犧牲電影院,好萊塢終成「好萊塢+」

2020-12-11 新浪科技

來源:創事記

歡迎關注「創事記」的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 

文/吳小瓊

來源/新文化商業(ID:Ent-Biz)

好萊塢的選擇再一次證明:道義不道義的,在「活下去」這件事面前不值一提。

如果說2020年,環球、迪士尼、派拉蒙的試探性轉網仍給電影院留有一絲餘地,那麼華納兄弟(Warner Bros)宣布其原計劃於明年北美影院上映的17部電影全部轉網,則直接將了電影院一軍。這17部電影裡包括 《沙丘》《哥斯拉大戰金剛》《黑客帝國4》《貓和老鼠》《招魂3》《新自殺小隊》等。

全球大流行期間,流媒體不僅成為新的「電影院」,還閃耀著救世主的光芒;而影院們已經氣若遊絲,失去了反抗的能力。足以與影院、流媒體平臺抗衡的好萊塢,決定為了生存短期犧牲電影院,終於變成了網際網路的戰場。

不過,好萊塢已經走到了「不得不」的十字路口?犧牲電影院是否是短視的決定?華納此舉將如何影響各方力量?

華納的決絕與《信條》的失敗

華納兄弟對電影院的道義在《信條》這個項目裡被消耗殆盡。

迪士尼的《花木蘭》與華納的《信條》同時期面世,因發行方式各異,被外界視為一場關於傳統發行模式與PVOD模式的競賽。兩部影片製片成本均為2億美元左右,且均在9月初左右上市。《花木蘭》選擇了PVOD,院網同步,《信條》則選擇了純院線發行。

兩部影片在內容和類型上是迥然不同的,前者是有著中國家喻戶曉的花木蘭IP、迪士尼爆款動畫打底,歌頌女性的智慧、勇敢與大義,是老少皆宜的合家歡故事;後者則是玩轉時間、空間的諾蘭科幻燒腦大作。換句話說,《花木蘭》觀影門檻較低,而《信條》觀影門檻較高。

從口碑上,《花木蘭》口碑全球撲街,既沒能取悅中國觀眾也沒能達到歐美觀眾對真人動畫改編的預期,而《信條》基本維持了各大評分網站諾蘭作品的高評價。

我們來看看票房結果:截至2020年12月6日,《信條》在美國和加拿大的票房收入為5760萬 美元,在其他地區票房為3.021 億美元,全球總收入為3.597億美元。IndieWire指出,《信條》的三次延期導致營銷活動將總成本推高至3—3.5 億美元,部分國外分析師認為,《信條》的全球票房至少要到4億美元,華納才能實現收支平衡,也就是說因《信條》這個項目,造成華納兄弟虧損在5000萬—1億美元左右。

《花木蘭》在亞洲院線票房收入為7000萬美元,只有《信條》的五分之一。而根據Screen Engine對大流行期間首映的PVOD影片的持續調查,《花木蘭》在潛在的家庭娛樂觀眾中位居收視率最高的影片之首,再加上迪士尼三季度財報流媒體收入超過分析師預期,很多業內人士認為《花木蘭》為迪士尼取得了非常可觀的線上票房收入。也就是說,加上PVOD收入,《花木蘭》很可能贏了《信條》。

華納也在《信條》艱難反覆的院線發行中嘗盡了苦頭。華納兄弟公司最初將該片檔期定於2020年7月17日,受疫情影響,首次推遲到7月31日,隨後又推遲到8月12日。最終,《信條》於8月26日在70個國家/地區發行,包括加拿大,法國,德國,義大利,日本,俄羅斯和英國,9月3日登錄美國部分城市,9月4日,登錄中國。華納高管還專門算了一筆帳,每次推遲都使其至少多花20萬至40萬美元的營銷費,這還不算推遲對營銷效果的影響。

