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度顛覆結果——從「兩小兒辯日」看今日人們的「角度」

2020-12-22 時代高分貝

許罡

孔子被視為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一座裡程碑,是人類未來發展不可或缺的智慧,但一則「小兒辯日」竟然把他難倒了!今天的很多孩子曾向父母提出很多很多怪異的問題,有些問題父母能回答得出來,有些問題恐怕是博學多才的父母也始料未及的。很多情況下,請注意,這裡講的是「很多」,不是「全部」,父母並不是耐心地解答孩子提出的問題,而是簡單一句「今後你長大就知道了」帶過!

作為人師的孔子,當年小兒提出日出時分距離地球遠為什麼反而大、日中時分太陽距離地球近反而在人們眼中小這個問題時,完全有義務向小兒解釋。他笑而不答,表明他沒有答案,就連「你們長大就知道了」也不敢說,以孔子的博學與智慧,他已經感覺到,這個問題不是人類可以探討的,答案也不是人類可以作出的。

小兒辯日跟「先有蛋還是先有雞」的問題非常雷同,看上去簡單,其實很難解釋清楚。但是,仔細思索,答案似乎也並不難。這裡需要一個詞來介入——角度。

中國人最喜歡強調「角度」。同樣的問題,不同的角度,會得出不同的答案。同樣一個論點,所處不同的立場,會有不同的觀點。這種「角度觀」在中國人的思維裡已經存在了上千年: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宋代著名大文豪蘇東坡當年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過江西九江遊覽廬山後,在《題西林壁》中寫下了這一具有代表性的「角度」論據。

比蘇東坡更早、更能說明「角度」問題的當屬唐太宗李世明與時任宰相的許敬宗的一番對話。

當年的唐太宗問許敬宗說:「找我眼裡,滿朝的文武百官中,你是最賢能的一個,但還是有人經常在我面前談論你的是非對錯,這是為什麼呢?」許敬宗回答說:「春雨貴如油,種地的人因為它滋潤了莊稼,而說它好;走路的人卻因為春雨使道路泥濘難行而說它不好;秋天的月亮像一輪明鏡輝映四方,才子佳人在月下吟詩作賦而欣慰不已;盜賊卻討厭它,怕照出了他們醜惡的行徑。(參考《貞觀政要》原文,此處用白話文表述)。

唐太宗聽了許敬宗的話之後,由衷地讚嘆:「你講得很好,我會記住的!」

在兩千多年的孔子所生活的年代,人們對於「角度」這個概念的重視,也許並沒有現在這樣重視。雖然那時候偶爾也有政治家提倡依法治國,但道德的力量似乎超越了法律。在重視道德的社會裡,是非對錯的界限似乎很容易明確。在弄清楚事情真相後,誰對誰錯,往道德的天平上一放,就能測出其是非對錯的分量,大有「非黑即白」的意味,大有「不是朋友,即為敵人」的武斷。在法治的社會裡,這種粗暴的武斷式結論大大改觀了。就是因為角度的介入。不同的角度看到了不一樣的真相。

在一起喝咖啡的三個好友中,甲乙兩人因為一件事情產生了嚴重分歧,爭得面紅耳赤,甚至惡言相向,大有反目成仇的架勢。這時,一旁的丙其處境很尷尬,他一定被激烈爭論的甲乙二人拉來做評判。丙如果幫助甲,甲一定將其視為「公正的評判者」,具有一定的正義感,被視為「朋友」,但在乙的眼中,丙支持甲的錯誤的觀點,沒有絲毫正義感,可能被視為「敵人」。相反,如果丙支持乙,甲對丙也有明顯的不滿,甚至帶有鋒芒畢露的敵意,而乙卻認為丙是值得信賴的朋友。

這就是角度的不同。從不同的角度去看一個問題,一件事物,很有可能將結論、結果完全顛覆。角度,有時候也可以視為一個人的立場。

對於包括太陽在內的任何物件,在人們的眼中,距離遠近是其大小變換的主要因素。距離遠則物件小,距離近則物件大。這是沒有異議的正確結論。但當年孔子所遇到的「辯日」中的兩個小孩,提出的問題完全顛覆了這個結論。由於事發突然,以至於當時孔子的思維像電路短路一樣,全然啞火,答不上來。

如果用「角度」來解釋,答案似乎也可以令人信服。

日出時分,太陽距離地球的距離遠,為什麼看起來反而大?而日中時分,太陽距離地球近,為什麼看上去反而小呢?

