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國堅持到戰國後期才滅亡,為何不是戰國七雄之一呢?

2020-12-22 情懷與歷史

戰國七雄,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值得注意的是,在戰國時期,還存在不少其他諸侯國。比如還有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魯國等大國。小國尚有鄭國、衛國、滕國、鄒國、費國等。

其中,就本文所要說的魯國,就是一個不可小覷的諸侯國。魯桓公、魯莊公、魯僖公時期是魯國最為強盛的時期,一度與齊國爭奪周朝東方的霸主,魯僖公更曾領導諸侯抗衡過楚成王與晉文公。直至戰國初期,仍有數個諸侯國向魯國進貢。那麼,問題來了,戰國時期,魯國堅持到後期才滅亡,為何沒有成為戰國七雄呢?

首先,在戰國七雄之外的大國中,魯國並不是最強盛的一個,比如宋國和中山國,顯然要不弱於魯國。不過,宋國和中山國的滅亡時間相對較早。公元前296年,中山國被趙國消滅。公元前286年,齊國、楚國、魏國三國聯合吞併了宋國。從時間上來看,中山國和宋國都是在戰國中期就告別了歷史的大舞臺,這成為中山國、宋國沒能成為戰國七雄之一的重要原因。與此相對應的是,就本文所要說的魯國。魯國先後傳二十五世,三十四位君主,歷時790年。

魯頃公二十四年(公元前256年),魯國為楚考烈王所滅。從時間上來看,魯國是戰國後期才被消滅的。對於戰國七雄之一的韓國,則是公元前230年被秦國消滅。所以,魯國的滅亡時間,只比韓國早20多年,也即是非常接近了。既然如此,為何魯國為什麼沒能躋身戰國七雄呢?對此,在筆者看來,這主要還是因為魯國實力相對較弱,在戰國時期缺乏足夠的影響力和存在感。

魯國起初疆域較小,「封土不過百裡」,後來陸續吞併了周邊的極、項、須句、根牟等小國,並奪佔了曹、邾、莒、宋等國部分土地,成為「方百裡者五」的大國。當然,即便如此,魯國的整體疆域,還是相對較少的。特別是在戰國時期,魯國的疆域已經被齊國、楚國等大國包圍或者蠶食了,根本沒有足夠的擴張的空間。一定程度上,和齊國同處在今山東省一帶,促使魯國難以成為一個疆域遼闊的大國。

雖然在春秋時期,魯國的國力還是比較強盛的,比如晉國和楚國在爭霸中原的時候,就需要拉攏魯國,而在長勺之戰中,魯國更是擊敗了齊國的進攻,促使齊國始終無法吞併魯國。不過,魯國成為典型周禮的保存者和實施者,世人稱「周禮盡在魯矣」。這讓魯國難以適應戰國時期的兼併節奏,更缺乏變法圖強的基礎條件。

春秋伊始的魯國人因為繼承了更為完備的周禮體制,所以受到諸侯國們在禮制上的推崇,舉凡有任何盟會之事,魯國人是必在邀請之列的。但是,到了戰國時期,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直接削弱了周王室的權威,而徐州相王和五國相王,則意味著周天子地位的徹底喪失。因此,對於和周天子非常親近的魯國,自然也在戰國時期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從而沒有什麼地位了。

同時,對於戰國時期的重要歷史事件,幾乎都沒有魯國的身影。比如五國相王,就是魏國、韓國、趙國、宋國、中山國這五個諸侯國互相稱王。對於中山國和宋國,之所以僭越稱王,並獲得戰國七雄的認可,無疑是自身實力的體現。至於魯國、衛國等諸侯國,顯然不具備稱王的資格。也即魯國的君主,自始至終都沒有稱王,這在爵位上都無法和戰國七雄平起平坐,更不要說躋身戰國七雄了。

最後,至於五國伐齊、山東六國合縱攻秦等歷史事件,同樣沒有魯國的身影。其中,就五國伐齊來說,就發生在魯國身邊,也即在燕國、韓國、趙國、魏國、秦國聯合攻打齊國的行動中,魯國採取了兩不相幫的態度。雖然這是一個明哲保身的選擇,但是,頻頻沒有參與戰國七雄的聯合行動,促使魯國在戰國時期逐漸被人們忽略。乃至於魯國的滅亡,都是悄無聲息的。魯頃公二十四年(前256年),魯國為楚考烈王所滅,遷魯頃公於下邑,封魯君於莒。後七年(前249年)魯頃公死於柯(今山東東阿),魯國絕祀。

相對於魯國這一姬姓諸侯國,韓國雖然也不是多麼強大,但是,不管是五國伐齊,還是長平之戰,或者是五國相王,都有韓國參加的身影。也即韓國對於戰國時期的歷史走向,不僅是深度參與的,也是起到重要影響的,這成為韓國位列戰國七雄之一的重要原因。而就魯國來說,因為沒有參與戰國時期的重要歷史事件,自然很難被後人拿來和戰國七雄相提並論。如果將魯國和秦國、楚國、韓國、魏國、趙國、燕國、齊國放在一起,無疑是一件非常突兀的事情了。此外,雖然沒有位列戰國七雄之一,但是,魯國的文化可謂影響深遠,比如今山東省的簡稱就是「魯」 。

