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聖人孔子,甘願拜一位少年為師,還被記載到三字經中!
在中國歷史上,有一位為後世做出巨大貢獻的聖人,就是孔子,他開創了儒家學派,深深影響著中華文化的發展。孔聖人的手下有很多學生,都是比較出名的人物,曾經孔子帶著自己的一部分弟子週遊各國,期間發生了很多事情。他們的這次出遊,總共歷時十三年(都快趕上唐僧取經了),回來之後,知道晚年才修訂了六經。一代聖人孔子,甘願拜一位少年為師,還被記載到三字經中!
孔子大家都是知道的,他是儒家思想的創始人,而且在古代,上學是要拜孔子的,孔子有很多的弟子,這些弟子和他談論學問或者是平時生活中的小故事都被記載了下來,這就是《論語》,但是孔子也有師傅,其中他還曾經拜過一位少年為師,這位少年考倒了孔子,於是孔子心甘情願的拜他為師,並且這個故事還被記載到三字經中。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印象,就是那句「昔仲尼,師項橐(tuó)」,這裡的仲尼就是孔子的字號,昔就是曾經,這句話就是說,孔子曾經拜項槖為師。
其實孔子之所以會被人們代代傳誦,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他的這種精神,不管是誰,只要有能教自己的東西,都會被孔子拜為師父。孔子外出週遊的時候,他的名氣已經很大了,春秋各國的人都知道孔聖人的大名,所以這一路上有很多人想孔子請教問題,孔子也是知無不言。有一天,燕國的一位少年,名叫項槖,他看到孔子的時候就走過來向孔子求教:聽說孔先生的學問極為廣泛,特地前來求教。孔子看到這樣一位少年如此好學,心裡很高興,就問他有什麼不懂的。
當時項槖行了禮,問孔子:何水無魚?何火無煙?何樹無葉?何花無枝?孔子聽完之後很驚訝,就跟項槖說,你的問題還真是古怪,自古以來,不管是江河還是湖海,都會有魚的存在,不管是乾柴還是燈火都會有煙,而沒有葉子的樹就不會成為樹了,沒有枝的花也不可能生長開放。等孔子話音落了之後,這位少年就笑了起來,孔子不解其意。
這時候項槖搖著頭說,你說的不對,井水裡沒有自然生長的魚,螢火就是沒有煙的火,枯盡了的樹是沒有葉子的,而雪花是沒有枝的花。這段話說了之後,孔子才恍然大悟,對眼前這位少年感嘆道:真是後生可畏,老夫周遊列國,能見到你這麼聰明的少年也是不枉此行,你的這個問題難住了我,老夫甘願拜你為師。就這樣,孔子拜項槖為師了。
之後這件事就被記載到了三字經當中,用來警醒世人,不管自身的學問才能有多大,都要有一顆謙卑的心,切不可妄自尊大,謙虛低調才能讓自己學到更多的東西。如果這位少年不給孔子說出這樣的理解方式,估計孔子這輩子不會知道少年說的這幾樣東西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