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小兒辯日難倒孔子,如今好奇心為何鮮見?

2020-12-22 榆木齋

兩小兒辯日難倒孔子,如今好奇心為何鮮見?

文:枯木

在戰國典籍《列子·湯問》中,記載了一則趣事:

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問其故,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這就是著名的寓言故事《兩小兒辯日》,通過兩個兒童對太陽的不同觀感得出不同的結論,雖然放在當今可能有人會說幼稚。可是在兩千多年前,這是多麼了不起的辯論啊!由於人類對自然現象認識不足,以至於孔子都無言以對。

關於這則故事,發論很多,不少著重點放在孔子身上,有的說孔子謙遜,不知為不知;有的則在以往用來譏諷儒聖,然而卻沒考慮到故事本身。從內容上來說,論題艱深,辯論精彩,形象有趣,引人深思,從而引發後人不斷地思考,並且進行不斷探索研究,直到近代才找出其中原因所在,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兩小兒的好奇心促進了自然科學的進步

再一個就是,兩小兒辯日體現了戰國時期各種學術思想林立的繁榮景象。在當時,允許有不同的聲音和見解,諸子百家,著書立說,廣收門徒,高談闊論,互相辯難,相互爭鳴,百花齊放,精彩紛呈,因而成為後世難以企及的文化高峰。

而引發這些辯論的緣由首先是各種學術思想的博弈,人們獨立思考,集思廣益,大膽質疑,追求真理;其次是人們對未知的渴望以及不斷探索不斷鑽研的求索精神,而這些,都源自於人們的好奇心。正是由於好奇心,促使人類面對深奧神秘的自然現象以及自身環境的各種變化產生疑問,並進一步主動探索,才形成了今天科學飛速發展、社會日臻完善的社會局面,因而可以說好奇心是人類得以不斷進步的原動力

然而,隨著歷史的進步,我們發現,人們的好奇心越來越少,越來越多的人們缺乏探索精神和創新精神。很多人不求進取安於現狀,對很多周邊現象熟視無睹,或者認為理所當然,人們的思維也越來越固化,拘泥於過去的成果和結論,很少問個為什麼。這一方面是因為人們自以為目前科學已經非常成熟,另一方面則因為迫於生活壓力,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因而漠然視之。

固然,大家都知道,上世紀以來,人類創造了歷史上最為巨大的科學成就和物質財富,從而深刻地改變了人類的思維觀念和對世界的觀感認知,也深刻地改變了人類生產生活的方式及質量,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可是如果放在歷史長河中,也許現在的科技進步就如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奔湧一樣,只是人類文明進化的一小部分而已。

然而,如果就此滿足,就此洋洋自得,並故步自封,缺乏創造力,那麼,社會進化就會出現停滯期,甚至會出現倒退。這並非聳人聽聞,不說其他,就談談我們目前,單從教育來說,越來越多的孩子缺少好奇心,越來越多的兒童變得更加「早熟」和成人化,很小的年紀就顯得「無所不知」,貌似知識豐富,其實這只是一種固化思維的表現和僵化知識的填充而已,並不能誘發創造性的思維,這樣培養出來的「人才」怎麼能夠促進社會進步?

那麼,造成孩子們缺少好奇心,或者說缺少創造能力的原因何在?首先我們要承認原因之一是科技飛速發展解決了很多疑問,但是,我們也要了解到,孩子們缺少創新性的主要原因是固化教育和應試教育的不當結果。

按說,教育的目的和本質是什麼?估計很多人能夠侃侃而談並高談闊論,諸如培養合格人才為社會做貢獻等等,無一不是天花亂墜,可是真的做起來就不是那麼回事了。如果讓筆者來講,教育的目的很簡單,那就是提供一種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如何培養這兩種能力,包括接受已有知識發現未知就是教育的本質。

