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活了歐洲貴族的「農奴制」,到底因為什麼瓦解的?

2021-02-13 歷史

題記:農奴並非奴隸,也不是真正的自由人。領主和農奴的關係沒有那麼簡單,我們普遍認為的「剝削與被剝削」的關係,顯然不夠全面。如果非要定義一下的話,大概可以使用「相互依存」這個詞。

為領主工作的農奴

到底什麼是農奴制呢?

因為歐洲各地的情況不同,所以不能簡單的定義它。可以這麼說,農奴耕種領地內的土地,然後被迫服勞役及接受領主的特權統治。大多數的農奴,每周都要花3天左右的時間,為領主工作。工作內容非常繁雜,比如帶著自己的牲畜去耕種領主的田地、修理領主的房屋糧倉、協助領主狩獵、為領主送信或搬運貨物……農奴的妻子要去領主家織布染布,或者是到廚房幫忙,而小孩子則安排給領主放牛放羊。

除此之外,農奴還要承擔一些國家稅賦,以及給教會的什一稅。實際上,農奴還必須定期上交一些農牧產品,比如19世紀40年代的西裡西亞,一戶相對富有的(擁有17公頃土地)農奴,每年最多要為領主出工144天耕種土地,另外還要幹28天重體力活,3天時間協助領主狩獵,2天時間放牛放羊。除此之外,這戶人家還要提供給領主27.5立方米的木柴、大量的紡線、60個雞蛋、6隻母雞和一隻鵝……(數據來自《企鵝歐洲史7》)

當然,各地的情況不盡相同。不過大多數的農奴會把一年收入的一半左右上交,留下的只能勉強度日。

領主還有很多特權,比如壟斷領地內的鹽、菸草、烈酒等買賣,農民的糧食只能到領主的磨坊去加工,只有領主才能在領地內打獵或者捕魚……甚至連農民的結婚或者遷徙,都要得到領主的同意才行。

農奴

當然,領主也不能超過國家法律的規定,農奴本質上還是享有一定法律地位的。

在中世紀大多數的時間裡,就算上面所說的種種情況都存在,大多數農奴依然能和領主和平相處下去。實際上,法律和習俗都規定:遇到災荒之年,領主有義務養活農奴;生病、孤老、殘疾等特殊情況,如果沒有家人照料,領主必須負責照顧;農奴為領主耕種的時候,可以得到食物以及牲畜的飼料;農奴有權到領主的牧場內放養牲畜……

所以,領主小心翼翼的維護著和農奴之間脆弱的平衡。一面通過特權和剝削讓農奴供養自己,另一面照顧領地內農奴的生老病死,讓他們擁有最後的保障。這種平衡在數百年的時間內,一直維繫的很好,直到16世紀。

歐洲農奴制的瓦解時間並不統一,比如英國早在15世紀末的土地變革運動中,成功的消滅了農奴制。而俄國的和波蘭的農奴制,則一直延續到19世紀60年代。冰島地區則直到19世紀末,才從法律上廢除農奴制。更為極端的情況是,波士尼亞的農奴制一直延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才結束。所以,歐洲農奴制的瓦解延續了數百年的時間,很難一兩句話說清楚。

下面,我們則要簡單分析一下,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農奴制的瓦解。

圈地運動

首先,商品經濟對農村的刺激。

以英國為例,在中世紀晚期,英國優質的羊毛成為整個歐洲最為緊俏的商品。資產階級迅速崛起,把大量的資金投入到養殖業中。中世紀晚期開始,羊毛商人就來到英國各地的農村,大量收購羊毛,輾轉出售獲利。這種情況刺激了很多農民(當然也包括領主)擺脫農耕的束縛,參與到了養殖和貿易當中來。

對於當時的各個階級來說,土地的最大價值不再是出產農作物,而是通過養羊獲得更大的利潤。領主和貴族意識到土地的這種價值之後,紛紛把土地出租、轉讓和交易,賺取了大量的財富。農奴實際上已經脫離了土地,脫離了領主,農奴制就這麼名存實亡,自行瓦解了。也正是紡織業的大發展,悄然改變了英國傳統的階級關係。一些出身不好的商人,也能通過財富獲得很高的社會地位。這一點,英國影視劇《南方與北方》有著最直接的表現。

導致農奴制瓦解的第二個原因,應該就是領主和農奴之間脆弱關係的破裂。

貴族領主

在漫長的中世紀,領主一般都是住在城堡之中,靠農民的供養生活。所以實際上,領主生活質量的好壞,和領地內農奴的產出能力有直接的關係。而此時的領主,也很少有機會揮霍自己的財富。

但是,當商品經濟迅速發展,繁華的大城市不斷崛起之後,這種平衡被打破了。很多領主為了享受奢華的生活,離開了自己的領地,在大城市安家了。而他的領地,則交給某個管家打理,定期給領主送錢就行了。