這是因為,人們在日出時分看到的太陽是其側面,也就是說太陽是斜照在地球上的。側面照出來的人影高大得多。日中時分人們所看到的太陽直射地球,是其正面,它照出來的人影也非常矮小。我們平時用照相機去照一個平面圖,正面拍的比適當角度的側面拍出來的面積要小,其實就是這個道理。

現實中的很多問題都很複雜,遠不是非黑即白那麼簡單。對任何一件事,一個人,不要簡單地給予下定義,要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去衡量。

相關焦點

  • 關於《兩小兒辯日》的辯論和科學知識
    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日,問其故。(辯日 一作:辯鬥)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孔子到東方遊歷,途中遇見兩個小孩在爭辯,便問他們爭辯的原因。
  • 《兩小兒辯日》思維導圖欣賞
    《兩小兒辯日》是戰國思想家列子的一篇散文,也是一個具有重大教育意義的寓言故事,本文講述了孔子在途中遇到兩個孩子,就太陽距離遠近問題進行爭論的故事,但孔子不能決斷那個孩子的結論是正確的。體現了孔子的一貫立場「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 部編版六年級下冊語文課文《兩小兒辯日》學習內容全解
    文章分析《兩小兒辯日》是戰國時期思想家列子創作的一篇散文。此文亦是一則極具教育意義的寓言故事。 講的是孔子東遊遇見兩個孩子,他們在辯鬥太陽什麼時候離人近,什麼時候離人遠,最終孔子也沒能給出科學解釋的故事。反映出中國古代的人們對自然現象的探求和獨立思考、大膽質疑、追求真理的可貴精神。
  • 兩小兒辯日
    兩小兒辯日先秦:列禦寇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問其故。(辯鬥 一作:辯日)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曰:「我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 兩小兒辯日 孔子「不能決也」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再讀《兩小兒辯日》(也有版本為「辯鬥」),忽有所感,與君共享。《兩小兒辯日》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日,問其故。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 兩小兒辯日難倒孔子,如今好奇心為何鮮見?
    兩小兒辯日難倒孔子,如今好奇心為何鮮見?文:枯木在戰國典籍《列子·湯問》中,記載了一則趣事: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問其故,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這就是著名的寓言故事《兩小兒辯日》,通過兩個兒童對太陽的不同觀感得出不同的結論,雖然放在當今可能有人會說幼稚。
  • 對《兩小兒辯日》問題的正確解析
    《兩小兒辯日》這篇古文我們都讀過。一個說太陽早晨近,中午遠,其理由是早晨的太陽大,中午的太陽小;而另一個卻說太陽早晨遠,中午近,因為早晨的太陽沒有中午的太陽熱。根據人們的日常觀察和體驗,似乎二者都有道理。
  • 孔子作為聖人為何被兩小兒辯日難倒,為何中國自然科學停滯兩千年
    小學課文中應該都學過《兩小兒辯日》這篇古文言文。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問其故。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 《丹陛秋》作者:兩小兒辯日
    今日是盧璋見他的第二面。與傳聞中不苟言笑的鐵面將軍不同,盧璋悄悄覷著,只覺盧謹丰神俊朗、容光煥發,嘴角噙著和善微笑,減輕了些他防備懼怕的情緒。  厚重的服飾早已讓盧璋汗流浹背,他每一次眨眼都有水珠從睫毛上滾落。垂旒五顏六色的珠子模糊成彩,他咬住舌尖,在他的臣子如織目光中,將這複雜的即位儀式完成。  他轉過身來,緩緩呼出一口氣。
  • 孔子東遊,遇兩小兒辯日而不能決,折射出儒家一個致命缺點
