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育思想精髓之六

2020-12-14 獨步所到

六、因材施教:孔子教育實踐的基本原則

孔子人才培養的能力標準是「知類通達」,終極目標是「志道」「安人」「安百姓」。但這是理想化的最高準的,孔子並不苛求所有弟子都能達到,而是向著這個目標逐步修養、階升,捷足者先登,愚鈍者晚到。孔子認為,人是個性化的,每個人的天賦資質並不一樣,教育應該因勢象形,長善救失。他說:「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所以,孔子育人,並不用一個模式,要求人人都達到同樣的標準,也不拔苗以助其長,而是各以其材,根據人的材質優劣高下因勢而利導之,注重學生個性的發展,讓每個學生都在自己的基礎上不斷進步,接近完美,追求崇高。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這是孔子首創的「因材施教」的典型範例。閱讀《論語》,我們會感受到孔子的教育決無削足適履式的教條主義,而是處處閃爍著因材施教思想的火花,如弟子問孝、問仁、問政……,所問雖同,所答卻因人而異。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孟懿子、孟武伯、子遊、子夏同是「問孝」,孔子所答並不一樣。朱熹《論語集注》:「程子曰:『告懿子者,告眾人者也。告武伯者,以其人多可憂之事。子遊能養而或失於敬,子夏能直義而或少溫潤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與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在孔門,顏淵、仲弓都以德行稱,孔子對此二人的評價都很高,但答二人「問仁」也不相同。蓋顏淵能至者,克己復禮,視、聽、言、動無不中;仲弓可及者,推己及人,要之只是「敬」「恕」二字。朱熹《論語集注》說:「克己復禮,乾道也;主敬行恕,坤道也。顏、冉之學,其高下淺深,於此可見。」顏淵之賢,孔門弟子無人能及,故孔子對他的要求也高。蓋孔子對弟子實行的是階段目標管理,不搞集約化、一刀切。在一定階段內,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目標。

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曰:「其言也訒,斯謂之仁矣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訒乎?」

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對司馬牛來說,克服「多言而躁」的毛病就可以了,而子張則須修養「恭寬信敏惠」五德。朱熹《論語集注》:「訒,忍也,難也。仁者心存而不放,故其言若有所忍而不易發,蓋其德之一端也。夫子以牛多言而躁,故告之以此。」「牛之為人如此,若不告之以其病之所切,而泛以為仁之大概語之,則以彼之躁,必不能深思以去其病,而終無自以入德矣。故其告之以此。蓋聖人之言,雖有高下大小之不同,然切於學者之身,而皆為入德之要,則又初不異也。」告司馬牛者,以其病之所切也;告子張者,乃修德之要目,進一階矣,然猶未至「推己及人」「克己復禮」之境界。

不僅如此,同一人在不同時期問同一個問題,孔子的回答也會有所變化。《論語》載孔子弟子樊遲三「問仁」,孔子便作了三種回答。《雍也》篇,夫子答「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顏淵》篇,夫子答「愛人」;《子路》篇,夫子答「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先難而後獲」,著重於個人自身品德修養;「愛人」,涉及到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關乎「居處」「執事」「與人」三事,而且都有標準「恭」「敬」「忠」,不僅範圍大了,而且層次也高了。為什麼答樊遲「問仁」前後有異?人是會發展的。弟子的人格境界提高了,孔子的要求也會隨之提高。孔子的因材施教,體現的是人才培育的多維度,靈活性,動態化。

子張問政。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

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請益。曰:「無倦。」

仲弓為季氏宰,問政。子曰:「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曰:「焉知賢才而舉之?」子曰:「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諸?」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子張、子夏、子路、仲弓、子貢弟子五人同是「問政」,孔子所答各不相同,或者說相去甚遠,似乎並不在一個層面。「師也過」而「未仁」,故告以「居之無倦,行之以忠」,恪盡職守,表裡如一,始終如一。「商也不及」,故告以「無欲速,無見小利」,切勿急功近利、因小失大。「由也果」,故告以「先之勞之」,率先垂範,憂民之憂。「雍也可使南面」,故告以「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知人善任,用其所長,勿求全責備。「賜也達」,故告以「足食,足兵,民信」,謀國計民生,提高國民素質。

孔子之所以能夠因材施教,是因為他對弟子非常了解。王富仁教授曾說:「顏回的思想達到一個什麼水平,子貢又達到一個什麼水平,他適合做什麼,他能做好什麼,不能做好什麼,他有什麼優點,他還應注意哪些方面,在哪些方面還應發揮自己的才能,在哪些方面又必須注意什麼,這一切,他心中瞭然。」《論語》中記錄了不少孔子對弟子的簡要評語,大多一語中的,傳為不刊之論。