相關焦點

  • 春秋戰國:人才濟濟的魯國,為什麼沒有成為戰國七雄之一呢?
    在西周和春秋時期,魯國奪佔了曹、邾、莒、宋等國部分土地,成了今山東省一帶的大國。魯國國力最強時其疆域北至泰山,南達徐淮,東至黃海,西抵山東定陶一帶。更為關鍵的是,在春秋戰國這一歷史階段,魯國可謂人才輩出,誕生了孔子、孟子、曾子、魯班、左丘明等人才。至於曹劌、秦開等春秋戰國時期的名將,也是魯國人。那麼,對於人才濟濟的魯國,為何沒能和齊國、楚國、燕國、韓國、趙國、魏國、秦國等諸侯國相提並論呢?
  • 戰國時期,除了戰國七雄,還存在哪些大國呢?
    戰國七雄,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周王室名義上為天子,但已名存實亡。諸侯國互相攻伐,戰爭不斷。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這七個諸侯國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
  • 戰國時期,韓國為何能成為七雄之一,其優勢在哪裡?
    那麼,問題來了,戰國時期,韓國為何能成為七雄之一,其優勢在哪裡?一、消滅鄭國,奠定七雄的基礎首先,三家分晉是指春秋末年,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的事件。在歷史上,「三家分晉」被視為春秋之終、戰國之始的分水嶺。司馬光將其列為《資治通鑑》的開篇之作。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周威烈王封三家為諸侯。
  • 西周東周、春秋戰國、戰國七雄傻傻分不清楚
    東周王朝和春秋戰國並不完全重合東周王朝的第一年為春秋元年,但東周王朝的最後一年並不是戰國的結束年,當時戰國尚未迎來結局。公元前1046年左右,武王伐紂,建立周朝。約八百年後,在前256年,秦軍攻佔了周王城,末代君主周赧王同年病逝,周朝滅亡。
  • 韓國是戰國七雄之一,為何最早被秦國滅亡?從政治體制分析
    導言:韓國是戰國七雄之一,為何最早被秦國滅亡?從術治變法弊端入手,分析戰國七雄韓國滅亡原因?更與韓國的君主有關,君主採取依附強國而生的朝秦暮楚的對外戰略,使得韓國交了一幫豬隊友,關鍵時刻屢屢被坑,被出賣;最後,韓國竟然採取了鄭國水工疲秦的策略,結果賠了夫人又折兵,強大了秦國,又給秦國出兵的口實,戰國七雄之一的韓國從此消滅在歷史的長河中。
  • 戰國中期,齊國為何選擇吞併宋國,而不是弱小的魯國呢?
    及至發現燕軍已攻入齊國時,才匆忙任命觸子為將,率領全國軍隊主力渡過濟水,西進拒敵。結果,當吳國聯軍進攻時,齊軍一觸即潰,遭到慘敗。燕國軍隊在樂毅指揮下單獨追擊敗逃之敵,一直追到齊國都城臨淄。齊湣王見臨淄孤城難守,就逃跑到莒邑並據城固守。在攻下齊國都城臨淄之後,樂毅又攻佔齊國70多座城池,也即五國伐齊,達到了基本上佔領齊國疆域的效果。
  • 韓滅鄭之戰:韓國消滅鄭國,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除戰國七雄外,還有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魯國等大國。小國尚有鄭國、衛國、滕國、鄒國、費國等,但其實力與影響力皆遠遠不及戰國七雄,只能在強國的夾縫中生存,且最終均為七雄所滅。其中,就鄭國來說,就是被韓國消滅的。
  • 戰國七雄之韓國,「申不害變法」的改革,為何是韓國滅亡的原因之一?
    在戰國時期,經過長時間的爭霸戰爭基本上都被周邊的大國兼併了,促使戰國七雄的局面得以形成。而隨著各個國家之間戰爭傷亡的日益擴大,各個國家中的變法改革開始出現。而戰國時期的著名變法有魏國的李悝變法、楚國的吳起變法、齊國的鄒忌改革、韓國的申不害變法、秦國的商鞅變法。而韓國在當中的表現又是如何呢?
  • 戰國七雄從建國到滅亡,各存在了多少年?
    周孝王時,秦先祖秦非子因養馬有功被周天子封為附庸,說白了是周王室的家臣,並不是諸侯。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護送周平王東遷,被封為諸侯。這個時候秦國才開始正式建國。公元前221年嬴政統一六國建立了秦朝。公元前207年被劉邦滅亡。楚國:892年
  • 春秋五霸之一的越國,為何沒能成為戰國七雄之一呢?
