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吳康軍
正處於風口浪尖上的直播帶貨行業,充斥著太多的神話了,似乎遍地是黃金。
在今年的4月1日,羅永浩、薇婭、辛巴三位「主角」,共同締造了2020年中國電商史上魔幻的一幕。羅永浩抖音直播首秀,3小時成交額破1.1億元;薇婭在淘寶直播面向全球賣4000萬火箭,最終成交;辛巴團隊在快手直播中,單場直播帶貨4.8億元。這也讓很多品牌認為,直播帶貨是萬能金藥,能夠治癒所有的銷量難題。
但事實上,在這股大浪潮中,也存在著很多「失意」品牌,直播不僅沒有起到預期效果,甚至與預想差距甚遠:「被這個坑慘了,真是太多東西要爆料了」「說到直播帶貨就腦殼疼,我們做的全血賠……」投入幾十萬的坑位費,最終銷量沒幾個,甚至是0,或者產品退貨率高達90%以上。一時間,關於「直播騙局」、「銷售額注水」、「明星不帶貨」討論不斷。
那麼,直播帶貨ROI到底應該怎麼算?行業是否形成標準?品牌到底應該如何端正對直播帶貨的認知與心態?
直播帶貨ROI:可以低至無下限,上限卻比想像中低很多
直播最早被商家接受,就是因其ROI直接透明,投入多少直播費,換回多少帶貨額,簡單明了。比如,品牌投入1萬元,帶貨GMV能達到2萬,ROI就是2;能賣到10萬,ROI就是10。
按照品牌暢想,都希望ROI越高越好。即投入一定,回報越高越好。現實卻是殘酷的,ROI可以低至無下限,上限卻比想像中低很多,並且不同行業、不同層級主播能做到的ROI,也各不相同。
「前幾年我們的ROI做到過10」,食品飲料行業的某品牌運營負責人馬騁指出,「現在能做到1-2就滿足了。」前幾年,確實存在紅利期,但隨著競爭越來越激烈,用戶也逐漸疲態,ROI回報相對持走低趨勢,也是再所難免。
CBNData IMCN事業群資深總監袁冶指出,根據過往投放經驗,美妝、食品品類的達人如果能做到1.5以上,就是一個不錯的水準,值得投放。
某美妝品牌投放負責人則認為,美妝護膚領域,ROI能做到3已經是相當好的數據,而且得是成熟品牌找到了匹配的紅人進行投放。
從主播維度看,一般而言,淘寶前10MCN機構裡的前1-3位頭部主播,整體ROI大概在3左右,坑位費10-50萬不等,還需佣金。腰部或者尾部MCN機構,有些會提出ROI 1:1保量模式,能夠真實做到,其實極其不易。
所以,當品牌不了解所在行業、所選主播當下的平均數據表現時,容易制定不切實際的目標,對短視頻、直播投放ROI預期過高。從這個角度看,品牌在與明星或者主播合作,發生「直播翻車」銷售額未達預期,還有一部分原因是品牌自己本身的判斷失誤,並沒有深耕行業研究。
明星直播帶貨:ROI普遍低於預期,品宣價值不容忽視
從去年開始,明星與頭部主播聯合直播帶貨,成為流行趨勢。吳亦凡、鹿晗、楊冪等頂流明星,第一次參與直播時,在李佳琦、薇婭面前單純得像個孩子。今年,在參與深度上,當紅頭部明星開始紛紛入場,全職化帶貨,但大多數效果並不如人意。
>>動輒上億的銷售額 其實極其稀缺
大多數商家還沒摸清行業規律,就已被數字砸暈:與聚划算合作的劉濤,直播首秀成交金額高達1.48億;汪涵淘寶直播首場直播,達成1.56億成交…… 驚人的成交數字,再加上鋪天蓋地的戰報宣傳,放大了外界對明星直播帶貨的「神話」印象。其實,這屬於極少數。
據優大人數據,截至目前,在抖音當場帶貨能過千萬的達人,「只要有一次過千萬,都算上,囊括紅人和明星總共只有二三十個。」明星帶貨真實GMV在1000萬-2000萬,都算是不錯的成績。
備受爭議的吳曉波直播首秀銷售額2396萬,以及同樣被吐槽的Angelababy直播帶貨首秀GMV在1214萬左右,這些數據雖然比不上頭部主播,但也不算太差。包括陳赫、羅永浩等,直播首秀破億的銷售額,到現在已縮水超80%。
