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導讀之五十八:孔子評價管仲僭越禮儀,是器量小的表現

2020-12-18 傳統文化新視界

《八佾》(22)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管仲,名夷吾,齊桓公的宰相,輔助齊桓公成為諸侯霸主。

「器」,器具,這裡指器量,胸懷,格局。「儉」,節儉。「三歸」,三處豪華的住處。「攝」,兼任。「樹塞門」,樹,樹立;塞門,在大門口築一道短牆,相當於屏風、照壁,以別內外,後稱為影壁牆。「反坫」,古代國君招待別國國君時,放置獻過酒的空杯子的土臺。

孔子評價管仲器量太小,不是因為生活節儉。管仲在禮儀方面,自家門口和國君一樣設影壁,招待外國賓客和國君一樣設放空杯子的土臺。所以孔子下結論,如果說管仲知禮,誰不知禮呢?孔子評價管仲,指岀管仲僭越禮儀,是器量小的表現。

如喜歡,請關注。

相關焦點

  • 《論語》求知|子曰:「管仲之器小哉!」
    3.22 子曰:「管仲(1)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3),官事不攝(3),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4),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5),有反坫(6),管氏亦有反坫。
  • 我讀論語小記:八佾第三·子曰:管仲之器小哉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
  • 《論語》裡的「君子不器」,如何理解?為何孔子說君子不器?
    這句話出自《論語·為政》:子曰:「君子不器。」這簡短的一句話是在什麼情況下說出來的,很多人也是眾說紛紜。我來談談我對這句話的理解。【器】是什麼意思?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到:「器,皿也。象器之口,犬所守之。」在《說文解字》中器的本意就是容器,後被引申為器量、以及器重等意思。
  • 《論語》|成大事者不拘小節,器量大才能成大事
    《論語》|成大事者不拘小節,器量大才能成大事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有才能的人也有其短處,小人物有時候也能派上用場。但是,以此就認為小才小智就可以像有大智大德的人一樣承擔大任就錯了。戰國時期,齊國的孟嘗君愛養士,門客很多,他因討厭其中的一些人,就打算驅逐他們。
  • 怎樣的方式才適合現代生活理念,孔子在《論語》中用一個字概括
    富裕之家的生活理念或許就是享樂;權勢之家的生活理念或許就是怎樣爬得更高;而普通人家的生活理念或許就是多掙點錢改善生活。那麼現代社會有沒有一個共同的生活理念呢?近日閱讀孔子及他弟子們編撰的經典著作《論語》,發現全文二十篇,有五處提到了一個字:儉。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
  • 孔子為何對管仲評價極高,管仲做的這些事拯救了中華文明
    說起管仲,了解東周歷史的朋友都會知道這個人。齊桓公之所以能夠稱霸天下,和管仲就有很大的關係。如果沒有管仲的輔佐,在齊國進行改革,齊國也不會有實力稱霸。談齊桓公,也必然會談到管仲這個人。不過管仲的功績遠遠不僅如此,後世對他的評價可以說非常高。
  • 「論語心解」「觚不觚」
    論語心解《論語》是言說不盡的……面對這部指導人生實踐的語錄體經典,不同時代、不同身份角色的人都可以圍繞自己的生活體驗,對它做出不同的解讀。這也是我們00後的優秀學生們鬥膽來分享自我思考與闡釋的原因,我們生活的時代賦予了我們不同的人生體驗。
  • 讀四書·論語丨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摘自:《論語·八佾第三·第一章》 原文: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譯文:孔子談到季孫氏說:「他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在庭院中奏樂舞蹈,這樣的事都狠心做得出來,還有什麼事不能狠心做出來呢?」 朱子解讀:佾,音逸。季氏,魯大夫季孫氏也。佾,舞列也,天子八、諸侯六、大夫四、士二。每佾人數,如其佾數。或曰:「每佾八人。」未詳孰是。
  • 從獨特的視角,更完整的讀懂孔子和《論語》
    (《論語.為政篇》)在孔子看來,「學」與「教」是一個長期薰陶的過程。因此孔子的教育內容是包羅萬象,無所不包。如果將孔子的這一教育理念拿到當今來看,即為現在實施的「素質教育」。孔子門下有弟子,以名列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科的十大弟子猶為傑出。
  • 有名之堂論語解讀 八佾篇第三