「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

季康子問:「仲由可使從政也與?」子曰:「由也果,於從政乎何有?」曰:「賜也可使從政也與?」曰:「賜也達,於從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從政也與?」曰:「求也藝,於從政乎何有?」

「柴也愚,參也魯,師也闢,由也喭。」

孔子不僅深知弟子資質,也能洞穿弟子心理,所以能夠各以其材,應機作教,或抑或揚,不疾不徐,顏淵所謂「夫子循循善誘人」。孔子對弟子的教誨,既能鼓勵弟子勤奮上進,又能使弟子不至於自高自大。他對弟子的長處,決不置若罔聞而灰其心;對弟子的缺點,也不姑息遷就以護其短。無論誇讚還是批評,總能搔到癢處,讓弟子心悅之而誠服。

子曰:「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終身誦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子曰:「由之瑟奚為於丘之門?」門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

子路心懷坦蕩,不嫉妒,無貪慾,孔子誇獎他「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並引詩「不忮不求,何用不臧」以讚美之,子路沾沾自喜,「終身誦之」,於是孔子便說:這是一個人應該做到的,哪裡值得炫耀?以此來抑制子路虛榮心的膨脹。子路剛毅勇猛,其鼓瑟之音少中和之氣,孔子予以否定,門人由此「不敬子路」,孔子立刻為子路恢復名譽,褒獎子路「升堂矣,未入於室也」,充分肯定了子路的進步。

子貢說「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孔子批評他說:「賜也!非爾所及也」,孔子直接告誡子夏「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也都一針見血,直擊其病。沒有對弟子的性格、個性、氣質、修養等方面的深切了解,很難做到語語中的,讓弟子心服。

孔子有識人之明,但他從不妄斷,而是有根有據,語不虛發。他對弟子的了解來源於他細心的靜觀默察。他說:「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宰予晝寢」之後,孔子改「聽言信行」為「聽言觀行」。他經常生活在弟子中間,與弟子一起言志,推心置腹,暢想未來。他說:「吾與回言,終日無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他識顏回如此,識其他弟子也無不如此。

《學記》有言:「禁於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孔子之教,能夠「禁於未發」「當其可」而施之,「長善救失」,得益於他對教育規律的深刻認識和對弟子心理的細心研究。孔子之時,雖然還沒有建立教育學、心理學這樣的專門學科,但是孔子的研究已經深入到了這兩個領域。孔子的教育實踐,對這兩門學科的誕生,做了拓荒、奠基的工作,從宏觀的角度為構建科學的教育理論框架提供了依據。他的「因材施教」說,頗合今天的「多元智能理論」。

現代教育對「因材施教」強調最切,而實踐距離卻越來越遠。雖然也高喊「多一把尺子」,而絕大多數教育工作者缺少對教育真義的理解和執著探索,班級授課制又關注人才的批量生產,「多把尺子」的實施仍然難以落到實處。教育行政管理部門評價學校的辦學質量是升學率的尺子,學校對學生的教育、評價是「分數」的尺子。教育評價的簡單化,教育目的的功利化,註定「因材施教」理論束之高閣,少有問津。

