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夏邑),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孔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曾受業於老子,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相傳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偉大的文獻整理家,主要功績就在於整理傳播和保存了為後人所尊稱的「六經」。經過孔子整理的「六經」(現僅存「五經」),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夏、商、周特別是春秋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等方面的情況,對研究中國古代的思想文化史、政治社會史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六經」不僅是我國的珍貴資料,也是世界上不可多得的富有學術價值的古代文化瑰寶。這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n
孔子打破了貴族的文化壟斷,把被貴族長期壟斷的、又被貴族踐踏的古代文獻,進行了搶救、刷新,傳於後世,所以說:「孔子是在周未官守散失時代,第一個保存文獻的人。」就連嚴厲批判孔於的吳虞,在這方面也稱道「孔子自是當時之偉人」。孔子以個人身份整理文獻的偉大實踐,否定了「周禮」所限制的「非天子,不議禮,不制度,不考文」的規定,開創了私人著書的學術風氣,成為後來諸子百家競相著書立說的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百家爭鳴」的先聲。 、
不承認「六經」中有某些積極的東西需要我們去探索,不對;不承認「六經」中有消極因素需要我們去批判,也不對。採取實事求是的態度,分清是非,取精去粗,古為今用,使之為當前社會主義建設服務,並成為中國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所具有的民族特色的有機組成部分,這才是對這位兩千餘年前偉大的文獻整理家留下的不朽歷史功績所應採取的既公正又恰當的科學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