    春秋戰國時代歷時500年,造就了無數英雄人物,是一段頗有傳奇色彩的歷史。越王勾踐的故事相信大家都有所耳聞,越王勾踐可是當初春秋五霸之一,與齊桓公、秦穆公等齊名。越國地域遼闊,超過了當時燕國、韓國等戰國七雄之一。但是為何到了戰國時期,七雄之一卻沒有越國的一席之地?
  • 春秋曾經稱霸的越國,到了戰國為何沒有被列為戰國七雄
    越國是春秋時期的最後一個霸主,但是這個曾經讓中原各國恐懼不已的強大國家,在進入戰國時期之後沒能被後世列為戰國七雄之一。說實話,在當時無論是從人口、國土面積,越國都是響噹噹的大國,他佔據了今天長江三角洲的大部分地區,是一個典型的江南國度。
  • 戰國時期除了七雄以外,還有哪些主要的諸侯國?
    說起戰國歷史,大家往往會直接想到「戰國七雄」,即齊、楚、秦、燕、趙、魏、韓。那麼戰國是否就這七個諸侯國逐鹿天下呢?答案是否定的。事實上,除了「戰國七雄」以外,戰國前期還有三十餘個其他諸侯國,今天夜讀史書就來羅列其中比較重要的幾個。
  • 越國是春秋五霸之一,為何在戰國時期沒有進入戰國七雄的行列?
    大家都知道在春秋五霸裡面雖然有多種說法,其中一種越王勾踐也是被列入到其中,因為在春秋後期的時候,越王勾踐曾經滅掉了不可一世的吳國,在其他大國看起來實力也是相當的強大,所以將它列入到了春秋五霸之一。只不過到了戰國時期的時候,當時戰國七雄裡卻沒有越國的位置,這個讓人感覺到似乎有點詫異。
  • 周朝數十諸侯國為何到戰國只剩七國爭霸,其他諸侯國存在感卻不強
    然而,歷經春秋中後期的大規模兼併戰爭,最終形成了「戰國七雄」。那麼,戰國七雄都是如何崛起的呢?戰國時期的其他諸侯國為何存在感不強呢?,此後韓、趙、魏「三家分晉」,戰國七雄的局面就此形成。秦國自穆公後才算站穩腳跟1、秦國:環境惡劣但韌性極強。
  • 春秋戰國20個最強諸侯,除了戰國七雄,還有這些國家
    周朝分封的諸侯國,到春秋時期大約還有170多個國家。除了戰國七雄,這些國家實力也很強。
  • 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均有齊國,他的「孿生兄弟」魯國去哪了?
    可為何,春秋之時,齊為春秋五霸,戰國時期,齊也為戰國七雄,一直雄踞東方,威懾天下,存在感特別強,反觀魯國呢?似乎一直都是個打醬油般的存在,差別為何這麼大呢? 先看一個人,一個與兵聖孫武並稱,一個能從根本上,決定一個國家走向的人—吳起。
  • 歷史上真實的戰國七雄實力排名,戰國七雄是怎麼形成的
    歷史上真實的戰國七雄實力排名 經歷了春秋時期的大篩選,在弱肉強食的混戰中,數量眾多的諸侯國減少到了個位數。一直到了戰國時期,僅僅是剩下了7個諸侯國,他們並稱為戰國七雄,分別是齊國,楚國,趙國,韓國,魏國,燕國和秦國。戰國初期的時候,戰國七雄的實力排名是魏國,楚國,齊國,韓國,趙國,燕國和秦國。
  • 戰國七雄中,倒數第一的國家,滅亡之前慘到僅剩一郡之地
    三家分晉後,中國歷史從春秋進入戰國時代,諸侯數量大幅減少,其中齊、楚、韓、趙、魏、秦、燕七國被後世稱為「戰國七雄」。戰國七雄中,齊、楚、趙、魏、秦、燕六國,至少都有過一時輝煌,都曾是一時最強之國,唯獨韓國僅有一個「勁韓」之稱,卻幾乎一直備受挨打、從未強過,堪稱倒數第一。
  • 六國之中最先被滅,戰力不如宋國,它為什麼被公認為戰國七雄?
    近日大型歷史劇《大秦賦》正值熱播,劇情推進到76集之時,韓國君主韓安向秦王嬴政呈遞投降書,戰國七雄之一的韓國正式宣告滅亡,成為山東六國中率先被秦滅亡的國家。之所以韓國率先被滅,是因為秦國在兼併戰爭中堅定運用範雎的遠交近攻戰略,繼而一步步吞併天下,而與秦國土地接壤便屬三晉。
  • 從田單復國到齊國滅亡有58年,為何齊國在戰國晚期毫無存在感
    即使到了戰國時期,田齊取代了姜齊,齊國仍然是戰國七雄中強盛的國家,論國力,齊國可以在戰國七雄中排名前三,戰國第一個強大的國家是魏國,魏國就是被齊國在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中打敗,從此國力衰弱走向沒落的。齊國是戰國七雄中最後一個被滅亡的國家,當秦軍進攻齊國時,齊國末代國君齊王建毫不抵抗,直接投降,然後被活活餓死,齊國為何在58年的時間中毫無作為?也沒有任何存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