相關焦點

  • 孔子教育思想精髓之五
    五、詩書禮樂:孔子教育實踐的主要內容古代的官學分小學和大學。《周禮·地官·司徒·保氏》:「保氏掌諫王惡,而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乃教之六儀:一曰祭祀之容,二曰賓客之容,三曰朝廷之容,四曰喪紀之容,五曰軍旅之容,六曰車馬之容。」「禮」即禮儀,人之社會行為規範;「樂」即音樂,乃情感美育;「射」即射箭,「馭」(亦作「御」)即駕車,這兩藝具有軍事訓練的性質;「書」即識字,「數」即計算,這兩藝傳授文化基礎知識。
  • 儒家思想的精髓是中庸之道嗎,如何才算把握了中庸
    儒家思想的精髓大抵體現在孔子的中庸思想。至於怎麼樣才算學會了儒家之精髓,若以中庸思想為儒家精髓來看,要學會中庸,首先得把握中庸思想的靈活性和原則性。但是,世事無常,而中庸思想所講求的那個度總是難以掌握的,所以,還沒有誰可以說自己已經學會了中庸的,只能說在走向中庸的路上。
  • 孔子的教育思想,我們實現了嗎?
    孔子的教育思想,我們實現了嗎?看了紀錄片《中國》第一集,第一集主要講的是孔子的故事,但就是這一集讓我更加深刻明白了孔子為何被稱為偉大的教育家,因為他提出的觀點放在現代也是通用的。教育對象-——有教無類當時教育是貴族的權力,就被貴族階層壟斷,底層平民百姓是沒有享受教育的機會的,正是孔子打破這一傳統,孔子創辦了第一所私學,他招收的學生不分階層,不分貴賤,不分地域,只要有心向學,交一條鹹豬肉就可以學習。有一個典故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 從錢穆《孔子傳》,淺析孔子的勇仁超前,以及孔子思想的現實意義
    錢穆,現代著名思想家、歷史學家,新儒家代表人物。他一生都在研究和解讀中國傳統文化,並為之奔走呼號的學者。孔子,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在三歲左右,父親去世了,十七歲左右,母親也離開了人世。他便成了孤兒,日子過得非常清苦。但他的父親是士,孔子畢竟也屬於士族,所以後期一直都有親戚朋友提供一些幫助。所以,孔子接受過良好的教育,這也為他之後的教化育人以及提出的儒家思想做了很好的積澱,而後的兩千五百年中也一直被人們奉為「聖人」。
  • 在商向儒——一代儒商張謇的思想精髓
    張謇奉行「教育為實業之父,實業為教育之母」的思想,在踐行實業救國的同時,以畢生精力為實現教育強國之夢而不懈奮鬥。他撥付大量資金用於教育、文化、慈善等公益事業,先後創辦各類學校370多所。張謇之所以能夠成就彪炳千秋的驚世偉業,關鍵在於他有堅定的信念、興國的夢想、崇高的理想、遠大的志向、過人的勇氣和堅毅的意志,根本在於他有源於儒家學說而又超越時代、超越常人的智慧,其精髓就是其博大精深的「在商向儒」思想。孔子創立的儒家思想,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和價值體系的核心。它不僅影響中國幾千年,而且在東南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 孔子當年倡導的「五德」,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
    孔子特別主張個人的不懈修養,強調君子須臾不可離「仁」,無論身處何種境遇,都要力爭做一個仁德之人。毋庸諱言,在現代化和商品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由於思想多元化的負面影響,現在的不少人特別是青少年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自私自利心理,缺乏奉獻和責任意識,這對一個人的健康成長是非常不利的。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孔子的「仁愛」精神依然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 老子道家思想與孔子儒家思想,你更接受哪家?
    提起聖人,人們可能會肅然而有敬畏之感。因為在人們心目中。聖人是品德極高而又無事不通的人,仰之彌高。聖人也是有一顆平常心,聖人也是很容易親近的平常人。我們首先來分析一下孔子的思想,和老子的思想分別是什麼?孔子與孔子思想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 孔子思想與國醫傳承發展研討會在北京舉行
    孔伯華先生作為孔子後裔的優秀典範,創辦北平國醫學院,培養了大批優秀的國醫人才,把行醫與做人融為一體,是孔子後裔學習的榜樣。孔令謙理事長發起成立北京伯華國醫傳承發展中心,是發揚伯華先生醫學思想、醫學教育思想的重要平臺。在新時代背景下,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都要自覺修身立德,在各自工作崗位中積極的為社會貢獻力量。
  • 論語史鑑:詳解孔子的軍事思想!
    孔子雖不是一位軍事家,但作為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他對當時的軍事活動不能不加以重視,這決定了他的軍事思想應是其思想體系中一個組成部分。 1,反對戰爭。孔子在議論《韶》樂和《武》樂時說:「《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為什麼呢?
  • 淺析《論語·裡仁篇》:「孔子之道」有一基本思想,就是「忠恕」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說:「曾參啊,我講的道可以由一個基本的思想貫徹始終的。」曾子說:「是。」孔子出去之後,同學便問曾子:「這是什麼意思?」曾子說:「老師的道,就是忠恕罷了。」本章為《論語·裡仁篇》第十五章。這一章,孔子借曾子之口,講了「忠恕」這個道理。