有這樣一個19世紀初俄國的例子,很能說明問題。在俄國中部有一處領地,這裡的農奴都隸屬於一位中校軍官。這位軍官作為貴族,擁有1200多公頃的土地、175公頃森林,以及656公頃的牧場。

因為是在俄國中部地區,土地並非很貧瘠,而且交通也稍微好一些,領地的農奴可以賣掉自己的一部分農牧產品,生活還不錯。但是,領主基本上都住在聖彼得堡,在大城市花天酒地,只要管家管理這裡的一切。

當領主長時間離開自己的領地,就很難明白農奴的生活狀況了。這位領主死後,他的女兒女婿繼承家業,開始讓農民預付今後10年的地租——不用說了,是為了自己的奢華生活。除此之外,新領主對待農奴也更加苛刻,無故毆打成為常有的事情。於是,很多受不了的農奴開始逃亡,更激進一些,會選擇暴力抵抗領主的統治。

領主和農奴之間,是相互依存的脆弱關係。但是當領主不顧農奴的生死,毫無顧忌的壓制剝削之後,這種平衡自然被打破,農奴的反抗越來越嚴重,農奴制也就很難存在下去了。

隨之而來的第三個原因,就是戰爭和天災的影響。

拿破崙戰爭

1826年至1840年期間,俄國各地發生了近2000起農奴起義,有近400起讓政府動用了軍隊鎮壓。此時農奴暴動的增加和實力的增強,源於反拿破崙戰爭。規模龐大的拿破崙戰爭席捲歐洲,讓歐洲各國紛紛採取了全民徵兵制。俄國人雖然在1812年取得了勝利,但是返回家鄉的農奴士兵們,已經敢於使用武力抵抗領主了。

戰爭讓被徵召的農奴有了勇氣,也讓他們有了一定的軍事素養。舉個例子,1831年7月,尼古拉一世頒布了《組織法》,讓多瑙河流域的幾個公國建立法定的農奴制,這引起了匈牙利和羅馬尼亞農奴的不滿,他們組織了6萬人進行武裝起義,迫使當局派遣哥薩克軍隊前往鎮壓,才避免暴亂蔓延。

除此之外,很多軍官也意識到,如果不廢除農奴制,士兵們很難忠誠於國家。當時的俄軍總司令米哈伊爾·戈爾恰科夫就說過:「當務之急就是解放農奴,因為農奴制集俄國一切邪惡於一身。」當然,這一點各國君主都意識到了,因為戰爭需要巨大的資源,沒有財富根本無力進行持久的戰爭。而農奴制下的農民,身上的負擔過於沉重,根本無力改善耕作方式和工具材料。當大量的農牧產品都被貴族領主獲取之後,國家戰爭就再也無法從農民身上獲取財富了。要想有錢打仗,就必須解放農奴。

天災也是促使農奴制瓦解的一大原因,歐洲1848年革命,讓大多數的國家廢除了農奴制。而1848年革命的原因,除了各階級之間的矛盾之外,另一種重要原因就是1845年至1846年的嚴重自然災害。農奴制是依靠土地來維繫的,一旦自然災害降臨,農奴的生存就會遭遇巨大的危機,這也從客觀上促成了整個歐洲的革命。

農奴制瓦解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歐洲局勢的改變和各國政治力量的博弈。

克裡米亞戰爭

克裡米亞戰爭,英法奧等國聯合挑戰俄羅斯帝國,努力遏制其擴張的腳步。最終,俄羅斯帝國慘敗。這次戰爭不僅導致了沙皇俄國內部的革命開始醞釀,同時也改變了歐洲的格局。比如由兩個公國合併而成的羅馬尼亞,就是英國和法國促成的一個足夠「自立」的國家,作為抵擋俄國侵略的緩衝地區。也正是因為如此,英法讓羅馬尼亞及多瑙河各公國的廢除了農奴制。

戰爭導致歐洲各國都無法獨善其身,他們必須通過改革增強國力。革新派和保守派雖然代表著不同階層的利益,但是對於廢除農奴制,卻基本上沒有太大的分歧。實際上,就連保守派政府都明白,必須廢除農奴制,因為農民並不喜歡資產階級。他們依靠土地生存,觀念保守,如果能廢除農奴制,保守派政府必然會獲得大多數農民的支持,這樣更有利於他們打擊資產階級自由派。

在改革面前,無論那一股政治力量得到了廣大農民的支持,都會極大增強自己的力量。也正是如此,歐洲各國在複雜的國際形勢下,紛紛廢除農奴制。所以到了19世紀末,農奴制基本消失了。

