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紀念孔子誕辰2570周年,2月16日,紀念孔子誕辰2570年系列活動·孔子思想與國醫傳承發展研討會在京召開。會議圍繞「傳承與共享」這一主題,探討了孔子思想與中醫藥文化的融匯互通以及如何更好地傳承發展孔子思想與中醫藥文化等問題。
中華孔子學會孔子後裔儒學促進委員會會長孔德墉,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機關黨委原常務副書記、中國藥膳研究會會長楊銳,儒促會顧問、原二炮後勤部政委、少將孔繁順,中國中醫藥報社副社長陸靜,儒促會顧問、中國女畫家協會主席孔紫,儒促會常務理事、北京伯華國醫傳承發展中心理事長、北京中醫藥中醫藥師承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孔令謙等領導出席會議。孔德墉會長與楊銳會長分別為會議致辭。
孔德墉會長致辭
孔德墉會長在致辭中用自身經歷闡述了孔子74代孫孔伯華先生的「醫者仁心」,指出孔子思想的根基在於修身立德,國醫的傳承發展離不開醫者的道德修養。孔伯華先生作為孔子後裔的優秀典範,創辦北平國醫學院,培養了大批優秀的國醫人才,把行醫與做人融為一體,是孔子後裔學習的榜樣。孔令謙理事長發起成立北京伯華國醫傳承發展中心,是發揚伯華先生醫學思想、醫學教育思想的重要平臺。在新時代背景下,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都要自覺修身立德,在各自工作崗位中積極的為社會貢獻力量。
楊銳會長致辭
楊銳會長在致辭中指出,孔子思想與國醫都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孔伯華先生作為傑出的醫學家與醫學教育家,始終把修身立德擺在首位。醫乃仁術,國醫蘊含著儒家中庸的理念,是孔子的仁愛思想、中庸思想的體現。當前,黨中央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為國醫的傳承與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我們要講好國醫故事,助力健康中國建設。
孔令謙理事長做主旨報告
孔令謙理事長在會議上做《共享與傳承》的主旨報告。他在報告中指出,譬如《論語》是不是可以共享,《黃帝內經》以及張仲景所著《傷寒論》可不可以共享,答案是肯定的?中國傳統文化、中醫文化是不是也可以共享?也一定是。這些《經典》是千百年來的經驗升華與凝練;而文化,則是經歷代前賢所累積的文化遺產。當然是可以共享的。於是問題來了。人有七情六慾,故有大小之別、好壞之分;術有正反兩途,有正確的,就該有錯誤的。在這個開放的資訊時代,我們該傳承什麼?該留給世人什麼?又該共享什麼?顯然不該是錯誤的我們國家將復興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大力發展中醫藥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那是因為中國之大,不僅在於經濟發達,體量龐大。其要者,更在於文化繁榮,垂範萬邦。當此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際,如何重塑我們的文化自信,我想中醫也許是一個捷徑,一個突破。
祖父孔伯華先生是京城四大名醫之一,一生之成就獲得政府高度讚揚和評價,其最大貢獻就是創辦了北京歷史上第一所中醫院校北平國醫學院,在北平國醫學院的辦學宗旨上有這樣一句話:醫為生人之學,又為事親之道,一句話就將醫的本質是用來救人的學問說盡了;他還常說,只有一個合格的人,才能夠成為一個合格的醫生;其實,這些論述發揮,究其源,就是孔子的思想本質。倘若我們社會的各行各業,均存乎道德,均存乎忠恕,一切均在規矩準則中,那麼我們這個社會又該是如何呀!天地雖大,中心在我,這是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中醫之中,在於大中至正。因此傳承國醫該本著「合德、仁立、尚道、融新」的價值觀。其實這與孔子教育思想中的「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本是一脈相承的。
孔令謙表示,「醫為生人之學,又為事親之道」,是使人活著的學問,以仁為本,是醫者的本質。所謂中醫,實際上是「大中至正」之學,如果單純理解為中國的醫學,就狹隘了。當年伯華先生上書毛澤東主席說「醫之活人,何分中西」。真正的國醫是包容的,沒有狹隘的門派觀念。國醫與西醫的區別分別來自於中西方不同的文化思維方式。國醫重整體,西醫重局部;國醫重功能,西醫重物質;一宏觀一微觀;一動態一靜態,國醫更貼近人文的情感,我們當珍惜。國醫不以盈利為目的,這與孔子的仁愛思想、重義的思想有直接關係。孔令謙理事長指出,為傳承祖父伯華先生的醫學思想,孔醫堂以「合德,仁立,尚道,融新」為價值引導。近年來,孔醫堂與曲阜中醫藥學校合作,開辦伯華班,傳承伯華的醫學教育思想,培養了大批融和傳統醫學思想的現代化人才。
中國中醫藥報社副社長陸靜做會議總結
陸靜指出,本次會議是一個特色鮮明的研討會,主題選的好,對於推動中醫思想研究,推動以中醫研究、中醫教育為載體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中醫植根於中國傳統文化。只有傳統文化的復興,才能帶來中醫的復興。她建議,今後報社和儒促會、北京伯華國醫傳承中心一起,繼續深化這個主題的討論,做好孔子思想與國醫傳承發展的大文章。
儒促會理事、孔醫堂副總裁孔令訸
儒促會理事、孔醫堂副總裁孔令訸代表儒促會與孔醫堂感謝各位對本次會議的順利召開付出的努力。
中華孔子學會孔子後裔儒學促進委員會秘書長、北京交通大學教授孔德立
會議由中華孔子學會孔子後裔儒學促進委員會秘書長、北京交通大學教授孔德立主持。
其他與會專家表示,孔子思想與中醫藥文化都是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中醫藥文化中「大醫精誠」「仁醫仁術」的思想與孔子思想倡導的「仁」是一脈相承的,都代表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孔子的「仁愛」思想對於解決當今社會醫患矛盾問題,構建和諧社會,助力健康中國建設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與會專家還就孔子的教育思想與中醫藥教育的發展模式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本次會議由中華孔子學會孔子後裔儒學促進委員會、北京伯華國醫傳承發展中心主辦。近百名孔子後裔以及中醫藥界專家學者參加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