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延續千年的農奴制,是如何形成與瓦解的?

2020-12-11 歷史學客

引言

在奴隸制殘餘思想的影響之下,農奴制也成為了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在這種制度存在的近千年中,歐洲社會也經歷了發展劇變。那對於中世紀的歐洲而言,農奴制是產生於怎樣的時代背景之下,而又是在怎樣的發展過程中最終瓦解的呢?

農奴制產生的特殊背景與發展方式

在羅馬共和國存在期間,內戰的發生暴露了當時社會中的弊端,隨著人民對社會發展的需求不斷變化,改革的出現也在一定程度上穩定了國家的統治局勢。然而,由於當時的羅馬改革對人民施以嚴格的限制,這就導致國內經濟也隨之衰退,為了能夠繼續維持奴隸莊園的運行,隸農制度也就應運而生,這也就為後來的歐洲農奴制打下了基礎。

隨著羅馬社會進入到後期,中層階級因為各種社會問題而無法進行生產活動。基於這種原因,他們中的很多人也因為財產的喪失而進入到了下層階級中,這樣一來,當時的社會就出現了兩極分化,隨著莊園中的隸農數量越來越多,羅馬國也因為經濟的崩盤而導致最終覆滅。

在此之後,日耳曼人對歐洲進行新一輪的統治,當時的歐洲大陸上也開始了全新的經濟發展形態。在日耳曼人的影響之下,很多過去的自由小農都變成了軍事貴族階級的農奴,這樣一來,基於過去的隸農制度和日耳曼新型經濟發展模式,農奴制度的雛形也就出現於歐洲大陸之上

在《歐洲大歷史》上曾經有這樣的記載:

「查理馬特將土地作為與當時的大領主、貴族掛上聯繫的工具,在當時的社會中,土地成為了換取他人支持的重要籌碼,在得到了土地之後,領主就有權對這塊土地進行管理,而這也就意味著農奴制度正式形成了。」

由此可見,對於農奴制的產生來講,其最直接的導火索還是來自查理馬特的採邑制改革,為了能夠成功化解當時歐洲大陸上的外部暴力壓迫和內部暴力動亂,這種農奴制的出現也成為了必然。

農奴制瓦解的歷史原因和社會背景

在農奴制度的瓦解過程中,有著多方面原因:

首先自然災害的降臨就成為了農奴制瓦解的重要誘因。由於在農奴體制之下,農奴的生存成為了維繫這項制度的重要內容,而當自然災害降臨之際,農奴的生存無法得到保障,這種制度自然也會從內部產生動蕩。

除此之外,歐洲各國政治上的博弈也成為了農奴制瓦解的重要原因隨著中世紀晚期歐洲社會資產階級的迅速崛起,國家中的大量資金也投入到了資產階級的商業活動中,對於當時的社會來說,土地不再是國家經濟價值的最大來源。如此一來,人們也認識到了土地和農奴並不能給自身帶來更大的發展空間,基於這種思想,農奴和領主之間的需求關係也就逐漸破裂,這使得農奴制最終的瓦解也有了內部基礎。

隨著克裡米亞戰爭的開展,很多國家也要在戰爭中增強自身的實力,對於當時的歐洲革命派來說,雖然他們與保守派之間所代表的都是不同階層,但當時社會的共識就是廢除農奴制,畢竟這種制度相比於歐洲社會的發展來說,已經產生了一定的阻礙,如此一來,廢除農奴制就有了堅實的社會基礎。

在拿破崙戰爭中,很多軍官也意識到了農奴制的弊端,如果說不能夠對農奴制加以廢除的話,戰爭的資源就無法得到保障,而戰士們也將無心作戰。如此一來,很多國家為了保持自己的國家實力,就選擇了將農奴制就此廢除,這樣的話,國家中的大部分資源就能夠直接應用於軍隊之中,戰爭的勝利也有了實質性的保障。

結語

對於農奴制的產生而言,其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歐洲大陸在出現了農奴制度之後,封建社會的序幕就此拉開。農奴制的出現,對於最開始進入到封建社會時期的歐洲來說,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隨著世界局勢的不斷變化,農奴制也逐漸對社會的發展產生了阻礙,而基於人類的進一步社會生產需要,這種制度也成為了過往的歷史,不能再適應新時代的發展需求了