農奴制瓦解的複雜性,遠遠不是農奴反抗就能輕鬆解釋的。每一個歷史時期,都有著各種複雜的矛盾,很多原因綜合在一起,才能導致巨大的變革。

相關焦點

  • 歐洲延續千年的農奴制,是如何形成與瓦解的?
    引言在奴隸制殘餘思想的影響之下,農奴制也成為了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在這種制度存在的近千年中,歐洲社會也經歷了發展劇變。那對於中世紀的歐洲而言,農奴制是產生於怎樣的時代背景之下,而又是在怎樣的發展過程中最終瓦解的呢?
  • 俄國貴族拋棄地位丨沙皇改革形成貴族特權為何仍使「貴族不貴」?
    1722年頒布法令使軍事服役成為獲取貴族稱號的條件,從此強制服役等級製取代了封建依附關係的等級制,讓軍隊成為沙皇的工具,18世紀末,俄國陸軍海軍實力不斷增強,成為歐洲最強大的軍力。土地所有權是封建社會貴族地位的象徵,貴族的所有榮譽都通過土地得以體現並世襲下去。
  • 「尤裡節也不能過」——莫斯科大公國的階層變動與農奴制發展
    在莫斯科國家發展、壯大和統一的過程中,國家內部各階級的地位發生了劇烈的變化,那些服從並服務於莫斯科大公的階級獲得了大公的賞賜,而曾與大公作對的波雅爾貴族等階級的主要財產來源——土地,就被大公佔有並分封。
  • 中世紀歐洲寺院:動亂時,可穩定經濟秩序,壯大後又瓦解莊園經濟
    中世紀的歐洲是西方社會思想、文化、科學及經濟發展的重要時期,也是寺院制度得到充分發展的時期。中世紀歐洲的寺院制度除了主要的傳道授業以外,還有相關的財產管理制度和組織管理制度,這些都對中世紀歐洲的經濟社會有著巨大的影響和價值。
  • 30—40年代俄國農奴制危機的增長及封建社會的階級分化
    農奴制俄國的會制度反映出封建肚會的階級矛盾:處於封建依附地位的各類農民佔總人口80%以上,而貴族地主還不到總人口的1%。封建社會的階級分化30-40年代的特點是:農民大批破產了,富裕農民階層分化出來了。由於勞役和代役租加重,農民的份地日盆縮小。
  • 18世紀歐洲貴族的煩惱:今天穿什麼
    當然真正讓小印震驚的,當屬古代歐洲貴族們的奢華生活,畢竟那些貴族是真正的富可敵國。對歷史服飾感興趣的inker們,想必平時見過不少舊時貴族穿的華美而精緻的衣裳。這些奢華精美到「人神共憤」的衣物更是讓人好奇:貴族太太們的衣櫃裡,都有哪些常備衣物?
  • 郭學明:歐洲中世紀之一——日耳曼人
    終點是什麼時候呢?有人定義在東羅馬帝國也就是拜佔庭帝國滅亡的1453年;也有人把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看成新時代的開端。斯塔夫裡阿諾斯的《全球通史》說中世紀是公元500年到公元1500年之間。大體上講,中世紀是從5世紀末到15世紀末長達一千年的歷史。中世紀之前和之後都是輝煌的世紀,羅馬帝國和文藝復興。「中世紀」的說法隱含著兩段光明之間的黑暗世紀的意思。
  • 這個帝國曾威震四方,令鄰國膽寒,是什麼原因導致其瓦解的?
    在這裡興起的吐蕃族,是唯一一個能和唐朝長期抗衡的帝國,這個曾經用鐵騎讓唐朝頭疼,讓阿拉伯國家害怕的少數民族帝國,在經歷兩百多年的興旺之後,突然間在兩三年時間內瓦解,速度之快令世人詫異,吐蕃帝國到底經歷了什麼?
  • 中世紀後英國貴族追求的「跨海」歐陸遊學,到底能「遊」出什麼來?
    這是由於當時的文藝復興運動席捲歐洲,受教育水平不斷的提高,英國貴族被歐洲大陸璀璨文明所吸引,出國留學的熱情也不斷被激發出來前往歐洲大陸各國留學成了貴族間的風潮。由於社會地位的需要,在16世紀初的大陸遊學,主要是以人文主義教育為主,但目的也是為了提高貴族們的修養,遊學也變成了貴族的一種象徵。
  • 世界青年對話錄|一個義大利貴族青年眼中的歐洲和俄羅斯
    洛雷託很容易讓人想像起影視作品中的歐洲貴族。儘管貴族階層在今天的歐洲已不復存在,但這一階層的生活方式仍然一定程度上被保留了下來,令無數人神往。與一般想像不同的是,洛雷託的生活並非處處養尊處優,他在12歲時就離開父母去異國參加交換項目,後來又因為成為外交官的人生理想負笈莫斯科,有過在俄羅斯和歐洲的多家媒體實習的經歷。他初學中文,因為來自西方而給自己取中文名為「西風」。
