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元奔‖梁啓超、王國維和魯迅「初識」拜倫時分別看到了什麼

2020-12-17 董元奔古典情懷

文/董元奔

【按】本文早前已公開發表,現由作者本人轉發到這裡。(題圖拜倫像系後加,取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該圖片。)

拜倫(1788-1824)是英國十九世紀前期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的作品反映了英國工業革命成功後人的解放欲望從肉體層面向精神層面的提升。通過誇張的感情宣洩、特異的異國風情描寫和抒情主人公超凡的個人品質展示,拜倫的作品強調個性的絕對自由,反對一切形式的精神壓迫,具有強烈的政治傾向性。

隨著西學東漸文化活動的漸趨深入,拜倫和他的作品於二十世紀初被介紹給中國讀者。1902年,旅居日本橫濱的梁啓超(1873-1929)在其創辦的《新小說》上首次介紹了拜倫,並漢譯了拜倫的兩節詩作,還撰寫了一篇以拜倫為主人公之一的「小說」《新中國未來記》。梁啓超有關拜倫的這些著述後來引起了王國維(1877-1927)、魯迅(1881-1936)等人的關注。

二十世紀的第一個十年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醞釀時期,是新舊文化思想的激烈碰撞時期。梁啓超、王國維、魯迅代表了當時中國社會文化思想的不同方面,從自己的思想特徵出發,「初識」拜倫後,他們分別看到了拜倫什麼呢?筆者認為:梁啓超看到的是一個俠客文豪,王國維看到的是一個主觀詩人,魯迅看到的則是一個孤獨鬥士。

一、梁啓超:俠客文豪拜倫

梁啓超在《新小說》中介紹拜倫時,先說拜倫是「英國近世第一詩家」,是「大文豪」,發現了拜倫作品「專在寫情」且「感化力量大」的特點。梁啓超節譯的拜倫代表作《唐·璜》第三章第一、三兩節詩就反映了拜倫詩歌為自由而革命的鼓動性。但是,梁啓超在介紹文字的最後突然強調拜倫「實為一大豪俠者」,俠客的標籤客觀上淡化了拜倫「文豪」的角色。

俠客指的是那些武藝高強、講究義氣、急人所難甚至不惜以身試法而殺富濟貧、除惡揚善的勇士。俠客在民間是被人們所喜愛並崇拜著的,反映了下層人民對現實的不滿;而俠客的所作所為常常被下層人民傳來傳去,以至於添油加醋,神乎其神,反映了下層人民對未來的期盼。但是,任何時代、任何社會性質的官方都是不贊成俠客的,因為俠客總是挑戰現實的統治制度,擾亂了現實的統治秩序。作為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中國大師級別社會活動家的梁啓超,其以俠客論拜倫,當然反映了梁氏對拜倫的失望情緒。

拜倫是因何緣故而被梁啓超稱為俠客的呢?我們知道,拜倫反對君主立憲制度下的英國資本主義制度,同情國內被壓迫的人民群眾和國外被侵略、被壓迫的民族,1823年他離開英國前往希臘,親自參加希臘民族解放戰爭,次年死於希臘軍營。於是,梁啓超在《新中國未來記》中借黃克強之口評論拜倫道:「拜倫……和希臘好像有夙緣一般,後來因為幫助希臘獨立,竟自從軍而死,真可稱文界裡頭一位大豪傑。」這段文字不乏溢美之詞,甚至還有一些同情的意味在裡面,那麼我們如何界定梁啓超是在否定拜倫的俠客行為呢?《新中國未來記》雖然被梁啓超標榜為「新小說」,但是它其實就是一篇政論文,文中的人物並非虛構,黃克強就是孫中山的左膀右臂、當時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派大佬黃興(黃興字克強),梁啓超借黃興之口把拜倫定為俠客,實際上是要把孫中山、黃興等革命黨人與拜倫這樣的俠客劃等號,是把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派組織的旨在推翻清政府的武裝暴動降格為俠客行為。

1894年,孫中山組織興中會,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的革命口號,隨後開始在兩廣多次組織武裝起義。1900年八國聯軍侵略中國及次年《辛丑條約》籤訂後,中國徹底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孫中山的革命活動遂持續升級,而關於中國將向何處去的這一重大問題也在學界激烈爭論著。

以孫中山、黃興等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派主張用武力推翻清政府,創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孫中山在1905年中國同盟會成立時把自己的政治學說總結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

