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春秋時期著名教育家,他的門下有許多弟子。在這些弟子中,端木賜以能言善辯,個人能力強著稱。端木賜,字子貢,在《論語》中,孔子常常稱呼他的字,以示親近。端木賜是衛國人,他比孔子小30多歲。有人說,孔子不喜歡端木賜,證據是《史記》中說,「子貢利口巧辯,孔子常黜其辯。」這樣的看法有些偏頗,從字面意思看,只能得出孔子經常和這位弟子辯論。師徒之間的辯論,有些時候也能說明關係親密。
端木賜被後人稱為「儒商鼻祖」,他個人能力很強,口才好,智商高,還會掙錢。從哪個方面看,都是個全才。孔子對他從事經商,略有微詞。《史記·貨殖列傳》中從另外一角度肯定了端木賜的貢獻,他通過經商活動,擴大了孔子學說的影響力。從推廣儒家思想的角度看,他功不可沒。
孔子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十分嚴肅,有的時候門下弟子遇到難題不敢向他請教。這個時候,端木賜就發揮了重要作用。端木賜會收集師兄弟的一些問題,遇到合適的時機向老師請教。孔子有的時候也會誇讚端木賜幾句,有一次孔子稱讚他的幾位弟子有君子之風,但是並沒有提到端木賜的名字。端木賜就直接問,「您看我怎麼樣?」孔子說,「你是瑚璉。」瑚璉是一種玉製品,廟堂上的禮器。孔子的意思是,端木賜可以身居廟堂,服務諸侯,造福百姓。這樣高的評價,說明他們師徒之間還是很親密的。
有些時候,孔子會主動和端木賜開玩笑。孔子問他,「你和顏回相比,誰的能力更出眾?」端木賜的確能言善辯,但他也會察言觀色。他知道這是老師跟他開玩笑,並不是真的想要得出什麼答案。於是,端木賜說,「當然是顏回能力更加出眾。顏回可以聞一知十,我只能聞一知二。」孔子很滿意他的應對回答,覺得端木賜有能力,還不驕傲,是個可造之材。
這些師生之間的日常對話,被載入《論語》之中,成為儒家的核心思想流傳後世。對於這些有意思的對話,從不同的角度思考會得出不同的結論。愛辯論,會觀色,還能經商掙錢,在一般人的印象中這樣的人會顯得強勢而又市儈。端木賜不會給人這樣的感受,首先因為他本質善良,他信奉「仁義禮智信」的做人標準,他貫徹老師強調的道德規範。由於他身上具有的種種美德與種種能力,讓他這個人的形象更加鮮活。
孔子去世前,端木賜去看望他。孔子說,「賜,汝來何其晚也。」這說明孔子和這位弟子感情深厚,在臨終前盼著能夠多看幾眼。孔子死後,其他弟子守孝三年,端木賜在孔子墳前守孝六年。
拓展閱讀
孔門七十二賢之首,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顏回
從木炭到石墨再到松煙墨,墨的歷史
借用蓮花讚美君子,周敦頤代表作《愛蓮說》
分段、刻漏、十二辰,古人的計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