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中國兩個半聖人不知道是哪位神仙捏造出來的言論,這樣的觀點肯定是無法成立的。
聖人是什麼?
有的人會拿《左傳·襄公二十四年》中的這句來描述:
太上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
也就是現在所說的聖人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但《左傳》中可從來沒有說這是拿來衡量聖人的標準,人家在這裡談這三個標準,是拿來討論什麼是不朽,按照《左傳》裡的說法,所謂的不朽就是從立德、立功、立言三個方面來體現的,即所謂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
關於聖人,《黃帝內經》中是這樣描述的:
其次有聖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欲於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於世,被服章,舉不欲觀於俗,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
簡單來說,聖人就是超脫了世俗的存在,擺脫了低級欲望,沒有貪嗔之心,既不刻意疏遠世俗,但也不刻意追求世俗,活的很灑脫,不會糾纏於事務,思想上也沒有煩惱,活得就是一個逍遙自在。
按照這個概念好像很簡單,但真的要實現起來,那是非常難得,基本上就像佛家說的無欲無求了,光這一點恐怕99%的人都做不到。
但是按照世俗的標準來看,能夠成為聖人,基本上都是名聲和成就很高的人,像孔子、孟子、老子這些思想大咖,開宗立派的人。
說中國只有兩個半聖人,一個是孔子,一個王陽明,一個是曾國藩。
前兩個我認了,曾國藩就達不到了,半個也不行,曾國藩最大的成就是在政治上,思想上基本沒有貢獻什麼成就,說他立德,實際上不過是獨善其身總結出了一些個人經驗和想法,遠遠談不上聖人。
對於王陽明,像曾國藩自己都評價說: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
所以也不知道是哪個神經病列的,硬生生把曾國藩也給塞了進去。
王陽明還是可以當一當聖人的,且不說他文武雙全了,就說他的那個心學就足以讓他和孔聖人肩並肩了。但心學追根溯源也不是王陽明開創的,從孟子到兩宋,很多哲學家都研究過。
只不過到了王明陽這裡,成了集大成者。
對於他的心學筆者沒有研究,所以也不敢妄談,簡單來概括他是我國古代唯心主義哲學成就最高的人,他和朱熹那一派不同的是。
王陽明這一派被稱為主觀唯心主義,朱熹他們被稱為客觀唯心主義。
什麼叫客觀唯心主義,王陽明有一句名言:
汝未來看此花時,汝花於汝心同歸於寂,汝來看此花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汝心之外——《傳習錄》
意思就是很多東西你沒看見,就相當它不存在,就像你不去看一朵花時,你不知道它什麼狀態,但你去看時,你就會看到它是什麼顏色,什麼形態,這些都是取決你的心。
所以王陽明說心即理,類似於我們現在說的世界是什麼樣子,取決於你怎麼看,這就是心的主觀性了。
以前朱熹那一派用的是客觀唯心主義,意思是通過客觀事物變化的規律來尋求知識或者智慧,但王陽明覺得太麻煩了,而且他看不起朱熹的思想。
就倡導直接修良知,他有句名言: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意思一個人的心本來是沒有善,也沒有惡的,產生善惡是因為人的意識,知道一件事好不好是我們的良知在起作用,這個良知你可以把它理解為公理,正義,大道,反正是正面的東西。
那修心就是保存好的,去掉惡的,這就是王陽明提倡的格物了,一個人始終保持理智,正確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和萬物,這就算成功了。
所以你看現在有很多看待事物總是容易出現偏激的看法,這就是走歪了,失去了自己的心。
這就是大體王陽明心學的闡述內容,但真要闡述起來肯定不是那麼簡單,這裡只是大體概括一下,總之王陽明憑藉他的這個思想成就 。
我覺得他肯定是可以當聖人的,至於曾國藩則遠遠達不到標準。
另外王明陽打仗也是很厲害的,皇帝還沒來,就把叛亂給平定了,結果惹得皇帝還不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