  • 歐洲歷史上的貴族後來混得咋樣?奧地利最慘,法國貴族最多
    歐洲歷史上的貴族後來混得咋樣?奧地利最慘,法國貴族最多 歐洲歷史上的貴族後來混得咋樣?奧地利最慘,法國貴族最多 歐洲歷史上的貴族後來混得咋樣?
  • 堅守與新生——西藏農奴制社會經歷者說
    新華社拉薩3月28日電 題:堅守與新生——西藏農奴制社會經歷者說新華社記者劉洪明窗外微風習習,陽光透過玻璃撒滿二樓陽臺。90歲的邊巴倉決老人,每天早上吃過糌粑後都坐在沙發上曬太陽,她看著滿屋子的鮮花盛開。她29歲那年經歷了人生巨變。
  • 中世紀歐洲的中國奢侈品,一個貴族家裡沒有這些都不好意思叫貴族
    「獵殺女巫」運動在這一千年間,歐洲幾乎全方位地落後於歐亞大陸另一邊的中國,文化和科技被全面碾壓,貿易更是年年大幅度逆差,當時的歐洲貴族家裡如果沒有幾樣來自中國的東西,跟人見面都不好意思自稱貴族其實早在公元前的漢武帝時期,因為張騫通西域的緣故,通往歐洲的絲綢之路就已經被打通,開始有中國商品被賣往歐洲各國(當時主要是南歐地區),如公元前53年(西漢甘露元年),古羅馬帝國與帕提亞帝國(又稱安息帝國)的卡萊戰役中,安息人揮舞著用中國絲綢製成的巨大軍旗,以不足二萬的兵力大破羅馬四萬大軍。
  • 為何中世紀的歐洲貴族都愛喝葡萄酒
    葡萄酒是中世紀歐洲貴族日常必備的飲品,歐洲貴族每天都要喝大量的葡萄酒,那麼中世紀的歐洲貴族為什麼那麼愛喝葡萄酒,船長為你細細道來。一,葡萄在歐洲廣泛種植中世紀的巴黎糟糕的衛生狀況使得水源遭到汙染,充滿細菌,很容易傳播疾病(黑死病的大規模傳播就是因為歐洲惡劣的衛生狀況)。
  • 看過這篇文章終於明白貴族與土豪的區別是什麼了?
    在歐洲的政治中,有一個特殊傳統,就是一個國王,即使是被從王位上推翻下來,也會受到必要的禮遇,這也是騎士精神的一種體現。所以在歐洲的權力鬥爭中,很少有像中國那種斬草除根的想法。3、貴族代表承擔精神。這是對貴族精神的最好的詮釋,它告訴我們,有一種死比平凡的生更偉大。4、貴族精神的實質用當年法國政治學家託克維爾的話來說:貴族精神的實質是榮譽。貴族精神跟物質條件,有的時候可以說沒有什麼關係。
  • 17—19世紀英國貴族歐陸遊學興盛,到底能「遊」出什麼來
    於是歐洲其它陸地上,越來越多可見英國貴族們遊學的身影,他們走出國門,見識到了異國的建築、藝術、文化、語言,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提高了修養,他們開始真正意識到外面有著更加精彩而寬闊的世界,他們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悟帶回英國。
  • 歐洲人:中國人真的是缺乏貴族精神,失去了百年卻也不以為意
    一直以來在我們的固有印象中,中國是一個人人平等的國家,每一個人出生就被賦予了平等的意義,沒有階級觀念,但是在百年前甚至更前,就完完全全不是這樣的,就有歐洲人表示:中國人真的是缺乏貴族精神,失去了百年卻也不以為意。中國人現在缺乏貴族精神嗎?
  • 為何法語會成為18世紀歐洲貴族通用語
    18世紀前後的歐洲各國宮廷都通用法語,貴族都以會說法語為榮,甚至在俄羅斯出現貴族不會說法語都不能結婚的現象。為何當時的歐洲貴族都喜歡說法語,船長為你細細道來一,法國是歐洲的霸主三,法國的奢侈生活為歐洲各國推崇1682年路易十四在凡爾賽宮辦公,凡爾賽宮成為法國的政治中心。不久凡爾賽宮主體部分的建築工程完工,凡爾賽宮成為歐洲最大最繁華的宮殿,整個宮殿富麗堂皇,極為奢侈。路易十四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削弱地方貴族的勢力,將法國的主要貴族集中在凡爾賽宮。
  • 印度是靠什麼養活13多億人口的?不只是因為飲食習慣
    中國和印度都作為世界上的人口大國,14億的人口導致我們的剛開始經濟發展有些困難,但是養活這麼多人口還是不成問題的。畢竟中國不僅是人口大國,更是領土大國。但是同與中國是人口大國的印度來說,他們國內的發展情況就並不像我國這麼樂觀了。那麼印度是靠什麼養活13多億人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