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傳,孔子有學生三千,其中精通六藝的全才,即學得孔老先生全部知識的有七十二人。
但七十二弟子,並非人人出名,其中比較有知名度的,有顏淵(顏回)、子路(仲由)、子貢和樊遲等人。
當然,顏淵也有缺撼,他不注重體育鍛鍊,以至二十九歲就滿頭白髮了,三十二歲就去世。
這一點毛主席在1917年4月發表的《體育之研究》中也有指出:
「三育並重,然者之為學者詳德智而略於體。及其弊也,僂身俯首,纖纖素手,登山則氣迫,涉水則足疼。故有顏子而短命。」
「且觀自來不永壽者,未必其數之本短也,或亦其身體之弱然爾,顏子則早天矣」。
不管怎樣,顏淵他少年好學,且成績顯著,被孔子視為正宗傳人,應該是最好的學生。
我們知道,孔子的教育有六門課程:禮、樂、射、御、書、數。後來,並以此影響及教出顏回、曾參、子思、孟子這四大賢人。
子路是孔子學生中年齡最大的,子路為人爽直。
孔夫子曾對他說,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懂就是懂,不懂得就是不懂。懂一寸,就講懂一寸,不講多了。
孔子自從得了子路這個學生,心情就比較平靜了。
子貢應該是個縱橫家,子貢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
所以,馮夢龍評子貢是:
「直是縱橫之祖,全不似聖賢門風」,
還是有失偏頗的,毛主席就很不以為然,曾予以批駁:
「什麼聖賢門風,儒術偽耳。孟軻、韓非、叔孫通輩,都是縱橫家。」。
子貢這個人頗有口才,遊說五國很有功效。
孔子的有一學生曾向孔子請教如何耕田,孔子說:
『不知道,我不如農民。』又問如何種菜,他又說:『不知道,我不如種菜的。』」
這個學生就是樊遲。這說明孔子不太注意人民的經濟生活。因為。他的學生樊遲問起他如何從事農業的話,他不但推開不理,還在背後罵樊遲做『小人』」。
孔子無疑是教育大師,他的學生宰予,白天睡覺,孔子就罵他『朽木不可雕也』。
孔夫子自己也是勤學的的,他的心問也不是一下子從學堂裡學到的,三人行必有吾師。
他就有一個老師叫做項橐,這是有書為證的,
『昔仲尼,師項橐』,
這個在《三字經》裡有記載。
孔子學問思想,主要還是在當先生做教育,魯國做官實踐中,才慢慢形成他的獨特思想體系的。
在具體教學方法上,孔子往往會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來講課。
如果,老師不根據學生要求學什麼東西,而全憑自己教這個方法大概是不行的,這就是所謂的「因材施教。
比如,同一個問題,他答覆子路的跟答覆冉有的就不一樣。
子路是急性子,對他的答覆就要使他慢一些。而冉有是慢性子,對他的答覆就要使他快一些。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後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學創始者。字仲尼。魯陬邑(今山東曲阜)人。
先世為宋貴族,遷魯。初為小吏,後聚徒講學。周遊列國。
曾整理研究《詩》、《周易》等文獻,並把魯國史官所記《春秋》加以刪修,成為中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
有《論語》二十篇,為孔門師徒問答,其他言行散見於先秦諸書籍。
自漢代以後,孔子的學說成為封建文化的正統,對後世影響極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