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火箭科學家、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以1850億美元資產登頂世界首富。
說起埃隆·馬斯克,各位中有所了解他的,會清楚他此前一直以探索和窘迫的形象示人,這也是一個經典的為人類服務的科學家形象。馬斯克早年在狹小的公寓裡研發了行動支付系統——貝寶,此後他將公司做大後,和其他公司合併,退出了他研發的行動支付領域。此後他就在各個領域開始了燒錢的研發之旅,但是稍不注意研究成本就可能燒錢過量,這部分導致了馬斯克此後面臨的困境。
馬斯克探索的其中一個領域是電動汽車領域,為了致敬他的前輩尼古拉·特斯拉,他將公司的名字和品牌名稱改成特斯拉,當然一開始前面做電動汽車的人全部失敗了,所以這件事一開始被大多數人嘲諷和不認可的,但是他耗資巨大努力研發的電池技術和電動車型設計徹底擊碎了這個不可能的現實,並在10年代逐漸取得成功,此後無論是超跑modelS價格過高所以電動汽車不親民,model3沒法量產、特斯拉沒成功就要破產等質疑,他都用他出色的產業化能力一一打破,目前他正前進在進一步推廣電動汽車的道路上,而且越走越遠。
馬斯克第二個非常著名的領域是火箭領域,他從小對外太空非常嚮往,所以他其中一個夢想是移民火星,那麼想移民火星最重要的就是發射用的火箭,他研究的第一個航空領域的項目就是可循環利用火箭,目的就是為了節約火箭發射的成本,以期望為進一步拓展航天事業做出貢獻。可是當時根本沒有私人公司研究火箭,但是他仍然決定探索這未知領域。
對民用科技的研究一般分為四個階段,四個階段都完成才算研究完全成功,徹底改變世界,造福人類。這四個階段分別為課題、實驗室、產業化、商業化。火箭最早由火箭科學家馮·布勞恩研發,由蘇聯和美國的財力支撐成功發射載人航天火箭,完成實驗室階段,並且美國此後進入了產業化階段,上太空不再是罕見事,我國目前也進入了產業化這一階段。但是在馬斯克之前,沒有人能做到商業化,商業化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航天不再專屬於國家,老百姓只要出錢,也可以購買這一服務,標誌著航天成為了民用科技,完成了真正的普及,徹底改變世界。於是馬斯克下定決心,開始了對火箭商業化進程的艱苦的探索之旅。
馬斯克雖然當時因為出售公司變成了廣義上的富人,但是他的資金在發射火箭面前就是小巫見大巫,總共只夠發射四次火箭,一旦四次實驗都失敗,他將徹底破產,變成一無所有。而且發射的火箭還不是普通的火箭,還是他精心研究的可回收火箭,難度可想而知。但是馬斯克通過對火箭的深入研究,研究出火箭的回收可行性,並設計好火箭,開始發射,結果前三次都失敗了,只剩最後一次實驗機會。一旦最後一次發射不成功,不但火箭項目宣告失敗,特斯拉公司也會因為資金斷裂而倒閉,而在此最重要的艱難關頭,他的老婆不但沒有給予支持,反而和馬斯克離婚,分得了幾百萬美金趕緊跑路,當然我想她看到今天馬斯克的資產肯定會瞠目結舌的。在如此艱難的時刻,馬斯克毅然壓上了最後的包括房產的幾千萬資金最後一搏。2008年8月進行了第四次火箭實驗,他終於成功了,火箭成功回收,並且在年底,馬斯克接到了來自NASA的16億美金的大單,終於苦盡甘來,重見光明。
此後馬斯克就在航天領域繼續探索,載人火箭也在努力下成功實現商業化,而且他還在進一步開展自己心目中的航天計劃,為人類帶來新的福祉。馬斯克還在太陽能等領域有所探索。由此可見,馬斯克是一個歷史上非常常見的有著艱苦探索經歷的科學家、創新家、發明家,到如今,馬斯克還完成了一項研究界史無前例的壯舉,那就是成為世界首富。