在三次改檔間隙,很多分析師認為華納可能會放棄影院,選擇與《花木蘭》一樣的PVOD模式,但不知是迫於諾蘭壓力還是其他,華納兄弟始終沒有"背棄"影院。

直到兩個月後,華納決絕地宣布「對持續的全球疫情作出了戰略回應」,至少在2021年徹底放棄充滿挑戰的影院發行。

好萊塢五大全部選擇擁抱流媒體

此前環球、迪士尼、派拉蒙、索尼紛紛倒戈流媒體,再加上華納兄弟,好萊塢五大發行公司全都走向了電影院的對立面。

先是環球最早進行院轉網,旗下動畫片《魔發精靈2》以數字租賃的形式發行,定價為19.99美元,三周時間收入近1億美元,另一部轉網的《史泰登島國王》(The King of Staten Island)的製作成本為3500萬美元,迄今為止已產生了4000萬美元的線上收入。

環球還幹了一件事,就是「忽悠」AMC籤訂了短期窗口協議,環球答應AMC,只要支持環球旗下電影院網聯動,AMC也能分到線上收入。這個消息讓破產在即的AMC盤後股價一度上漲9%,說明外界對這種發行上的創新還是認可的。(詳情可穿越歷史文章:AMC與環球達成縮短窗口期協議,可能徹底改變電影院和流媒體)

索尼影業雖然沒有自己的流媒體,但早在上半年就將幾乎所有的影片都撤檔到了2021年,包括《比得兔2》《超能敢死隊2020》《莫比亞斯》《毒液2》《密室逃生2》等一系列IP大作,這讓索尼避免了像華納和迪士尼那樣因為屢次改檔而打亂營銷節奏,帶來損失。索尼選擇Apple Tv+,一口價7000萬美元把原本預計院線上映的《灰獵犬》賣給了Apple Tv+,這筆交易成為索尼上一季度電影部門的重要營收來源。

一面是好萊塢五大的延期和轉網,另一面是電影院不斷提前的生死線。

以英國為例,觀影人次將創下有記錄以來的最低水平,今年是英國三十年來票房最差的一年;美國最大的電影連鎖店AMC已警告投資者,它的現金可能撐不到2021年初;第二大院線院線Regal則已經宣布其將無限期關閉旗下影院......

受華納消息影響,AMC、Cinemark和IMAX等美國主要電影院線上市公司均出現大幅下挫,其中,AMC股價下跌近16%,Cinemark跌幅更是接近22%,即使AMC上周還提出通過出售股票以維持其生計來籌集至多8.44億美元的資金。AMC也通過其高管的個人發言對華納的策略作出了微弱的抗議。

不得不承認大流行已經將電影公司的財務狀況推到了極限,影院已經自顧不暇了。

好萊塢寧願被認作「渣男」,也不願意陪葬。

電影院、好萊塢、流媒體,誰都未迎來終局

華納的舉動也被外界理解成:捨棄電影院,爭取流媒體勝利。畢竟其17部電影放棄影院後,選擇的是自己的流媒體平臺HBO MAX。

拋開疫情影響,全球電影院的天花板已經觸達。儘管2019年全球票房收入達到創紀錄的425億美元,北美貢獻卓著,不過主要源於電影票價格上漲,難以掩飾全球屏幕數過剩的問題。可以肯定的是,即使有大量院線在疫情之年破產,電影院只會被削弱但不會被徹底取代,因為買家一定會有,比如習慣於進行重組的私募股權公司。

中國觀影人次的反彈已表明,只要解決安全問題,電影院的觀影是可以迅速恢復的。也就是說,如果疫苗能如期奏效,華納兄弟對電影院的悲觀預估可能於長期發展不利,甚至會遭到影院的報復。不過對好萊塢來說,明年可能需要比以往更多的電影院,因為大量積壓的電影可能會讓排片壓力倍增。很顯然,即使疫苗可以使影院恢復營業,也很難在短時間將影院數目恢復到疫情之前的狀態,流媒體在這幾年很可能依然是重要的發行路徑。

