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這首詩寫了什麼呢?

2020-12-12 天奇成語故事

《出塞》寫於王昌齡早年赴西域時。王昌齡處於盛唐時代,但當時頻繁的邊塞戰爭,也使人民不堪重負。全詩雖然多能體現一種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敵制勝的強烈自信,但也表現了詩人渴望和平的心願。

《出塞》的原詩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出塞》的翻譯

自秦漢時期以來,明月就如現在這樣照耀著邊關,遠徵萬裡的徵夫還沒有歸家。但是如果龍城的飛將李廣現在還在,一定不會讓敵人的鐵蹄踏過陰山。賞析:全詩描繪了邊疆的蒼涼景象以及久戍士卒的心理,全詩洋溢著愛國激情,表達了詩人希望早日平息邊塞戰事的心願。

《出塞》的寫作背景

原詩為這是一首慨嘆邊戰不斷,國無良將的邊塞詩。詩人對當時的邊塞戰爭生活作了高度的藝術概括,從寫景入手,直接抒發了邊防士卒鞏固邊防的願望和保衛國家的壯志,深沉含蓄,耐人尋味。

相關焦點

  • 不教胡馬度陰山,王昌齡這首《出塞》是七絕還是樂府詩?
    前天看到這樣一個問題:王昌齡的《出塞》是七絕還是樂府詩。能不能解釋詳細點?前言關于格律詩與樂府詩的問題,以前寫過類似的文章 。一、王昌齡的《出塞》是七絕王昌齡的《出塞》兩首,都是七言的絕句,不過這兩首有區別,第一首是近體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 王昌齡的《出塞》,是樂府詩還是七絕?
    有朋友問:王昌齡的《出塞》是七絕還是樂府詩。能不能解釋詳細點?什麼是樂府詩?樂府是古代音樂機關,秦代以來朝廷設立的管理音樂的官署。為什麼朝廷會專門設置一個音樂機關來管理詩歌和音樂?是不是類似於我們今天的廣電總局?
  • 【每日一首詩】《出塞》 王之渙
    《出塞》    作者:王之渙黃河遠上白雲間
  • 清朝詩人徐錫麟的這首《出塞》,堪稱近代經典之作!
    今天,小編要向大家推薦一首非常霸氣的詩,那便是徐錫麟的《出塞》,這首詩寫得很是有氣勢,雖然只有寥寥的數語,但是同樣的不失為一首難得的佳作,讀來更是令人熱血沸騰。出塞清代:徐錫麟軍歌應唱大刀環,誓滅胡奴出玉關。
  • 王安石寫詩評昭君出塞,歐陽修跟風也寫了2首,誰寫得更好?
    讓漢元帝吃驚的是,王昭君其實是個實打實的美人,但是命令已下,漢元帝也沒辦法再將王昭君留在身邊,只能忍痛將美人王昭君送去匈奴,之後便有了昭君出塞的故事。三年之後,呼韓邪突然去世,王昭君本來要按照胡人的傳統,嫁給雕陶莫皋,也就是呼韓邪和他前妻的孩子。
  • 四年級上冊語文《21古詩三首——出塞》教學設計、手寫知識點筆記
    這三首詩前兩首是邊塞詩。對於古詩的理解,要從「解詩題」開始,然後到「知作者」,接著是「明詩意」,最後是「悟詩境」。學生要多了解詩的創作背景,感悟作者豐富的情感。2.這幾句詩有什麼特點呢?都是描寫邊塞軍旅生活的。3.解釋邊塞詩的含義我們把這種描寫邊塞軍旅生活和自然風光的詩,稱之為邊塞詩。
  • 安史之亂前,王昌齡寫《出塞》,邊塞詩似流行歌,唱一個火一個
    創作背景《出塞》寫於安史之亂前,當時雖然國力強盛,但隱患四伏。知識分子們已經敏銳感覺到了危機,所以這個時代的唐詩多是反戰的。例如:杜甫的《兵車行》、《前出塞》,也是寫於這個時候,也是反戰的。擅長七言絕句,又被後人譽為「七絕聖手」,以邊塞詩知名,代表作有《出塞》、《從軍行》等。塞:多音字,讀(sài),《出塞》的「塞」在這裡指易於據守禦敵的險要地方。
  • 每日一詩|《出塞》
    出塞 唐·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希望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事,使人民過上安定生活的願望。 詩人從描寫景物景入手,以雄勁的筆觸,對當時的邊塞戰爭生活作了高度的藝術概括。把寫景、敘事、抒情與議論緊密結合,在詩裡熔鑄了豐富複雜的思想感情,使詩的意境雄渾深遠,耐人尋味。
  • 杜甫0134《後出塞五首》其三
    杜甫0134《後出塞五首》其三古人重守邊,今
  • 他把他睡的懶覺寫進了一首詩,這首詩又被寫進教科書