要知道,之前的科學家和發明家給予世人的形象可都是努力奮鬥卻十分困苦的形象,只有為人類為世界造福的精神動力來支撐著他們繼續奮鬥。當然馬斯克在此前一般也是這樣經典形象,這個也是改變世界的科學家的標配。不過如果人們覺得他們偉大,的確作出貢獻,創造出價值還好,可總有些聲音出來質疑科學家發明家,是否能創造真正的價值?他們享受著偉人們帶來的成果,卻質疑著他們創造價值的能力,不願相信科學家是不好錢財才不去賺錢的,甚至直接因為科學家沒錢就否定科學家的偉大。
最經典的例子就是,尼古拉·特斯拉不撕毀交流電專利合同,他就是世界首富。這其實是一個比較好理解的事,不僅對於從自己有專利的角度看很正常,從大眾視角看也很正常,畢竟我們天天都在用交流電,一刻都離不開電,而且單單我國的國家電網現在都是世界五百強第三名,更不用說全世界了。但一直以來,有不少人對特斯拉創造財富的能力報以質疑,就因為特斯拉沒有成為富豪,晚年生活比富豪困苦,就質疑特斯拉的貢獻,甚至詆毀最偉大科學家之一的特斯拉是民科,這不得不讓我們感覺到,是否科學家應該真的露一手,讓大家明白不想賺錢和不能賺錢的區別?
特斯拉是因為人類的幸福才不想賺錢的,當年具體是什麼情況呢?
特斯拉發明了可推廣的交流發電機後,和他合作的另一位天才資本家西屋就負責起了推廣的重任,但是電力系統是一個十分龐大的工程,需要消耗大量的資金,連西屋的資金都支撐不住了,西屋由此向特斯拉表達了可能就此破產的擔憂。特斯拉為了電力的推廣,為了全人類都能用上電的幸福未來,毅然決然地撕毀了每匹電繳納1美元的專利合同。從此人類用上了交流電,電力進入千家萬戶,人類文明邁入電力時代,但是特斯拉卻因為專利權的放棄而晚年生活困苦。
在一百多年後的今天,特斯拉的後輩埃隆·馬斯克成功成為了世界首富,馬斯克因為沒有放棄專利權和一些資本運作成功完成了科研前輩理應達到的壯舉,這恰恰證明了科研是可以創造巨大財富的,甚至變成世界首富,是可以給社會帶來巨大價值的,特斯拉的賺錢能力也是該被認可的。區別只在於這個價值是否是落在科學家自己身上,有的吸收了,有的放棄了。
而且,我們也認識到了科學家不再窮困潦倒了,科研和窮困不再劃等號了,也就是說未來你做科研不一定要讓自己接受貧困的現實,不用為了科研一定要不求回報的奉獻,不需要在科研和賺錢之間二選一,你甚至可以成為世界首富。而且,現在我國也開放了事業單位中的擔任教授的科學家可以創業和持有股份的政策,企業中的科學家也開始當選為兩院院士,這無疑讓發明家科學家們真正擁有了享受應有待遇的未來,而讓英雄們享受應有的待遇,我們的世界才能充滿希望。
在我們現在這個時代,的確是以經濟發展為核心,科研恰恰是未來真正刺激經濟增長的核心動力,可是做科研的人們此前卻在與個人生活的艱苦貧困做著鬥爭,賺錢的觀念也讓不少後輩們對窮困潦倒的科學家不再嚮往,敬而遠之。不過馬斯克憑藉發明和科研成為世界首富後,給了人們巨大希望,相信未來的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們可以不再因為生活而放棄科研,繼續堅持科研道路,並有機會創造與之匹配的價值。而年輕一代將不再因為貧窮而排斥科研夢想,從小想當一個發明家科學家的觀念會重新深入人心,越來越多年輕人才心中對科研有所嚮往的萌芽會因此種下,我相信,如果我國能加大力度宣傳和提倡這一現象和積極嚮導的話,在不久的未來,科技人才將有可能如雨後春筍般爆發式出現,中華民族完全復興的夢想也可能因此夢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