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狂人日記》中的「吃人」是什麼意思?

2021-01-09 疑雲歷史

魯迅《狂人日記》中的「吃人」是什麼意思?

魯迅是周樹人的筆名,是民國時期的大文豪。被認為是當時乃至思想最深厚的作家。其作品多次入選中小學課本,我們幾乎每個人都知道一些關於他的事跡,從而對他有很深厚的崇拜之情。《狂人日記》是魯迅所作的第一部白話文小說。描述了一個「狂人」以受害者的身份的發狂過程與自述描寫。很多人都表示,不太清楚《狂人日記》中的吃人是什麼意思,那麼,下面就由小編來揭露一下,魯迅《狂人日記》中的「吃人」是什麼意思。

知人論世,要想了解作品的好壞,還得從魯迅本人來看。魯迅本是出身於沒落的貴族後代,對於世間的人情冷暖有很大的感受。後來,她的母親又自作主張的為她相了門親事。可是魯迅並不喜歡這個對象,於是魯迅對於封建的行為是持激烈反抗態度的。而在《故鄉》裡,魯迅把祥林嫂的悲慘遭遇寫進了作品。祥林嫂被封建禮教的思想所灌溉,正是因為他被這種思想所影響,最終才真正的走向不幸。魯迅本來並不是作家,他「棄醫從文」的故事已廣為人知。而之所以棄武從文,是因為看到了思想對中國人的禍害。於是決定從思想角度來拯救中國人。

《狂人日記》的全程寫的都是「狂人」的「胡言亂語」。這個類似於精神分裂症的「狂人」,看到任何的事情,都感覺他們在「吃人」。有親人「吃人」,也有兄弟「吃人」。打開課本看一眼歷史,整個書本上,記錄的都是有關「吃人」的事情。那麼,這個「吃人」真的是指現實中的吃人嗎?這種看法有點極端,但是,在真實的歷史上,古時,饑荒的時候,卻還真的有互相交換兒子用來吃的。所以,吃人這種事情,倒是真的存在。不過,魯迅在這裡想要表達的「吃人」,更多的是指封建禮教的「吃人」。吃掉的,並不是真實的血肉,而是民眾的思想。

父母也好,兄弟也好,只要是有點關係的熟人,總是在用各種方式影響著我們的生活。他們總是用自己的思想來決定我們的事情,魯迅的這一觀點,與他母親對他婚姻的幹預,有一定的關係。在民國時期,那個思想綻放的時代。這種三綱五常似的事情,為文學分子所不齒。但是,在古代,父母之言就是天,人們都要聽從父母的安排,自己就算有一些別的正確的想法,也只能按照父母的想法走。《狂人日記》裡希望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獨立的思想,要有判斷事情對錯的能力。可是,當一個人真正有獨立的思想後,卻仍然活在周邊的傳統裡,而這些傳統與環境扼殺正確的思想。「狂人」是魯迅自己內心的寫照,因為魯迅醒悟的太早了,而周邊的人對他卻不理解。所以,他所看到的,也就是「吃人」而已。而《狂人日記》裡最精彩的一段,是寫「狂人」看到書本上寫的也都是「吃人」。如果說,是周邊的人「吃人」,那還比較好理解。但是,書本記載的「吃人」,是怎麼回事呢?原來,我們所看到的書本也是古代人所編著的書,他人的思想,總是在不斷地改變我們的思想。而封建傳統三綱五常這些思想,在魯迅看來,都是吃人的,有害的。

魯迅提倡思想獨立於個性獨立。當真正這樣的人,出現在周圍都是封建思想的人的境遇時,就會迷茫,就會彷徨。但是,魯迅還是「橫眉冷對千夫指」,勇敢的孤單的戰鬥,這就是我們崇拜魯迅的原因。