康有為、梁啓超等人發動「保皇」的戊戌維新運動失敗後逃亡到日本,梁啓超於1902年創立《新民叢報》,把「保皇」的政治主張轉化為君主立憲制,後又主張「開明專制」,抵制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派。梁啓超在《新民叢報》上撰文認為,中國國民愚昧,「未有共和國民之資格,……與其共和,不如君主立憲;與其君主立憲,又不如開明專制」,認為不僅應該保留清政府的皇帝,還應該強化皇權,讓一個有權威的「好皇帝」振興中國。為此,梁啓超攻擊資產階級革命派是漢族針對滿族的「復仇主義」。同時,1901年,清政府開始實行所謂「新政」,後來又派五大臣出洋考察西方君主立憲制,梁啓超認為,清政府正在洗心革面,而清政府的軍隊特別是袁世凱領導的新軍又有極強的戰鬥力,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派在兩廣發動的那些小規模武裝起義難以撼動大清根基,他們的武裝鬥爭無非就跟拜倫一樣,不過是逞一時之勇的俠客行為而已。

總之,梁啓超介紹拜倫的初衷並非僅僅為了文藝,他把拜倫的革命活動定義為俠客行為實際上是為其政治學說服務的。

二、王國維:主觀詩人拜倫

在梁啓超於《新小說》上介紹拜倫時,二十五歲的王國維剛從日本留學回國,正在武昌農學校任教,教學之餘從事外國哲學、教育學及科學方面的翻譯工作,長期給羅振玉創辦的《教育世界》等雜誌供稿。1907年,王國維把翻譯活動轉向文學,並注意到了梁啓超早前介紹的拜倫,他研究的第一批西方文學家就有拜倫,他在《教育世界》雜誌發表了《英國大詩人白衣龍小傳》(「白衣龍」是當時王國維對拜倫名字的音譯)。

說是小傳,其實這篇文章很長,王國維從拜倫的幼年生活寫起,交代了拜倫的家庭及其歐洲漫遊、客死希臘的經歷,介紹了拜倫的讀書與寫作狀況,還對拜倫的主要作品作了評論。王國維對拜倫的介紹不同於梁啓超,他並不把拜倫視為俠客,在王國維的眼中,拜倫是一個自己無意成為而最終成為了的「主觀詩人」。

在介紹拜倫時,王國維提到拜倫的一些「異常」之處,比如拜倫「性亢傲,不肯居人下」,「好交遊,不惜為友勞苦傷財」,「胸襟甚狹,無忍耐力」等。王國維還從當時的進化論學說出發,認為拜倫的這些「異常」性格是受其母遺傳的,他寫道:拜倫的母親「執拗多感,愛憎無常」,「盛怒時,不論何物,凡在手側者,皆取之擲子(即拜倫),子憤極,每以小刀自擬其喉。」結果拜倫母子每次吵架之後就得一起去醫院。

在王國維的眼中,拜倫的這些「異常」性格非常珍貴,因為這是真正的詩人才會具有的,為此,王國維認為拜倫得益於自己的性格而成為「主觀詩人」,他讚揚拜倫「其詩皆為免胸中之苦痛而作者」,是「純粹之抒情詩人」。

清末民初的文化大師大都涉足政治,比如章太炎、梁啓超、蔡元培、陳獨秀、魯迅、劉師培、胡適等或從政,或從事社會活動以推廣自己的政治學說。王國維則似乎是個「書呆子」,「兩耳不聞窗外事」,一門心思治學問。比如他所撰寫的《人間詞話》是詞美學領域的巨著,但這本書對民國前期的中國社會變革並無什麼意義,它只能標誌著王國維是一個「專業」學問家,它的重要意義只能待國家獨立自強之後才能顯示出來。

正是由於主動避開政治,一味鑽研學問的原因,王國維推崇拜倫的詩人氣質,推崇拜倫詩歌的主觀抒情方式。當然,拜倫丟下詩歌跑到希臘參加革命去了,王國維不能不對此作出評論,而王國維的評論同樣反映了自己刻意逃避政治的思想傾向。在《英國大詩人白衣龍小傳》中,王國維認為拜倫的傑出作品都是無意間寫成的,而拜倫實際上「素不喜詩歌」,特別是拜倫更看重自己「作詩以外之本領」。拜倫有什麼「作詩以外之本領」呢?王國維認為,拜倫的「悲憤之情」為「無智之情」,心態「類若孩童」,故而其因「鬱勃之氣」而隨意丟下筆,「以一身於世界戰」,為一個跟自己沒什麼關係的民族丟了性命。說到底,王國維認為拜倫為希臘獨立而犧牲是詩人思想幼稚所致,從這個意義上看,拜倫又不算「專業」詩人了。