    原文標題:他把他睡的懶覺寫進了一首詩,這首詩又被寫進教科書,每個小學生都要背誦!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一問一文,ID:dainikaiwu】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這是一個唐朝的大詩人,這個人很會寫詩,會寫到什麼程度呢?
  • 隋代詩歌與《從軍行》《出塞》
    受庾信、王褒詩風的影響,曾經寫了一些較好的邊塞詩。雖質量不高,的確反映了一些新的風氣。薛道衡的名作是《昔昔鹽》,寫的徵人和思婦互相思念的痛苦,並對追求功名的將軍作了委婉的諷刺。語言清麗流暢,句法多用對偶,具有早期七言歌行的特色。其中有兩句特別為人所稱道:「暗牖懸蛛網,空梁落燕泥。」
  • 出塞二首·其一——唐·王昌齡
    出塞二首·其一——唐·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詩詞文本從《唐詩鑑賞辭典》
  • 《螽斯》這首詩小學生都在背誦,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詩經》中的這首《螽斯》現在小學生素讀已經收錄了這首詩,在小學生的背誦行列。這首詩最值得一提的是它用了許多疊音的擬聲詞,讀起來朗朗上口,非常易於記憶。那這首詩主要寫的是什麼呢?我們先來看一下全詩直譯成白話文的含義。
  • 名家誦讀 唐代王昌齡《出塞》
    後兩句寫得含蓄、巧妙,讓人們在對往事的對比中,得出必要的結論。  這首詩著重表現的是對敵人的蔑視;是對國家的忠誠,是一種勇往超前、無所畏懼的氣概。前兩句寫皎潔的明月和雄偉的城關,既引起了人們對歷史上無數次侵略戰爭的回憶,又是今天將士們馳騁萬裡、浴血奮戰的歷史見證。後兩句用漢代的名將衛青李廣比喻唐代出徵守邊的英勇將士,歌頌他們決心奮勇殺敵、不惜為國捐軀的戰鬥精神。
  • 《出塞》,唐詩中七絕的壓卷之作,出自著名王昌齡邊塞詩人之手
    今天,我推送的是第第15首古詩《出塞》。學古詩,重在積累,如果學有有餘力,就按照這3步來學,堅持下去,積少成多,會慢慢喜歡上古詩,對應的考題也不怯,反而成了加分項呢!這首詩要注意兩個多音字,具體見下圖:二、譯文★關鍵詞讀熟了之後,就來了解詩的內容。詩「胡」的意思是「古代漢民族對北方少數民族的通稱」,見上圖。
  • 楊素之《出塞》——流傳最久遠的邊塞詩
    楊素之《出塞》等我國的邊塞詩一直以其豐富的思想內容和獨特的藝術魅力在詩歌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並成為我國軍事史的重要內容。從我國的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到清朝的詩人(如顧炎武),都有關於軍旅的壯麗詩篇。
  • 【唐詩三百首新解】19 王之渙 出塞
    出塞王之渙【盛唐】(688-742)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 多少人,因為王維的這首詩,愛上了黃河的落日
    這類詩歌在我國古代數不勝數,但我相信大家總有自己最喜歡的那一首。像我就是因為王維的一首《使至塞上》,而愛上了黃河的落日。畢竟要從杏花煙雨江南前往大漠孤煙塞北,是有著不遠的距離的,還不一定有時間。正如前面所說,我國古代文人基本都有「行萬裡路」的經歷,《使至塞上》便是王維奉命赴邊疆慰問將士途中所寫。
  • 原來「詩家天子」的這首詩還有另外一個版本
    第  1040  篇深度好文:2177字 | 6分鐘閱讀正典君邀您閱讀前,先思考:王昌齡最擅長寫什麼詩呢?但是因為王昌齡所處的時代,在盛唐的時候,人們最重視七言絕句,而王昌齡就最擅長寫七言絕句,所以當時有一個稱呼,說王昌齡是「詩家天子」。
  • 寫了兩首詩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木希地,ID:filmscreen】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寫在前面:又過完了一周,自從加入南木寫作社後,每周寫一篇文章,不論什麼題材、寫的是好是壞,心裡總是惦記著有這碼子事,慢慢地嘗試將寫東西變成一種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