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前,王昌齡寫《出塞》,邊塞詩似流行歌,唱一個火一個

2020-12-14 英知薈

《出塞》唐-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裡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渡陰山。

注釋

①萬裡長徵:指路途非常遙遠的徵程。

②但使:只要。

③龍城:漢代匈奴地名,為匈奴祭天之所。

④飛將:指飛將軍李廣。

⑤胡馬:西北地區的馬,指胡人的軍隊。

譯文

明月照耀著邊關,一切都如同秦漢之時一樣,

但是離開家鄉踏上徵程的士卒們卻至今沒有還家。

如果當年抗擊匈奴的名將們還在的話,

一定不會讓匈奴的戰馬踏過陰山。

創作背景

《出塞》寫於安史之亂前,當時雖然國力強盛,但隱患四伏。

知識分子們已經敏銳感覺到了危機,所以這個時代的唐詩多是反戰的。

例如:杜甫的《兵車行》、《前出塞》,也是寫於這個時候,也是反戰的。

作者

王昌齡(約690—約756),字少伯,唐京兆長安人,郡望琅琊,又說太原。

擅長七言絕句,又被後人譽為「七絕聖手」,以邊塞詩知名,代表作有《出塞》、《從軍行》等。

塞:多音字,讀(sài),《出塞》的「塞」在這裡指易於據守禦敵的險要地方。

重點字詞的解釋

①龍城飛將:「龍城」原是指地名,是匈奴聖地,漢朝大將軍衛青曾奇襲龍城,後與匈奴作戰七戰七勝,「龍城」也指將軍衛青。「飛將」則指威名赫赫的「飛將軍」李廣。「龍城飛將」廣義上說的是抗擊匈奴的名將們。

②陰山:指陰山山脈,在今內蒙古境內。 《敕勒歌》中「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的「陰山」也是指陰山山脈。

飛將軍李廣

在漢武帝時期,有一位勇敢機智、很會打仗、精於騎射的三朝老將軍,名叫李廣。

李廣打匈奴時,騎馬的速度像飛一樣,他的名字經常讓匈奴的貴族和騎兵聞風喪膽。

有一次,他身邊只有一百個士兵,突然遇到匈奴主力,士兵們趕緊逃跑,李廣鎮定自若,說:「我們現在逃是逃不掉的,不如把鞍馬放下來,盔甲脫下,坐在草地上,等著敵人。」

就這樣,匈奴兵與李廣對峙到晚上,匈奴害怕李廣是誘兵之計,害怕有埋伏,便引兵撤退,李廣不戰而勝。

對詩意的詳解

①秦時明月漢時關(跨時間):當時是唐代,作者寫了秦代的明月,漢朝的邊關。

經歷了多個朝代,一輪明月照耀邊關,有時空變化的歷史感,如同看紀錄片快進的畫面。

②萬裡長徵人未還(跨空間):萬裡長徵蒼茫的距離感,讓人感覺邊塞偏僻遙遠。

是什麼人還沒歸家呢?是戰士們,在邊塞戰鬥的戰士們。

這裡也表現的戰爭的殘忍,表達詩人對守邊戰士的同情以及對安定、和平生活的嚮往。

王昌齡真的在邊塞生活過嗎?