    對於這些越禮犯上的舉動,孔子表現得極為憤慨,天子有天子之禮,諸侯有諸侯之禮,各守各的禮,才可以使天下安定。因此,「禮」,是孔子政治思想體系中的重要範疇。 【原文】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譯文】孔子說:「一個人沒有仁德,他怎麼能實行禮呢?一個人沒有仁德,他怎麼能運用樂呢?」
  • 中國國家圖書館入藏國禮首部法文本《論語導讀》
    中新社北京11月4日電 (記者應妮)一部1688年版法文本《論語導讀》4日正式入藏中國國家圖書館。這不僅是首部《論語導讀》法文版原著,也是該館入藏的首部完整的歐洲啟蒙時期的外文著作手稿。   2019年3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法國尼斯會見法國總統馬克龍。
  • 論語人物之五端木賜子貢
    子貢善貨殖,有"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之風,為後世商界所推崇。     《論語》中對其言行記錄較多,《史記》對其評價頗高。子貢死於齊國,唐開元二十七年追封為"黎侯",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為"黎公",明嘉靖九年改稱"先賢端木子"。
  • 為何孔子說"微管仲,吾其披髮左衽矣"?一語道破華夏民族生存法則
    (《論語·八佾》)雖然在君臣禮節上,管仲有虧, 然而,孔子並未完全否定之。在他看來,雖然管仲禮節有虧,但在某些大是大非上,他做到了大仁大義。「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 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有人會說了,孔子在饒舌嗎?絕不!
  • 論語史鑑:詳解孔子的軍事思想!
    第十五篇第1章衛靈公問陳於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明日遂行。衛靈公:(前540年—前493年),姬姓,名元,春秋時期衛國第二十八代國君,5歲即位,47歲去世。因多猜忌且脾氣暴躁留下不好的史學評價。
  • [北京日報客戶端]黃樸民:解讀和評價歷史人物,是史學研究的永恆主題
    翻開《論語》一書,我們可以看到孔子有關管仲的評價,就充分體現了道德與歷史的矛盾統一。孔子對管仲的評價,有肯定的,如「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也有批評的,如「管仲之器小哉」「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斜陽古柳趙家莊,負鼓盲翁正作場。死後是非誰管得,滿村聽說蔡中郎。」
  • 荀子日課093丨在不確定的年代,如何評價一個人
    彼非本政教也,非致隆高也,非綦文理也,非服人之心也。鄉方略,審勞佚,畜積修鬥,而能顛倒其敵者也,詐心以勝矣。 回答說:是的,因為五霸沒有把政教作為立國之本,沒有達到講求禮義的最高政治境界,沒有完備的禮儀制度,沒有使人心悅誠服。他們只是些注重方法策略、注意使民眾有勞有逸、積蓄糧食、加強戰備,因而能顛覆打敗其敵人的人,依靠詭詐的心計來取勝。
  • 國學經典—論語第三篇《八佾第三》,文章最後帶譯文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子語魯大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皦如也,繹如也,以成。」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
  • 細讀論語——顏回之死與孔子的選擇
    之所以說他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是因為孔子對顏回的三次評價: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論語·雍也》顏回雖然家境貧寒卻能耐得住這種艱苦的環境始終追求學習追隨老師。
  • 孔子《論語》起名:楚辭詩經的女寶名字,不想脫穎而出都不行
    《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多方面表現了孔子的思想和學說,包括孔子的政治主張、教育原則等,對中華民族的心理素質及道德行為起到過重大影響,一直是中國人的初學必讀之書。一、楚辭詩經的女寶名字《論語》中有很多的講到一些倫理思想與道德修養的,很多的人觀點都非常的有道理,而且也促進人的修養,父母們採用論語中的字眼來取名,非常的好聽有寓意。
  • 《論語》精華|君子無所爭,其爭也君子
    01、別以為泰山之神不懂禮數原文3.6 季氏旅於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対曰:「不能。」子曰:「嗚呼!曽謂泰山不如林放乎?」《八佾》譯註:季氏要去祭祀泰山。孔子對冉有說:「你不能阻止他去祭祀嗎?」冉有回答說:「不能。」孔子說:「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