雖然還沒有其他發行公司提出過像華納那樣激進的發行策略,但變革已是不可阻擋的趨勢。迪士尼此前宣布將把更多的注意力轉移到其流媒體平臺,NBCUniversal同樣試圖建立Peacock,甚至連派拉蒙(Paramount)都宣布將把以電視為中心的CBS All Access流媒體服務直接改名為派拉蒙+(Paramount +)。

各大電影製片廠內容角力,積極擴展的流媒體服務以及電影院運營商之間的力量都在陸續發生變化。

好萊塢成為好萊塢+後,新的戰局剛剛打開。

相關焦點

  • 犧牲電影院,好萊塢終成"好萊塢+"
    全球大流行期間,流媒體不僅成為新的「電影院」,還閃耀著救世主的光芒;而影院們已經氣若遊絲,失去了反抗的能力。足以與影院、流媒體平臺抗衡的好萊塢,決定為了生存短期犧牲電影院,終於變成了網際網路的戰場。不過,好萊塢已經走到了「不得不」的十字路口?犧牲電影院是否是短視的決定?華納此舉將如何影響各方力量?華納的決絕與《信條》的失敗華納兄弟對電影院的道義在《信條》這個項目裡被消耗殆盡。迪士尼的《花木蘭》與華納的《信條》同時期面世,因發行方式各異,被外界視為一場關於傳統發行模式與PVOD模式的競賽。
  • vankri交易所平臺官網:好萊塢終成「好萊塢+」
    全球大流行期間,流媒體不僅成為新的「電影院」,還閃耀著救世主的光芒;而影院們已經氣若遊絲,失去了反抗的能力。足以與影院、流媒體平臺抗衡的好萊塢,決定為了生存短期犧牲電影院,終於變成了網際網路的戰場。
  • 百年前電影院與病毒也有一場惡鬥,好萊塢差點「香消玉殞」
    《一個國家的誕生》海報(1915年)隨著流感在全美肆虐,同年九月下旬,約八成電影院歇業。1918年10月11日,洛杉磯市政廳下令所有影院、電影院、劇院和娛樂場所關閉。新華社資料圖而後來的好萊塢老大派拉蒙影業,則意外成了這場流感的受益者。那年的老闆阿道夫·朱克,望著首次年度虧損的報表發愁。正在這時,全國眾多中小型電影公司瀕臨破產的消息傳到了他的耳朵裡。
  • 好萊塢也很關心中國電影院復工
    來自美國娛樂工業工會的統計數據顯示,短短幾天裡,僅在好萊塢,超過12萬的電影從業人員進入歇工待業的狀態。全世界影院閉門謝客,迪士尼和環球影業等傳統大片廠明確將把產業重心轉向線上,環球出品的新片《狩獵》上映首周末後就開放線上點播,這意味著環球影業單方面地打破了美國院線90天「窗口期」(即院線公映電影必須上映滿90天才能線上播放)。
  • 好萊塢大片商投懷串流平臺,電影院將成為過去式?
    你去看電影是為了要看一些在串流平臺無法看到的東西,同樣的,你使用串流服務也是為了一些在電影院無法看到的東西。當然,所有在電影院可以看到的東西最後都會出現在串流平臺上。漫威影業主席凱文·費奇,近日在接受Emmy Magazine訪問時,表達了他對於電影業未來數位化趨勢的想法。多部由漫威影業製作,與漫威電影宇宙觀相互關聯的影集將在迪士尼自家影音串流平臺Disney+登陸。
  • 《好萊塢往事》:對好萊塢的致敬與遐想
    擅於用非線性敘述和暴力美學的昆汀,在《好萊塢往事》的前兩個小時裡,意外得沒有任何血腥。他用戲中戲,改編好萊塢原型等方法致敬了多部經典影片和影視人物,也用大膽而充滿想像力的方式重現了那個動蕩時期的好萊塢,這是一部獻給好萊塢也獻給他電影生涯的經典電影。
