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否古人的王國維,一首詞看出他的水平;梁啓超:他是世界之學者

2021-01-19 西山詩家國

在中國古詩詞文化史上,有一個極狂傲的人,他評範仲淹氣象不足,他批溫庭筠浮華不真,連詞宗柳永都被他罵作「輕薄子」……這樣一個自負的人,幾乎把歷史上所有的詩詞宗師批了一遍,卻被後世公推為真正的大師!

他就是學貫中西的晚清詞人、文學家、哲學家、美學家和史學家—王國維,也是公認的把西方哲學美學和中國傳統哲學、美學融匯貫通的中國第一人。

王國維被公認有三大成就:一是把詩詞鑑賞統一在「意境說」之下,讓詩詞鑑賞從實用性和藝術性提升到哲學和美學的新高度。二是第一個把託爾斯泰、莎士比亞、歌德等人的名著全面介紹入中國,讓中國人第一次認識到世界名著的魅力。三是開創了新史學的研究體系,被郭沫若敬稱為新史學的開山之祖。

王國維至今最為國人熟悉的是他的《人間詞話》,這部他隨意寫來臧否古代詩詞文學的著作,其實是他在幾年內斷斷續續寫下的。

對於王國維批判柳永、韋莊、溫庭筠等詩詞宗師,至今有人不服氣,認為他攜中西之哲學、美學大成而批判古人,實為「挾洋自重」。但事實上呢?王國維的詞真的超越他們了嗎?

王國維有一首《蝶戀花》,是他在外求學歸來後寫給妻子莫氏的。「閱盡天涯離別苦,不道歸來,零落花如許。花底相看無一語,綠窗春與天俱暮。待把相思燈下訴,一縷新歡,舊恨千千縷。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

這首最為人耳熟能詳的詞,是王國維的代表作品之一。

在這首詞中,王國維分別使用了比興法、蒙太奇法和離合法,堪稱老王的炫技之作,但卻飽含真情,毫不違和。「花底相看無一語,綠窗春與天俱暮」是一語三關;「一縷新歡,舊恨千千縷」是事物發展的混沌規律;而「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又上升到哲學的高度。

王國維這首詞,如果單從詩詞理論角度來看,絕對超越柳永、溫庭筠等大宗師一大截。畢竟,老王是當時集結了中西方文學和哲學智慧的第一人,被魯迅先生稱作:「當世要談國學,王國維先生才可以算一個。」

在《人間詞話》中,王國維把詩人分為兩種,他說:「客觀之詩人,不可不多閱世;閱世愈深,則材料愈豐富,愈變化;水滸傳、紅樓夢之作者是也。主觀之詩人,不必多閱世;閱世愈淺,則性情愈真,李後主是也。」這一論點,其實是指導後人學詩詞的基石。

按照老王的觀點,幾乎任何人都可以學詩,且能學好。

客觀者,是哲學理論的根本,行萬裡路者可以學詩寫詩,因為他們閱歷豐富,看透世間人情世故,容易提升到哲學高度。而主觀者,哪怕是深宅的人,也能用心力學詩寫詩,因為專情於一,無需像寫文章一樣需要練達的人生閱歷,也是能寫好詩詞的,並無天賦之分。

王國維不只是文學家、史學家,他還是一個教育家。作為清華大學最早的一批導師,王國維和梁啓超、陳演恪、趙元任、吳宓並稱為「五星聚奎」,弟子滿天下。

對這個矮矮的膚色暗淡的老頭,當時的清華學生經常看到他拖著不合時宜的長辮子,在清華園裡踽踽獨行。

有人說,王國維是清朝遺老戀其故主,可那時的溥儀早已剪掉了辮子,這辮子又怎麼可能為清朝而留呢?也有人說王國維是以中華遺老自居,因為當時西風漸進,西方思潮和教學理念在大學蔚然成風。這似乎也說不通,因為老王在當時可謂是中西文化合璧第一人。