王國維一方面肯定拜倫是一個主觀抒情詩人,一方面否定了拜倫的革命行為,割裂了詩歌和詩人思想之間的密切聯繫,他看到了拜倫詩歌藝術的果,卻沒有看到拜倫詩歌藝術的因。其實,正是出於對人類自由的呼喚,出於為人類自由而鬥爭的願望,拜倫的詩歌才呈現出主觀抒情的傾向。王國維後來做了遜帝溥儀的老師,專心教溥儀以純粹的文藝,1924年竟因溥儀被馮玉祥逐出紫禁城而投金水河自殺,自殺未遂後,王國維於1927年6月國共決裂之際投清華園昆明湖再次自殺。可以說,王國維的死早已從他對拜倫的錯誤認識中顯露出來了,即逃避政治,脫離社會的學問家最終會迷失自己。

三、魯迅:孤獨鬥士拜倫

當梁啓超在《新小說》上初次介紹拜倫的時候,二十一歲的魯迅正在弘文學院預科學習日文,不久正式入仙臺醫專攻讀。1906年魯迅棄醫從文之後開始思考國民性問題,並注意到了梁啓超提到的拜倫,他於1907年寫了評論拜倫等人詩歌的《摩羅詩力說》一文,次年初春發表於中國留日學生創辦的反清刊物《河南》雜誌上。

1907年前後正是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派與以梁啓超為代表的改良派在思想戰線上鬥爭最為激烈的時期,同時也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派內部嚴重分裂的時期。

革命派和改良派圍繞中國是實行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還是實行君主立憲乃至「開明專制」制度進行爭論。革命派內部又出現了懷疑派:中國同盟會的機關報《民報》主編陶成章污衊孫中山「將各處同志籌捐之款撥為己有」致使《民報》辦刊經費不足(中國青年出版社2001年版《辛亥風雷》第199頁);曾任《民報》主編的章太炎竟「作《偽<民報>檢舉狀》痛斥孫文藉革命為新騙術」(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辛亥革命浙江史料選輯》第343頁);同盟會員劉師培創辦《天義》雜誌,「把無政府主義當作科學的真理,……甚至優於民族民主革命,認為資產階級共和國是以暴易暴」(《辛亥風雷》第96、97頁)。中國同盟會是由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等數個革命團體合併而成,陶成章後來離開同盟會,重組光復會;章太炎後來短暫脫離革命派,組織了不談國事而專門研究古代文化的所謂「國故論衡」派。

魯迅以《摩羅詩力說》參加了這場鬥爭,他堅定的站在民主革命派的主流立場上,無情抨擊洋務派、維新派、立憲派的改良主義思潮和無政府主義、論衡派的分裂主義行為,熱情呼喚像拜倫「摩羅」派那樣不屈不撓的為自由和民主而充滿激情的去戰鬥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勇士。

《摩羅詩力說》在讚揚拜倫詩歌作品「率真行誠」的抒情特色之際,熱情謳歌以拜倫等為代表的西方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的積極浪漫主義詩歌流派作品的思想性。魯迅在文中讚揚拜倫「國家之法度,社會之道德,視之蔑如」離經叛道的精神,讚揚拜倫「人既獨尊,自無退讓,自無調和,意力所如,非達不已」的毫不妥協、鬥爭到底的精神。魯迅用拜倫一樣的浪漫主義語言充滿激情的謳歌拜倫道:「其平生如狂濤如厲風,舉一切偽飾陋習悉於滌蕩,……精神鬱勃,莫可制抑,力戰而斃亦必自救其精神,不克厥敵,戰則不止。」

1907年前後的魯迅雖然肯定孫中山民主革命派的反清革命活動,但是由於辛亥革命尚未爆發,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派的軟弱性和脫離人民群眾的個人英雄主義特點尚未顯現出來,但是即便如此,魯迅還是在借拜倫以謳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摩羅詩力說》中發現了拜倫的致命弱點。魯迅在此文的第五章認識到拜倫是因為憑藉「一劍之力」難以抵擋英國資產階級上層的集體攻勢,才被迫以「若為自由故,不必戰於宗邦,則當為戰於他國」之故離開英國,投身希臘民族解放事業的。為此,魯迅對於拜倫「孤舟利劍,所向悉如其意」的所謂「快意」是唏噓的。大約二十年後,大革命失敗前後,魯迅於彷徨中發表了散文集《野草》,清醒的發現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者不能發動群眾而只能孤身奮鬥的缺陷,散文集的開篇《秋夜》中那兩棵互不牽扯的「棗樹」、那在「後窗玻璃」上亂撞甚至傻乎乎的撞進燈罩而死的「小飛蟲」等都是這樣的革命者的象徵。不用說,魯迅對於資產階級革命派弱點的認識早在《摩羅詩力說》中就已經從拜倫身上萌芽了。

