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項橐三難孔子

2021-02-23 項家人

項橐三難孔子

項橐,曾被大聖人孔子叩拜為師。《三字經》記述:「昔仲尼,師項橐,古聖賢,尚勤學。」後世尊項橐為聖公,山因而得其名。

中文名

項橐三難孔子

時期

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

出生在

嵐山辦事處碑廓鎮北

超凡故事

「鋼鐵不入,用茅草葉劙」

項橐,曾被大聖人孔子叩拜為師。《三字經》記述:「昔仲尼,師項橐,古聖賢,尚勤學。」後世尊項橐為聖公,山因而得其名。

孔子在魯國設壇講學,門下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賢人。嘗聞莒國之東南海邊有紀障城,周圍百姓淳厚且皆博學。一日孔子與弟子計議東遊,博其民情,悟其智慧。待數乘車馬風塵僕僕來到今碑廓地境,但見山川秀麗,地坦禾豐,這紀障地方果是富庶之邦。孔子盡興觀賞。正當與弟子縱興談笑,策馬東行,見前邊大道上幾個戲耍的玩童躲於路邊,唯有一玩童立於路中不動。此童正是項橐。子路見狀,停車呵斥,但項橐還是不動。孔子在車上探身問道:「無知頑童阻車於路中,是為何意?」項橐見老者出言不遜,心生不快,決計要戲弄一下這些人,就說:「城池在此,車馬安能過去。」孔子道:「城在何處?」「築於足下。」孔子見這孩童不亢不卑,氣質非凡,便屈尊下車觀看,果見小兒立於石子擺成的「城」中,孔子笑道:「此城何用?」「御車馬軍兵。」「小兒戲言,車馬從此過,又待如何?」「城固門關,焉能過乎?」孔子上下打量孩童,思忖道:這紀障地方的人果真聰慧,連小兒都如此伶俐,只不過有些恃才傲慢,待吾詳察。於是孔子問道:「卻又如何?」「城躲車馬,車馬躲城?」孔子無言以對,隨繞「城」而過。

孔子與弟子受此戲弄,怏怏不快。見路邊一農夫鋤地,子路便蓄意戲問道:「農家做何?」農夫答道:「鋤地。」「看你忙忙碌碌,不知手中之物日抬幾度?」見農夫答不出,師徒正欲竊喜,項橐從後趕來答道:「我父年年鋤地,自知手中之物日抬幾度,先生行必乘車馬,想必知馬蹄日抬幾度?」子路啞然。孔子見小兒聰穎機敏,列國少見,非神童莫屬,便下車細察[1]。「觀你孩童才智過人,今你我各出一題,互為應對,勝者為師,如何?」項橐道:「不可戲我。」「童叟無欺。」孔子接著說:「人生於世,皆託日月星辰之光,地生五穀,方養眾多生靈,且問小兒,天有多少星辰,地上多少五穀?」項橐答道:「天高不可丈量,地廣不能尺度,一天一夜星辰,一年一茬五穀。」稍一頓,項橐問:「人之體比地小,目之眉比天低,二眉生於目上,天天可見,人人皆知,夫子可知二眉有多少根?」孔子無對,依適才君子之約,正要問如何拜師,項橐已縱身跳入旁邊水塘中,孔子不知何故,項橐浮出水面道:「沐浴後方可行禮,夫子也來沐浴。」孔子道:「吾不曾學遊,恐沉而不浮。」項橐道:「不然,鴨子不曾學遊,反而浮而無沉。」「鴨有離水之毛故而不沉。」「葫蘆無離水之毛,也浮而不沉。」「葫蘆圓而且內空,故而不沉。」「鍾圓且內空,何又沉而不浮。」孔子面赤語塞。

項橐沐浴畢,孔子設案行禮,拜項橐為師,打道回曲阜,從此不再東遊。

後來便有了「項橐三難孔夫子」、「昔仲尼,師項橐」的傳說,「君子之約、童叟無欺」等詞語均出於此。後世尊孔子為聖人,這小項橐也便因之被尊為「聖公」。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 項橐三難孔子 的故事。

