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七雄中,倒數第一的國家,滅亡之前慘到僅剩一郡之地

2020-12-18 諸史

三家分晉後,中國歷史從春秋進入戰國時代,諸侯數量大幅減少,其中齊、楚、韓、趙、魏、秦、燕七國被後世稱為「戰國七雄」。

戰國七雄中,齊、楚、趙、魏、秦、燕六國,至少都有過一時輝煌,都曾是一時最強之國,唯獨韓國僅有一個「勁韓」之稱,卻幾乎一直備受挨打、從未強過,堪稱倒數第一。

既然如此,韓國為何還能夠名列「戰國七雄」?

01

戰國時代,齊、秦、楚三國一直都很強大,燕、趙、魏三國則是部分時段強大,而韓國是一直不強。

魏國是戰國第一霸主,吳起組建的魏武卒,橫行半個時代,直到馬陵之戰中被孫臏、田忌打敗,魏國才淪為二流強國。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趙國成為抗秦主力,但在趙武靈王之前,趙國只能算是一個二流國家。桂林之戰的爆發,原因就是魏國攻打趙國,並攻破趙國的邯鄲,之後齊國派田忌孫臏圍魏救趙。

燕國存在感一直不強,但卻出現一次輝煌,即在燕昭王時期,樂毅率領燕軍連破齊國七十城,對剩下的兩座齊國城池圍而不攻。簡而言之,燕國差點就滅掉了齊國。

戰國時代,六雄皆有一時風光,但唯獨韓國特別寒酸,幾乎沒有一絲出彩之處,相反出處備受挨打,根本就與「雄」無關。

當然,韓國有過二次「輝煌」,即滅鄭與申不害變法。鄭國是春秋小霸王,戰國之初被韓國滅亡,此後韓國遷都新鄭,這是韓國唯一一次亮眼的勝利。戰國前期,韓國曾有一次申不害(法家)變法,以「術」治國,但也只是暫時的「諸侯不來侵伐」。

02

我們常說,中國的歷史是一部苦難史,而縱觀韓國歷史會發現,韓國也是一部苦難史。不過,在苦難之餘,卻又夾雜一些黑色幽默。

公元前391年,秦伐韓宜陽,取六邑。公元前366年,秦敗韓師、魏師於洛陽。公元前362年,魏敗韓師、趙師於澮。公元前358年,秦敗韓師於西山。公元前341年,韓被魏伐,齊救韓,爆發馬陵之戰。公元前335年,秦伐韓,拔宜陽。公元前317年,秦敗韓師於脩魚,斬首八萬級,虜其將麿、申差於觀澤……公元前230年,秦滅韓,虜韓王安,以其地置穎川郡,韓亡。

韓國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戰敗的歷史,誰都能欺負的歷史,超級魚腩。

最後慘到何等程度呢?作為關東六國中第一個滅亡的國家,秦始皇只在韓國疆域上設置了一個穎川郡,因為韓國其他地方,都在歷次戰敗中被吞併,只剩下一郡之地了。

不過,韓國不斷戰敗之餘,卻有一絲黑色幽默,即坑強國。戰國前期,魏國是第一強國,為了補償桂陵之戰的損失,就發兵攻打韓國,於是齊魏爆發馬陵之戰,結果孫臏殲滅魏國十萬精銳,魏國從此淪為二流。戰國晚期,韓國將上黨之地送給趙國,導致秦趙爆發長平之戰,趙國從此淪為二流。

03

所謂「雄」,本義指公鳥,逐漸被引申為其他雄性動物、強悍過人的男性,最後升華為英雄、稱雄、雄壯、雄險等。戰國七雄,即為戰國七個強悍的國家。

以韓國歷史來看,很難與「雄」相聯繫,反而與「弱」很契合。既然如此,為何韓國會成為戰國雄主之一?因為韓國雖然弱不禁風,卻有四大優勢。

一,一部春秋史,半部晉國史。後世學者全祖望評春秋五霸時,認為晉國佔了四席,即晉文公、晉襄公、晉景公、晉悼公。春秋時代,晉國不僅是霸主,還引領了時代思想潮流,簡而言之晉國是最先進、最具活力的國家。脫胎於晉國的韓國,政治地位自然遠超一般諸侯國。

