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狂人日記》中的「吃人」是什麼意思?
魯迅是周樹人的筆名,是民國時期的大文豪。被認為是當時乃至思想最深厚的作家。其作品多次入選中小學課本,我們幾乎每個人都知道一些關於他的事跡,從而對他有很深厚的崇拜之情。《狂人日記》是魯迅所作的第一部白話文小說。描述了一個「狂人」以受害者的身份的發狂過程與自述描寫。很多人都表示,不太清楚《狂人日記》中的吃人是什麼意思,那麼,下面就由小編來揭露一下,魯迅《狂人日記》中的「吃人」是什麼意思。
知人論世,要想了解作品的好壞,還得從魯迅本人來看。魯迅本是出身於沒落的貴族後代,對於世間的人情冷暖有很大的感受。後來,她的母親又自作主張的為她相了門親事。可是魯迅並不喜歡這個對象,於是魯迅對於封建的行為是持激烈反抗態度的。而在《故鄉》裡,魯迅把祥林嫂的悲慘遭遇寫進了作品。祥林嫂被封建禮教的思想所灌溉,正是因為他被這種思想所影響,最終才真正的走向不幸。魯迅本來並不是作家,他「棄醫從文」的故事已廣為人知。而之所以棄武從文,是因為看到了思想對中國人的禍害。於是決定從思想角度來拯救中國人。
《狂人日記》的全程寫的都是「狂人」的「胡言亂語」。這個類似於精神分裂症的「狂人」,看到任何的事情,都感覺他們在「吃人」。有親人「吃人」,也有兄弟「吃人」。打開課本看一眼歷史,整個書本上,記錄的都是有關「吃人」的事情。那麼,這個「吃人」真的是指現實中的吃人嗎?這種看法有點極端,但是,在真實的歷史上,古時,饑荒的時候,卻還真的有互相交換兒子用來吃的。所以,吃人這種事情,倒是真的存在。不過,魯迅在這裡想要表達的「吃人」,更多的是指封建禮教的「吃人」。吃掉的,並不是真實的血肉,而是民眾的思想。
父母也好,兄弟也好,只要是有點關係的熟人,總是在用各種方式影響著我們的生活。他們總是用自己的思想來決定我們的事情,魯迅的這一觀點,與他母親對他婚姻的幹預,有一定的關係。在民國時期,那個思想綻放的時代。這種三綱五常似的事情,為文學分子所不齒。但是,在古代,父母之言就是天,人們都要聽從父母的安排,自己就算有一些別的正確的想法,也只能按照父母的想法走。《狂人日記》裡希望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獨立的思想,要有判斷事情對錯的能力。可是,當一個人真正有獨立的思想後,卻仍然活在周邊的傳統裡,而這些傳統與環境扼殺正確的思想。「狂人」是魯迅自己內心的寫照,因為魯迅醒悟的太早了,而周邊的人對他卻不理解。所以,他所看到的,也就是「吃人」而已。而《狂人日記》裡最精彩的一段,是寫「狂人」看到書本上寫的也都是「吃人」。如果說,是周邊的人「吃人」,那還比較好理解。但是,書本記載的「吃人」,是怎麼回事呢?原來,我們所看到的書本也是古代人所編著的書,他人的思想,總是在不斷地改變我們的思想。而封建傳統三綱五常這些思想,在魯迅看來,都是吃人的,有害的。
魯迅提倡思想獨立於個性獨立。當真正這樣的人,出現在周圍都是封建思想的人的境遇時,就會迷茫,就會彷徨。但是,魯迅還是「橫眉冷對千夫指」,勇敢的孤單的戰鬥,這就是我們崇拜魯迅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