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為何要拒絕諾獎提名?魯迅的意思是:這樣會使中國人驕傲起來

2020-12-22 史說的一話

魯迅為何要拒絕諾獎提名?魯迅的意思是:這樣會使中國人驕傲起來

諾貝爾文學獎作為世界上等級最高含金量最大的一個文學獎項,得次獎者也定能流傳百世,留名史書。可惜的是我國自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到現在還沒有第二人能夠在獲此殊榮。

說到了這裡,肯定有人會問,為什麼魯迅沒有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按照標準的話,魯迅獲獎綽綽有餘的,其實並不然,並不是魯迅沒有獲獎,而是魯迅不願意獲獎。曾經瑞典漢學家斯文·赫定致信,請求推薦一名中國的文學家為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名單中,所以當時的領導新文化運動的劉半農代為舉薦。經過一番言論之後,最終確定提名魯迅,之後就寫信給魯迅徵求魯迅的意見。

可魯迅的回信是直接拒絕了諾獎的提名,當然這也很魯迅,按照魯迅的行事作風,此件事魯迅覺得自己不配,為何不配?魯迅的原話是:梁啓超不配,我也不配,要拿這錢,還欠努力,而世界上比我好的作家何限?他們都得不到,何況我?我覺得中國實在還沒有可得諾貝爾賞金的人,瑞典最好還是不要理我們,誰也不給,倘因為黃色臉皮人,格外有待從寬,反足以長中國人的虛榮心,以為真可與別國大作家比肩,結果將很壞。

為此,我們大致的了解到了魯迅先生拒絕諾獎的提名,魯迅是覺得自己如果獲獎了,那麼肯定有許多人為因為這件事而驕傲起來,到時候人人都覺得中國的作家都處於世界前段,可以和別的大國比肩,這就是魯迅所擔心的事,自然不願以諾獎之名而禍害了中國的文壇之風。

對於魯迅拒絕諾獎的提名,當時的媒體沒有做相關任何的報導,對於這件事魯迅也是極其不希望看到的中國人因為自己獲獎感到驕傲,之後變不思進取。而於此事還有胡適,因為魯迅拒絕了諾獎,所以斯文·赫定又把目光聚焦到胡適身上,詢問了胡適,胡適的態度和魯迅一樣,都不願接受諾獎的提名。

當然魯迅拒絕諾獎還有一個潛在的原因,那就是魯迅當時的身體狀態已經開始下滑,魯迅擔心自己恐怕以後也不能繼續寫下去,而如果獲了獲獎,之後又不能寫下去,這無疑對所有人都是不負責也是不公平的。

