徒手掰開城門,卻不願輕易顯露。這明明就是力王!
通過以上種種描述可知,孔子不可能長得玉樹臨風,有得必有舍,若孔子是個力大無窮的壯漢,那他就無法成為文質彬彬的書生。這個結論在歷朝歷代所留存下來的孔子畫像中體現得很清楚:唇露齒,眼露睛,鼻露孔,耳露窿,堪稱奇醜無比。
不知大家是否發現:不管是各種畫像,亦或是各種雕塑,孔子的動作基本都是雙手合十,身體微躬,面露微笑,且總是露著兩顆醜陋的大齙牙。孔子在古代被尊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甚至享有國家級別的祭祀,卻為何要暴露劣齒呢?後世為何不為他美化一下呢?
其實,孔子的門牙不叫齙牙,而叫「駢齒」,即牙齒重疊,說白了就是一種比較整齊的齙牙。在古代,駢齒被認為是聖人之像,只有聖人才會具有的特徵,雖然醜陋,但普通人想要還沒有呢。古書記載,帝嚳、周武王、孔子、李煜等皆生有駢齒。
駢齒與聖人對接,其實還是有科學依據的。隨著人類不斷進化,對食物的要求越來越精細,牙弓就會越來越小,而牙列則會越來越擁擠,到一定程度便會形成重疊現象。也就是說,人的進化程度越高,生出駢齒的可能就越大。
孔子之畫像、雕塑之所以面露「齙牙」,其實是有意為之,就是為了突出孔子的聖人形象,但看起來確實不怎麼美觀。牙齒的問題解決了,可是你知道孔子為何總是雙手合十嗎?這是在幹什麼?歡迎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