>>「翻車」頻繁存在 明星普遍存在轉化問題
明星直播普遍存在轉化問題,明星的話題曝光量大,直播間流量大,但大多數無法平移嫁接到產品消費上,造成轉化率數據低。喜歡明星的消費者,不一定喜歡產品,進入直播間並沒有抱著購物的想法,這就是無效流量。並且,明星本身在帶貨專業度上有所缺失,不少明星只進行過一次首秀直播後再無下文。
根據媒體統計,商家們對明星直播帶貨的吐槽共涉及三類:一是坑位費高,產出低;二是明星態度不專業,說錯商品、報錯價格等;三是對接團隊傲慢,售後服務缺失。
「翻車」反面教材已經數不勝數:某企業與小瀋陽合作賣一款白酒,開播前小瀋陽方面承諾ROI能到10,結果2都沒有,並且當晚下單的20多單中,第二天有16單選擇退款;抖音紅人郭聰明聯合五位「浪姐」(許飛、王霏霏、鍾麗緹、白冰、丁當)直播,坑位費從5萬飆升至30萬,某商家爆料銷售額不及一萬;張繼科與恩佳聯合直播,商家花10萬坑位費賣出20支牙刷;某護膚品商家吐槽王祖藍6萬坑位費,40萬觀看量,營業額僅2000元……
>>明星直播帶貨的成敗 與商家也息息相關
當然,在部分「翻車」案例中,也存在部分商家「一廂情願」的問題,明知存在明星、產品、受眾不匹配的問題,但依然要上。
比如,某公司邀請葉一茜直播推廣茶具,單價200多元的商品總成交金額不到2000元,以葉一茜道歉收場。有兩位接近葉一茜團隊的直播行業人士透露,當時葉一茜方拒絕過該商品,明確表示可能賣不動,但商家表示看中其品宣價值,堅持要投。
張繼科直播首秀,某白酒品牌在被告知與張繼科粉絲屬性不匹配,不建議合作時,品牌方表示為品牌價值而來,結果銷量只有三五個時,便被要求賠償或退款。
>>明星直播帶貨不能只看ROI 也要計算品宣價值
明星直播帶貨的銷售轉化,並不一定突出。但通常合作後,商家可獲得明星直播切片1-3個月使用權,用於店鋪、線上、線下投放,可當做短期代言來使用。一般而言,普通藝人肖像代言一年費用至少300萬-400萬,一線藝人至少1000萬,換算下來普通明星代言一個月費用至少25萬,與幾萬或者十幾萬的坑位費相比,品牌確實「賺到」了。
事實上,各個明星發布的直播首秀招商公告也顯示:明星會在個人微博、抖音帳號上進行產品的預熱宣傳,同時,商家還能獲得明星個人形象海報的授權使用,以及明星本人介紹視頻的授權。
明星直播首秀資源最多,陣仗大,有運營能力的品牌會藉此做成事件營銷,不僅留有充足的預熱時間,在各渠道推廣帶動銷量,而且在直播後,將明星直播切片視頻,在社群、抖音、小紅書、淘寶等各平臺宣傳,充分挖掘明星直播合作的權益和價值。
頭部主播:ROI能夠衝到很高,但很可能犧牲利潤
直播帶貨的火爆,很大程度上歸功於「超級主播」的傲人戰績,帶動了全行業的關注,直播帶貨由此也被視為一種「新型商業模式」。不可否認,在帶貨方面,專業的頭部主播確實表現出色。
>>銷量數據高且更為真實,帶貨能力一流
關於頭部主播的帶貨能力,毋庸置疑,數據說明一切。「超級主播」在2019雙11的數據表現,被一遍一遍地刷屏:當天李佳琦的直播間有粉絲4315.36萬;薇婭的直播間有粉絲3683.5萬;11月6號的快手電商購物節,辛巴獲得第一,單日直播銷售額突破4億。
頭部主播有著與明星比肩的流量,而且比明星更勝一籌的是,這些進入直播間的粉絲,往往都是有最大意向要買東西的消費者,而不是來「白嫖」的看客。
因此,當極具魅力的頭部主播,帶著極具價格殺傷力的品牌產品,對準潛在用戶互動講解,銷售轉化率自然非常高。無論是基於GMV還是真實銷售額,李佳琦和薇婭的ROI都很高。
>>在為銷量鼓與呼的同時,也要接受「血虧」