其實魯迅獲不獲諾獎都已經不重要了,畢竟中國近代史文壇之上,魯迅偉岸的身影已經佇立在那裡了,不需要用獲獎去粉飾,因為他的成就已經超過了諾獎。

相關焦點

  • 1927年,魯迅拒絕諾貝爾文學獎提名始末
    ——魯迅致臺靜農魯迅拒絕諾貝爾獎提名始末1927年9月17日,魯迅收到學生臺靜農的信件,信裡面提到瑞典人斯文·赫定(Sven Hedin)在上海的時候聽說魯迅的名字,想請劉半農幫助,提名魯迅作為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魯迅當即回復了上述這封信,態度絲毫不曖昧,表達得非常截然。
  • 魯迅拒絕諾貝爾獎提名,說了一番話讓人萬分佩服
    魯迅先生是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主席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其間,瑞典探測家斯文海定曾與他商議,擬提名魯迅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於是劉半農託給魯迅交往密切的臺靜農寫信,徵詢魯迅本人意願。臺靜農的信是那年9月17日寫的,魯迅9月25日收到後當晚即予回復。魯迅首先請臺靜農轉告劉半農:「我感謝他的好意,為我,為中國。但我很抱歉,我不願意如此。」接著,魯迅表明了原因:「諾貝爾賞金,梁啓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這錢,還欠努力。
  • 首位被諾獎提名的中國人,曾成功遏制一場世界性的滅亡災難
    首位被諾獎提名的中國人,曾成功遏制一場世界性的滅亡災難國人歷來有對諾貝爾獎的情結。魯迅當年曾拒絕了諾獎的提名,認為中國人得了這個獎會驕傲,這成了國人的一個遺憾,直到多年後,莫言、屠呦呦相繼獲得諾貝爾獎,才讓這個遺憾圓滿。
  • 魯迅為什麼會拒絕諾貝爾文學獎?諾貝爾賞金如果發錯了,怎麼辦?
    魯迅先生曾經與諾貝爾文學獎擦肩而過,他之所以沒有被提名,是因為他拒絕了提名,這一段塵封的歷史,是在20世紀的80年代被發現的,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的高本漢,曾經通過瑞典地理學家斯文·赫定,詢問魯迅先生是否願意接受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中間的接洽人,就是劉半農與臺靜農。1927年,臺靜農致信魯迅,魯迅的回信是:「請你轉致半農先生,我感謝他的好意,為我,為中國。
  • 泰戈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高調訪華,為何魯迅卻拂袖而去
    在這些人群中,魯迅先生也參加過泰戈爾的宴會。可宴會還沒結束,魯迅就拂袖而去。至於魯迅為何要拂袖而去呢?有這麼幾種說法。一、魯迅嫉妒泰戈爾自古中國都有文人相輕的壞習慣。基於此,有人就認為魯迅這是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對於這一觀點,本人不敢苟同。這是對魯迅先生的褻瀆,把魯迅當作了追逐名利之人。
  • 為什麼同樣是罵中國人,魯迅就能夠被社會大眾接受
    魯迅的形象最讓我們印象深刻的就是他喜歡罵人,他寫文章不僅罵當時社會上一些有地位的人,還諷刺當時一些社會陋習,甚至直接點名當時中國人一些劣根性,雖然話不好聽,但也能讓大眾所接受。因為魯迅是站在老百姓這邊的,他的吶喊就是為了喊醒當時的百姓,為他們的現狀感到悲哀。就如同他的作品的許多時刻,是在那種特定的歷史場景中解讀出來才能深刻揭露當時國民的劣根性。
  • 陳寅恪與魯迅私交甚好,為何卻從不公開提魯迅?陳晚年道出真相
    民國時期是百家爭鳴的文學盛世,誕生了許多像魯迅、錢鍾書、冰心這樣家喻戶曉的大作家,由於大家都是文壇上的泰鬥,因此經常會互相"詰難",就好像冰心和林徽因經常就互相看不起對方。但是,有兩個人就很奇怪,明明是同學而且經常來往,私交甚好,可是卻有一方怎麼都沒有提起過另一方,而另一方反而經常提起對方,他們就是魯迅先生與陳寅恪先生。
  • 朱德發五四青年學術獎|國家瑋:魯迅也是一個有著小確幸的人
    著作《啟蒙與自贖——魯迅〈吶喊〉〈彷徨〉的思想與藝術》獲首屆朱德發五四青年學術獎著作獎。促成新的學術共同體新時報:您被通知提名和獲獎時是什麼情景?獲得首屆朱德發五四青年學術獎,對您個人的學術研究有什麼意義?
  • 「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真是魯迅所言?專家坦言:魯迅說得對
    縱觀魯迅的一生,他不僅在文學上頗有造詣,還是著名的民主戰士,他對中國的影響非常大。魯迅先生以棄醫從文的方式,點醒了很多正在沉睡的中國人,讓更多中華兒女站起來,緊緊團結在一起。與此同時,魯迅先生還曾經說出過很多犀利的言語,有一些語言甚至令我們感到不解,例如魯迅先生所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這是真是假?隨後專家坦言,魯迅先生說的對。