二,韓國兵與甲並不弱。《戰國策》記載韓國「精兵二十萬,廝屠十萬。」三家分晉後,韓國繼承了當時最大的鐵礦產地——宜陽鐵山,蘇秦曾說:「韓地方九百餘裡,帶甲數十萬,天下之強弓、勁弩、利劍皆從韓出。」史載,當時韓弩最大的射程達到了六百步,可見韓國有兵工廠的身份。

三,韓國地理位置突出。韓國屬於四戰之地,七國中國土最小的一個,東北臨魏國、西瀕秦國、南接楚國,是一個讓人無法忽視的國家。秦國崛起之後,列國聯合抗秦,由於韓國地理位置緣故,聯盟中往往必有韓國一席之地。由於韓國地理位置原因,其他國家反而一直不敢輕易滅掉韓國。

四,韓國存在的時間長。韓國儘管一直屢戰屢敗,但卻存在到了公元前230年,戰國時期其他強國如宋國、越國、中山國等,要麼滅亡、要麼分崩離析,而韓國卻一直存在。在出身晉國、獨特地理位置、兵工廠的身份等加持下,韓國自然要讓人高看一眼。

因此,韓國的戰國七雄身份,靠的不是軍隊戰鬥力,而是綜合各方面因素的綜合實力。

不過,歷史上的強敵環伺之國,要麼極強、要麼極弱,但前者極為罕見,後者極為常見,因為雙拳難敵四手,最終環伺強敵或牽制或攻打之下,只能越來越弱。因此,韓國弱不禁風,並非韓國國君不努力,韓國士兵不敢打,根本原因在於韓國強敵環伺的地理位置。

縱觀戰國最強的五國,除了魏國被列國包圍之外,秦國、趙國、齊國、楚國都偏居一隅,無後防之患,可以集中兵力對付前面的敵人。與之相反的是,韓國需要四處防守,別說侵略他國了,能做到「諸侯不來侵伐」就不錯了,所以後來韓國國君自暴自棄也就可以理解了。

戰國七雄之中,最不容易的是韓國!

