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姬發滅掉商朝建立周朝,開啟了大肆封國的時代,不僅自己的親戚族人,就是一些開國功臣全都被封為各個小國的國君,他們自成一國,到春秋時期,在中華大地上出現了數不清的各種小國,這些小國之間為了各自的利益,一言不合就互相拼殺,有的甚至為了某一戶平民人家拌口角也能引起兩國之戰,最終滅掉一國為止,可見當時的各國存在的風險有多大,到戰國時期,經過不斷的相互火拼,所剩國家已經沒多少了,其中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大國金雞獨立、遙遙領先,成為當時實力較強的七大國,歷史上也將他們稱為「戰國七雄」,除此之外,還有中山、宋、衛、鄒、魯等一些在夾縫中生存的小型國家,相對於戰國七雄來說,他們的生存空間就顯得尤為不足,時刻有被滅掉的危險,而「戰國七雄」在各個時期的實力也不一樣,排名順序也各有不同。
秦穆公劇照
公元前403年-前357年,這一時期「戰國七雄」初步形成,其實力排名順序是:魏、楚、齊、趙、韓、秦、燕,在這一歷史時期,由於魏國首先實行了魏文侯變法,魏國一度成為當時實力最強的國家,隨後又經過了田氏伐齊、吳起變法、韓國申不害變法以及衛鞅入秦著手變法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的發生,各國之間的實力出現了明顯差距,燕國的實力墊底,而此時的秦國也只是勉強勝於燕國,在七國中排名倒數第二。
網絡配圖
公元前356年-前341年,這期間,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孫臏圍魏救趙以及馬陵之戰等重大事件,各國實力再次出現明顯的變化,此階段各國的實力排名是:楚、齊、秦、魏、趙、韓、燕,此時的楚國地大物博,又經過楚宣王和楚威王兩代人的努力,攜春秋霸主之餘威,帶領楚國再次崛起,成為當時實力最強的國家,燕國沒啥起色,仍舊墊底。
網絡配圖
公元前340年-前311年,齊魏兩國經過馬陵之戰,魏國戰敗,為對付崛起的秦國,魏惠王與齊威王決定交好,於公元前334年在徐州相會,共結友好,而燕國又經過了子之之亂,本就實力最弱,結果變得更弱了,齊宣王又趁機攻打燕國,南方的楚懷王也滅掉了越國,這一時期「戰國七雄」的格局再次發生重大改變,其排名順序為:齊、秦、楚、趙、魏、韓、燕,齊國一舉成為實力最強的國家,燕國仍舊墊底。
網絡配圖
公元前310年-前284年,燕國經過樂毅改革,終於擺脫了常年墊底的窘境,第一次超過魏、韓兩國,趙國經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又滅掉了中山國以及有望成為戰國第八雄的宋國,使得齊國的實力大增,但仍然落後於後發制人的秦國,這一時期七國的實力排名是:秦、齊、趙、楚、燕、魏、韓,秦國首次成為實力最強的國家。
網絡配圖
公元前283年-前262年,燕國經過樂毅改革,勢力大增,隨後樂毅率五國聯軍攻打一直欺負燕國的齊國,差點就滅掉齊國,打得齊國僅剩下2座城市,這一時期燕國的實力達到歷史的最高,首次也是唯一一次進入前三行列,而秦國名將白起崛起,率軍攻打楚國,發起鄢郢之戰,佔領楚國別都鄢,隨後又滅掉義渠國,繼續穩坐老大的位置,這一時期七國的實力排名是:秦、趙、燕、楚、魏、韓、齊。
網絡配圖