    先秦時代,由於東周諸侯國之間激烈殘酷的競爭,天下萬民全部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於是,有識之士企圖拯救萬民於水火,紛紛著書立說,希望通過自家的主張來拯救萬民,一時間百家爭鳴,湧現出了非常多的學術主張,都影響深遠,幾乎奠定了此後兩千年的思想走向,也從來沒有任何一個後來的思想家超出諸子範圍。最多也就是錦上添花,完善和豐富諸子的原有主張。
  • 從熵的角度看生命是什麼,死亡是有序到無序的結果
    所以,我們所說的思想本身是一個有秩序的東西,它必須建立在大量的有序性的系統中,從統計學的角度看,單個原子的乃至分子都具有無序性,但是大量的這些物質將呈現宏觀的有序性,這些都是經過實驗論證過的。講到這裡,我們不得不講熵的概念。
  • 如何從「歐賠」的角度看足彩
    而世界盃的經驗也告訴我們,其實足彩的結果,並不僅僅是二支隊伍之間強弱的比拼,它包含許多「說不出,道不明」的其他因素,所以您如果要涉足這個領域,第一點要注意的,當然是不能玩物喪志了,必須要在自己合理的經濟條件下進行合理的投注,要知道,足彩絕不是可以發家致富的賺錢工具,他只是一種遊戲,僅僅能讓你在看一場球的同時,更具有刺激性,更富有投入感。
  • 蜜蜂與蝴蝶的故事:從不同角度看待同一問題,會得出不同的結果
    就在我閒庭信步漫遊公園的時候,耳邊忽傳來一種奇怪的聲音,這聲音嗡嗡嚶嚶,時斷時續,若不細聞還真不易辯,我想它恰是在耳邊環繞才被我聽到吧。那聲音忽東忽西,飄忽不定,恍惚間,我覺得像是一種小動物在做集訓,又或是在爭吵著什麼,也或者是在做著什麼遊戲吧,就像是我們在課間操上戲耍一般。
  • 從生理角度說男性和女性誰更是水做的 6月19日螞蟻莊園今日答案
    螞蟻莊園問答:從生理角度說男性和女性誰更是水做的 6月19日螞蟻莊園今日答案     從生理角度說,男性和女性誰更是水做的?
  • 換一個角度看《琅琊榜》,成王敗寇,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
    在看《琅琊榜》的時候,如果能夠換一個角度看,可能就會有另一番景象。 南朝梁帝在位,兵權卻掌握在赤焰軍林家和雲南王穆家手中,軍中人事任免盡由林帥掌握。林家還準備跟穆家聯姻,以便合力廢掉梁帝,扶持林帥的外甥祁王為帝。
  • 角度刁鑽接近真相
    今日話題:薛之謙新歌《潘金蓮》,解讀不一樣的女人?角度刁鑽接近真相!潘金蓮耳熟能詳,走進大家眼中的形象,正是來源於《水滸傳》。她也作為一個「反面」人物,被人們視為「不正經」的女人,與良家婦女相對。其實在歷史中,潘金蓮的原形,有多達25個版本。而《水滸傳》中的形象,是作者經過藝術創作,再呈現在讀者面前。事實上潘金蓮只是一普通的良家女子。
  • 《刻意練習》:從哲學角度,看其所蘊含的規律及現實意義
    當然不是,今天讓我從哲學的角度,跟大家分析一萬小時「刻意練習」現象,以及如何做才能達到我們的預期。01 對《刻意練習》的認知我們先看下書中對於「刻意練習」的定義: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的技能水平大幅度提高,提高到更複雜的技能和水平時,導師和教練會幫助人們達到更高一級的水平。
  • 從籃下角度看暴扣?多視角直播拉近與「現場」的距離
    顯然,擁有8億用戶基礎的騰訊和同樣擁有上億擁躉的NBA,這樣的兩個「大塊頭」的「雙劍合璧」註定會把整個NBA在中國的收視推上一個新的高峰。網際網路時代的營銷,粉絲經濟顯然是繞不開的話題,而粉絲經濟就離不開大數據的支持,而這恰恰是騰訊的「強項」。坐擁微信和QQ兩大社交工具,騰訊公司能夠完成對整個NBA粉絲資料庫的構建。
  • 仙道與輪迴的傳說,從人的角度看問題和世界
    人們說話、做事,都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且死死地抓著那個角度,從沒有想到移動過。你為什麼會堅持?你為什麼是一個堅決的人?因為你有角度!你在那個角度上不移不易,因此你是一個會堅決的人,甚至你是一個很固執的人。
  • 從seo角度系統看閒魚
    大家好,我是餘林一6月的時候,因為全身心忙閒魚工作室去了沒有登陸知乎,結果發現,之前在知乎上寫閒魚曝光的文章,閱讀量達8w+,收藏人數6000+,點讚1000+,評論250多條,每天的私聊99+沒有看的,請先看這篇今天不想分享選品、曝光問題只想從思維上來分享一下,如何從運營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