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
王陽明作為明代心學的集大成者,又是明代官場上的中流砥柱,甚至被認為是中華民族千年以來的兩個半聖人之一。
要知道另一個被稱為聖人的是孔夫子,這肯定是毫無爭議的。那麼王陽明究竟有什麼過人之處,讓他竟有能力和孔子相提並論呢?
少年勤學懷凌雲之志
王陽明名守仁,出生在一個富貴顯赫之家。王陽明出世前一日,他的祖母夢見雲霧間有一個天神抱著一個孩子,在一片樂音之中降臨到凡間。家裡人都認為這是一個好兆頭,所以自小就對王陽明寄予了很大的期望。
王陽明從小就顯得與別的孩子不同,他喜歡讀書、思考問題。當別的孩子在呼朋引伴、打鬧嬉戲的時候,他總是捧著一本書在角落裡專心致志地讀著。很顯然,富貴之氣並沒有把他變成一個紈絝子弟,反而為他的學習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可是不幸的是,他的母親在他幼年時早早的去世了,他從小就失去了這個世界上最愛他的人,這對他來說是一個沉痛的打擊。苦難或許是無法改變的,但是面對苦難的態度是可以改變的。王陽明在經歷過一段悲痛的日子後,沒有繼續沉淪下去,他重新振作起來,開始更加勤奮地學習知識。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他不僅博學多識,而且心懷大志。曾經他和老師探討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一般人都認為科舉考試最重要,可是王陽明卻認為最重要的事情並不是科舉考試、升官發財,而是要做一個聖賢的人。
用豁達的心態面對不如意的世界
王陽明雖然才識淵博,但是一開始在科舉考試上並不順利。他第一次參加科舉考試名落孫山之後,一點也不灰心喪氣。當時有人看他才思敏捷,於是讓他做《狀元賦》,他拿起筆後胸有成竹、輕輕鬆鬆地就完成了。
之後他參加第二次科舉考試,仍然沒有中舉,他的父親怕他想不開,於是勸導他,告訴他沒準下一次就能考上了。可是他還是沒有一點難過,反而過來勸導父親,說自己絲毫不為沒有考上為恥,反而為自己沒考上但是不難過而驕傲。
好在功夫不負有心人,雖然過程艱難一些,但是結果總是好的。王陽明在第三次科舉考試中表現出色,順利地踏上仕途。
其實不管結果如何,王陽明在氣度上面已經贏了很多人了。落榜時他沒有江楓漁火對愁眠的落寞失意,登榜時沒有範進中舉的狂喜自滿,這不就是古人所說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君子之為嗎?
他在準備考試之餘還親自實踐了朱熹「格物致知」的道理,為此格了三天三夜的竹子。可是他卻發現朱熹所言「格物致知」有解釋不通的地方,於是自己苦心孤詣窮究事物之理,發展心學。後來他的學說不僅在中國影響深遠,在國外也是廣泛傳播,無形中甚至推動了日本明治維新運動的發展。
仕途不順引來殺身之禍
懷著遠大的抱負進入官場以後,王陽明發現這裡並不像他所憧憬的那樣。官場中黑暗勢力盤根錯節,有人口是心非,也有人欺上瞞下,忠臣未必能得到重用,小人反而常伴君側。尤其是以太監劉瑾為首的宦官,他們手握大權,盡進讒言,可是沒有人敢招惹他們。
劉瑾私自逮捕了眾多賢良忠貞之士,所有人都敢怒不敢言。此時王陽明卻再也按捺不住氣憤,他不顧一切地站了出來,揭露、痛罵劉瑾的種種罪行。
可是他的力量還是太過於薄弱了,劉瑾不僅沒有受到懲罰,王陽明卻被劉瑾貶官到了貴州一個偏遠、艱苦的地方。陰險狡詐的劉瑾在王陽明被貶的路上派人追殺他,好在王陽明福大命大,跳入水中躲過一劫。
經歷過殺身之禍後,王陽明並沒有消沉。安定下來以後王陽明一面在當地謹慎為官,做了很多造福百姓的事情。另一面他開始深刻地反省著自己,或許他沒有做什麼傷天害理的事情,但是他的做法還是給他帶來了極大的危險。
錯的不是他,但是明槍易躲暗箭難防。他知道自己的仕途還長,想要走得更長遠,就必須找到如何在官場生存的方法。
被貶的幾年間他一直在悟道,暗中蓄積力量,等待有朝一日東山再起。
復官之後軍事才能開始顯露
王陽明復官之後不久,劉瑾就被人設計除去,正所謂「多行不義必自斃」,惡人一定會受到應有的懲罰。
經過幾年的沉澱和悟道,王陽明已經有了異於常人的謀略和膽識。兵部尚書王瓊十分欣賞王陽明的才華,向皇帝多次舉薦他,王陽明因此被提拔為都察院左僉都御史。
正德十一年,因為南中地帶常常有盜賊流竄,王陽明決定親自前往平定。王陽明到達南中以後首先並沒有急於抓捕盜賊,他發現當地官府中很多人都私通盜賊,向盜賊傳遞信息,這給抓捕賊人帶來了很大的麻煩。
於是他先在官員中追捕私通盜賊之人,查到這些人以後並沒有了殺他們,而是讓他們做臥底打探盜賊的消息來將功補過。這一招給他平定賊亂帶來很大幫助,不僅獲得了敵人的情報,而且收買了人心。
王陽明深諳領兵用兵之法,「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他總是能讀懂敵人的心思,而且用兵詭譎,常常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他假裝失敗撤退,卻在敵人最為放鬆的時候立即出兵反擊,殺得敵軍一點準備也沒有。敵人們對王陽明大為恐懼,士兵們對王陽明敬佩萬分。
在王陽明的帶領下,為患南中十年之久的盜賊之亂終於被平息下去。
後來王陽明又相繼平定了幾次叛亂,每次都大獲全勝。如此看來,王陽明被稱為聖人也不是沒有道理,無論是在心學還是在軍事上,他都有著遠超常人的見解、謀略。
這樣有雄才偉略之人有著堅韌不拔的志氣,擁有過人的天賦又願意刻苦鑽研,這也難怪他會被稱為聖人了!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