參考資料:《史記》、《戰國策》等

相關焦點

  • 戰國七雄從建國到滅亡,各存在了多少年?
    楚國是戰國七雄裡面存在時間最長的,一共892年。公元前221年被秦國滅亡。齊國的滅亡是最活該的,秦滅其他國家時,齊國一直袖手旁觀。最後是不戰而降,國君活活被秦王玩死。燕國:822年公元前222年,秦王嬴政派王賁率軍進攻遼東,虜燕王喜,燕國滅亡。魏國:179年魏國(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5年),周朝周王族諸侯國之一,也是戰國七雄之一。姬姓,魏氏,始祖為畢萬(畢公高之裔孫)。公元前453年趙襄子、魏桓子和韓康子發動三家分晉。
  • 韓國是戰國七雄之一,為何最早被秦國滅亡?從政治體制分析
    導言:韓國是戰國七雄之一,為何最早被秦國滅亡?從術治變法弊端入手,分析戰國七雄韓國滅亡原因?縱觀戰國歷史,特別是戰國七雄,韓國一直是被忽略的一個國家,它到底實行什麼政治體制呢?有哪些弊端,為何會滅亡呢?本篇文章從政治體制角度,分析韓國滅亡的原因。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戰國七雄之一的韓國。
  • 歷史上真實的戰國七雄實力排名,戰國七雄是怎麼形成的
    在中國的歷史上,一直都是戰爭與和平交替出現,每一次戰爭都意味著改朝換代,從秦始皇一統中國開始,中國就成了一個大一統國家,不過在秦始皇之前,中國是四分五裂的,尤其是春秋戰國時期,各地諸侯佔據一方,自己封王封侯,直至戰國時期,出現七雄爭霸的現象。
  • 魯國堅持到戰國後期才滅亡,為何不是戰國七雄之一呢?
    戰國七雄,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值得注意的是,在戰國時期,還存在不少其他諸侯國。比如還有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魯國等大國。
  • 戰國七雄從建國到滅亡各存在了多少年?
    楚國的祖先在商朝的時候就開始崛起了,不過一直受到商朝壓迫,所以不斷地南遷。周文王、周武王時期,楚國的祖先幫助周朝滅商。燕國是周王室的宗親。韓國是戰國七雄裡面存在最短的了。韓國是戰國的時候才開始出現,公元前453年,晉國的韓、趙、魏三家大夫滅智伯荀瑤,瓜分晉地,是為晉陽之戰。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大夫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認,韓國開始正式建國。秦滅六國的時候,韓國是最先被滅的。公元前230年被秦國徹底吞併。可以說秦國沒有費勁就滅了韓國。趙國:181年趙國和韓國一樣,也是三家分晉之後建立的。公元前403年趙國建國。
  • 戰國七雄實力排行榜:秦國一直都是第一嗎?
    在戰國這一歷史階段,秦國、楚國、齊國、燕國、魏國、韓國、趙國這七個國家被稱為「戰國七雄」。對於戰國七雄來說,在漫長的較量中,各自的實力也在不斷的變化。比如秦國雖然最終剪滅了六國,但是,戰國初期的秦國,卻相對較弱。那麼,問題來了,戰國七雄的實力排行是怎樣的呢?
  • 戰國七雄之韓國,「申不害變法」的改革,為何是韓國滅亡的原因之一?
    在戰國時期,經過長時間的爭霸戰爭基本上都被周邊的大國兼併了,促使戰國七雄的局面得以形成。而隨著各個國家之間戰爭傷亡的日益擴大,各個國家中的變法改革開始出現。而戰國時期的著名變法有魏國的李悝變法、楚國的吳起變法、齊國的鄒忌改革、韓國的申不害變法、秦國的商鞅變法。而韓國在當中的表現又是如何呢?
  • 戰國七雄地圖,值得收藏!
    戰國七雄之燕國。燕國是七雄裡最沒存在感的國家。在長達三百多年的春秋時期,燕國孤懸在北,和中原只有一次接觸,還是向齊桓公求救。等到了戰國,直到中期,燕國才再度登場,而且,還是以鬧出禪讓笑話、被齊國完全佔領的悲劇面貌登場。
  • 戰國時期,除了戰國七雄,還存在哪些大國呢?
    戰國七雄,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周王室名義上為天子,但已名存實亡。諸侯國互相攻伐,戰爭不斷。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這七個諸侯國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
  • 韓國明明推行了 「申不害變法」,為何還是戰國七雄中最弱的國家