品牌可以藉助「超級頭部主播」走量,但也需要付出相應代價。要想進入「超級頭部主播」的推薦清單,品牌必須給出極具殺傷力的價格,也就是「全網最低價」。
也就是說,高ROI不一定為品牌帶來正收益,因為品牌在價格上讓利太多,實際有可能會造成虧損。不過,所有去李佳琦、薇婭直播間的品牌都明白:這部分的投入可被視為廣告費,李佳琦和薇婭直播也屬於「帶貨+品宣」二合一。
除了坑位費+佣金的模式,還有純佣金的模式。這種模式是根據銷量分成,對品牌而言,這樣雖然風險低,但主播佣金卻可能達到50個點。有品牌方就表示,現在直播機構對品牌方壓榨的太兇,一場直播下來,虧損很高。甚至有品牌指出,跟拋貨傾銷沒什麼區別。
>>在計算ROI時 還存在統計口徑問題
一些頭部紅人再發戰報時,經常被品牌方吐槽,因為他們展示的GMV,比品牌方所看到的實際成交額要多很多,這就是統計口徑的問題。
按照電商行業通用規則,戰報會用GMV數據,比如,羅永浩首場直播GMV高達1.7億,但羅永浩方面用的是「總支付交易額」,也就是實際付款訂單總額1.1億。
財經作家吳曉波在首場直播帶貨戰報中,還用到一個「引導GMV」的概念。比如,吳曉波為金牌櫥櫃帶貨,在直播間銷售500元的券,但吳曉波方面計算GMV時,算的是這個櫥櫃20000元左右的實際售價,稱之為「引導GMV」。
腰尾部主播:ROI真假難辨,品牌需具備極強的偵查能力
在淘寶直播中,有一個非常特殊的分類:薇婭、李佳琦與其他主播。這說明的問題是,主播之間的斷層很嚴重。「超級主播」的巨大成功,吸引到了越來越多的玩家,一時間,大量中腰部、底部主播開始興起。海量主播的加入,豐富了直播帶貨生態,但水也越來越深,利益越來越密集,各種造假產業鏈也迅速跟進。
>>中小主播的帶貨力 遠不如市場想像得那麼強
品牌需要認清的是:中小主播的帶貨能力,遠不如市場想像的那麼強。即便所謂的「頭部網紅」,某些耳熟能詳的網紅,直播間裡一款商品的出貨量可能也只有幾百件,GMV只有幾萬元。
有的機構推薦的網紅主播,看似有三四十萬的粉絲量,但實際直播時,對商家的轉化率基本為0。這類主播,一般以極低的坑位費吸引品牌方,有的甚至低至500、1000。這些機構不追求轉化,就是為了賺一票就走。
>>即便承諾保障銷量 但刷單現象很嚴重
部分主播為了拿到品牌的生意,會直接給品牌保證銷量:服務費+提成,如果無法達到保底的銷售額,就退服務費。對於這個方案,大多數品牌會覺得挺合理。
然而,直播結束過幾天,品牌就傻眼了,退貨率能超過一半,很多產品都是MCN或者主播自己掏錢買了再退貨,也就是說所謂的銷量注水或者刷單。
對於主播所在的MCN和第三方機構來說,正常流程下,用戶的已下單未付款、下單後退款不在他們的掌控當中,他們衡量ROI就是基於直播間產生交易的GMV,時間限定就是直播中或直播當晚。只看直播當晚的ROI,會遠遠高於實際成交ROI。
有媒體報導,全國直播電商主播TOP50,5月GMV對外宣稱總計約為123億元,但實際銷售額僅約為1.3億元。可見,數據水分有多大。
>>各種各樣的直播帶貨騙術 層出不窮
除了刷單注水、騙坑位費、騙佣金的,現在各種新的騙術,也在源源不斷的出現。比如,違約金騙術:甲方承諾歷史最低價作為直播售價,如果違約,則乙方不退款。這時候,乙方會去抓甲方在拼多多上的售價,或者平臺大促時補貼導致的額外優惠,或者些因為第二件0元而產生的平均價,這些價錢往往會低於單品歷史最低價。
也有現金流的騙術:有些MCN或者主播會保證很高的ROI,前期讓甲方投放幾十萬作為測試,期限一個月。乙方什麼都不幹,到一個月,直接退款。這個玩的是,免息信用卡模式,賺錢現金流的利益或者理財收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