答案:未可知。

邊塞詩又稱出塞詩,是以邊疆地區漢族軍民生活和自然風光為題材的詩。

當時邊塞詩就像今天的流行歌曲,唱一個火一個,相當於現在古風圈的「燃向」歌曲,但並不代表作者真的到過邊塞。

相關焦點

  • 《出塞》,唐詩中七絕的壓卷之作,出自著名王昌齡邊塞詩人之手
    ★說意思熟讀這首詩後,說一說這首詩寫了什麼?如果說不出來,就把下面的譯文讀讀,了解詩意。譯文只供參考,能敘述出大意就已經很棒,不要讓他們照書念經。★聊體裁《出塞》是一首七言絕句,而且是唐詩中最好的七絕,被稱為七絕的壓卷之作。前邊,通過這個簡單的思維導圖來複習好好幾詩律詩和絕句,大家應該都能區分七律、五律、七絕和絕了。
  • 詩家夫子——王昌齡
    王昌齡詩緒密而思清,與高適、王之渙齊名,時謂王江寧。有文集六卷,今編詩四卷。代表作有《從軍行七首》《出塞》《閨怨》等。王昌齡存詩181首,體裁以五古、七絕為主,題材則主要為離別、邊塞、宮怨。就數量之多,體制之備,題材之廣說,王昌齡的詩實不如李白、杜甫和高適、岑參,但他的詩質量很高。
  • 名家誦讀 唐代王昌齡《出塞》
    賞析  《出塞》是王昌齡早年赴西域時所作。王昌齡所處的時代,正值盛唐,這一時期,唐在對外戰爭中屢屢取勝,邊塞詩人的作品中,多能體現一種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敵制勝的強烈自信。同時,頻繁的邊塞戰爭,也使人民不堪重負,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這種和平願望。
  • 【每日詩詞】出塞-王昌齡
    早年貧賤,困於農耕,年近不惑,始中進士。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為刺史閭丘所殺。王昌齡是盛唐時享有盛譽的一位詩人。殷璠《河嶽英靈集》把他舉為體現「風骨」的代表,譽其詩為「中興高作」,選入的數量也為全集之冠。王昌齡的詩以三類題材居多,即邊塞、閨情宮怨和送別。
  • 【每日詩詞】出塞-王昌齡(唐)
    王昌齡(698-756),字少伯,京兆長安人,一說山西太原人。早年貧賤,困於農耕,年近不惑,始中進士。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為刺史閭丘所殺。王昌齡是盛唐時享有盛譽的一位詩人。殷璠《河嶽英靈集》把他舉為體現「風骨」的代表,譽其詩為「中興高作」,選入的數量也為全集之冠。
  • 王昌齡:大唐赫赫有名的邊塞詩人,交遊甚廣,被稱「七絕聖手」
    閭丘曉臨死前曾乞求"有親,乞貸餘命",被張鎬一句話封答:"王昌齡之親,欲與誰養?"自負的閩丘曉死了,死得好,大快人心。只可惜,王昌齡被冤死,真真讓人悲憫!二、與友人的唱和往來王昌齡結識並友好往來的名詩人很多,如孟浩然、李白、王維、岑參、高適、王之渙等。
  • 邊塞詩人的磅礴大氣:王昌齡的《出塞》體現了怎樣的家國情懷
    唐代著名邊塞詩人王昌齡的《出塞》(其一)。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王昌齡(698—756),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人。唐開元進士。詩作多寫邊塞軍旅生活。有「七絕聖手」之稱。注釋:1.龍城飛將:指漢代「飛將軍」李廣。龍城,指盧龍城(今河北省喜峰口一帶),為漢代右北平郡所在地。
  • 出塞 【唐】王昌齡
    龍城飛將:《漢書·衛青霍去病傳》載,元光六年(前129年),衛青為車騎將軍,出上谷,至籠城,斬首虜數百。籠城,顏師古注曰:「籠」與「龍」同。龍城飛將指的是衛青奇襲龍城的事情。其中,有人認為龍城飛將中飛將指的是漢飛將軍李廣,龍城是唐代的盧龍城(盧龍城就是漢代的李廣練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帶,為漢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縱觀李廣一生主要的時間都在抗擊匈奴,防止匈奴掠邊。
  • 王昌齡《出塞》翻譯賞析
    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出塞(唐)王昌齡秦時明月漢時關
  • 王昌齡的《出塞》,是樂府詩還是七絕?
    有朋友問:王昌齡的《出塞》是七絕還是樂府詩。能不能解釋詳細點?什麼是樂府詩?樂府是古代音樂機關,秦代以來朝廷設立的管理音樂的官署。為什麼朝廷會專門設置一個音樂機關來管理詩歌和音樂?是不是類似於我們今天的廣電總局?
  • 王昌齡很著名的一首詩,開篇20字寫盡邊塞風光,背後卻「唱反調」