然而,目前的國內教育,由於資源有限,導致應試教育的存在;而應試教育的存在(也許是不得不存在),使得很多學校和教師脫離了教育的本質和目的。

就拿學校來說,校園越來越漂亮,樓宇越來越宏偉,師生人數越來越龐大,目的只不過是為了創收和撥款;學生高價家教、爭上名校只不過是為了躋身富裕階層和龐大私產;教師照本宣科、填鴨猛灌只不過是為了固定鐵飯碗;近幾十年的趨勢是名校更加有「名」,普通學校的生存越來越難,所有學校都朝著「大」的方向發展,卻沒有向著「強」的目標邁進

試問什麼叫名校?並非學校著名,也不是教師著稱,而是教育方式有名。歷數所有名校,在其創立之初,難道就是名校?概其因為教導有方,能夠把普通學子培養的學業有成,對社會有功,這才叫名校。如果大家都把神童召集在一起,優質資源匯集一身,貪天之功,坐享其成,這叫什麼有名?只有把普通學子的潛力挖掘,施展才能,並且更上一層,這才是鼎鼎大名,顯然,目前沒有一所能相稱。

而這一切,源自於教育的僵化和思維的固化,表面上的義務教育並不能阻擋應試教學的蔓延,一層層的遴選迫使學校、家長和學生產生共謀,在兒童時期就不約而同的開始夯下堅實的應試基礎。各種培訓班興趣班,各種特長班才藝班,只不過是為了升級加分,卻不管孩子願不願意,感不感興趣,一股腦兒的塞進去,不為什麼,因為別人家的孩子都這樣,千萬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美其名曰:「一切都是為了孩子!」

於是乎,兒童從讀書識字起,就被填鴨式教育塞得思維僵化、昏昏庸庸,就被各種培訓搞得頭昏腦脹、雞犬不寧;就被各種利益輸送、各種競爭養成唯重利名;幼稚年代就開始爭強好勝,小小年紀就變得成熟「持重」,哪裡有時間看看藍藍的天,白白的雲?哪裡有可能「兩小兒辯日」?好奇心不復有之,即便是有,也會被扼殺在萌芽中。

最後希望,我們的孩子能夠不再承受應試之重,不再奔波於輔導培訓之中,不再被培養成鸚鵡學舌之眾,不再被扼殺好奇心之性靈!要知道,保持好奇,充滿童心,這才是人類偉大光輝之本性!也是社會源源不斷進步的強大驅動!

