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作為中國「兩個半聖人」之一,他是不是名過其實了?

2021-01-12 不見長安舊少年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

王陽明作為明代心學的集大成者,又是明代官場上的中流砥柱,甚至被認為是中華民族千年以來的兩個半聖人之一。

要知道另一個被稱為聖人的是孔夫子,這肯定是毫無爭議的。那麼王陽明究竟有什麼過人之處,讓他竟有能力和孔子相提並論呢?

少年勤學懷凌雲之志

王陽明名守仁,出生在一個富貴顯赫之家。王陽明出世前一日,他的祖母夢見雲霧間有一個天神抱著一個孩子,在一片樂音之中降臨到凡間。家裡人都認為這是一個好兆頭,所以自小就對王陽明寄予了很大的期望。

王陽明從小就顯得與別的孩子不同,他喜歡讀書、思考問題。當別的孩子在呼朋引伴、打鬧嬉戲的時候,他總是捧著一本書在角落裡專心致志地讀著。很顯然,富貴之氣並沒有把他變成一個紈絝子弟,反而為他的學習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可是不幸的是,他的母親在他幼年時早早的去世了,他從小就失去了這個世界上最愛他的人,這對他來說是一個沉痛的打擊。苦難或許是無法改變的,但是面對苦難的態度是可以改變的。王陽明在經歷過一段悲痛的日子後,沒有繼續沉淪下去,他重新振作起來,開始更加勤奮地學習知識。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他不僅博學多識,而且心懷大志。曾經他和老師探討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一般人都認為科舉考試最重要,可是王陽明卻認為最重要的事情並不是科舉考試、升官發財,而是要做一個聖賢的人。

用豁達的心態面對不如意的世界

王陽明雖然才識淵博,但是一開始在科舉考試上並不順利。他第一次參加科舉考試名落孫山之後,一點也不灰心喪氣。當時有人看他才思敏捷,於是讓他做《狀元賦》,他拿起筆後胸有成竹、輕輕鬆鬆地就完成了。

之後他參加第二次科舉考試,仍然沒有中舉,他的父親怕他想不開,於是勸導他,告訴他沒準下一次就能考上了。可是他還是沒有一點難過,反而過來勸導父親,說自己絲毫不為沒有考上為恥,反而為自己沒考上但是不難過而驕傲。

好在功夫不負有心人,雖然過程艱難一些,但是結果總是好的。王陽明在第三次科舉考試中表現出色,順利地踏上仕途。

其實不管結果如何,王陽明在氣度上面已經贏了很多人了。落榜時他沒有江楓漁火對愁眠的落寞失意,登榜時沒有範進中舉的狂喜自滿,這不就是古人所說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君子之為嗎?

他在準備考試之餘還親自實踐了朱熹「格物致知」的道理,為此格了三天三夜的竹子。可是他卻發現朱熹所言「格物致知」有解釋不通的地方,於是自己苦心孤詣窮究事物之理,發展心學。後來他的學說不僅在中國影響深遠,在國外也是廣泛傳播,無形中甚至推動了日本明治維新運動的發展。

仕途不順引來殺身之禍

懷著遠大的抱負進入官場以後,王陽明發現這裡並不像他所憧憬的那樣。官場中黑暗勢力盤根錯節,有人口是心非,也有人欺上瞞下,忠臣未必能得到重用,小人反而常伴君側。尤其是以太監劉瑾為首的宦官,他們手握大權,盡進讒言,可是沒有人敢招惹他們。

劉瑾私自逮捕了眾多賢良忠貞之士,所有人都敢怒不敢言。此時王陽明卻再也按捺不住氣憤,他不顧一切地站了出來,揭露、痛罵劉瑾的種種罪行。

可是他的力量還是太過於薄弱了,劉瑾不僅沒有受到懲罰,王陽明卻被劉瑾貶官到了貴州一個偏遠、艱苦的地方。陰險狡詐的劉瑾在王陽明被貶的路上派人追殺他,好在王陽明福大命大,跳入水中躲過一劫。

