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啓超的新史學「新」在何處?他對近代意義上歷史學有哪些貢獻?

2021-01-08 影像中國史

季我努學社

整理出版中國近代史料,傳播歷史知識

梁啓超是中國近代著名的政治家,甲午戰爭以後因倡導維新變法而揚名天下;梁啓超同時也是知名的學者,尤其在史學領域有突出貢獻。

梁啓超在寫作

梁啓超從小就愛好史學,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後,他前往日本。在日本,梁啓超接觸了大量西方歷史、政治、文化方面的書籍,其史學思想因而發生了很大變化。

1901年,梁啓超發表《中國史敘論》;1902年,梁啓超又發表《新史學》。這兩篇文章成為梁啓超史學思想的代表作,在文中梁啓超首先批判了中國傳統史學,認為中國古代的二十四史並非真正的歷史,只是各個王朝帝王將相的家譜,是為統治者服務的,而普通的老百姓則被忽視了。

梁啓超因而提出「新史學」的倡議,對中國傳統史學進行「革命」,所謂「新史學」是要以西方的進化史觀為原則指導史學的研究工作,「新史學」關注的對象是民族國家中的全體國民,只有民族國家中全體國民的進步才能使國家獲得進步。

晚清時期的梁啓超

一戰結束以後,梁啓超與友人一起前往歐洲,歐洲在一戰後的破敗景象以及西方學術界的自我反思和自我否定也深刻影響了梁啓超。1920年代梁啓超回國後專注於學術,先後出版了《中國歷史研究法》、《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等書。

在這些書中,梁啓超放棄了此前十分推崇的進化史觀,轉而強調史學方法的運用。梁啓超提倡使用跨學科的方法研究歷史,在研究中借鑑心理學、人類學、社會學甚至自然科學的相關成果;梁啓超還重視整體的歷史發展,希望從歷史大勢中總結規律;梁啓超強調史學研究中要有懷疑精神,大膽的懷疑並尋求「真」,求真是史學的重要使命。梁啓超一生中大部分時間在從事政治,因此他認為史學的功能就是為政治服務,為國家的長治久安服務。

《中國歷史研究法》

總體上來看,梁啓超的史學思想受西方學術的影響很深,梁啓超對傳統史學的批判儘管有失偏頗,但仍然在中國史學的發展歷程中具有重要的意義,「新史學」的提出標誌著中國傳統史學的終結和中國近代史學的興起,民國時期的中國歷史學家在歷史研究中或多或少都受到梁啓超史學思想的影響。

參考文獻

蔣廣學:《梁啓超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陳鵬鳴:《梁啓超學術思想評傳》,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年版;

