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指之間,春秋五度。五年來,我國綜合國力、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際影響力等躍上新臺階。這五年,我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西重要講話精神,堅定踐行新發展理念,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闊步向前。
尤其是今年以來,我市圍繞落實「彰顯省會擔當」的更高要求,全面推進創新之城、實力之城、山水之城、文化之城、英雄之城建設,進一步加大「六穩」「六保」工作力度,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輝煌成就,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創新基礎不斷夯實,發展後勁蓬勃有力
五年,砥礪奮進;五年,創新發展。
「十三五」期間,我市堅定不移地「打科技牌、走創新路」,始終堅持以建設創新型城市為統領,推進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在今年召開的市委十一屆十次全體(擴大)會議上,更是把「創新之城」擺在「五城」建設之首,強調要以科技創新引領全面創新,加快推動南昌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為主向以創新驅動為主轉變,努力將南昌打造成為全省創新資源的聚集區、創新成果的轉換區、創新驅動的示範區。
近年來,我市充分發揮省會科研資源聚集優勢,紮實推進新型研發機構建設,全市研發平臺數量快速增長,先後組建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南昌研究院、天津大學南昌微技術研究院、哈工大機器人南昌智能製造研究院、江西省智能產業技術創新研究院、中山大學南昌研究院、南昌智能新能源汽車研究院等多家新型研發機構。目前我市已有國家重點實驗室4家、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家,省級重點實驗室158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27家,市級重點實驗室94家、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56家。截至去年年底,我市新型研發機構共申請專利161項、承擔各類科研項目150項。
在科技人才隊伍建設方面,我市先後出臺人才新政「22條」、「人才10條」等政策。今年推出的「雙百計劃」項目,已引進和培養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141人。如今,全市共有國家級優勢創新團隊1個、省級優勢科技創新團隊81個,建立院士工作站44家,柔性引進「兩院」院士50名、諾貝爾獎獲得者1名,引進院士創新團隊人才325名。
我市著力破除阻礙科技創新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後一公裡」,大力實施獨角獸、瞪羚企業培育工程,聚焦成長速度快、創新能力強、專業領域新、發展潛力大的高成長型科技企業和創新型領軍企業,打造支撐產業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生力軍。截至去年年底,我市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到1442家,有35家企業上榜我省獨角獸(潛在、種子)和瞪羚(潛在)名單。預計今年全市高新技術企業總數將超過2000家。
經濟結構持續優化,綜合實力穩步提升
「十三五」期間,面對錯綜複雜的宏觀環境和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任務,我市始終把新發展理念作為引領發展全局的價值導向,加快推進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真抓實幹、攻堅克難,發展難題進一步破解,發展優勢進一步厚植,南昌經濟社會產生了深刻變化。特別是今年以來,我市科學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紮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經濟結構持續優化,經濟新動能不斷增強,南昌在全省的帶動力、在全國的競爭力進一步增強。
「十三五」時期,南昌步入高質量發展的快車道。回望「十二五」末的2015年,南昌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000.01億元,而至2019年已達5596.18億元,區間增幅達39.9%,年均實現增長9.98%。即使遭遇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今年前三季度南昌地區生產總值仍然實現4141.25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同比增長2.3%,顯示出強大韌性。
「十三五」期間,我市經濟總量大幅提升的背後,是經濟結構的持續優化。2015年我市三次產業結構分布比重為4.3:54.5:41.2。隨著產業轉型升級和經濟發展,我市第三產業的比重逐步增長,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至2019年,我市三次產業結構優化為3.8∶47.4∶48.8。
產業轉型升級步伐也在不斷加快。在汽車和新能源汽車產業方面,江鈴新能源汽車項目和江鈴股份富山新能源汽車基地加快推進。在電子信息產業方面,兆馳紅黃光LED及外延片晶片生產項目、維科LG鋰電池製造基地落戶;努比亞、科萊電子、華視光電、國電投高效異質結光伏電池研發試驗平臺等項目相繼投產。在航空裝備產業方面,中國商飛生產試飛中心、上海滬工航天軍工裝備製造基地、南昌區域管制中心成功落戶。
今年1-10月,在全市上下共同努力下,我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5725.11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3%,較前三季度提高0.8個百分點。全市重點監測的171種主要工業品中86種出現增長,增長面為50.3%,其中,新興產品增長較快,電子元件、手機和液晶電視機產品分別增長44.4%、24.8%和10.0%。全市規模以上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12.4%,拉動全市工業增長2.0個百分點。其中,航空、太空飛行器及設備製造業,信息化學品製造業,醫藥製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分別增長451.9%、29.7%、25.2%和8.7%。
改革開放持續深化,外向型經濟全面發力
深化改革的時代強音,擴大開放的密集鼓點,讓高質量發展的澎湃動能蓬勃奔湧。
「十三五」期間,我市持續深化改革開放,外向型經濟全面發力,不斷釋放發展新動能,激發經濟社會發展的活力。
開通全省首條「點對點」中歐雙向班列,2019年開行120列;南昌昌北機場海關、贛江新區海關、青山湖海關開關運行;昌北國際機場「一站三中心」建成運營……近年來,我市充分挖掘、發揮自身區位交通和口岸平臺優勢,大力推動雙向開放,在江西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建設中領先領跑,形成更高水平的開放格局,不斷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
2017年,南昌地區內企業(含中央、省屬公司)實現進出口總值669.20億元。到2019年,我市進出口總值突破1000億元,達1061.77億元。今年1-10月,全市海關進出口總值937.63億元,同比增長11.7%。其中,出口570.87億元,增長10.0%;進口366.76億元,增長14.5%。全市實際利用外資32.94億美元,增長7.6%,增速高於全省0.2個百分點,排名全省第2。外貿進出口形勢持續向好,尤其是電子信息產品出口保持大幅增長,手機出口118.3億元,增長38.4%;筆記本電腦出口40億元,增長11.8倍;平板電腦出口30.8億元,增長3.5倍。南昌對美國、韓國、東協、歐盟分別進出口89.1億元、106.8億元、124.6億元和74.7億元,分別增長17.8%、24.2%、3%和2.2%。此外,南昌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計進出口221.3億元,增長6.9%。
當前,我市正在高標準、高品質建設以昌北國際機場為核心的現代空港新城和以向塘物流基地及鐵路貨站為中心的向塘國際陸港新城,打造南北呼應的國際開放平臺;加快建設進境水果、冰鮮水產品、食用水生動物的三個指定監管場地,豐富完善我市的口岸平臺,為暢通「雙循環」、實現高質量跨越式發展奠定基礎。
來源:南昌日報
原標題:《砥礪五載鑄輝煌 躍馬揚鞭啟新程——南昌「十三五」期間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綜述(上)》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