2020/12/10榆木齋

相關焦點

  • 孔子作為聖人為何被兩小兒辯日難倒,為何中國自然科學停滯兩千年
    孔子是先秦時期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並且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三至聖先師、萬世師表。孔子被稱為是聖人,可是為什麼被兩個小孩子的問題難倒了呢?
  • 兩小兒辯日 孔子「不能決也」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再讀《兩小兒辯日》(也有版本為「辯鬥」),忽有所感,與君共享。《兩小兒辯日》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日,問其故。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文章出自《列子》,題目是後人根據內容加上的。字面理解不難,可這篇文章主要想表達什麼呢?一般認為有兩層含義:孔子無知說——這個說法秉承兩小兒的思維方式:既然你因多知而名滿天下,那麼就應該無所不知。
  • 兩小兒辯日
    兩小兒辯日先秦:列禦寇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問其故。(辯鬥 一作:辯日)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曰:「我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 《兩小兒辯日》思維導圖欣賞
    《兩小兒辯日》是戰國思想家列子的一篇散文,也是一個具有重大教育意義的寓言故事,本文講述了孔子在途中遇到兩個孩子,就太陽距離遠近問題進行爭論的故事,但孔子不能決斷那個孩子的結論是正確的。體現了孔子的一貫立場「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 關於《兩小兒辯日》的辯論和科學知識
    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日,問其故。(辯日 一作:辯鬥)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孔子到東方遊歷,途中遇見兩個小孩在爭辯,便問他們爭辯的原因。有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升起時距離人近,而到中午的時候距離人遠。」另一個小孩則認為太陽剛升起的時候距離人遠,而到中午的時候距離人近。
  • 部編版六年級下冊語文課文《兩小兒辯日》學習內容全解
    文章分析《兩小兒辯日》是戰國時期思想家列子創作的一篇散文。此文亦是一則極具教育意義的寓言故事。 講的是孔子東遊遇見兩個孩子,他們在辯鬥太陽什麼時候離人近,什麼時候離人遠,最終孔子也沒能給出科學解釋的故事。反映出中國古代的人們對自然現象的探求和獨立思考、大膽質疑、追求真理的可貴精神。
  • 孔子東遊,遇兩小兒辯日而不能決,折射出儒家一個致命缺點
    先秦時代,由於東周諸侯國之間激烈殘酷的競爭,天下萬民全部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於是,有識之士企圖拯救萬民於水火,紛紛著書立說,希望通過自家的主張來拯救萬民,一時間百家爭鳴,湧現出了非常多的學術主張,都影響深遠,幾乎奠定了此後兩千年的思想走向,也從來沒有任何一個後來的思想家超出諸子範圍。最多也就是錦上添花,完善和豐富諸子的原有主張。
  • 角度顛覆結果——從「兩小兒辯日」看今日人們的「角度」
    許罡孔子被視為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一座裡程碑,是人類未來發展不可或缺的智慧,但一則「小兒辯日」竟然把他難倒了!作為人師的孔子,當年小兒提出日出時分距離地球遠為什麼反而大、日中時分太陽距離地球近反而在人們眼中小這個問題時,完全有義務向小兒解釋。他笑而不答,表明他沒有答案,就連「你們長大就知道了」也不敢說,以孔子的博學與智慧,他已經感覺到,這個問題不是人類可以探討的,答案也不是人類可以作出的。
  • 對《兩小兒辯日》問題的正確解析
    《兩小兒辯日》這篇古文我們都讀過。一個說太陽早晨近,中午遠,其理由是早晨的太陽大,中午的太陽小;而另一個卻說太陽早晨遠,中午近,因為早晨的太陽沒有中午的太陽熱。根據人們的日常觀察和體驗,似乎二者都有道理。
  • 孔子到底來沒來過山西
    「城車之辯」中所隱含的玄機:阻攔孔子進入晉國的小兒可能是誰傳說中的「城車之辯」故事不失其趣味性,但孔子因小兒戲語而回車未免太過牽強,缺少歷史的真實感。現實生活中城與車原本互不相關,為什麼在傳說中會被有意設置成「你讓我」還是「我讓你」的一對矛盾呢?春秋初期,兩軍交戰以車戰為主,軍隊的戰鬥力主要體現在擁有兵車的數量。
  • 兒童劇《孔子》興安盟:教育從娃娃抓起
    學習要從小抓起,做人也要從小抓起,在越來越重視國學的今天,孔子思潮又興起,2020兒童劇《孔子》興安盟站,寓教於樂的大型國學舞臺劇,一部兒童必看的啟蒙劇作!兒童劇《孔子》興安盟站演出信息及訂票方式:2020兒童劇《孔子》興安盟站時間:2020-09-04/05周五、周六 19:302020兒童劇《孔子》興安盟站地點:興安盟|烏蘭牧騎宮大劇院2020兒童劇《孔子》興安盟站門票價格:30,50,80,120
