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作為聖人為何被兩小兒辯日難倒,為何中國自然科學停滯兩千年

2020-12-18 授漁與授愚

孔子是先秦時期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並且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三至聖先師、萬世師表。

孔子被稱為是聖人,可是為什麼被兩個小孩子的問題難倒了呢?小學課文中應該都學過《兩小兒辯日》這篇古文言文。

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老師告訴我們這則故事的寓意是,兩小兒善於觀察的天真可愛和孔子不怕露醜誠實承認,實事求是的態度,謙虛謹慎的為人方式。實際上這則故事背後卻隱藏著很深的科學知識和極深的封建禁錮思想。

《兩小兒辯日》這則故事作為現代普通人想要弄懂都很難,它涉及到光學原理的折射、散射現象等。其一,地球的四季變化與太陽的距離並無什麼關係,更別說一天內地球只是自轉一周,和太陽的距離基本可以忽略。其二,人肉眼看到太陽一天內大小有變化,是因為光線折射的原因。而早晚涼中午熱是由於太陽光照射轉到地球背面去了,而地球本身溫度很低,所以造成涼熱的差距,和距離也無關係。

這則故事是出自《列子》,列子雖然遠沒有孔子有名,可是列子借這則故事來諷刺孔子,其實是想說:孔子你作為聖人卻連小孩子的問題都解決不了。孔子在教育弟子時是要他們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可是孔子卻是六合之外存而不論。六合(即天地、東南西北)之外的宇宙之事,存於心而不去研究。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只敘述和闡明前人的學說,自己不隨意創作,相信並愛好古代的事物。

孔子不喜歡去研究和創新,只喜歡西周時期的封建道德禮儀,因此孔子講克己復禮為仁,克制住自己恢復西周時期的禮儀就是仁義!所以漢代以後儒家思想走向正統,直接的禁錮中國人的思想,中國再也不敢創新,兩千多年居然沒有一個人能突破儒家思想的束縛,從沒出一個大的思想家!

《列子》裡還記載另外一個有名的故事《杞人憂天》,「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亡所寄,廢寢食者。」杞國有個人成天擔憂天會不會塌,地會不會陷,整天睡不好覺,吃不下飯。從此以後這個成語卻成了笑話別人胡思亂想的笑柄,從來沒有人認真去探討天為什麼不會塌,地為什麼不會陷?因此中國人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對自然科學的探索停滯了!

相反《列子》另外兩則寓言故事《夸父逐日》和《愚公移山》這裡面體現的兩種精神卻沒人繼承。浙大教授鄭強在一次演講中就說,現在中國之所以沒拿諾貝爾獎獎,是因為現代中國人缺少愚公移山的精神。中國人太急功近利,太過渴望快速成果,巴不得今天搞研究明天就出重大成果。

老子《道德經》說「大道甚夷,而民好徑」, 眼前的大道平垣寬敞,大家都不願意走,大家都相信成功有捷徑。老子早已給我們指出了明道,可人們偏偏喜歡走捷徑!

