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科學的角度評價孔子!

2021-01-08 歷史探尋者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夏邑),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孔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曾受業於老子,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相傳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偉大的文獻整理家,主要功績就在於整理傳播和保存了為後人所尊稱的「六經」。經過孔子整理的「六經」(現僅存「五經」),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夏、商、周特別是春秋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等方面的情況,對研究中國古代的思想文化史、政治社會史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六經」不僅是我國的珍貴資料,也是世界上不可多得的富有學術價值的古代文化瑰寶。這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n

孔子打破了貴族的文化壟斷,把被貴族長期壟斷的、又被貴族踐踏的古代文獻,進行了搶救、刷新,傳於後世,所以說:「孔子是在周未官守散失時代,第一個保存文獻的人。」就連嚴厲批判孔於的吳虞,在這方面也稱道「孔子自是當時之偉人」。孔子以個人身份整理文獻的偉大實踐,否定了「周禮」所限制的「非天子,不議禮,不制度,不考文」的規定,開創了私人著書的學術風氣,成為後來諸子百家競相著書立說的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百家爭鳴」的先聲。 、

不承認「六經」中有某些積極的東西需要我們去探索,不對;不承認「六經」中有消極因素需要我們去批判,也不對。採取實事求是的態度,分清是非,取精去粗,古為今用,使之為當前社會主義建設服務,並成為中國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所具有的民族特色的有機組成部分,這才是對這位兩千餘年前偉大的文獻整理家留下的不朽歷史功績所應採取的既公正又恰當的科學態度。