相關焦點

  • 《三字經》與孔子勤學故事
    《三字經》與孔子勤學故事2012-06-18 15:41:28出處:PCbaby作者:佚名  昔仲尼,師項橐。古聖賢,尚勤學。  這裡說的是孔子勤學的故事。孔子說過,「人有生而知之者,有學而知之者,有學而不知者」。
  • 嘉祥武氏祠「孔子見老子畫像」:孔子問禮老子和項橐問難孔子組合
    孔子像是漢代藝術中最常見的歷史人物形象。漢代畫像石和壁畫上的孔子形象,是側站立像,身體微前傾,做躬身狀,與孔子相對而立最多的是老子和小兒項橐,孔子的弟子則跟在孔子身後。這類畫像稱為「孔子見老子畫像」「孔子問禮圖」,這與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記載的魯昭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18年),三十四歲的孔子適周向老子問禮有關。在眾多的孔子見老子畫像中,較為有名的是山東濟寧嘉祥武氏墓群前石室後壁承簷枋東段上的孔子見老子畫像。它是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金石學家黃易發掘武氏墓群石刻時發現的。
  • 項橐三難孔夫子:七歲孩童為何能為孔子師
    一日孔子與弟子計議東遊,博其民情,悟其智慧。待數乘車馬風塵僕僕來到今碑廓地境,但見山川秀麗,地坦禾豐,紀障果然是富庶之邦。孔子盡興觀賞。正當與弟子縱興談笑,策馬東行時,見前邊大道上幾個戲耍的玩童躲於路邊,唯有一玩童立於路中不動。此童正是項橐。子路見狀,停車呵斥,但項橐還是不動。孔子在車上探身問道:「無知頑童阻車於路中,是為何意?」
  • 孔子問7歲小孩:天上有多少星星?小孩的回答,讓孔子拜他為老師
    這句話出自孔子,孔聖人也是這麼做的。他的一生中有很多老師,其中有一個讓他欽佩的老師應該是一個年僅7歲的孩子。這兩人之間到底有什麼故事呢?孔子一生喜歡遊學的,在一個村莊看見小孩在地上畫畫選擇繞行的方式。沒想到這樣的好意竟然引起了孩子的不滿,孩子直接問道為什麼不走城池而是選擇繞行。這時孔子仔細看了孩子的畫,原來是個城池才明白這孩子的含義。
  • 孔子如何成為「至聖先師」?
    種種不利條件沒有阻止孔子的向學之心。孔子晚年回憶:自己十五歲就立志向學,堅持十五年,到三十歲小有成就,在遠近有了點名氣,一些人開始上門求教。可孔子並未停下學習的腳步,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學習永遠不感到滿足,教育學生永遠不感到疲倦。他曾向遠在周朝國都的大學問家老子請教禮。
  • 孔子其人及其弟子三千,桃李爭芳
    不管怎樣,顏淵他少年好學,且成績顯著,被孔子視為正宗傳人,應該是最好的學生。我們知道,孔子的教育有六門課程:禮、樂、射、御、書、數。後來,並以此影響及教出顏回、曾參、子思、孟子這四大賢人。子路是孔子學生中年齡最大的,子路為人爽直。
  • 一代聖人孔子,甘願拜一位少年為師,還被記載到三字經中!
    一代聖人孔子,甘願拜一位少年為師,還被記載到三字經中!在中國歷史上,有一位為後世做出巨大貢獻的聖人,就是孔子,他開創了儒家學派,深深影響著中華文化的發展。孔聖人的手下有很多學生,都是比較出名的人物,曾經孔子帶著自己的一部分弟子週遊各國,期間發生了很多事情。
  • 孔子故事 | 農山言志
    孔子到魯國北部遊覽,登上農山山頂,弟子子路、子貢、顏淵在旁邊陪著。孔子四下遠望,很感嘆地說:「在這個地方靜心深入思考,什麼都可以想到。你們可以談談自己的志向,我將從中作出選擇。」孔子說:「真是勇敢啊!」子貢又走近前說:「我希望齊、楚兩國在寬廣遼闊的原野上交戰,兩軍營壘遙遙相望,軍隊激起的塵土飛揚,士兵們手持兵器英勇作戰。我穿戴著白色的衣冠,在兩國之間奔走勸告,陳說各種利害,以解除國家的外患。這隻有我能做得到,老師你就讓這兩個人跟著我吧。」孔子說:「真是有口才啊!」顏回退在後面不作回答。
  • 【孔子箴言故事】中庸哲理——禍福相倚
    孔子考慮問題從來很辯證的,《周易》中很多地方體現物極必反,否極泰來的精神。有這樣一個故事: 從前宋國有一人家,三輩子都好行仁義,做好事。
  • 【讀傳記】《孔子的故事》之:孔子停留在陳國
    陳國是一個小國,是吳楚兩大強國爭奪的日標,陳湣公又很平庸,所以孔子在陳國也沒能取得什麼顯著成績。 陳湣公把孔子只看做是一個博學的人。有一天,一隻被箭射穿的小鷹落下了,箭還在小鷹身上,箭頭是石頭的,箭杆長一尺八寸,陳湣公便打發人去問孔子。孔子說:「這箭是有來歷的。它是北方肅慎國(在現在吉林省)的。
  • 【孔子箴言故事】中庸哲理——過猶不及
    孔子回答:「事情做過了頭和達不到,同樣的不好。」這就是「過猶不及」。比方說一個人不學習,不用功不好,過分用腦,超過限度,累的神經衰弱,出現病態當然也不好。 《論衡·書虛》中記載著顏回望吳門馬的故事。
  • 「孔子箴言故事」中庸哲理——孔子論遺弓
    《呂氏春秋·貴公篇》強調了個「公字,並為此編出了一個故事。南方荊(楚)國有人丟了一張弓,別人叫他去找,他想天下的弓很多,我又丟了這麼長時間估計不會找到,便說:「荊人丟了弓,被荊人拾去。何必去找呢?孔子聽後說:「如果丟掉那個『荊』字,成為:人丟弓,人拾去。打破地域界限,不更好嗎?」老子聽後又說:「如果再把『人』字去掉,變成:丟了弓,拾了弓。不也更好嗎?」孔子的這一說法,比楚人又進了一步。
  • 孔子長什麼模樣?歷代畫像告訴你
    山東東平漢墓壁畫《孔子見老子》 這是目前所見最早的孔子畫像。孔子研究專家認為,在當時的老百姓心目中,孔子就是一位普通布衣學者。 孔子見老子畫像石,東漢文物 山東嘉祥出土,畫面上層為孔子見老子,其中的小童為項橐。孔子手中拿一鳩仗。鳩仗是由朝廷發放,象徵長者地位。
  • 孔子的故事之子見南子
    孔子的故事之子見南子寫在前面,近日,濟南導遊協會組織活動,派發門票,為廣大導遊提供了觀看話劇《孔子》,讓廣大導遊深入了解了孔老夫子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