相關焦點

  • 兩小兒辯日難倒孔子,如今好奇心為何鮮見?
    兩小兒辯日難倒孔子,如今好奇心為何鮮見?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這就是著名的寓言故事《兩小兒辯日》,通過兩個兒童對太陽的不同觀感得出不同的結論,雖然放在當今可能有人會說幼稚。可是在兩千多年前,這是多麼了不起的辯論啊!由於人類對自然現象認識不足,以至於孔子都無言以對。
  • 孔子東遊,遇兩小兒辯日而不能決,折射出儒家一個致命缺點
    先秦時代,由於東周諸侯國之間激烈殘酷的競爭,天下萬民全部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於是,有識之士企圖拯救萬民於水火,紛紛著書立說,希望通過自家的主張來拯救萬民,一時間百家爭鳴,湧現出了非常多的學術主張,都影響深遠,幾乎奠定了此後兩千年的思想走向,也從來沒有任何一個後來的思想家超出諸子範圍。最多也就是錦上添花,完善和豐富諸子的原有主張。
  • 兩小兒辯日 孔子「不能決也」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再讀《兩小兒辯日》(也有版本為「辯鬥」),忽有所感,與君共享。《兩小兒辯日》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日,問其故。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文章出自《列子》,題目是後人根據內容加上的。字面理解不難,可這篇文章主要想表達什麼呢?一般認為有兩層含義:孔子無知說——這個說法秉承兩小兒的思維方式:既然你因多知而名滿天下,那麼就應該無所不知。
  • 兩小兒辯日
    兩小兒辯日先秦:列禦寇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問其故。(辯鬥 一作:辯日)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曰:「我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 《兩小兒辯日》思維導圖欣賞
    《兩小兒辯日》是戰國思想家列子的一篇散文,也是一個具有重大教育意義的寓言故事,本文講述了孔子在途中遇到兩個孩子,就太陽距離遠近問題進行爭論的故事,但孔子不能決斷那個孩子的結論是正確的。體現了孔子的一貫立場「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 關於《兩小兒辯日》的辯論和科學知識
    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日,問其故。(辯日 一作:辯鬥)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孔子到東方遊歷,途中遇見兩個小孩在爭辯,便問他們爭辯的原因。有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升起時距離人近,而到中午的時候距離人遠。」另一個小孩則認為太陽剛升起的時候距離人遠,而到中午的時候距離人近。
  • 王陽明為何有資格與孔子並稱為聖人?曾國藩夠資格稱半個聖人嗎?
    【孔子之後的兩千多年後,聖人隊伍為何又王陽明和曾國藩?】阿拉伯世界稱默罕默德為先知,漢文化圈稱孔子為聖人,聖人是受儒家思想影響的一個專有名詞。在漢文化圈,孔子是公認的第一位聖人,近年來,又出現了一種新的說法,擴編了聖人的隊伍,人們為孔子又找了兩個伴兒:一個是王陽明,一個是曾國藩。
  • 部編版六年級下冊語文課文《兩小兒辯日》學習內容全解
    文章分析《兩小兒辯日》是戰國時期思想家列子創作的一篇散文。此文亦是一則極具教育意義的寓言故事。 講的是孔子東遊遇見兩個孩子,他們在辯鬥太陽什麼時候離人近,什麼時候離人遠,最終孔子也沒能給出科學解釋的故事。反映出中國古代的人們對自然現象的探求和獨立思考、大膽質疑、追求真理的可貴精神。
  • 紀錄片《中國》講述孔子一生 為何影響後世兩千年
    作為《中國》的首篇,《春秋》給我們展示了一場意義非凡的世紀會面,一次飛揚激昂的思想碰撞。雖然孔子直至行到水窮處,也未能在有生之年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他的思想卻穿越了千年,直至現在還給予當代人以滋養、以啟迪。
  • 紀錄片《中國》首播講述孔子一生,為何影響後世兩千年
    紅網時刻12月7日訊(通訊員 羅亞琪)在人類思想大爆發的軸心時代,中國大地上雙星閃耀,老子的「道」與孔子的「儒」,成為中國思想的原點。理想主義者孔子用執著的一生,踐行「禮」與「仁」的理念,影響了後世兩千年。
  • 被稱為聖人的孔子,他的畫像,卻為何總是露著兩顆醜陋的門牙?
