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清晨,伴隨灑在黃浦江上的朝陽和響徹雲霄的發令槍聲,2020年徐匯市民體育節·徐匯區濱江健康跑正式起跑。全長5公裡的賽道,恰恰是2020上海馬拉松的徐匯濱江賽段,「雖然今年上馬我沒有中籤,但今天能在上海的網紅『跑步聖地』體驗到唯美的上馬賽道,這感覺太棒了!」跑者張先生說。
上海走在改革開放最前沿,開放是上海最大的優勢,開放、創新、包容早已成為上海最鮮明的品格。能在上海堪當網紅聖地,其原因往往逃不脫這幾個關鍵詞:「美」「時尚」「文化」。而徐匯濱江,是將這些網紅元素和群眾體育融合地最為藝術和美妙的存在。
在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副院長李翔寧看來,徐匯濱江在進行二次開發時,沒有抹去廠房、碼頭這些老工業遺存,而是留下城市記憶,並在其中植入新的文化、當代藝術和公共生活元素,使得徐匯濱江成為了「網紅」地塊,更引發了人們對於公共空間認知的變化。
的確,這裡是20世紀民族工業的發源地之一。如今經過規劃改造,百年的工業文化煥發新生,龍美術館、餘德耀美術館、油罐藝術中心等工業遺存改建的公共藝術空間已成為網紅打卡地。而與其相得益彰的,而承載這些的,是已經貫通開放的徐匯濱江沿江景觀岸線。其中,50萬平方米的公共開放空間,10萬平方米的親水平臺,漫步道、騎行道貫穿全線,市民在任何一個道上行走都能品得了江,看得了綠。
到徐匯濱江跑上一跑,是滬上許多運動愛好者時不時在腦海中會蹦出的念頭。但絕美的江景和舒適的跑道,僅僅是徐匯濱江運動屬性的一部分。相比「跑步聖地」,如今用「運動聖地」來形容徐匯濱江或許更為契合——喜歡運動的市民除了在跑步道、騎行道盡情釋放活力外,還能在徐匯濱江的臨江籃球場、攀巖牆、滑板廣場等運動設施中找到樂趣,暢享濱江公共開放空間的自然與人文魅力。
如今滬上的跑者早已不滿足於簡單的「跑起來」,他們更在乎的是運動的體驗感。近年來在服務、配套設施等方面的升級,讓徐匯濱江的運動體驗感變得越來越好。正是這些,留住了前來健身市民的心。比如在配套設施方面,2018年徐匯濱江完成了開放空間全段景觀照明提升工程,包括迎水面、景觀節點、重要建構築物、橋梁等等的光影構建;在龍美術館東側,一座外形猶如雲朵的志願者服務站已經全面開放;徐匯濱江國內首推的跑步驛站,可向市民提供淋浴、更衣、寄存、飲水等配套服務。驛站選址綜合考慮臨近居民區、商務辦公區,讓居民、白領、遊客共享開放空間建設成果;在日暉港橋、龍華港橋等人流密集通道,徐匯濱江開發建設方西岸集團設置了兩座迷你貨櫃,這兩座獨具濱江工業風格的「西岸盒子」作為迷你服務中心,為市民提供問詢、治安崗亭、應急、藥品、輪椅、自動售貨機以及雨傘、充電寶租賃等多種服務,還有飲料瓶回收等環保項目。
據了解,徐匯濱江今年又升級構建了有溫度有顏值的公共服務站點——水岸匯。對現有的文化場館、活動場地進行改造提升,統一徽標和標識系統,提供全人群、全時段、全覆蓋的服務保障。水岸匯的標配是六大功能:遊客衛生設施、休憩空間、寄存空間、活動空間、應急設備、信息服務。跑步愛好者可以在這裡寄存衣物、飲水休憩……
今年上馬的新終點毫無懸念地最終落定徐匯濱江,許多外省市跑者在賽後對那裡的運動條件讚不絕口,對上海市民的運動環境羨慕不已。徐匯濱江,讓運動與藝術、生態、服務形成了一種美妙的融合,但她的潛力還不止於此。正像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華建集團華東總院總建築師汪孝安所言,「創造好的空間環境只成功了一半,用這個環境來匯集更多力量、激活整片區域,才算真正的成功。」相信始終秉持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原則的徐匯濱江,未來能夠被打造成上海具有集聚效應的全民運動中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