    到了春秋末期,魏趙韓三家聯手消滅智氏,並在戰國初期瓜分了晉國,成為魏國、韓國、趙國這三個諸侯國。與此同時,田氏代齊的發生,促使戰國七雄的局面得以形成,也即秦國、齊國、韓國、魏國、趙國、楚國、燕國七雄並列。在春秋時期,各個諸侯國之間的較量,往往還講究一個名正言順。但是,到了戰國時期,戰國七雄的戰爭則是更加殘酷和頻繁了。
  • 作為戰國中最不起眼的存在,韓國是如何名列戰國七雄
    戰國七雄有一個特殊的成員,韓國。這個國家從立國之初到被秦國滅掉,從來沒有取得過讓人亮眼的成績,更沒有主導過戰國的局勢。那麼,這樣的一個國家,他為什麼能夠命令名列戰國七雄之一呢?經常聯合起來對周邊發動戰爭,所以雖然依靠韓國本身的國力在戰國七雄中是吊車尾,但是有魏國趙國兩個國家幫襯著,他也能牢牢地坐穩戰國七雄的位置了。從這個角度來看,韓國有點類似於二戰結束之後的法國。第二,軍隊的戰鬥力還不錯。
  • 在戰國七雄之中,哪個國家存在時間最長,哪個國家存在時間最短?
    秦楚燕齊趙魏韓,這是戰國時期最強的七個國家,這七個國家在戰國這個大舞臺上,輪番表演了一場又一場精彩絕倫的「大戲」,令後人每每讀到這段歷史,或是拍案叫絕,或是扼腕嘆息,亦或是捧腹大笑。不過,不知道大家注意過這七個國家的存在時間沒,知道哪個國家存在時間最長,哪個國家存在時間最短嗎?
  • 戰國七雄中,韓國為什麼最先被滅亡?
    談秦說漢(180)戰國七雄中,韓國為什麼最先被滅亡?主要是地緣問題,韓國西鄰秦國,東接魏國,北近趙國、南交楚國,都是一些刺頭國家。所以說,韓國地處中原中央,強則可以四處出擊,弱則四面受敵。即用績效考核的方式管理下屬,申不害在韓國變法十幾年,國家太平,兵力強盛。公元326年,趙武靈王實施「胡服騎射」軍事改制,建立了中原第一支輕裝機動騎軍,軍力迅速發展,吊打林胡、樓煩等遊牧部落,闢地千裡。綜合看來,不管是楚國、秦國、韓國,還是魏國本身,都是以李悝的《法經》為基礎,進行變法。魏國建立了強大的「魏武卒」,但領導人魏文侯死後,變法無以為繼。
  • 「戰國七雄」6次實力大排名,最初排名倒數第二的秦國為何能一舉...
    周武王姬發滅掉商朝建立周朝,開啟了大肆封國的時代,不僅自己的親戚族人,就是一些開國功臣全都被封為各個小國的國君,他們自成一國,到春秋時期,在中華大地上出現了數不清的各種小國,這些小國之間為了各自的利益,一言不合就互相拼殺,有的甚至為了某一戶平民人家拌口角也能引起兩國之戰,最終滅掉一國為止,可見當時的各國存在的風險有多大,到戰國時期
  • 六國之中最先被滅,戰力不如宋國,它為什麼被公認為戰國七雄?
    近日大型歷史劇《大秦賦》正值熱播,劇情推進到76集之時,韓國君主韓安向秦王嬴政呈遞投降書,戰國七雄之一的韓國正式宣告滅亡,成為山東六國中率先被秦滅亡的國家。之所以韓國率先被滅,是因為秦國在兼併戰爭中堅定運用範雎的遠交近攻戰略,繼而一步步吞併天下,而與秦國土地接壤便屬三晉。
  • 戰國七雄的都城是今天哪些地方?
    可惜最終還是被秦國統一了天下:「六合之內,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盡北戶。東有東海,北過大夏。人跡所至,無不臣者。」六國雖然滅亡,後來秦國也滅亡了,但是它們的名字卻留了下來。我們現在就有許多人自稱「秦人」、「楚人」、「齊人」等等。
  • 戰國七雄,到底是哪七雄?
    戰國七雄 是中國古代戰國時期末期(東周滅亡前夕)七個較強的諸侯國的統稱。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無數次兼併戰爭使諸侯國的數量從數百減少到數十。到戰國後期,僅剩下七個實力較強的周天子分封或自立的諸侯國,分別為姬燕、嬴秦、子楚、田齊、韓、趙、魏,合稱為「戰國七雄」。
  • 戰國七雄之秦、齊、燕、楚、魏、趙、韓國的都城,分別現在哪裡?
    戰國七雄之秦、齊、燕、楚、魏、趙、韓國,我們按被滅亡由近而遠的順序,分別來了解下戰國七雄之建都(被承認為諸侯之後)的地址、時間、及遷都的原因。   韓國是戰國七雄中第一個被滅亡的諸侯國。韓國人的先祖被賜封於韓原(主流的說法是今陝西韓城西南),後來韓宣子遷到州邑,韓貞子遷於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
  • 春秋戰國20個最強諸侯,除了戰國七雄,還有這些國家
    周朝分封的諸侯國,到春秋時期大約還有170多個國家。除了戰國七雄,這些國家實力也很強。
  • 如何記住戰國七雄各自的滅國時間和順序?只要掌握它就可以了
    ,戰國七雄格局就此形成。 不過提起戰國七雄許多人也許有這個概念,但並不一定能很快的說出這七個國家的名字,至於這七個國家是怎麼來的,怎麼建國又何時滅亡的知道的人就更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