參考資料:《歐洲大歷史》

圖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養活了歐洲貴族的「農奴制」,到底因為什麼瓦解的?
    歐洲農奴制的瓦解時間並不統一,比如英國早在15世紀末的土地變革運動中,成功的消滅了農奴制。而俄國的和波蘭的農奴制,則一直延續到19世紀60年代。冰島地區則直到19世紀末,才從法律上廢除農奴制。更為極端的情況是,波士尼亞的農奴制一直延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才結束。所以,歐洲農奴制的瓦解延續了數百年的時間,很難一兩句話說清楚。
  • (翻譯工作)農奴制的形成——在IV-VI世紀的晚羅馬帝國和早拜佔庭帝國(前言部分)
    本文致力於研究羅馬史上colonatus(譯者註:即大約指的是一種晚期羅馬帝國發展出的早期農奴制,馬克垚就翻譯Ascriptitius為隸農,Colonus(Колон 的拉丁語詞根)為農奴,colonatus/колоната則可以理解為Colonus/Колон(晚期羅馬農奴)制)。 Колон 是從古代到中世紀過渡時期地中海社會發展的核心社會問題之一。
  • 冰島:歐洲第二大島與挪威、丹麥的千年聯繫
    冰島是歐洲第二大島,面積超過10萬平方公裡,位於北極圈附近,氣候嚴寒,距挪威近1000公裡,距丹麥近1500公裡。那麼冰島是如何與挪威、丹麥產生千年聯繫的呢,船長為你細細道來。一,維京開發冰島維京海盜探險冰島靠近北極圈,氣候嚴寒,距離歐洲大陸近1000公裡,因此人跡罕至,是世界最後一個無人居住的大島。
  • 中信證券:二三線品種投機性抱團或將延續瓦解趨勢
    年初增量資金集中建倉驅動市場脈衝式上行和結構分化加劇,隨著建倉急迫性的下降,市場上漲和分化的節奏都將有所放緩,回歸慢漲輪動,同時二三線品種的投機性抱團或將延續瓦解趨勢
  • 30—40年代俄國農奴制危機的增長及封建社會的階級分化
    俄國工場手工業的較快的發展和向工廠生產的過渡,加速了工人階級的形成。到十九世紀中葉,僅僅在大工業中就業的,就差不多有100萬人,其中大部分是星傭工。這些星傭工還不是無產者。他們在村裡有家業,他們的家庭平常也住在鄉間,他們本人從秋天到第二年春耕前在工業企業做工,仍完全依附於地主這部分從事工業勞動的農奴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俄國前無產階級的固定成員。
  • 中世紀歐洲寺院:動亂時,可穩定經濟秩序,壯大後又瓦解莊園經濟
    中世紀的歐洲是西方社會思想、文化、科學及經濟發展的重要時期,也是寺院制度得到充分發展的時期。中世紀歐洲的寺院制度除了主要的傳道授業以外,還有相關的財產管理制度和組織管理制度,這些都對中世紀歐洲的經濟社會有著巨大的影響和價值。
  • 帝國未待衰亡,結構卻已瓦解:奧匈帝國歷史的「罪與罰」
    從帝國瓦解的程度而言,第一次世界大戰可能更具顛覆性,曾經的歐洲帝國均勢局面在這次戰爭中不僅不復存在,而且連帝國結構本身也千瘡百孔、奄奄一息。1914年之後的短短幾年裡,在中歐、東歐和巴爾幹地區,曾經的俄羅斯帝國、奧斯曼帝國都相繼瓦解,而最讓人唏噓不已的,則是已然經歷過結構性變革的奧匈帝國的「二次崩潰」。
  • 郭學明:歐洲中世紀之一——日耳曼人
    大體上講,中世紀是從5世紀末到15世紀末長達一千年的歷史。中世紀之前和之後都是輝煌的世紀,羅馬帝國和文藝復興。「中世紀」的說法隱含著兩段光明之間的黑暗世紀的意思。有人乾脆把中世紀叫做「黑暗的中世紀」。其實這種說法不準確。中世紀前期,歐洲確實處於黑暗中。
  • 「尤裡節也不能過」——莫斯科大公國的階層變動與農奴制發展
    長期的農村公社制度傳統,使俄國農民形成了自己的習慣法:繼承原則和勞動權原則。貪婪的上層階級對土地進行瘋狂瓜分,但農民階層在封建土地制度改革中獲得的利益甚少。隨著南方的衰落和蒙古人的入侵,羅斯人失去了他們最好的土地的大部分,不得不在森林地帶和嚴酷的氣候環境下從事農業生產。蒙古人的勒索進一步加重了羅斯經濟的貧困。
  • 蘇聯的加盟共和國制度是如何形成的
    沙皇俄國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一樣尖銳:直到1861年沙皇俄國才廢除農奴制,沙俄因此成為了歐洲最後廢除農奴制的國家。長期以來沙皇俄國一直被視為是歐洲專制主義的大本營。可能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俄羅斯經歷了數百年的沙皇專制統治,但與此同時往往忽略了俄羅斯也有著數百年向西方學習的歷史:1697年荷蘭的贊丹港迎來了一支俄國使團。