  • 電影《長城》成爛片,張藝謀不過是好萊塢與中國合作下的背鍋俠
    在電影中,鹿晗所飾演的士兵引爆炸彈,與怪獸饕餮同歸於盡,就差把「犧牲」兩個大字刻在腦門上向世人宣告了。犧牲自己,成全別人;犧牲小我,成就大我;犧牲精神,一直是張藝謀所推崇的,在《英雄》中,殘劍、飛雪也是被犧牲的對象,但是在《英雄》的故事背景中,張藝謀將刺客的犧牲與江湖、俠義精神等等聯繫在一起,為「犧牲」這一套價值觀提供充分的社會背景體系。
  • 吳靖萱對話好萊塢締造者,揭秘其眼中的「好萊塢世界」
    我們贈予別人也被贈予,從中都獲得了力量,說的正是吳靖萱和她一手策劃的《好萊塢工匠》,歷經兩年前期籌劃,幕後主創傾心打造,終以電影規格,為觀眾呈現了一檔專訪好萊塢電影幕後大師的深度訪談節目,在輸出和反向輸出之間,吳靖萱這一次,將帶給觀眾的不一樣的視角,將從工匠的眼中揭秘「真正的好萊塢世界、真正的電影情懷」。
  • 《好萊塢報導者》:中國電影業瀰漫著絕望
    《好萊塢報導者》援引國內片商的說法是,電影院遲遲不能復工,財務需要保持謹慎,不敢花大錢買片子了。 《好萊塢報導者》援引中國電影產業內部人士的話表示,目前瀰漫著「一種消沉的絕望感」。從1月24日大量春節檔電影撤檔後,電影院已超過5個月沒有開門。從3月下旬開始,當國外疫情開始肆虐時,國內影院原以為可以準備復工,但一直到今天電影院都沒有恢復營業。
  • 好萊塢科幻電影拯救者《星球大戰》
    如果你喜歡看好萊塢大片,那你最好還是了解一下《星球大戰》對好萊塢電影究竟產生了多大影響。可以說現在理解的好萊塢,都與星戰有關星戰系列的誕生背景要從1960那個年代說起,那個時代好萊塢可是一塌糊塗,簡直到了要崩潰邊緣,大製片廠壟斷制瓦解,新興的電視娛樂躥火,這導致好萊塢老闆們把製片權下放給了那些剛從電影學院不久的新導演。
  • 兩個好萊塢傳說男演員,兩人只合作過一次,就贏得了好萊塢影帝!
    說到好萊塢,我相信每個人都應該非常感興趣。因為好萊塢是最著名的國際大片,而國際影后好萊塢仿佛是電影界的高級代表。在好萊塢製作了許多電影大師之後,許多人最喜歡是小李子和安吉麗娜朱莉。但今天,我要介紹給大家的不是他們,而是另外兩位奧斯卡合作過的影帝!
  • 好萊塢的前世今生:美國在新冠病毒面前,它們只能乖乖關門
    Alex Theater 建於1925年 但是,新冠病毒的肆虐沉重打擊了許多洛杉磯的電影院,例如位於好萊塢星光大道的有 93 年歷史的中國劇院
  • 哈佛華裔物理博士,畢業投身好萊塢
    問:類似《屠宰場》這樣的好萊塢恐怖大片一般不會在中國電影院上映,你為什麼還是決定投資呢?答:雖說《屠宰場》可能不會在國內影院上映,在網際網路發行還是有可能的。《電鋸驚魂》就是個例子。它沒有在中國的影院上映,但大家都知道這個系列,而且它很成功。因此我們可以借鑑這一點,利用一些不同的渠道來推廣這部電影。
  • 施奈德領銜好萊塢製片人呼籲影院儘早開放,避免電影產業「滅絕」
    施奈德以及索菲亞·科波拉等好萊塢知名電影製片人共同警告表示,許多電影院可能無法生存。不僅僅在美國,很多好萊塢公司全球合作的影院(比如說迪士尼方面),都面臨著全線倒閉的威脅。在北京時間10月6日上午的報告中,顯示了這個國際主流影壇在3月中旬電影業空前停擺之後,絕大多數(93%)的影視公司在2020年第二季度經受住了75%的損失。