二十世紀初的西學東漸潮流尚未蔚為大觀,梁啓超1902年在《新小說》上介紹了拜倫之後沒幾年就得到了王國維、魯迅的響應。梁啓超、王國維、魯迅對拜倫的認識側重點不同,結論當然也不同,這是由這三位大師所處的生活環境和他們的人生觀、社會觀的不同所決定的,即:梁啓超看到的拜倫是一個俠客文豪,王國維看到的拜倫是一個主觀詩人,魯迅看到的拜倫是一個孤獨鬥士。

固然梁啓超、王國維和魯迅對拜倫的認識並不相同,但是他們的著述起到了拋磚引玉的作用,1924年拜倫逝世一百周年之際,中國學界出現了「拜倫熱」。據有關資料,當年《小說月報》、《晨報》等雜誌發表了拜倫譯詩近30首(包括長詩《曼弗雷特》),評論文章大約25篇,作者中包括沈雁冰、王統照、徐志摩、歐陽蘭等名家,這些作品總體上肯定了拜倫的鬥爭精神及其詩歌的積極浪漫主義特色。「拜倫熱」的出現反映了拜倫及其浪漫主義作品在十九世紀二十年代國共合作的大革命期間中國文學界、思想界的影響進一步擴大的現實,它不僅符合時代需要,也是中國學界對拜倫的認識漸趨深入、完整和科學的標誌。

【作者簡介】董元奔,1971年生於江蘇宿遷,傳統文化學者,世紀初曾在教育主管機關從事文字工作,後辭職創辦江蘇省某著名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培訓學校,十餘年間一直身居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第一線,個人事跡多年被載入《江蘇教育年鑑》。2016年開始結廬鬧市做自由寫作者。學業主攻唐宋文學,兼涉中外文史哲諸領域。世紀初曾有論文獲人民日報專題徵文一等獎;2019年以來先後有約六十篇長文獲得今日頭條「青雲計劃」獎,獲頭條「深度長文精選頻道創作者」、「青雲實力派創作者」等稱號,並成為頭條特邀評審團成員。