文人有執念,哪怕是和他交好的陳演恪先生,也沒有片言隻語留下,為他的辮子做個解釋。

就像王國維突然選擇跳湖自殺,世人一片驚愕,繼而痛惜。

王國維的遺書是前一天就寫好的,開篇說:「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從字面理解,老王對50年的生已不再留戀,只為一死,可這「死」是為了喚醒誰呢?老王自己不說,所以至今仍眾說紛紜,沒有定論。

梁啓超對王國維的自殺十分惋惜,稱讚他:「不獨為中國所有,而為全世界之所有之學人。」

陳演恪為他親自撰寫碑文:「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胡適稱讚王國維:「南方史學勤苦而太信古,北方史學能疑古而學問太簡陋......能夠融南北之長而去其短者,首推王國維與陳垣。」

王國維死後,清華大學為其在校內立碑。至今,清華大學校內立碑和立雕像者僅8人,其中有孔子、聞一多、朱自清等人。

李敖生前曾提出給清華捐款,為胡適在清華校內立碑或立雕塑,但都被清華大學果斷拒絕了。

王國維雖然早早離開了人世,但他的智慧結晶已被完整保留,《人間詞》、《人間詞話》更是現代人窺視詩詞殿堂的必讀經典。

如果不曾深入研讀這兩本書,很多人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懂得寫詩論詞。

今人解說詩詞,除依葫蘆畫瓢者,就是詩詞大會的教授專家了。只是不知道,他們是否得當起魯迅先生的一句贊:「他是個談國學的人」?