  • 連奪5天票房冠軍,擊敗13億大片,劉德華完成對好萊塢的最後一擊
    2019年年度票房第十名是《速度與激情:特別行動》14.3億2020年年度前十的門檻降到了《拆彈專家2》的不到5億票房可以看出確實有不少觀眾暫時拋棄了電影院,甚至有很多大片也開始了不同的發行模式,徐崢的《囧媽》成了第一部網絡首映的春節檔大片,之後甄子丹的《肥龍過江》也選擇了網絡首映還有包貝爾的《我的女友是機器人》,流量明星陳立農和李現主演的《赤狐書生
  • 《紅番區》——打進好萊塢
    大家好,今天與大家一同回憶的電影是《紅番區》我們現在的影視界不是很在乎好萊塢。如今我們是世界第二電影大國,曾經我們的演員都打破頭想去好萊塢跑個龍套,現在是好萊塢爭著搶著在他們的電影裡塞中國演員。不過我不是很為此驕傲,因為他們的邀請很大程度上不是衝著你演員的藝術水準來的,是衝著中國演員背後雄厚的中國資本和廣闊的中國市場。
  • 你期待的好萊塢大片全停拍了!
    來源:品途商業評論《黑寡婦》劇照「停拍、撤檔、關閉電影院,好萊塢幾乎完全重演了中國兩個月之前的經歷。」新冠疫情在中國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全球疫情仍然處於上升勢頭。受疫情影響,好萊塢影視產業在近期幾乎沒有出現什麼值得欣慰的新聞,壞消息幾乎涉及了所有項目。停拍、撤檔、關閉電影院,幾乎完全重演了中國兩個月之前的過程。作為全球影視產業的核心,好萊塢會因這場疫情發生哪些改變?
  • 迪士尼成「滅霸」 佔領好萊塢
    昔日巨星二十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成立於1935年,由默片時代的大公司福克斯電影公司和20世紀影片公司合併而成,當時是好萊塢8家大電影公司之一。創始人達瑞爾·扎努克籤下了貝蒂·嘉寶、後來出演《十二怒漢》的亨利·方達,還有7歲就獲得奧斯卡金像獎的童星秀蘭·鄧波兒。
  • 新美劇為好萊塢首位華人女星「正名」
    作為影史第一位在好萊塢站穩腳跟的亞裔女明星,黃柳霜的人生是一場充滿光鮮和遺憾的傳奇。在網飛新上線的熱門劇《好萊塢》中,「她」終於有機會站出來,為自己「正名」。「逝世60年後,好萊塢首位華裔女星終於被重新發現」,美國福克斯新聞網近日點評劇集《好萊塢》中的黃柳霜,向當今觀眾介紹這位從默片時代就登上銀幕的傳奇演員。上個月首播的《好萊塢》用虛構和現實結合的方式,展現出一幅美國電影產業的風情畫:一群有理想的年輕人克服種族、膚色和性別不公,為好萊塢迎來二戰後的黃金年代。
  • 合作10年,卷福抖森等英國演員,成好萊塢資本寵兒
    好萊塢向來自我標榜多元化,並且在電影之中肆無忌憚地注入自己的價值觀,在全球的電影市場上進行一場文化入侵。但是,隨著資本全球化,以及好萊塢本身的產業升級。各大影視公司都在忙著找有演技片酬低的演員,自然而然,本土的好萊塢巨星在現在的好萊塢劇組出現的機會也就越來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