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能夠稱為聖人的一個是孔子,一個是王陽明,而曾國藩只能算半個,也就是說他的貢獻、成就還不能與孔子和王陽明相比較。
那麼,孔子和王陽明被稱為聖人,我們必定是心服口服的,可曾國藩做出的貢獻也不少,卻只能被稱為「半個聖人」?
其實在古代,聖人的標準是根據春秋時期魯國大夫叔孫豹提出來的一個觀點,也是文化界的共識,那就是聖人必須做到「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也就是說,聖人必須品德高尚,世人皆認同;立下不朽之功,創千秋大業;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個人學術理論。
孔子就不必說了,他編制詩書禮樂易春秋,開創儒學,舉辦私學,他的行為被稱為萬世師表。孔子的一言一行都被世人銘記於心,而他的《論語》集中地表現了政治主張、倫理思想和教育原則等,這也是孔子極為注重教育的體現。而「天不生孔子,萬古如長夜」,這句話最能詮釋為何孔子會被奉為聖人。
繼孔子之後,王陽明的心學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用一句文能提筆安天下,武可馬上定乾坤描述王陽明一點不為過。古代文人能打戰的不多,如範仲淹、辛棄疾那樣的,但對比王陽明卻相差較遠。
王陽明立功有三個戰績:平定南贛匪患、平定寧王之亂、平定廣西叛亂,作為一個書生,他打仗卻沒有敗績,這不能不讓人驚訝。而陽明心學更是集儒釋道三家之學的學術理論,在歷經磨難後,王陽明一飛沖天,通過自己研究出的心學把自己磨練成為一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外無物、知行合一的人。
作為一代大師,他的心學和行為影響了明朝一代人,甚至流傳到中國周邊幾個國家,尤其在日本,受到陽明心學影響極為深重。日本將領東鄉平八郎,甚至在自己的胸前掛著一張卡片,上面寫著一句話「一生伏首拜陽明」。
曾國藩,用自己的軍事才能平定太平天國之亂,讓華夏百姓減少戰爭的痛苦,這是一件大功。曾國藩用自己的行動維護儒家傳統,並對國家有大功,而他本人更是堅持道德品行,嚴格遵守聖人之德,造福百姓,立德方面也算大有成就。並且他的《曾國藩家書》也受到世人的追捧,曾國藩的一言一行也極具智慧。
但因為他的個人學說沒有傳授他人,導致受他影響的人不多,直到現代才有人陸續地了解曾國藩是個怎樣人。因此,他才會被梁啓超等知識分子認為只能算半個聖人。事實上,從歷史以來知識界認可的聖人非常多,如孔子自己認可的聖人是堯舜,孔子弟子宗聖曾參,復聖顏回,述聖子詩,詩聖杜甫,亞聖孟子,元聖周公,科聖張衡等等太多了。
我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造就許許多多暗夜中的明星,他們的努力譜寫了一篇篇華美的詩篇,讓中華兒女沐浴在先祖的文化知識下,即便有的人沒有被評為聖人,但他們做出的貢獻一樣是偉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