經歷過殺身之禍後,王陽明並沒有消沉。安定下來以後王陽明一面在當地謹慎為官,做了很多造福百姓的事情。另一面他開始深刻地反省著自己,或許他沒有做什麼傷天害理的事情,但是他的做法還是給他帶來了極大的危險。

錯的不是他,但是明槍易躲暗箭難防。他知道自己的仕途還長,想要走得更長遠,就必須找到如何在官場生存的方法。

被貶的幾年間他一直在悟道,暗中蓄積力量,等待有朝一日東山再起。

復官之後軍事才能開始顯露

王陽明復官之後不久,劉瑾就被人設計除去,正所謂「多行不義必自斃」,惡人一定會受到應有的懲罰。

經過幾年的沉澱和悟道,王陽明已經有了異於常人的謀略和膽識。兵部尚書王瓊十分欣賞王陽明的才華,向皇帝多次舉薦他,王陽明因此被提拔為都察院左僉都御史。

正德十一年,因為南中地帶常常有盜賊流竄,王陽明決定親自前往平定。王陽明到達南中以後首先並沒有急於抓捕盜賊,他發現當地官府中很多人都私通盜賊,向盜賊傳遞信息,這給抓捕賊人帶來了很大的麻煩。

於是他先在官員中追捕私通盜賊之人,查到這些人以後並沒有了殺他們,而是讓他們做臥底打探盜賊的消息來將功補過。這一招給他平定賊亂帶來很大幫助,不僅獲得了敵人的情報,而且收買了人心。

王陽明深諳領兵用兵之法,「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他總是能讀懂敵人的心思,而且用兵詭譎,常常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他假裝失敗撤退,卻在敵人最為放鬆的時候立即出兵反擊,殺得敵軍一點準備也沒有。敵人們對王陽明大為恐懼,士兵們對王陽明敬佩萬分。

在王陽明的帶領下,為患南中十年之久的盜賊之亂終於被平息下去。

後來王陽明又相繼平定了幾次叛亂,每次都大獲全勝。如此看來,王陽明被稱為聖人也不是沒有道理,無論是在心學還是在軍事上,他都有著遠超常人的見解、謀略。

這樣有雄才偉略之人有著堅韌不拔的志氣,擁有過人的天賦又願意刻苦鑽研,這也難怪他會被稱為聖人了!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

