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滿則溢,月滿則虧」;「喜極而泣,樂極生悲」。這是形而下的形象,一般人感受得到。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這是形而上的道理,道家祖師老子總結得很好。
中國的「半人」文化,也許就體現了中國的這種辯證的智慧。
國學大師錢鍾書提出了「三個半人」的論斷:「中國只有三個半人,兩廣算一個人,江浙算一個人,湖南算一個人,山東算半個人。」意思是近代以來,中國的發展進程,主要是靠這三個半人推動的。兩廣的洪秀全、孫中山;江浙的發達經濟和文化名人;湖南的曾國藩、毛澤東;山東的儒家文化,雖然式微但底子還在,大一統思想仍然強大無比,所以算半個。他們一併推動了近代歷史的滾滾向前。有道理。
哲學大師馮友蘭也有類似的話,可以作為註腳:「在中國近代史上,有三個地方影響最大,一是廣粵地區,這是中國對外開放的門戶;二是長江三角洲,這是中國近代經濟的火車頭;三是湖南,這裡為中國近現代史輸送了大量經綸治世之才。」他主要是從經濟、政治的角度看問題,所以把中華文化底蘊的半個山東人給忽略了。
「兩個半人」的說法,流傳甚廣,由於太廣了,竟然忘記了出處。確切地說,是「兩個半聖人」。聖人的標準,是「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情操要高,功勞要大,理論要深,在這三方面取得莫大的成就,才能稱為聖人。一般認為,能達到這個要求的,只有兩個人,一個是孔子,創立了儒學,推動了中華文化大一統,品德無可挑剔;一個是王守仁,創立了心學,平定了多地的叛亂,德行也無可挑剔。
另外一個人,只能達到半個要求,所以只能算半個聖人,這個人就是曾國藩,他繼承了儒家傳統,但理論建樹不夠深厚,他平定了地方分裂勢力,培養了一大批近代化人才,在立功、立德方面還是可以的,所以,他是「半個聖人」。
「一個半人」的說法,出處很確鑿,來自於《晉書·習鑿齒傳》:
「昔晉氏平吳,利在二陸;今破漢南,獲士裁一人有半耳。」
這是前秦皇帝苻堅在統一中國北方的過程中,平定了湖北一帶,得到了豪族名士習鑿齒之後,對他的大臣們說的一番話。意思是當年司馬氏平定了東吳,最大的收穫是得到了兩個人才,一個是陸機,一個是陸雲,他們是東吳大將陸遜的孫子,才華橫溢。現在我苻堅攻下了漢水之南,重要的,也不是佔有了土地,而是得到了習鑿齒這個難得的人才,他相當於一個半人。
習鑿齒是襄陽的世家大族,他最大的成就是編著了一部傳名萬代的史書《漢晉春秋》,認為漢代繼承的王朝,不是秦,而是周,晉代繼承的王朝,不是魏,而是漢, 一腳把秦始皇和曹操踩進了歷史的垃圾堆,維護了正統的名分思想。
那他這個「一個半人」,怎麼理解呢?到底是一個人,加半個人;還是純粹就是半個人呢?根據「一人有半」的說法,「有」通「又」,一個,又半個,那就是一個人再加半個人。
但根據前文的理解,似乎又不好理解。苻堅說這段話的前提,是「又以其蹇疾」,就是說,是因為他的腿腳有毛病,有一點殘疾,不夠健全。如果這樣理解,就不是一個加半個了。
不管怎麼說,中國的半人文化都是值得學習和尊敬的,他們四兩撥千斤,體現了中國文化的深刻哲理和無窮智慧。從某種程度上說,正是這幾個「半人」在推動中國歷史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