    【臨其詩境】今天來欣賞一首不是專門寫馬的詩,但是詩中所描寫到的人物,他們的日常生活與馬也脫不開關係。作者是唐代的王昌齡,是盛唐著名的邊塞詩人之一。王昌齡一直到不惑之年才中了進士,開始自己的仕途,他的官運也不順,正在上升期被貶到了嶺南,直到開元末年,才回來做了個江寧丞,因此後世又稱他為「王江寧」,有「詩家夫子王江寧」的美譽,又號「七絕聖手」,都是詩壇上響噹噹的名號。他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的交情都很好,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後來被貶到龍標,還惹得李白寫了首《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流傳後世。
  • 《出塞》這首詩寫了什麼呢?
    《出塞》寫於王昌齡早年赴西域時。王昌齡處於盛唐時代,但當時頻繁的邊塞戰爭,也使人民不堪重負。全詩雖然多能體現一種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敵制勝的強烈自信,但也表現了詩人渴望和平的心願。《出塞》的原詩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 一天一首古詩詞丨《出塞》-王昌齡
    >作者:王昌齡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出塞》是樂府舊題,也是是唐朝詩人王昌齡所作的七言絕句,邊塞詩的代表之一。內容主要是是慨嘆邊戰不斷,國無良將,體現出了詩人對戰爭勝利的渴望與期盼以及對士兵們的信心。全詩以平凡的語言,唱出雄渾豁達的主旨,氣勢流暢,一氣呵成。
  • 秦時明月漢時關,七絕聖手王昌齡詩十首!
    此詩當作於天寶元年(742年),王昌齡當時為江寧(今江蘇南京)丞。辛漸是王昌齡的朋友,這次擬由潤州渡江,取道揚州,北上洛陽。王昌齡可能陪他從江寧到潤州(今江蘇鎮江),然後在此分手。此詩原題共兩首,第二首說到頭天晚上詩人在芙蓉樓為辛漸餞別,這一首寫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邊離別的情景。
  • 王昌齡和他的詩
    二、打破送別詩常規,不重在寫當前的離別,卻著意在寫別後的情景。三、不寫傷離,而以慰別為「主意」四、無恭維、無應酬,以抒情、寫人見長。 邊塞稱世  王昌齡是著名的邊塞詩人,並在後代以邊塞詩稱世。而王昌齡邊塞詩的藝術特色主要表現在如下幾方面:  其一,王昌齡善於採用心理描寫,表現細膩多變的感情。
  • 出塞二首·其一——唐·王昌齡
    出塞二首·其一——唐·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詩詞文本從《唐詩鑑賞辭典》
  • 七絕聖手多情客,詩家天子王昌齡
    後來慢慢的了解了才知道,王昌齡在他所處的那個時代,果然詩名遠播,七絕詩的知名度甚至可以和李白相媲美,還首創了盛唐邊塞詩派,被後世譽為「七絕聖手」、「詩家天子」。讀王昌齡的詩多了,慢慢的發現這個邊塞詩人的與眾不同之處——他太多情了!
  • 不教胡馬度陰山,王昌齡這首《出塞》是七絕還是樂府詩?
    前天看到這樣一個問題:王昌齡的《出塞》是七絕還是樂府詩。能不能解釋詳細點?前言關于格律詩與樂府詩的問題,以前寫過類似的文章 。二、王昌齡的《出塞》是樂府詩樂府是自秦代以來設立的與音樂相關的官署,漢樂府指漢時樂府機關所採制的詩歌。這些在民間流傳的時候,由樂府保存下來,漢人叫「歌詩」,魏晉時「樂府」或「漢樂府」。後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詩,也叫做稱「樂府詩」。
  • 夏天寫的一首詩,異於邊塞之風景點,清新自然,心曠神怡
    如果問哪一首詩最能代表夏天,想必大家第一個反應就是「接天蓮葉無限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然後想起了與荷花有緣的詩人楊萬裡。但今天,我們要介紹的不是楊萬裡筆下的荷花,而是王昌齡在邊塞所作的一首採蓮曲。這個採蓮曲是在王昌齡被貶為龍標的時候創作的。
  • 被疫情帶火的七絕之王,死於一場謀殺
    唐代詩人王昌齡也有兩句詩隨著火出圈。在海外支援中國抗疫的一批醫療物資包裝箱上,寫有《送柴侍御》一詩的名句:這是王昌齡被貶龍標(今湖南黔陽)時期寫的一首送別詩。當時,詩人的朋友柴侍御正要從龍標乘船前往武岡(今湖南武岡)。你與我之間,青山一路相連,共沐雲淡風輕,我們在同一月下,又何曾分處兩地?兩地山川阻隔,王昌齡捨不得好友老柴,以詩相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