相關焦點

  • 談一談孟子對孔子的評價
    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開創了私學,教導了三千多名學生,被史料記載的學生就有七十二人,孔子最欣賞的優秀學生有顏回(字子淵)、仲由(字子路)、冉雍(子仲弓)、卜商(子夏)等十位。孔子被後世尊為儒家學派的至聖,即至高無上的聖人。
  • 談談荀子是如何評價孔子的
    荀子是孔子弟子的傳人,他對孔子的評價是很高的,尊孔子為「大儒」,即「聖人」。荀子非常推崇孔子的儒學思想,認為是最好的治國理念,並以孔子的傳人自居。孔子和荀子都是先秦時期儒家學說的代表人物。孔子是春秋時期最博學的人,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 黑格爾對孔子的評價,讓我們感受到西方人對中華民族文化的偏見
    黑格爾和孔子是西方和東方兩個文化的代表,黑格爾對孔子曾經做過這樣的評價:在孔子那裡「只是一種常識道德,這種常識道德我們在哪裡都找得到,在哪一個民族裡都找得到,可能還要好些,這是毫無出色之點的東西
  • 子貢如何評價孔子
    陳子禽是孔子的弟子陳亢。在《論語》中我們看到他曾經有兩次問話,一次是問伯魚,就是孔子的兒子,一次是問子貢,在這裡是第三次問。子禽的水平確實不怎麼樣,所以對孔老夫子的境界不明了。在這裡他對子貢說,子為恭也,說您只是謙恭而已。仲尼豈賢於子乎?就是孔老夫子怎麼能夠賢過你?這跟叔孫武叔是一樣的想法。
  • 史記之中,太史公司馬遷是如何評價這不朽的孔子
    司馬遷先評價孔子先是引用了詩經裡面的一句詩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讚頌孔子的品行以及才學就像那高山一樣,讓人只能仰視,而不禁之間就按照他的舉止,作為衡量自身的行為準則。太史公司馬遷接著說,「雖不能至,然心鄉往之」,可見他也是以孔子為榜樣,來追求達到孔子那種境界。司馬遷時常拜讀孔子的著作,他說每當讀孔子的書時,就很想見到孔子本人。
  • 墨子是如何貶斥孔子的,孟子又是如何評價墨子?
    正如「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句話用在孔子的思想上依然得理。孔子的思想在春秋戰國的上層建築中很有市場,但在紛亂的時代裡這種思想又會隨著時代的演變而發生裂變,當人們所想要改變的事情不斷囤積,超出了人們的控制能力時,新的思想便會出現在新的領域裡。墨家思想就是在這樣的時代更替中出現,而且很快便在諸侯列國中發生巨大影響力。
  • 偉人寫詩評價秦始皇與孔子:祖龍魂死秦猶在,孔學名高實糟糠
    秦始皇與孔子,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兩個人物,他們一個在政治上塑造了中國,一個在文化上塑造了中國,但是在近百年來,由於中華文明的巨大,對這兩個歷史人物的評價也不斷反覆,即使到現在,很多人依然很難客觀地評價他們。五十多年前,毛主席也寫過詩評價秦始皇與孔子。
  • 在曲阜建設孔子大學?官方回復留下可能性
    如果最終能夠獲得教育部的認可,鮑鵬山認為,在中國設立一個孔子大學,從教育的法製法規角度來說,應該不會有什麼實質性的障礙。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教育部讓山東省去論證是一個比較妥當的選擇。首先從程序上講是合理的,再者山東省的研究論證跟學理有很大差距還可以再討論。
  • 被孔子評價為「小人」的學生,卻繼承孔子衣缽興辦私學
    ——《論語》樊遲,名須,字子遲,春秋末魯國人,孔子弟子。《論語》記載,他曾經問孔子「學稼」和「學為圃」,受到老師的斥責。樊遲問孔子學農,大概與他自小貧窮有關。然而,樊遲在拜師孔子之前已經是官員,跟從孔子學習之後,還想著學習耕田,明顯是錯用力。
  • 能言善辯,孔子門下最能幹的弟子,端木賜
    這樣的看法有些偏頗,從字面意思看,只能得出孔子經常和這位弟子辯論。師徒之間的辯論,有些時候也能說明關係親密。端木賜被後人稱為「儒商鼻祖」,他個人能力很強,口才好,智商高,還會掙錢。從哪個方面看,都是個全才。孔子對他從事經商,略有微詞。《史記·貨殖列傳》中從另外一角度肯定了端木賜的貢獻,他通過經商活動,擴大了孔子學說的影響力。
  • 孔子「有教無類」的歷史局限性與負面評價
    但自從孔子開辦了私學,收弟子三千,使教育真正從「學在官府」向「學在民間」蛻變,實現了老百姓也可以接受教育。當然這個教育蛻變過程是相當漫長且殘忍的。在禮崩樂壞的那個政治動蕩時代,提倡「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救治社會的「政治藥方」一一出現了,如教育家孔子的儒家學說、儒家思想。
  • 看相科學嗎?求神拜佛科學嗎?《易經》來回答……
    當代南懷瑾先生評價邵雍:「他是研究《易經》的專家,他的成就是跨越時代的。他把『易學』整理出一套法則,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易經》是不是科學?《易經》不僅僅科學,而且是一門偉大的實踐科學!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作《易傳》,從人文的角度,吸收了先秦各學派思想,建立了一個包括天道、地道、人道在內的偉大哲學體系。《易傳》中的每一句話都可謂經典。
  • 孔子「朽木不可雕」的評價另有解釋,給後世師者帶來兩點啟發
    孔子對於「宰我」的評價就是如此,除了有不同的解釋之外,孔子對於宰我的評價也不是原文的重點內容。孔子說「宰我晝寢」的語句,有更為合理的解釋「宰予」,字子我,當時很多人的「字」其實都是單字,在其前加上「子」以示尊重,比如顏回,字子淵,但一般也就稱為「顏淵」。
  • 打倒歷代君主護身符的孔子——李大釗的孔子觀
    在那場轟轟轟烈烈的新文化運動中,李大釗、陳獨秀為代表的激進派知識分子,以民主和科學為武器,同康有為、陳煥章為代表的舊知識分子展開了一場關於評價和認識孔子的思想辯證運動。近代中國面臨的最大思想問題就是如何在西方文化衝擊下對傳統文化進行取捨的問題。
  • 《論語》導讀之五十八:孔子評價管仲僭越禮儀,是器量小的表現
    孔子評價管仲器量太小,不是因為生活節儉。管仲在禮儀方面,自家門口和國君一樣設影壁,招待外國賓客和國君一樣設放空杯子的土臺。所以孔子下結論,如果說管仲知禮,誰不知禮呢?孔子評價管仲,指岀管仲僭越禮儀,是器量小的表現。如喜歡,請關注。
  • 如何科學地評價美國隊長的丁丁?
    那麼羊醫生今天就要從科學的角度來評價一下美隊的這枚丁丁。所謂的勃起角度,就是丁丁完全起立的時候,與腹部之間形成的角度。較為普遍的觀點是,歐美男性的丁丁勃起角度會比較大,而東亞男性的勃起角度會比較小,也就是翹得比較高。
  • 孔子教育思想精髓之六
    六、因材施教:孔子教育實踐的基本原則孔子人才培養的能力標準是「知類通達」,終極目標是「志道」「安人」「安百姓」。但這是理想化的最高準的,孔子並不苛求所有弟子都能達到,而是向著這個目標逐步修養、階升,捷足者先登,愚鈍者晚到。
  • 史上唯一一個被孔子評價為「汙」的諸侯王
    那麼為什麼這位齊靈公被孔老夫子評價為「汙」呢?其實在齊靈公在位執政的時期,他有一個特別奇怪的愛好,就是喜歡看自己的後宮女子女扮男裝。因此,後宮所有的女人經常身穿男人的衣服。過了不久,這樣的著裝方式很快就流行到了宮外,全國的女子都爭相效仿,不約而同的都穿上了男裝,行走於大街小巷,並且一發而不可收拾。
  • 孔子為何對管仲評價極高,管仲做的這些事拯救了中華文明
    不過管仲的功績遠遠不僅如此,後世對他的評價可以說非常高。管仲去世後,後世尊稱為「管子」,譽為「法家先驅」、「聖人之師」、「華夏文明保護者」、「華夏第一相「。作為聖人的孔子更是說管仲「九合諸侯,一匡天下」。這些評價都可以說非常高。那麼,管仲究竟做了哪些事情能讓後世對他有這麼高的評價。
  • 中國將建「智能化基礎教育評價系統」助力科學教育評價
    中國將建「智能化基礎教育評價系統」助力科學教育評價 2020-12-13 17:08:39」助力科學教育評價  新華社北京12月13日電(記者魏夢佳)「2020全球人工智慧與教育大數據大會」11日至12日在京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