  • 孔子與老子之辯:做君子,還是做孩子?
    孔子或許確實是一位精英主義者,但他並不認為血緣關係、財富,或者權力,能讓一個人成為「君子(superior)」。美德是個性格問題原則上,各個階層的人都可以成為君子,這是因為人類「性相近也;習相遠也」(陽貨第十七)。我們都有共同的天性和相應的內在可能性,但我們又相距甚遠,因為我們碰巧出生成長的環境不同。正如孔子所說,「有教無類」(衛靈公第十五)。孔子和穆勒一樣,都深信教育的力量。
  • 《丹陛秋》作者:兩小兒辯日
    前一日他為相處不久的父親痛哭近三個時辰,那人如今是一塊太廟中的被供奉的牌位。而他的生母地位低微,依本朝例殉葬。他名義上的母親已成為端坐殿前、美豔雍容的慈慧皇太后謝氏,她眼神炯炯,睥睨著盧璋和他經過的眾臣。位於慈慧皇太后下首的是晉王盧謹,先皇遺詔授予他攝政之權。今日是盧璋見他的第二面。
  • 孔子曾用來數落學生的話,罵人不帶髒字,現在人用來嘲笑對方
    孔子曾用來數落學生的話,罵人不帶髒字,現在人用來嘲笑對方文|小劉人文說「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日,問其故」,這些關於孔子的名句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孔子的儒家思想與釋迦牟尼創建的佛教僅僅差十幾年,他們共同影響了後世幾千年。
  • 孔子病逝,其弟子守墓三年便紛紛離去,為何子貢還要再守三年
    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對封建後世的思想體系變遷影響深遠,桃李滿天下的一代大儒「孔子」駕鶴西歸,因病逝世。那麼接下來孔子那諸多弟子所需要面對的頭等大事,必然就是孔子的喪葬事宜了。按照儒家禮法,這些弟子必須在孔子墳前為孔子結廬守墓三年,也就是在孔子墳前建一個「茅草屋」,停止一切娛樂社交活動,專門為孔子披麻戴孝三年。後世封建政權官僚體系中的「丁憂」制度便因此而來,即無論官職多高,離家多遠,只要得知父母或至親去世的消息,就必須得辭官回鄉為親人守孝。
  • 老子:善者不辯,一個人越成熟,就越不屑於辯解
    他們信奉一個理念:那就是理越辯越明。通過與別人的交鋒,他們可以發現自己認識的不足之處,發現其他人理論的高明之處。贏了,固然可喜,可是對於他們來說,增益不大;輸了反而會讓他們認識到自己需要改進的地方,也可以接受更正確的理論。這對於他們來說,是最愉快的。
  • 管仲既不忠又貪財,為何世人卻對他如此推崇?聽聽孔子如何評論
    管仲既不忠又貪財,為何世人卻對他如此推崇?聽聽孔子如何評論在中國的歷史上,每當國家危亡之時,總是會有許許多多的有識之士義無反顧地站出來,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而在春秋時期,便有這樣的一位人物,孔子評價他說"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意思是說,如果沒有管仲輔佐齊桓公尊王攘夷,我們都將變成披頭散髮,撇開衣服的野蠻人了,而管仲也一直是中國古代士大夫心中的賢相。
  • 孔子見南子,為何子路會不高興?孔子為此還說了:天厭之!
    孔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前提:「南子」是誰?孔子為何見她?南子是衛國國君的婦人,長得非常漂亮,但傳言裡說其「失德」。其實就是因為南子長得太過好看,以至於衛靈公比較迷戀她,很多朝政上的事情都會和她講。
  • 嘉祥武氏祠「孔子見老子畫像」:孔子問禮老子和項橐問難孔子組合
    孔子像是漢代藝術中最常見的歷史人物形象。漢代畫像石和壁畫上的孔子形象,是側站立像,身體微前傾,做躬身狀,與孔子相對而立最多的是老子和小兒項橐,孔子的弟子則跟在孔子身後。這類畫像稱為「孔子見老子畫像」「孔子問禮圖」,這與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記載的魯昭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18年),三十四歲的孔子適周向老子問禮有關。在眾多的孔子見老子畫像中,較為有名的是山東濟寧嘉祥武氏墓群前石室後壁承簷枋東段上的孔子見老子畫像。它是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金石學家黃易發掘武氏墓群石刻時發現的。
  • 【故事】項橐三難孔子
    孔子在魯國設壇講學,門下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賢人。嘗聞莒國之東南海邊有紀障城,周圍百姓淳厚且皆博學。一日孔子與弟子計議東遊,博其民情,悟其智慧。待數乘車馬風塵僕僕來到今碑廓地境,但見山川秀麗,地坦禾豐,這紀障地方果是富庶之邦。孔子盡興觀賞。正當與弟子縱興談笑,策馬東行,見前邊大道上幾個戲耍的玩童躲於路邊,唯有一玩童立於路中不動。此童正是項橐。子路見狀,停車呵斥,但項橐還是不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