  • 歐洲唯一霸主
    【千古浪】在德意志民族的歷史上,最輝煌的時刻應該是延續了近千年的神聖羅馬帝國時期了,這一時期的德國雄霸歐洲上千年,將其他民族徹底壓了下去。 直到19世紀拿破崙法國的崛起,才徹底打破了這種局面,拿破崙取消了哈布斯堡王朝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稱號,徹底結束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統治。
  • 第3課·中古時期的歐洲
    據此判斷,這堂課正在探究的是(  )A.史前時期的人類 B.西歐封建國家C.世界三大宗教  D.亞洲文明古國3.以下是某學習小組在學習「封建時代的歐洲」這一單元時的交流內容,其中表述錯誤的一項是(  )A.西歐主要國家的歷史是從法蘭克王國開始的B.封君與封臣是以血緣為紐帶形成的封建制度C.西歐中世紀鄉村的典型組織形式是莊園
  • 為什麼神聖羅馬帝國能延續千年而沒有徹底分裂?
    本帳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籤約帳號問丨一直不太理解歐洲歷史上的神聖羅馬帝國這個帝國還持續了近千年時間。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神聖羅馬帝國延續近千年,從800年查理大帝加冕算起,到19世紀初被迫取消羅馬帝號,的確延續了1000年。但這其中也有多個王朝交替,每個王朝所處的時代背景都不一樣。這也就決定了皇帝本人的權力大小。
  • 走進古老東西方延續千年的交通工具
    又如何影響著今天的我們呢?同一歷史時期的世界另一端,西方那條條大路的終點,正是羅馬。作為當時人口超過百萬的超級大都市,交通出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古羅馬人似乎擁有獨特的智慧,甚至那些交通方式被認為持續影響到今天,究竟是什麼樣的技術,被人們如此珍視而不斷傳承了千年呢?
  • 鄂圖曼帝國的瓦解,和現代中東的形成
    終局之戰:鄂圖曼帝國的瓦解,和現代中東的形成 作者: 西恩.麥克米金
  • 從羅馬帝國到歐盟時代:不同時代的「難民危機」如何形塑歐洲?
    最後,歐洲的「民族大遷徙」導致了西羅馬帝國的滅亡(公元476年)。古典時代就此結束,歐洲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中世紀。對於這樣一種傳統敘事(「一群接一群的人利用自己掌握的新技能來控制土地,趕出在他們之前到來的那群人」),其實近些年來陸陸續續有人提出了不同看法,比如西羅馬帝國的瓦解並非一夜之間,而羅馬傳統也在不短的時間裡繼續保存在「蠻族」王國之中。
  • 共赴一場延續千年的音樂盛宴 本期「愛上紀錄片」展映《敦煌樂器...
    共赴一場延續千年的音樂盛宴本期「愛上紀錄片」展映《敦煌樂器·樂從畫中來》 掃碼報名每日甘肅網8月14日訊據蘭州晚報報導 在敦煌壁畫中有個極為壯觀的音樂世界,在這個世界中,數千件的樂器見證著古代音樂的繁盛,記錄著10個朝代絲竹繞梁的音樂盛景。
  • 拜佔庭帝國為何能延續千年?而我國能超過300年的都不多?
    關於拜佔庭帝國為何能延續千年的問題,一直飽受很多人的解讀,但是我看歷史材料,西方人解釋的少,但是我們東方人卻一直樂此不疲。在這裡我也寫出了關於自己的解讀。這部法律在整個歐洲來說都極具意義,後面的很多歐洲國家的法律都是以羅馬民法作為藍本。
  • 近代西歐格局的出現:墨洛溫王朝被替代,加洛林帝國的形成、瓦解
    三世紀時,法蘭克人逐漸形成了兩個集團:一是聚居在萊茵河和馬斯河河口地區北海沿岸的人,稱為「薩利克人」(意為「濱海人」);二是聚居在以科倫為中心的萊茵河中遊地區的人,稱為「裡普阿爾人」(意為「沿河人」)。
  • 為維護君主政體的歐洲神聖同盟,在19世紀一系列的革命衝擊下瓦解
    目的是維護君主政體,反對法國大革命在歐洲所傳播的革命理想。是拿破崙帝國瓦解後歐洲各國君主組成的保守主義的政治同盟。 根據西方傳統之基督教信條處理相互關係,宣布:三國屬於上帝統治下的「同一家庭的三個分支」,三國君主以「手足之情」「互相救援」。引導臣民和士兵保衛宗教、和平與正義,要求人民遵守教義,恪盡職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