公元前262年-前221年,這一時期,秦國已經遙遙領先各國,秦趙經過長平之戰後,排名第二的趙國實力直線下降,楚國經過默默發展,開始復甦,再次擠進第二名的位置,這一時期七國的實力排名是:秦、楚、齊、魏、趙、韓、燕,秦國老大的位置已成為不可動搖的存在,遠遠將其餘六國拋在身後,燕國在樂毅被逼走後,國力直線下滑,再次穩坐末位的位置,秦滅六國也只是一個時間的問題。
網絡配圖
戰國後期,秦國實力最強,無可厚非,大秦的虎狼之師已無人可阻擋,伊闕之戰,斬殺韓魏聯軍24萬,韓魏從此甘願臣服,鄢郢之戰,使得八百年之久的楚國差點滅亡,長平之戰,又使得趙國經過幾十年胡服騎射的成果化為泡影,雖然此後秦國被趙國打敗,但已經不影響秦國的整體實力,楚國自從楚威王死後基本沒有再出彩的地方,只是因為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由於地盤大,所以勉強成為老二,平心而論,長平之戰前,趙國實力不容小覷,也是當時唯一能和秦國正面較量的國家,只可惜長平之戰失敗,趙國再也不能和秦國抗衡了,齊國在齊閔王時期和秦國實力不分上下,後來讓樂毅一頓胖揍後差點就第一個滅亡了,要不是田單復國,估計齊國早就滅亡了,魏國一度成為實力最強的國家,可惜四處樹敵,最終先敗齊國,再敗秦國,昔日的老大顏面掃地,到大國博弈的時候,魏國也只能在一邊看熱鬧了,韓國除了申不害變法時還有些存在感外,基本沒啥出彩的,也是第一個被秦滅的國家,燕國地處北部,農業不發達,一直處於被欺負的境地,後來出了個名將樂毅,讓燕國有了存在感,只可惜好景不長,燕惠王嫉賢妒能,容不下功高震主的樂毅,將其逼走,自此,本就實力最弱的燕國走向滅亡也就沒啥可懷疑的了。
網絡配圖
縱觀秦國的發展歷程,自秦穆公時,秦國便開始參與中原爭霸賽,經過幾輪的拼搏,秦國成為了僅次於晉國、楚國和齊國的二等強國,秦穆公很有野心,也很有心計,他和鄰國也是大國的晉國結好,又先後擁立晉惠公、晉文公繼位,來安定晉國內亂,本想以此來控制晉國,沒曾想晉文公也不是一般的主,反倒讓他藉助秦國的力量做大了晉國,並稱霸中原,後來,秦穆公想藉助晉文公逝世插手中原,不曾想此時的晉國君明臣賢,正是國富民強的巔峰時期,結果在崤之戰中秦軍全軍覆沒,秦穆公見染指中原的計劃難以實現,遂改變策略,將矛盾指向西戎,並四處招攬賢才,最終滅掉西戎十二國,稱霸西戎,國力大增,秦穆公死後,其子秦康公、其孫秦共公兩代人繼續攻晉,均為實現,秦桓公時失政,國力下降,秦景公時,繼續聯楚攻晉,適逢晉悼公復霸中原,秦國仍沒佔到便宜,就這樣,秦國勉強踉蹌蹌走完了春秋之路。
網絡配圖
秦哀公時期,晉國一分為三,秦簡公、秦惠公屢次攻打魏國,都被吳起打敗,公元前389年,秦惠公起兵50萬攻打魏國,結果在陰晉之戰中,被吳起的5萬大軍打敗,從此,秦國再也無法抗衡三晉,生存都成了問題,如果不是三晉內部發生衝突,秦國的情形不容樂觀,直到秦獻公繼位後,打敗了魏國,秦國的局勢才得以穩定,秦孝公時,以衛鞅為大良造,實施變法,又經商鞅變法,秦國實力大增,並屢敗魏軍,躋身一流強國,秦昭王時期,重用名將白起,開啟開掛模式,敗韓魏聯軍,在齊國被五國聯軍圍毆,差點滅國時,天下形成了秦、趙相爭之勢,經過長平一戰,趙國實力大損,公元前247年,13歲的嬴政繼位,前239年,嬴政親政,開啟殲滅六國之勢,公元前221年,滅齊,完成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