    這時,孔子才明白自己錯了,因此才說:「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以貌取人,這是孔子的自省之辭,或許大家都覺得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可小解卻以為,全天下都可以貌取人,唯獨孔子不可以,因為他才是那個應該被「以貌取」的人。數千年來,關於孔子的形象,一直被認為是醜陋無比。孔子的長相有很多不可思議的地方。
  • 角度顛覆結果——從「兩小兒辯日」看今日人們的「角度」
    許罡孔子被視為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一座裡程碑,是人類未來發展不可或缺的智慧,但一則「小兒辯日」竟然把他難倒了!作為人師的孔子,當年小兒提出日出時分距離地球遠為什麼反而大、日中時分太陽距離地球近反而在人們眼中小這個問題時,完全有義務向小兒解釋。他笑而不答,表明他沒有答案,就連「你們長大就知道了」也不敢說,以孔子的博學與智慧,他已經感覺到,這個問題不是人類可以探討的,答案也不是人類可以作出的。
  • 孔子畫像中的門牙格外突出,畫師為何不給聖人開「美顏」?
    孔子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大聖人,他的精神內涵流傳數千年之久,對於中華民族文化和歷史的發展都起到了極為重要的推動作用,以其特有的影響力,被人們稱之為"至聖先師"。直到現在我們的一些學校、乃至廟宇中都會供奉著孔子的畫像,以示尊敬之意。
  • 對《兩小兒辯日》問題的正確解析
    《兩小兒辯日》這篇古文我們都讀過。一個說太陽早晨近,中午遠,其理由是早晨的太陽大,中午的太陽小;而另一個卻說太陽早晨遠,中午近,因為早晨的太陽沒有中午的太陽熱。根據人們的日常觀察和體驗,似乎二者都有道理。
  • 比孔子高明的聖人,墨子的學說為何可以成為春秋顯學?
    談及中國文化,必然少不了的是春秋戰國時期。春秋戰國時期,中華大地百家爭鳴,各思想家相互交流,相互碰撞,而湧現出各種各樣的學說,而在這眾多學說之中,唯獨儒家與墨家在當時號稱顯學。雖然,自秦之後,儒學日漸昌盛,而墨家卻逐步銷聲匿跡,這究竟是為什麼?
  • 梁啓超為何提出中國歷史上有兩個半聖人?
    中國歷史上能夠稱為聖人的一個是孔子,一個是王陽明,而曾國藩只能算半個,也就是說他的貢獻、成就還不能與孔子和王陽明相比較。那麼,孔子和王陽明被稱為聖人,我們必定是心服口服的,可曾國藩做出的貢獻也不少,卻只能被稱為「半個聖人」?其實在古代,聖人的標準是根據春秋時期魯國大夫叔孫豹提出來的一個觀點,也是文化界的共識,那就是聖人必須做到「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 一代聖人孔子受萬人敬仰,他的畫像,為何總露出2顆醜陋的門牙?
    ……相信這些句子,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很熟悉,它們皆出自於一人之口,那便是一代聖人孔老夫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乃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以及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從古至今,無論中外,都把孔子稱為「聖人」,早在上世紀70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還把孔子列為
  • 聖人孔子:弟子是聖人,孫子是聖人,兒子為何是個「二世祖」?
    儒家思想創始人,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孔子是歷代公認的至聖先師,孔子座下有三千弟子,其中出類拔萃者七十二人,合稱「孔門七十二賢」,是孔子儒家思想的繼承和傳播者,而弟子中最出色的兩位顏回、曾參,更是都有聖人之稱。
  • 為何千年來的聖人只有兩個半,而不是3個,曾國藩只是半個聖人?
    導語:由凡入聖,超凡脫俗,是為聖人。著名編年體史書《左傳》對聖人,定下了三個判定標準。需有品德,需有功績,需有思想,三元素缺一不可。三元素兼備的人,可謂之為聖人。我國上下歷史五千年,曾經出現過不少哲理大家,他們也留下了許多流芳百世的著作,那麼到目前為止,中國歷史上到底有多少聖人?
  • 孔子與老子之辯:做君子,還是做孩子?
    同樣熱衷於這個問題的,還有來自中國的兩位偉大的思想家:孔子和老子。雖然他們的著作和我們業已討論過的那些著作的風格迥然不同,但他們所試圖解決的問題是類似的:他們也都在探索,怎樣的人生是卓越的人生。老子寫道:「聖人皆孩之。」(四十九章)但是,「聖人」怎麼可能是個孩子呢?畢竟,孩子尚未到達理性的年紀,他們行事很少有合理的理由,而且,至少在他們7歲左右之前,他們對自己的行為是無法負責的。但是,這正是吸引老子的地方,正由於這個原因,他將孩子升格為自己思想的基石。他說「我愚人之心也哉」(二十章),這並非妄自菲薄。若不是有大人管束,孩子的行為是自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