相關焦點

  • 王陽明有多厲害?曾國藩對其推崇備至,被稱為中國兩個半聖人之一
    王陽明大家了解一下,中國是一個有著上千年歷史文化的國家,英雄人物自然也不會少,對歷史有著重大貢獻的更是數不勝數,但是被稱之為「聖人」的只有兩個半人,一個是儒家的孔子,那半個就是清末的曾國藩,還有一個就是明代的王陽明。王陽明可以說是一個傳奇的人物,為什麼這麼評價他呢?
  • 兩個半聖人,王陽明為何能入列,曾國藩又為何稱為半個聖人?
    所謂中國兩個半聖人不知道是哪位神仙捏造出來的言論,這樣的觀點肯定是無法成立的。聖人是什麼?有的人會拿《左傳·襄公二十四年》中的這句來描述:太上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但是按照世俗的標準來看,能夠成為聖人,基本上都是名聲和成就很高的人,像孔子、孟子、老子這些思想大咖,開宗立派的人。說中國只有兩個半聖人,一個是孔子,一個王陽明,一個是曾國藩。
  • 王陽明究竟有何厲害之處?中國五千年兩個半聖人為何有他?
    中國五千年悠久歷史,誕生了不少出類拔萃的人才,其中最最最極致的人才叫作聖人。中國有很多聖人,如詩中聖人杜甫,酒中聖人杜康,兵聖孫武,武聖關羽,畫聖吳道子,書聖王羲之,大聖孫悟空等等。但這些「聖」都是某一方面造詣突出,達到了常人無法企及的高度,稱之為「聖」,但這些聖人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聖人。真正意義上的聖人,是思想上的聖人,是精神上的聖人,是民族的精神導師,是超脫凡人的軀殼,接近於神的聖人,這樣的聖人就寥寥無幾了。
  • 中國上下五千年,儒家出了兩個半聖人,王陽明是一個
    「聖」通常用來形容在某一方面做到極致的人,在中國歷史上有詩聖杜甫,畫聖吳道子,酒聖杜康,書聖王羲之等人,甚至在武俠小說裡面還有劍聖獨孤求敗,可以說能夠當得起一個「聖」字,必然在其所攻之處有了極高的造詣,達到了常人無法企及的高度。
  • 中國五千年兩個半聖人,王陽明是其中一個,究竟有何厲害之處?
    中國五千年兩個半聖人都是誰?一是孔子,半個是曾國藩,還有一個就是比曾國藩還早的王陽明。那麼,這個明代奇人王陽明到底有多厲害呢?心學的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釋道,而且善於統兵作戰,經常聽各種學者誇明代奇人王陽明是個牛人,王陽明到底有多牛?
  • 中華五千年,兩個半聖人裡為何有王陽明,他有何厲害之處?
    提到王陽明,我們都知道他是我國明代著名思想家、軍事家及心學集大成者。眾所周知,在中國古往今來的兩個半聖人中,一個是孔子,半個是曾國藩,還有一個就是王陽明了。那他究竟有何厲害之處,能夠成為這其中之一呢?別急,下面聽小編細細分析給大家聽。
  • 中國古代的「兩個半」聖人,你知道都是誰嗎?
    聖人,是超乎於普通人之上的人才。我們常說的兵聖孫武、武聖關羽等,都是在某一個領域比較牛的人。但是能單獨稱作聖人的,在悠悠五千年文化中,其實很少。春秋時魯國大夫叔孫豹稱「立德」、「立功」、「立言」為「三不朽」,這也成了許多後人平判聖人的標準。悠悠中華到底有過多少個聖人呢?
  • 人人出彩|上下五千年,出了兩個半聖人,分別是誰?
    但是古往今來,能被人們賦予聖人之名的人只有兩個半。我們中國的偉大領袖毛主席也曾經說過,中國歷史上只出過兩個半的完人。那這兩個半人都是誰呢?兩個聖人指的是孔子和王陽明,而曾國藩則算是半個聖人。看到這裡,肯定會有人產生疑問。這並不奇怪,因為中國的歷史太久遠了,光是今天還流傳著的能人異士的傳說便不可數,更不用說現實中實際存在的能人異士了。
  • 【陽明心學】王陽明究竟有什麼厲害之處?中國五千年兩個半聖人為何...
    普遍認為中國古往今來只有兩個半聖人一是孔子,半個是曾國藩,還有一個就是比曾國藩還早的王陽明。近代有人對曾國藩的評價是「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為官、為將、為相一完人」。這半個聖人的評價就這麼高,那麼一個聖人的王陽明又是什麼樣的呢?
  • 千年文明傳承史,聖人僅有兩個半,那半個怎麼回事?
    千年文明傳承史,聖人僅有兩個半而在歷史發展到了今天能直接稱之為「聖人」的人也僅有「兩個半」。兩個半聖人是由梁啓超先生提出來的,在梁啓超先生看來,第一位聖人就是孔子。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中國儒家學派創始人,是世界十大歷史名人之一,他的德行、功績和言論大家都十分清楚,我就不再多說。
