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唐-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裡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渡陰山。
注釋
①萬裡長徵:指路途非常遙遠的徵程。
②但使:只要。
③龍城:漢代匈奴地名,為匈奴祭天之所。
④飛將:指飛將軍李廣。
⑤胡馬:西北地區的馬,指胡人的軍隊。
譯文
明月照耀著邊關,一切都如同秦漢之時一樣,
但是離開家鄉踏上徵程的士卒們卻至今沒有還家。
如果當年抗擊匈奴的名將們還在的話,
一定不會讓匈奴的戰馬踏過陰山。
創作背景
《出塞》寫於安史之亂前,當時雖然國力強盛,但隱患四伏。
知識分子們已經敏銳感覺到了危機,所以這個時代的唐詩多是反戰的。
例如:杜甫的《兵車行》、《前出塞》,也是寫於這個時候,也是反戰的。
作者
王昌齡(約690—約756),字少伯,唐京兆長安人,郡望琅琊,又說太原。
擅長七言絕句,又被後人譽為「七絕聖手」,以邊塞詩知名,代表作有《出塞》、《從軍行》等。
塞:多音字,讀(sài),《出塞》的「塞」在這裡指易於據守禦敵的險要地方。
重點字詞的解釋
①龍城飛將:「龍城」原是指地名,是匈奴聖地,漢朝大將軍衛青曾奇襲龍城,後與匈奴作戰七戰七勝,「龍城」也指將軍衛青。「飛將」則指威名赫赫的「飛將軍」李廣。「龍城飛將」廣義上說的是抗擊匈奴的名將們。
②陰山:指陰山山脈,在今內蒙古境內。 《敕勒歌》中「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的「陰山」也是指陰山山脈。
飛將軍李廣
在漢武帝時期,有一位勇敢機智、很會打仗、精於騎射的三朝老將軍,名叫李廣。
李廣打匈奴時,騎馬的速度像飛一樣,他的名字經常讓匈奴的貴族和騎兵聞風喪膽。
有一次,他身邊只有一百個士兵,突然遇到匈奴主力,士兵們趕緊逃跑,李廣鎮定自若,說:「我們現在逃是逃不掉的,不如把鞍馬放下來,盔甲脫下,坐在草地上,等著敵人。」
就這樣,匈奴兵與李廣對峙到晚上,匈奴害怕李廣是誘兵之計,害怕有埋伏,便引兵撤退,李廣不戰而勝。
對詩意的詳解
①秦時明月漢時關(跨時間):當時是唐代,作者寫了秦代的明月,漢朝的邊關。
經歷了多個朝代,一輪明月照耀邊關,有時空變化的歷史感,如同看紀錄片快進的畫面。
②萬裡長徵人未還(跨空間):萬裡長徵蒼茫的距離感,讓人感覺邊塞偏僻遙遠。
是什麼人還沒歸家呢?是戰士們,在邊塞戰鬥的戰士們。
這裡也表現的戰爭的殘忍,表達詩人對守邊戰士的同情以及對安定、和平生活的嚮往。
王昌齡真的在邊塞生活過嗎?
答案:未可知。
邊塞詩又稱出塞詩,是以邊疆地區漢族軍民生活和自然風光為題材的詩。
當時邊塞詩就像今天的流行歌曲,唱一個火一個,相當於現在古風圈的「燃向」歌曲,但並不代表作者真的到過邊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