  • 魯迅《狂人日記》中的「吃人」是什麼意思?
    魯迅《狂人日記》中的「吃人」是什麼意思?魯迅是周樹人的筆名,是民國時期的大文豪。被認為是當時乃至思想最深厚的作家。其作品多次入選中小學課本,我們幾乎每個人都知道一些關於他的事跡,從而對他有很深厚的崇拜之情。《狂人日記》是魯迅所作的第一部白話文小說。
  • 魯迅為何要「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中國人」?這恰恰是他的偉大之處
    引言:在《記念劉和珍君》的第四及第七小節中,魯迅曾兩次寫下這樣一句話:我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中國人的。《記念劉和珍君》多年來一直入選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教材中,這句刻薄、陰狠的話明顯不太符合魯迅的「民族魂」形象,因此老師在講解這句話時往往會縮小「惡意」的所指範圍。
  • 魯迅辭去諾貝爾文學獎時,為什麼說「梁啓超不配」?
    當時,斯文·赫定是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人之一,有資格向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提名候選人。斯文·赫定了解到魯迅在中國文壇的地位,又很喜歡他的作品,便與劉半農商量,希望提名魯迅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劉半農很高興,便給臺靜農寫信,請他代為諮詢魯迅的意見。9月17日,魯迅收到信件。9月25日,魯迅回信了。
  • 莫言獲諾獎,教授:你的成就與魯迅相比怎麼樣,他的回答讓人佩服
    情商不高的人遇到了,刁鑽的問題往往會令自己和對方陷入尷尬之中,然而,還有一種人,他們有著靈魂靈活的頭腦和能言會道的嘴皮,就可以巧妙的運用另一種思維,對刁鑽問題進行回答。這樣不僅使問題得到了解決,同時還展現了自己的能力。今天這個小故事就來分享獎獲得者莫言對於這種問題是如何回答的,而他的回答又為什麼會讓我們感到佩服?
  • 魯迅的文章為何被陸續移出教科書?還被批「不是文學家」?
    也就心安理得,天趣盎然了起來。」 ——魯迅《且介亭雜文》 但凡是提及魯迅這個人,相信大多數人腦海中都會浮現「文學巨匠」「近代大文豪」等之類的詞語。事實上,也正是如此,自從魯迅棄醫從文之後,便以自己的筆桿子點醒了無數有志之士,通過自己的方式來挽救風雨飄搖之中的社會。
  • 信中一個親切的稱呼,她開始喜歡魯迅,魯迅:其實我沒有任何意思
    但是許廣平卻有些遺憾,直到魯迅死的那一天,她也沒能成為魯迅的正妻,以至於她要把自己的兒子周海嬰過繼給魯迅的原配妻子朱安,並且在日後處理魯迅的遺物時,也要經得魯迅的正妻朱安同意。好了,現在來說一下兩人是如何相識到相愛的吧,其實也是頗有意思。
  • 那些魯迅的「段子名言」,「我說過這樣的話」,真的是魯迅說的
    如果你聽過一句話覺得非常有道理,可是又想不起來是誰說的,那麼就是我說的。--魯迅。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的近代大文豪魯迅先生成了「名句生成機」了,各種有趣的名言是層出不窮,讓人忍不住讚嘆「迅哥牛」!
  • 魯迅要把漢字書法拉丁化,你答應嗎?
    拉丁化以後又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呢?在民國時期,大文豪大思想家魯迅就主張漢字拉丁化。他當時提出的理由基本上有兩點。第一點,漢字太複雜,識讀起來有點困難。當時的中國文化教育程度確實比較低,漢字的識讀,只能少數人有錢人或者上層社會的人能夠掌握,而對於普通的勞苦大眾來講,識讀漢字就沒有那麼多的機會或者沒有那麼高的水平了。應該說,魯迅這樣想目的也是為普通的勞動人民著想。
  • 魯迅是現代文學巨匠,莫言是當代創作大師,如果二人同框會怎樣
    魯迅作為新文化的標誌性人物,被關切,被抹黑,被抨擊也是常事,細論起來,魯迅還真像自己描述的那樣,一副落水狗的形象。這不能怪他,他也是無辜的。作品而言魯迅是意會為主,他的文章你要會去意會,而且也必須這樣才知道個中的味道。而莫言是表述為主,他會給你一些場景,叫你在這裡觀賞人物的表演。
  • 魯迅筆名含義:他有180多個筆名,為何只有「魯迅」二字能不朽?
    (魯迅)周先生的筆名雖多,但後世最熟知的還是「魯迅」,甚至比他的真名「周樹人」還廣為人知。那麼,這個「魯迅」筆名到底怎麼來的?有什麼特殊含義?何以在他的180多個筆名中脫穎而出?要弄清這個問題,我們還要從頭講起。
  • 魯迅對藤野先生永生難忘,藤野:魯迅是誰?哦,那個中等生
    這幾句看似美文的背後,其實是一種對社會的批判,世人對魯迅的評價也多以「深思熟慮」而著稱。誠然,魯迅的文章無法深入解讀,一旦深入探究,必然會發現當時社會的無底黑暗。但是,在眾多批評魯迅的文學作品中,卻出現了一篇以描寫人物為主,風格溫情,充滿思念的文章——《藤野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