李喜所、元青:《梁啓超傳》,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編輯 | 胡一舟 別畢卉

相關焦點

  • 劉青峰 金觀濤:歷史學和文學的脫胎與重構|雙體實驗室
    這期間,「文學」這個關鍵詞也出現其詞意指涉範圍的狹義化和意義轉變,成為我們今天所理解的「文學」。二十世紀伊始,1902年梁啓超以《中國史論》和《新史學》兩篇文章,拉開「史界革命」序幕。十九世紀文獻中「史學」是常用詞,梁啓超也清楚地知道:「今日泰西通行諸學科中,為中國所固有者惟史學。」而他認為「新史學」與傳統「史學」根本不同,是經過革命而形成的新學問。
  • 楊振紅:社會史論戰與中國新史學的成長
    以1902年梁啓超《新史學》的問世為標誌,中國迎來了「史界革命」,傳統史學(也稱作「舊史學」)開始向新史學轉型。新史學誕生伊始無疑是稚嫩的,清末民初的歷史學無論是問題意識、研究方法,還是書寫模式、論著內容都帶有深刻的舊學印記,許多新領域的研究和新方法的運用尚未展開。以梁啓超為例,他雖然對舊史學「四蔽二病三難」的批判極為犀利、到位,但畢其一生也未能完成撰寫一部中國通史的心願,這不僅是他個人的遺憾,也是當時中國史學狀況的典型反映。
  • 陳來論梁啓超:從公德到私德
    關於這個時期他的道德思想的提出,主體上顯示了他對「公德-私德互補論」的一種認識,以及這種認識的深刻性。這種深刻性不僅超越了同時代的學者,在某種意義上也是後來五四運動的新學者所不及的。要真正了解梁啓超的思想,一定要破除一個觀念,就是「啟蒙的一元論」。如果僅僅從推動思想進步、歷史進步這個角度去看他的歷史貢獻是不夠的。
  • 中國傳統文化之近代國學大師
    梁啓超,1873年~1929年字卓如,一字任甫,號任公、飲冰子,別署「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著名思想家、活動家、國學大家。被公認為「一位百科全書式」的人物。他敢於創新,推動了「史學革命」,並在革新文章風格方面,一馬當先。他就發明了一種介乎於古文和白話文之間的新文體。
  • 梁啓超提出中國歷史上有兩個半聖人,有什麼依據?
    實際上,自孔子創立「儒家學說」以來,關於什麼是「聖人」,許多先賢曾給出過不少精闢的見解,這些見解大多從「立」的角度去闡釋聖人的價值和意義。就是說,聖人的人品、學識、言論等諸多方面,往往都能經得住歷史的考驗,可以屹立不倒,萬世長存。符合這些標準就是聖人。
  • 新史料與新史學-第三屆珞珈史學博士論壇徵文啟事
  • 【學術會議】新史料與新史學——武漢大學第二屆珞珈史學博士論壇徵文啟事
    本論壇涵蓋中國史、世界史、考古學三大學科,誠邀海內外高校及研究機構的歷史學博士生積極參與。一、論壇主題:「新史料與新史學」王國維說:「古來新學問起,大都由於新發見」。史學難題的解決或推進,往往有賴於材料的新發現和新解讀;新材料的發現與解讀,往往又能開闢新的研究方向。
  • 《梁啓超全集》出版 湯氏父子36年的漫長跋涉
    這些年,我有專著出版,每年也都有論文發表,但長時間的編纂全集,勢必佔用寶貴的寫作時光,不能寫作、發表更多的學術論文,晉升就會受影響。在寫作或編纂中選擇,前者無疑更有益,但我別無選擇,因為父親年老體弱,我不能袖手旁觀。在職稱和全集之間,我選擇了後者,認為意義或許更大些。在新書座談會上,全集得到各界一致認可和讚賞,證明我的選擇是正確的。
  • 梁啓超與中州大學的創辦
    河南雖然是中國古代文化的淵藪,近代卻以閉塞落後著稱,對此,梁啓超深有感觸,也深刻指出辦大學與社會發展、國家富強之間的密切關係。在講演中,他從當時的國情、省況出發,對於當時河南沒有大學的現狀深表憂慮,並結合當時社會背景與其自身經歷提出了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的主張。
  • 這位梅州人,被日本歷史學界譽為最有風度、最有教養的外交家
    這首詩,我國國家領導人曾在2003年6月香港回歸六周年慶典上引用過;這首詩,是該作者的泣血之作。那麼,這首詩的作者是誰呢?可能知者不多,他就是寫出「我手寫我口」的黃遵憲。說到黃遵憲,他可是有著很高的歷史地位。只是多年來,我們只局限地了解他在詩界的地位。
  • 羅志田|藉人以明史:近代世變中的君子
    《斯文關天意:近代新舊之間的士人與學人》,羅志田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0年9月版近代中國的一個特色是尚武,由此產生出不少尚武文人。他們並不身與打仗,卻喜歡引用外國人的話,說不想成為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我總懷疑那句話是不是譯錯了,因為如梁啓超所說,就是普通一個團體,也總有指揮者和受指揮者。如果「人人慾為指揮者,不願為受指揮者」,則「群龍無首,頃刻而潰」。
  • 這位客家人曾被日本歷史學界譽為最有風度、最有教養的外交家
    這首詩,我國國家領導人曾在2003年6月香港回歸六周年慶典上引用過;這首詩,是該作者的泣血之作。那麼,這首詩的作者是誰呢?可能知者不多,他就是寫出「我手寫我口」的黃遵憲。黃遵憲(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漢族,字公度,別號人境廬主人,廣東嘉應州(今廣東梅州市)人。
  • 梁啓超共有九個子女,每個都很優秀,都是不同領域的專家
    梁啓超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字卓如,號飲冰室主人。他是我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動家、啟蒙思想家、資產階級宣傳家、教育家、史學家和文學家。戊戌變法(百日維新)領袖之一。曾倡導文體改良的「詩界革命」和「小說界革命」。其著作合編為《飲冰室合集》。
  • 與書法同仁談讀梁啓超
    就整體來說,梁啓超是古今不二的思想家、學問家。如想了解中國的歷史與現實,必須讀梁啓超。梁啓超是中國新史學的開創者,無論是上古史、中古史還是晚近史,都可以從梁啓超那裡找到鏡鑑。梁啓超構建了中國系統的通史和專史體系,儘管由於事務繁忙,他寫成的完整的史學著作並不一定比別人多,但他構建的史學體系,則是其他任何人所不及的。而要了解中國的整個近代史、現代史,則更需要讀梁啓超。
  • 臧否古人的王國維,一首詞看出他的水平;梁啓超:他是世界之學者
    在中國古詩詞文化史上,有一個極狂傲的人,他評範仲淹氣象不足,他批溫庭筠浮華不真,連詞宗柳永都被他罵作「輕薄子」……這樣一個自負的人,幾乎把歷史上所有的詩詞宗師批了一遍,卻被後世公推為真正的大師!他就是學貫中西的晚清詞人、文學家、哲學家、美學家和史學家—王國維,也是公認的把西方哲學美學和中國傳統哲學、美學融匯貫通的中國第一人。
  • 梁啓超的家風: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
    梁啓超是中國近代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學問貫通中西,融匯古今,堪稱中國近代學術轉型的代表。不過更加值得欽佩的是,梁啓超在繁雜的政治、治學、教學之餘,也特別注重治家,他不僅使梁家家庭和睦,而且培養了九個兒女,使其各個成為德才兼備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