相關焦點

  • 臧否古人的王國維,一首詞看出他的水平;梁啓超:他是世界之學者
    王國維有一首《蝶戀花》,是他在外求學歸來後寫給妻子莫氏的。「閱盡天涯離別苦,不道歸來,零落花如許。花底相看無一語,綠窗春與天俱暮。待把相思燈下訴,一縷新歡,舊恨千千縷。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這首最為人耳熟能詳的詞,是王國維的代表作品之一。在這首詞中,王國維分別使用了比興法、蒙太奇法和離合法,堪稱老王的炫技之作,但卻飽含真情,毫不違和。
  • 魯迅辭去諾貝爾文學獎時,為什麼說「梁啓超不配」?
    魯迅雖然沒有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但仍然是當代世界上最有影響的作家之一。不過,他在回復臺靜農時,為什麼要將梁啓超扯在一起,說「梁啓超自然不配」呢?當時有人積極為梁啓超活動,半農以為不妥,他覺得魯迅才是理想的候選人。」原來,當時有人希望斯文·赫定將梁啓超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因此魯迅會說「梁啓超自然不配」這幾個字。梁啓超生於1873年,魯迅生於1881年,梁啓超只比魯迅大8歲。梁啓超病逝於1929年,魯迅病逝於1936年,梁啓超只比魯迅早去世7年。
  • 董元奔‖現實必須打碎·未來是這樣的:拜倫與雪萊的浪漫主義
    文/董元奔【按】本文早前已公開發表,這裡由作者轉發。插圖系後加,取自百家號免費圖庫。,中國的文學大師們在讚嘆拜倫詩歌的感染力之際,不約而同的把拜倫看作是一個革命者:梁啓超說拜倫「實為一大豪俠」,王國維說拜倫是一個「以一身與世界戰」的人,魯迅則說拜倫是「立意在反抗,指歸在動作」的鬥士。
  • 董元奔楹聯網絡擂臺作品集錦(第七輯:330副)
    【董元奔對句】憑帆遠近海隨人。(023)【詩聯童出句】仗傘陰晴天奈我?【董元奔再對】憑風搖曳竹生姿。(061)【俠客行出上聯】翰墨文淵閣;【董元奔對下聯】書香國子監。(093)【愛小詩出句】燕入煙中掩;【董元奔又對】娃蹲瓦底挖。(註:燕子飛入煙霧中躲藏;娃娃蹲在瓦下面挖什麼東西。)
  • 石室琴覺雨,松庭鶴知春‖董元奔詩話:說魏野的詩75則
    文/董元奔(江蘇宿遷)【作者按】讀罷《全宋詩》之魏野卷,我撰得詩話75則。這些詩話早前已分批公開發表,現匯總發於此平臺。標題及插圖系後加,插圖取自百度免費圖庫。〖董元奔以絕句《懷故人》說〗鴻從塞外來,闊論不能猜。試問排頭者,誰居點將臺?〖董元奔以律詩《詠蘇武》又說〗河南大雁來,剪得白雲開。
  • 梁啓超、魯迅都推崇的科幻小說,究竟有什麼魔力?答案或許很簡單
    民國期間,梁啓超曾引入科幻小說來啟迪民智,魯迅則翻譯科幻大家凡爾納名篇,推薦給國人。美國科幻大師阿西莫夫曾說:「兒童應該儘早閱讀科幻作品,不能晚於11歲。」科幻小說的核心主題常常是:科學到底給人類帶來了什麼?人類要追求的是怎樣的未來?這種嚴肅的思想主題加上想像力,使得科幻小說真正成為一種可以「登堂入室」的文學形式,絕不同於追求冒險獵奇的低俗讀物。
  • 魯迅:從「弱國子民」到精神戰士
    [摘要]中國民族性或者說國民性有些什麼特點,它和其他民族的民族性或者說國民性比較起來又有什麼缺點,這些問題魯迅苦苦思考了一生。魯迅在這種革命的焦慮中,一邊去弘文學院學日語,為進入專門學校做準備,一邊還去中國留學生會館,跑書店,聽演講。他不僅經常讀《清議報》、《新民叢報》、《譯書彙編》,同時也是梁啓超創辦於1903年的中國最早的文學雜誌《新小說》的忠實讀者。周作人在日記中記錄,他經常收到魯迅從日本給他寄來的這些報刊。魯迅到日本這一年,梁啓超在其《新民叢報》上開始連載他的《新民說》。
  • 中國維和警察王雅良:我在南蘇丹維和的故事
    南蘇丹,一個飽受戰亂之苦的非洲國家,一個被聯合國評估為世界上最艱苦的維和任務區之一。 一批又一批頭頂天空藍、肩扛中國紅的中國維和警察,遠離家鄉,告別親人,毅然來到這裡執行維和任務。 一年又一年,變的是歲月,不變的是初心。
  • 董元奔‖從四種具體用法及與其他修辭格的對比中認識移就
    文/董元奔修辭就是把話或文章做的更美妙,語句更有表現力和感染力,其手法有很多種,其中移就是一種傳統手法,但是這種手法在日常寫作中並不常用,故而人們對它比較陌生。我們在日常寫作中為什麼不常用移就呢?(董元奔《只想凋零》)分析這個例子時,我們同樣要抓住「詞語」、「描寫」和「移」。「枯黃」這個形容詞本來是用來描寫秋天的落葉的,這裡移過來描寫人才會有的悲愴情感。《只想凋零》寫的是詩人回憶過去忽略了的人生體驗,但「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詩抒發的便是時過境遷之後的遺憾之情。
  • 同病相憐的梁啓超,在家書中給出了答案
    那麼,1927年發生了什麼事?時局有何重大變化?是什麼原因導致王國維選擇自殺? 要想真正了解一個時代和人們的感受,一種方法是親身經歷他所經歷過的事情;另一種方法是從和他有同樣背景、同樣經歷的人身上找到答案。梁啓超,和王國維生活在一個時期,同為愛國知識分子,他對王國維之死的分析,值得大家參考。