相關焦點

  • 115年前,王國維在寺廟裡寫的妙詞,專家評:最高格的無我之境
    但是一代人有一代人之文學,古詩詞自唐宋的巔峰盛況後,於後世便逐漸沒落。尤其是到了近現代,能夠寫出膾炙人口的古體詩詞的文人已然是屈指可數。而王國維便是其中之一,他的那句「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即便是放眼千年文壇也算是佳句。不過王國維最為人稱道的並不是他自己寫的古體詩詞有多出彩,而是他對於文學鑑賞的卓越成就。
  • 王國維外出8年回家,見妻子人老珠黃,寫下一首詞感慨,流傳至今
    許多人都說,兩宋之後,再無詞人。因為兩宋的詞人,無論是辛棄疾,蘇軾,還是李清照等人,所寫的詞在高度還有表現手法上,都是後人望塵莫及的。不過到了清朝有一位詞人卻又是特立獨行,那就是晚清時期的王國維。說起這位詞人,相信很多人並不會陌生,他不僅是國學大師,同時創作出來的詞也是可以媲美宋詞。
  • 王國維說他的詞「堂廡特大」,他是誰,堂廡是什麼,大在哪裡?
    詞向來被視為「詩餘」,詩言志、詞言情,對文人士大夫來說,詩是高雅的文學,至於詞嘛,只是在生活之餘,隨手而作,如晚唐五代的《花間集》,單論文字,真是美妙絕倫,若論內容,就未免狹隘了,畢竟只是寫給歌女唱來喝酒助興的,只講男歡女愛,沒有什麼偉大的志向。直到南唐二主和馮延巳君主三人,他們將詞開拓出了更大的境界,有多大呢?
  • 解析王國維自沉迷局:「八種死法」孰是孰非?
    時至今日,距離王國維自殺已經過去近80年了,關於他的死因依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今天,更多的人認為,王國維的死因研究牽涉到中國近代政治、社會、文化的方方面面,因此可以說,王國維是一種文化人格的代表,他的自沉而死,如同他的遺著一樣,充滿了中國文化的玄奧,令人思之不盡。
  • 董元奔‖梁啓超、王國維和魯迅「初識」拜倫時分別看到了什麼
    於是,梁啓超在《新中國未來記》中借黃克強之口評論拜倫道:「拜倫……和希臘好像有夙緣一般,後來因為幫助希臘獨立,竟自從軍而死,真可稱文界裡頭一位大豪傑。」這段文字不乏溢美之詞,甚至還有一些同情的意味在裡面,那麼我們如何界定梁啓超是在否定拜倫的俠客行為呢?
  • 出門8年回家後,我寫了一首關於妻子晚年的詩,流傳至今
    然而在清代,有一位詩人是特立獨行,即晚清的王國維。說起這位詩人,相信很多人對他不會陌生,他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而且他的詞可以與宋詞媲美。去日本留學王國維小時候出生於書香門第,他的父親在童年時期培養了王國維良好的閱讀習慣和興趣。
  • 王國維見妻子年老色衰,寫下一首詞,其中有一爆紅名句人人會背
    另外,他在史學、古文字學、考古學上的成就,也是中華民族優秀的學術遺產,尤其是他為年老色衰的妻子寫下的一首詞,更是流傳至今,人人都會背。 王國維,1877年出生於浙江杭州的一個書香門第,他家學淵源,祖祖輩輩都是文化人。因此,在這種家庭背景下長大的王國維,身上多少也沾點嚴謹的治學之風,若再加上代代相傳的文化基因,他能出人頭地乃是理所應當的。
  • 1927年,王國維走進昆明湖中,留下16字讓溥儀淚流滿面
    王國維是我國著名的學者,思想家和文學大師,他把西方哲學和美學的思想與中國古典哲學和美學相互融合,創造出了包含著獨特美學的思想體系,同時他在考古學、古文字學等方面擁有巨大的成就,被稱為「甲骨文之父」。他為中華民族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和學術遺產。他是我國古代走向現代的橋梁,被譽為「中國近300年來學術的結束人,近80年來學術的開創者」。他的成就,享譽中外。
  • 同病相憐的梁啓超,在家書中給出了答案
    關於王國維,愛好歷史和文學的讀者,一定讀過或者聽說過他的《人間詞話》,特別是他所說的,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更是廣為人知。 1927年6月2日,王國維自沉於頤和園昆明湖魚藻軒。事後人們在其內衣口袋內發現遺書,遺書中寫道「五十之年,只欠一死。
  • 一代國學大師,毒舌又自戀的王國維,留下16字遺言,竟成一不解之謎
    被打撈起來後,眾人在他的口袋中只發現一封遺書:「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事變,義無再辱。」1.王國維其人王國維,字靜安,晚號觀堂,浙江海寧人。雖清廷事實不存在了,但是王國維凡事都要請旨廢帝溥儀,在「面奉諭旨命就清華學校研究院之聘」後,才最終確定下來。那麼,王國維究竟是長得如何呢?看看同時代對他的評價,說他長得其貌不揚,那都算是客氣的了。魯迅說他「老實到像火腿一般」,而胡適更是直言不諱說他 「人很醜,小辮子,樣子真難看,但光讀他的詩和詞,以為他是個風流才子呢」 !