  • 如何理解孔子之「正名」思想?
    孔子「正名」思想的起源與含義《左傳·桓公二年》云:「夫名以制義,義以出禮,禮以體政,政以正民。」上述此言出自師服,他把名和義、禮、體、政層層聯繫起來,說明名的重要性,這也啟發了孔子的「正名」思想。因此,孔子之「正名」雖然源自於師服之語,但其主要目的並非如同師服之強調命名的重要性,而是要使世人明白人倫之道理,希望人人都明理知義,恪守本分。孔子「正名」之說根源於師服之言,但其含義究竟為何,舊解林林總總,異說紛紜。在玲瓏看來,論孔子「正名」的含義,當將《春秋》的褒貶正名大義,列入討論範疇,其含義為「正名字」、「正名分」以及「辯是非、寓褒貶」。
  • 【名人養生】仁者壽:孔子的養生精髓
    孔子(公元前551八月二十七一前479),字仲尼,名丘。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創始者。先祖是宋國貴族。為了抑制三家大夫的家臣勢力,孔子定計「墮三都」(毀壞三家的都邑),結果失敗。後又週遊宋、衛、陳、齊、楚等國,自稱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終不見用。晚年,致力教育,相傳孔子曾整理《詩》《書》等古代文獻,並把魯史官所記《春秋》加以刪修,成為我國第一部編年體的歷史著作。孔子一生為人師表,精神豁達,知足不貪,食居慎節,志趣廣泛,並主張少年戒色、壯年戒鬥、老年戒得的養生處世思想。
  • 探訪|鳳儀書院的三幅壁畫,揭示儒、道、佛三個教派的思想精髓
    駐足觀看這座兼有教育與宗教功能的書院,東牆壁畫為《孔子講學》,西牆壁畫為《老子講經》,牆門壁畫為《佛陀說法》,你看到儒教、道教、佛教三個教派在這裡融合的場景,領悟著儒、道、佛「三教歸一」的學說,激起中國思想文化史的一池春水,在我的心海裡無限蕩漾。
  • 孟子對孔子仁政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孔子講:「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孟子思想直接繼承自孔子這種德政思想,並將它發展為更為系統的「仁政」理論。孟子生活戰國時代,那是以實力競爭的時代。群雄逐鹿,各國皆謀求富強之道,求賢養士之風大盛。兼併戰爭的規模日益擴大,殺人越來越多,一次大的戰役殺人數萬甚至數十萬。戰爭頻繁,人物物力極大的消耗,統治者不得不加強對人民的剝削。
  • 孔子「有教無類」的歷史局限性與負面評價
    政府設置的學校——「官學」,只允許貴族子弟自由出入,並接受所謂的貴族式教育。但自從孔子開辦了私學,收弟子三千,使教育真正從「學在官府」向「學在民間」蛻變,實現了老百姓也可以接受教育。當然這個教育蛻變過程是相當漫長且殘忍的。在禮崩樂壞的那個政治動蕩時代,提倡「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救治社會的「政治藥方」一一出現了,如教育家孔子的儒家學說、儒家思想。
  • 三位同時代偉大思想家的簡介┃孔子、蘇格拉底以及佛陀
    ,採用此一說)二、思想異同孔子1、哲學與宗教思想:「天」的思想在孔子那裡有兩層。在認識論和知行觀上,孔子雖然承認人有「生而知之」,但強調的是「學而知之」;他既重聞見,兼重思維,認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他主張學行並重、學以致用、言行一致。2、理想:「仁」的思想在孔子思想結構中是核心部分。
  • 70國將中文納入教育體系,六品書院掀起書法教育熱
    目前,全球有70個國家將中文納入國民教育體系,中國以外正在學習中文的人約2500多萬,「十三五」期間全球參加HSK(中文水平考試)、YCT(中小學中文考試)等中文水平考試的人數達4000萬人次,在中國以外,約有2500萬人正在學習中文。漢字是時代的見證,她跨越時空記錄著社會的變遷、文化思想的演變和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 《孔子》四十節:與弟子別
    給你一個真實生動、充滿情趣的孔子,給你一部趣味無窮、更加經典的《論語》。孔子是個平凡的人,也是個聖人。說他是平凡的人,因為他有與我們一樣的七情六慾、喜怒哀樂;他之所以成為聖人,是因為他在人生理想的堅持上、追求學問的努力上、對待挫折的樂觀上、反省自我的無情上……做得都比我們多一點、好一點,也就因為這一點點,他成了聖人。
  • 孔子思想介紹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姓孔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市)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稱為「至聖先師」。思想介紹:一、仁義:對於個人的品德,孔子強調仁和義,尤其是仁。孔子用「仁」這個字時,有時不是僅指一種特定的品德,而是泛指人的所有德性。在這場合下,「仁」的含義是「品德完美」。二、忠恕:仁的實踐包含了為人著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換句話說,「己之所欲,施之於人。」這是「仁」的積極方面,盡己為人謂之忠。「仁」的含義並不僅是「己之所欲,施之於人」,還有另一方面「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文化商丘】孔子思想與太丘社文化
    世界上所有有影響的思想在初始階段均有影響其形成的環境因素。孔子文化受到舉世關注,孔子思想的形成與商丘密切相關。那麼,是哪些因素影響並成長了孔子思想?據《孔子家語》證明,孔子在商丘地域長大,在孔子的成長過程中,商丘境內的太丘社文化對孔子思想的孕育與形成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