  • 中國歷史上兩個半聖人,兩個是孔子和王陽明,那半個聖人是誰?
    能夠被稱之為聖人,自然是非同凡人。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學宗師孔聖人,自不必說。王守仁,別號陽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書法家兼軍事家、教育家。而那半個聖人就是曾國藩。王陽明在江西做官時,到一個寺廟裡參觀。
  • 中華五千年,王陽明憑何成為「兩個半聖人」之一?這4個字是答案
    中國近代有一種說法,說是「中國有兩個半聖人」,而普遍認為,這個「兩個半聖人」一是孔子,半個是曾國藩,還有一個就是比曾國藩還早的王陽明。近代有人對曾國藩的評價是「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為官、為將、為相一完人」。這半個聖人的評價就這麼高,那麼「一個聖人」的王陽明又是什麼樣的呢?
  • 中國歷史上有兩個半聖人?不,只有一個!
    」又有人說中國歷史上有兩個半聖人,分別是創立儒家的孔子、心學的王陽明以及鎮壓太平天國起義的曾國藩,但真正做到三不朽的只有王陽明一人。王陽明心繫百姓,他的德行,無可挑剔;知行合一,他的學說受人追捧;剿匪平叛,他的功勞不可磨滅。他,王守仁,王陽明,他才是真正的聖人!
  • 王陽明為何有資格與孔子並稱為聖人?曾國藩夠資格稱半個聖人嗎?
    【孔子之後的兩千多年後,聖人隊伍為何又王陽明和曾國藩?】阿拉伯世界稱默罕默德為先知,漢文化圈稱孔子為聖人,聖人是受儒家思想影響的一個專有名詞。在漢文化圈,孔子是公認的第一位聖人,近年來,又出現了一種新的說法,擴編了聖人的隊伍,人們為孔子又找了兩個伴兒:一個是王陽明,一個是曾國藩。
  • 梁啓超提出中國歷史上有兩個半聖人,有什麼依據?
    現代著名詩人臧克家在大文豪魯迅逝世13周年時,飽含深情,寫了一首《有的人》,裡邊有這樣的詩句: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聖人其實也是如此,其精神和靈魂永垂不朽,永遠活在普通大眾心中。
  • 梁啓超為何提出中國歷史上有兩個半聖人?
    中國歷史上能夠稱為聖人的一個是孔子,一個是王陽明,而曾國藩只能算半個,也就是說他的貢獻、成就還不能與孔子和王陽明相比較。那麼,孔子和王陽明被稱為聖人,我們必定是心服口服的,可曾國藩做出的貢獻也不少,卻只能被稱為「半個聖人」?其實在古代,聖人的標準是根據春秋時期魯國大夫叔孫豹提出來的一個觀點,也是文化界的共識,那就是聖人必須做到「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 為何千年來的聖人只有兩個半,而不是3個,曾國藩只是半個聖人?
    梁啓超認為孔子,王陽明是聖人之一,曾國藩為之半個。但一千萬個讀者有一千萬個不同的觀點,後來有人把孟子,老子也添加進了聖人之列,同時還有諸葛亮,但認為諸葛亮僅是半個聖人。這幾個聖人中,最沒有爭議的就是曾國藩了,他確實做出了不世出的功績。但聖人的標準,最重要的一點便是品德。
  • 中華五千年聖人兩個半,有兩個半聖人,你可知他們都是誰?
    古人以立德,立功,立言為三不朽,能夠同時做到的稱為聖人,是以後世評價出的兩位半聖人分別是孔子,王陽明,曾國藩。此種評價體系是建立在儒家價值理念之上的,立德,為個人道德修養層面的;立功,建功立業,立不世之功;立言,充滿智慧與光芒的思想言論流傳後世。 立德,個人行為,較為容易做到。
  • 聖人王陽明寫了首過年的詩,您讀過嗎?
    在中國歷史上,有「兩個半聖人」,即孔子、王陽明和曾國藩,孔子和王陽明各佔其一,曾國藩算半個。那麼,什麼人符合「聖人」的標準?肯定是有條件的,即春秋時魯國大夫叔孫豹稱「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
  • 低谷的王陽明,做了3件事,最終成為「聖人」,人到中年值得一看
    低谷的王陽明,做了3件事,就此邁向光芒萬丈,人到中年值得一看用心做事王陽明冒犯了宦官劉瑾,貶謫到貴州龍場,這年他三十六歲,龍場頓悟中王陽明悟出來了「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意思是說:人的真善美、假醜惡全部都是一種表面現象,真正的價值在我們人的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