  • 王國維很著名的一首詞,對妻子既深愛又心疼,最後14字成情書典範
    文/顧無【引觴漫談】「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義無再辱。」這是近代的國學大師王國維自沉頤和園中昆明湖魚藻軒之後,人們在他的口袋裡發現的遺書。短短4句話,給後人留下了無數的猜測和推想,一代宗師學者為何自沉,這16字之中,又有何深意,恐怕只有他自己才說得清。王國維一生給我們留下了太多太多的文學遺產。其著作《人間詞話》至今仍暢銷不衰,在他之後,想要註解宋詞,解讀宋詞的人,總以《人間詞話》作一個標杆,無論態度是瞻仰還是有不同意見。
  • 王國維深夜被寒風吹醒,挑戰高難度詞牌《如夢令》,專家:似秦觀
    就像近代學者王國維,便是一位既能點評前人之作,自己也有拿得出手作品的詞評家。論古詩詞點評,他的《人間詞話》至今依舊是很多詩詞愛好者的案頭書;論自己的作品,他的「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哪怕放眼歷史長河,也是難得的佳句。而筆者本期要介紹的這首被詩詞專家陳永正點評「似秦觀佳作」的詞,正是出自他之手,下面就來和筆者一起走進這是從開篇美到結尾的佳作。
  • 一代學術大師王國維出「娛廬」,末代皇帝為他破例召入南書房
    世人只知金庸「俠之大者」,卻不知同為海寧老鄉王國維的「人生三境界」!千年古城·觀潮勝地——嘉興海寧自古是「大潮絕世,文人輩出」。就在鹽官百裡錢塘觀潮景區,王國維故居就在這。見此「娛廬」,不免有感「王國維一生鑽研學術,深居簡出」!
  • 寫在《梁啟勳文集》出版之際:梁啓超胞弟梁啟勳的詞學研究
    因「康先生講學的內容,是以孔學、佛學、宋明學(陸王心學)為體,以史學、西學為用……對強列壓迫、世界大勢、漢唐政治、兩宋的政治都講」(梁啟勳《「萬木草堂」回憶》),梁啟勳的知識面大為擴展,為日後成為學兼中西的知名學者打下了基礎。1895年隨兄進京,結識夏曾佑、曾習經、譚嗣同等人。1896年繼赴上海,為梁啓超等人創辦的《時務報》擔任編輯,負責編審譯稿。1902年就讀於上海震旦學院(復旦大學前身)。
  • 辛棄疾最棒的一首詞,暗藏玄機,梁啓超稱讚: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大家對於辛棄疾的了解一般都只是知道他是個詞人,字幼安,別號稼軒居士 ,有"詞中之龍"之稱。但其實辛棄疾還是一位南宋的將領,辛棄疾的一生都在主張恢復國家統一,他的詩詞也多是流露出保家衛國的英雄主義精神。在辛棄疾留下的詩詞中,有一首詩特別棒,暗藏玄機!
  • 他被稱為「中國考古學之父」,為什麼?
    李濟當年在學術界的地位,從下圖中便可看出——1924年,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教員合影,前排四人左起為李濟、王國維、梁啓超、趙元任,後三人皆為「清華四大導師」之一(陳寅恪是1925年才到的清華)。
  • 王國維說的「句」是指作品中的點睛之處神來之筆
    唐五代之詞,有句而無篇。南宋名家之詞,有篇而無句。有篇有句,唯李後主①降宋後之作,及永叔、子瞻、少遊、美成、稼軒②數人而已。注釋①李後主:李煜。譯文唐和五代的詞,有句而無篇。南宋名家的詞,有篇而無句。有篇有句的,只有李煜降宋後的作品,以及歐陽修、蘇軾、秦觀、周邦彥、辛棄疾幾人的作品而已。賞析王國維在這裡說的「句」是指作品中的點睛之處、神來之筆,「篇」是指整篇結構完整、轉承自然、意境渾融。
  • 93年前的今天,「一介書生」王國維投湖自殺
    這是阿爾貝·加繆說過的一句話,在他看來,判斷生活是否值得過本身,便是在回答哲學的根本問題。死亡是那樣容易,但生命的思慮卻常常很沉重。「口鼻塞滿淤泥,身下是一片水跡,世界寂靜悠遠,沒有任何聲息。」研究王國維的學者周寧是這樣來形容他離開時的畫面。
  • 辛棄疾一生最「絕」的一首詞:寫盡天下滄桑,王國維讚不絕口!
    辛棄疾一生最「絕」的一首詞:寫盡天下滄桑,王國維讚不絕口!「平生塞外江南,歸來華發蒼顏。布被秋宵夢覺,眼前萬裡江山。」他是慷慨悲壯的英雄,也是情感熾熱的詞人,他空有殺賊本領,報國豪情,卻一生寂寞。「繞床飢鼠」,一看即明白這裡物質的匱乏,用「翻燈舞」顯出蝙蝠之猖狂,再接以屋上風吹雨,加一「急」字更襯出小屋在風雨中單薄破敗,使得下句出現得自然而然,情景早已在心中呈現。上下銜接毫不突兀,畫面感甚強,足以看出作者以深厚的筆力為底,不加雕飾,反而描寫得直觀具體。
  • 王國維115年前的一首詞,寫盡人間悲劇,末二句是經典名句
    近代學者王國維,深受叔本華哲學影響,對人生充滿深沉的悲劇意識,這在他的《人間詞》中,亦有所體現。蝶戀花閱盡天涯離別苦, 不道歸來,零落花如許。花底相看無一語, 綠窗春與天俱暮。待把相思燈下訴, 一縷新歡,舊恨千千縷。最是人間留不住, 朱顏辭鏡花辭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