  • 梁啓超提出中國歷史上有兩個半聖人,有什麼依據?
    現代著名詩人臧克家在大文豪魯迅逝世13周年時,飽含深情,寫了一首《有的人》,裡邊有這樣的詩句: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聖人其實也是如此,其精神和靈魂永垂不朽,永遠活在普通大眾心中。
  • 梁啓超怎樣做父親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本書的緣起,首先得從「梁啓超修身系列」叢書說起。《我們今天怎樣做父親》是這個系列叢書的第五本,最早的三本分別是《德育鑑》《節本明儒學案》《曾文正公嘉言鈔》,是梁啓超編纂評點的,自成系統,《德育鑑》是一個總綱,從修身工夫的角度,分門別類梳理了上自四書五經下至曾國藩的儒家修身方法;《節本明儒學案》《曾文正公嘉言鈔》則分別對應明清儒修身日用工夫。
  • 高有鵬 | 魯迅的神話學觀
    如王國維和梁啓超等學者,魯迅就是這些學者中的一員,他和他們一樣,把神話作為新概念運用於學術事業,探討民族的起源與發展以及神話與歷史、宗教信仰等問題,作為啟迪民智的新聲。系統介紹西方神話學的是1907年周作人對英國學者安德魯·蘭的譯介,魯迅的《破惡聲論》發表於1908年的《河南》月刊(第8號),尤其是在這篇文章中顯示出的學術熱情和學術品格,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
  • 把聯合國維和部隊放到二戰違和是什麼水平能維和多久?詳見描述?
    聯合國維和部隊是聯合國維和行動的一種形式,作用是阻止局部衝突擴大化,或防止衝突再起,並幫助在戰爭中受害的平民百姓,為最終政治解決衝突創造條件後就應離開發生衝突的地區。聯合國維和部隊特徵是非強制性、鮮明中立性和非武裝性。如果你要在二戰時期搞這支部隊,首先要面對的問題是momey哪裡來?
  • 魯迅為何要拒絕諾獎提名?魯迅的意思是:這樣會使中國人驕傲起來
    說到了這裡,肯定有人會問,為什麼魯迅沒有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按照標準的話,魯迅獲獎綽綽有餘的,其實並不然,並不是魯迅沒有獲獎,而是魯迅不願意獲獎。曾經瑞典漢學家斯文·赫定致信,請求推薦一名中國的文學家為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名單中,所以當時的領導新文化運動的劉半農代為舉薦。經過一番言論之後,最終確定提名魯迅,之後就寫信給魯迅徵求魯迅的意見。
  • 魯迅的一句話道出了真相
    後來,康有為和梁啓超在見到皇帝後,講述變法圖強之好處,終於光緒皇帝同意了他們的意見,實施了變法,而這便是後來著名的"戊戌變法"。不幸的是,由於頑固派的勢力太過強大,變法僅僅持續了百天,就被慈禧太后扼殺。 事情敗露後,變法支持者被趕盡殺絕,康有為和梁啓超逃亡日本活了下來,但是有六個人卻被殺害,這就是著名的"戊戌六君子"。
  • 陳寅恪:與魯迅同窗兩年,為何對魯迅隻字不提?晚年他說出了真相
    從左到右:陳寅恪、王國維、趙元任、梁啓超 陳寅恪埋首書齋多年,自甘寂寞,但學問功底卻為民國學術界推重。 梁啓超曾稱「我梁某著作等身,不及陳寅恪寥寥數百字」,北大校長傅斯年稱他「近三百年來一人而已」,吳宓稱「合中西新舊各種學問而統論之,吾必以寅恪為全中國最博學之人。」
  • 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最強老爸」梁啓超的家教之道
    要說中國最成功的父親,梁啓超當之無愧是其一。在「喪偶式育兒」越來越普遍、媽媽們為教育焦慮不已的今天,很多人可能會問,梁啓超的教育秘訣是什麼?擇校、請老師單獨補課,乍一看,現在父母為了提升子女成績所採取的辦法,梁啓超曾經也做過。但如果認為這樣就能培養出滿門才俊,顯然就大錯特錯了。
  • 中國軍隊維和犧牲官兵名單公布 16名維和戰士犧牲原因是什麼?
    致敬維和英雄!請記住這16名中國軍人的名字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也是中國軍隊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30周年。基於這樣的背景,9月18日,國新辦發表了《中國軍隊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30年》白皮書。
  • 這位大師被譽「三百年來僅一人」,名字經常讀錯,梁啓超自嘆不如
    大家都知道,魯迅先生罵過無數人,有時候罵人絲毫不留情面。可魯迅也有自己無比敬佩的人,在民國大師中,陳寅恪是魯迅很尊敬的一個人。梁啓超也非常尊敬陳寅恪,他曾說:「我梁啓超雖然是著作等身,但是我的著作加到一起,也沒有陳先生三百字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