相關焦點

  • 六年級學生的疑惑:《狂人日記》中的「吃人」,到底是什麼意思?
    晚上,已成為六年級學生的女兒早早做完了作業,作業做完之餘她拿出《狂人日記》來看。這本書她看了一段時間,晚上她向我提出疑惑:「魯迅為何不在他的書中好好說話,盡說一些我看不太懂的話?《狂人日記》中的『吃人』、『 救救孩子』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 經典重讀:《狂人日記》魯迅:從來如此,便對嗎?
    小說中的救救孩子,絕不僅僅指保護孩子,讓孩子們免於被吃掉的命運;魯迅更深刻的意願,是要反省「吃人」的罪惡,是希望新世紀的孩子不要重蹈歷史的覆轍,不要也走上吃人的道路。這個「吃人」到底是指什麼?小說中的「狂人」又是指什麼?這就必須說到魯迅在「五四」前夜的思想隱喻。
  • 狂人or常人?—《狂人日記》魯迅
    因為被選入中學語文教材,我們對《狂人日記》還算熟悉,可對它的認識可能就停留在「中國第一本白話文小說」。以及揭示了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表現了作者對封建文化的反抗……在今天,封建社會已經遠離我們了,可為什麼這篇《狂人日記》仍舊影響著一代代人?
  • 為什麼說《狂人日記》是魯迅最好的作品之一
    《狂人日記》是魯迅創作的第一個短篇白話日記體小說,也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寫於1918年4月。魯迅先生在創作《狂人日記》這部小說時,正是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後,魯迅深受鼓舞,與李大釗、陳獨秀、胡適等當時許多先進知識分子一起,寫文章,辦雜誌,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新文化運動。而當時新文化的主流思想正是:反帝反封建和積極提倡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魯迅先生作為當時時代的先驅,義不容辭地借主角之口控訴舊社會這樣一個吃人的社會。
  • 102年前的今天,魯迅的《狂人日記》發表,從此揭開創作的總序言
    魯迅很多小說都能帶給人猛然驚醒的強大知覺,而這本《狂人日記》更像是打頭陣的「精兵強將」,談魯迅就少不了說「狂人」。諾獎作家莫言是當代國內作品產量最高的人之一,但面對魯迅的短篇小說《狂人日記》時曾說過,他願意用自己所有長篇作品換魯迅一個短篇-《狂人日記》,如果能寫出《阿Q正傳》那樣在中國文學史地位的小說,寧願所有的作品都不要了。
  • 魯迅筆下「狂人」形象之我見
    我認為,作者借「狂人」的軀殼表達自己對社會沉痛而深刻的認識。由狂人的心理、言談、行為構成的一系列情節,無處不在表現「狂人」同吃人的封建制度的尖銳衝突;全部情節確實是「狂人」這一獨特性格的歷史,它完全符合人物的發展邏輯。人物在作品中的言行舉動是「狂」,而那瘋言瘋語又蘊含了深刻的社會意義,同時使讀者感到確是狂人的言語,真實可信,這就是藝術。
  • 紀念《狂人日記》百年《魯迅影集》出版
    紀念《狂人日記》百年《魯迅影集》出版 魯迅生平全部影像首次完整結集呈現 2018年,是中國第一篇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在《新青年》雜誌上發表100年。這篇開啟中國文學現代新篇章,向中國人心靈撒上一束啟蒙之光的作品,依然有著強大的生命力。近些年來,中小學課本裡的魯迅作品,稍有動作,社會反響就很強烈。這也跟魯迅在讀者中的名望非常高密不可分。提起魯迅的形象,許多人腦海中首先都會浮現他不苟言笑、眼神堅毅、橫眉冷對的表情。其實,完整的魯迅,並非只有這一個面向。
  • 《狂人日記》:從來如此,便對麼?看「狂人」對歷史的顛覆性解釋
    《狂人日記》是魯迅發表在《新青年》上的第一篇白話文小說,也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首篇白話小說。它的誕生在文學領域極富歷史意義。單就這一點,魯迅足以稱得上一個時代的「狂人」。這篇小說借鑑了俄國文學巨匠果戈理的同名小說,在形式上保持了一致性,即日記體。但在主題、內容、思想和風格上迥不相同。
  • 魯迅是怎麼寫出《狂人日記》的?
    魯迅是怎麼寫出《狂人日記》的? 華西都市報2019-06-02 02:09:54.0寬窄巷   提到「文學史」,很多人想到的是時間點、事件、經典作品等適合備考的內容。這或許是不錯,但這樣的文學史,跟同樣羅列知識點的森林史、煤礦史又有多大區別呢?文學的歷史,是不是應該要有一些文學的魅力、光彩、趣味?
  • 廢名稱比魯迅更了解"狂人日記" 眾學生目瞪口呆
    廢名第一次登上講臺,講的是魯迅的《狂人日記》。他摘掉帽子,用深陷的眼睛掃了掃課堂裡的年輕學生,然後出聲。聲音不高,卻振聾發聵:「敝人對《狂人日記》的理解,比魯迅先生自己了解得更深刻。」學生個個目瞪口呆,然後是人聲鼎沸。待課堂安靜下來,他講得頭頭是道。
  • ——我觀《狂人日記》
    從來如此(吃人),便對麼?不對!《狂人日記》以一個狂人的主觀視角,描寫了先知先覺先行者與「吃人」環境格格不入,提出坦率質疑但最終失敗被同化的故事。全文妙在「一體三位」——同一文字,可從三個不同視角進行理解,且三種理解均可成立,真實、荒誕而深刻,刺痛人心、發人深省:首先是狂人視角,即「迫害狂(被迫害妄想症)」患者的視角,就是呈現的日記文本——記敘事情並帶有明顯的狂人主觀情緒。當你帶入狂人視角,會覺得:如果我是狂人,會這麼理解與評價發生的事。可見其「荒誕」。
  • 《狂人日記》:這個社會是容不得「吃人」的人!
    讀了那麼多作品,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狂人日記》,為此還模仿著風格寫了續寫,向魯迅先生致敬!  1  十四  今天晚上,全沒月光,有些陰冷。  「你們要曉得將來是容不得吃人的人」八九十年前說得這句話,我也還記得,直到如今,一想起我已是有著五千多年吃人的履歷,便從頭頂直冷到腳跟。
  • 狂人日記:當你發現整個世界都不對時,或許真的是這個世界有問題
    這是《狂人日記》正文的開篇,寫得非常精彩,寥寥數筆就展現了魯迅傑出的小說創作天賦。在這裡魯迅首先描繪了「很好的月光」,注意月亮這個意象在文中是有多次出現的,而且每次出現都跟狂人的心理狀態形成對應。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在這裡是跟狂人見了三十年不見的人精神分外爽快相對應的。並且見了這個三十多年未見的人,狂人覺得自己之前全是發昏。
  • 《魯迅全集》| 狂人日記
    狂人日記 某君昆仲。今隱其名,皆餘昔日在中學校時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漸闕。因大笑,出示日記二冊,謂可見當日病狀,不妨獻諸舊友。持歸閱一過,知所患蓋「迫害狂」之類。語頗錯雜無倫次,又多荒唐之言;亦不著月日,惟墨色字體不一,知非一時所書。間亦有略具聯絡者,今撮錄一篇,以供醫家研究,記中語誤,一字不易;惟人名雖皆村人,不為世間所知,無關大體,然亦悉易去。至於書名,則本人愈後所題,不復改也。七年四月二日識。
  • 魯迅在吃一方面到底有多講究?
    除此之外,他又十分地熱衷於寫作,創作了《狂人日記》、《風波》、《吶喊》等幾部早年作品,在文學界引起了新文化的巨瀾,為其帶來了豐厚的稿費。所以,魯迅其實是很富有的。那麼,有錢的魯迅除了買書看書外,平時還喜歡用錢幹嘛呢?沒錯,就是吃!!!而且還吃的特別豐盛,特別講究!!!話不多說,先放幾份魯迅的菜譜日記!!看看他到底吃了什麼。
  • 魯迅筆名含義:他有180多個筆名,為何只有「魯迅」二字能不朽?
    (魯迅)周先生的筆名雖多,但後世最熟知的還是「魯迅」,甚至比他的真名「周樹人」還廣為人知。那麼,這個「魯迅」筆名到底怎麼來的?有什麼特殊含義?何以在他的180多個筆名中脫穎而出?要弄清這個問題,我們還要從頭講起。
  • 魯迅最諷刺的一段話,將人性的醜陋展露無疑,而現在人卻依然如此
    《狂人日記》是他的第一本白話小說,在現當代文學史上,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其中以第一人稱敘述的狂人的心理,寫出了狂人與這個庸俗世界的格格不入,其中對社會的批判更是堪稱經典。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來,滿本上都寫著兩個字「吃人"!
  • 魯迅口中的「千夫指」是什麼意思?許多人對此產生誤解
    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這首名為《自嘲》的七言律詩,出自魯迅先生之手。詩的頸聯廣為流傳,也最為人熟知,不得不說這也是全詩的點睛之筆和靈魂所在。
  • 魯迅的文章為什麼逐漸從課本中消失了?答案其實很簡單!
    第一,魯迅的文字晦澀難懂,他寫的文章比較深奧,小學生在課本裡面讀到的那些文章都沒有真正的了解到它的意思。第二,魯迅的文章反映的是他那個時代的風貌和精神,與現今社會格格不入。人生就像奧林匹亞運動會長跑一樣,你跑就跑自己的,不要沒事回頭看別人,更不要聽觀眾裡有人喊什麼無聊的話就停下來。他們都是打醬油、炸秧子起鬨的,他們從來都怕事不大,不論是看砍腦殼還是看浸豬籠,不論對錯,只會咋咋唬唬,生怕別人不知道他們認識兩字,用天津衛市民的話講:幹嘛嘛不行,吃嘛嘛都香。吃口米田共還吧噠吧噠嘴。
  • 魯迅曾批判國人有十大劣根性,現在回頭再看一遍,依舊說得很準確
    魯迅,原名周樹人,自他棄醫從文之後,筆名有很多,「魯迅」是1918年發行《狂人日記》所用的筆名,憑藉著此書,魯迅「一夜成名」,因此沿用魯迅。《狂人日記》中絲毫都不避諱「吃人」二字,封建禮教的「吃人」充斥著整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