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這兩個前蘇聯加盟共和國之間的衝突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事實上前蘇聯的加盟共和國之間的矛盾還不止於此:前幾年俄羅斯與喬治亞、烏克蘭發生過衝突,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這幾個前蘇聯中亞加盟共和國之間也存在領土糾紛,波羅的海沿岸的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已加入北約和歐盟......有些人開始認為正是加盟共和國制度導致了蘇維埃國家的解體,也是因為加盟共和國制度導致各加盟共和國獨立後矛盾重重。
那麼事實上果真如此嗎?這裡有必要解釋清楚的是:當初蘇聯究竟是把自己分成了15個加盟共和國呢?還是說這15個加盟共和國共同組成了蘇聯呢?要解釋清楚這個問題需要回顧從沙俄時代到蘇聯時代的演變歷程。俄羅斯的歷史通常被劃分為沙俄時代、蘇聯時代以及如今俄羅斯聯邦時代三段歷史時期,不過在沙俄時代與蘇聯時代之間實際上還有一段過渡時期。可能在相當一部分人的印象中蘇聯誕生於1917年的十月革命,然而這與真實的歷史是有所差異的。
沙皇時代的俄羅斯從東歐平原的莫斯科同時向東、西兩個方向擴張:向東徵服了整個西伯利亞,向西取得了波羅的海與黑海的出海口。在沙皇俄國的擴張過程中越來越多的民族被迫臣服於沙皇政權,由於沙皇政府對這些民族實行殘酷的民族壓迫政策,因此沙皇俄國被稱為」各民族的監獄「。沙皇俄國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一樣尖銳:直到1861年沙皇俄國才廢除農奴制,沙俄因此成為了歐洲最後廢除農奴制的國家。長期以來沙皇俄國一直被視為是歐洲專制主義的大本營。
可能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俄羅斯經歷了數百年的沙皇專制統治,但與此同時往往忽略了俄羅斯也有著數百年向西方學習的歷史:1697年荷蘭的贊丹港迎來了一支俄國使團。在這支使團中有一個名叫彼得米哈·伊洛夫的下士,令荷蘭人頗為不解的是整支使團上上下下無不對這位下士禮敬有加,多年後人們才知道這位下士其實就是當時的俄國沙皇彼得一世。彼得一世回國後在俄國迅速掀起了一股全面學習西方先進的政治、經濟、軍事制度的風潮。
彼得一世考察過西歐國家的議會制度,不過他的改革著眼點在於增強俄國的實力,至於生活在底層的人民群眾的命運則並不是彼得大帝所關心的,他的改革也並沒直接觸及到俄羅斯的專制傳統。然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當俄國按西方模式改革自己的政治、經濟、軍事制度的同時西方的思想文明也隨之到來並開始逐漸對俄國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如果我們今天去讀原版的《戰爭與和平》仍能發現其中有不少法語詞彙,事實上當俄國人開始效西歐國家的生活方式時也不可避免會接觸到西方的啟蒙思想。
1825年11月19日戰勝拿破崙的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突發疾病身亡。由於這位沙皇沒留下子嗣,所以皇位該按順序由他的二弟君士坦丁繼承。當時君士坦丁被任命為俄國駐波蘭總督,亞歷山大一世和君士坦丁的弟弟尼古拉當時就在沙俄都城彼得堡,以我們傳統的思維觀念而言:在專制統治下權力的誘惑足以戰勝親情——身在京城的尼古拉完全可以對外封鎖消息,然後宣稱兄長生前已確定自己為繼承人。然而尼古拉並沒這麼做,而是立刻派人向身在波蘭的二哥君士坦丁通報了身為沙皇的大哥病故一事。
同時尼古拉還邀請君士坦丁立刻回京繼位。更為戲劇性的是:君士坦丁明確拒絕回京繼位,原來他愛上了一名波蘭的平民女子,他願意為她放棄皇位和自己的貴族頭銜留在波蘭生活,於是他回復三弟尼古拉:自己將放棄皇位並請尼古拉繼位。尼古拉在得到二哥的回覆後並沒順勢繼位,而是率領京城官吏向二哥君士坦丁宣誓效忠;然而與此同時身在波蘭的君士坦丁也率領自己的部屬向尼古拉宣誓效忠。被視為歐洲專制堡壘的沙皇俄國竟然出現了推讓皇位的現象。
君士坦丁和尼古拉這番兄弟情深互讓皇位的大戲直接導致了十二月黨人起義:一批遠徵西歐的俄軍官兵在親眼見證法蘭西、德意志、義大利等地的民族民主革命後懷著對俄國農奴制和專制制度的不滿於俄歷12月14日發動起義。由於當時身在波蘭的君士坦丁大力支持波蘭憲法,因此被起義者視為是一個主張憲法治國的人,他們希望君士坦丁能繼承皇位,然後將俄國的君主專制制度改造成為君主立憲制度,於是他們打出了「我們要君士坦丁,我們要憲法」的口號。
十二月黨人起義結束了君士坦丁和尼古拉之間互讓皇位的舉動——尼古拉隨即宣布繼承皇位並著手鎮壓起義,儘管起義被平息了下去,但這次起義給予俄國的專制統治最早的打擊,此後俄國就進入了一段革命歲月。就此而言: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種子其實就是十二月黨人起義種下的。19世紀後半期的俄國幾乎成為了歐洲各種思潮的交匯地:專制主義、民族主義、憲政主義、共產主義、無政府主義......幾乎當時世界上所存在的任何思潮都能在俄國找到。
這種形勢決定了俄國革命必然需要持有共產主義、民族主義、憲政主義等各種思潮的革命者團結起來共同對抗沙皇專制政權。這就正如中國革命需要爭取民族資產階級等中間派人士共同推翻壓在人民群眾頭上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一樣。民族主義在當時的俄國是一股實力強勁的風潮,也是俄國革命所必須爭取的對象。那麼為什麼這一時期的俄國會形成強烈的民族主義風潮呢?這需要從當時俄國的國內情況和當時的世界形勢同時進行分析。
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沙皇俄國土地面積已擴張到2288萬平方公裡,人口也已達到1.26億。俄國的擴張速度遠遠超過了對新領土的消化吸收速度,由此所造成的就是在新徵服的領土上往往生活著大量與作為主體民族的俄羅斯族在人種、語言、宗教、風俗習慣等各方面差異巨大的民族。我不大清楚當時的俄國具體有多少個民族,然而即使是今天在經歷蘇聯解體之後的俄羅斯仍有194個民族,那麼疆域更為遼闊的沙皇俄國境內所生活的民族數量恐怕只會比這更多。
這些民族之間的差異性是比較大的:烏克蘭人、白羅斯人和俄羅斯人同屬東斯拉夫族系,此外沙俄境內也生活有日耳曼、猶太等族系的居民,如今的波蘭和芬蘭也處於沙俄的統治之下,哈薩克人、亞塞拜然人、巴什基爾人屬於突厥系民族,布裡亞特人、圖瓦人、卡爾梅克人屬於蒙古族系的分支,奧羅奇人、烏德蓋人、烏爾奇人、鄂羅克人屬於滿-通古斯族系,韃靼人則是混合有蒙古和突厥血統的民族......這些民族在人種、語言、宗教、風俗習慣等各方面都是千差萬別。
當時沙俄境內的各民族中有白種人,也有黃種人;有東正教徒、天主教徒、新教徒、猶太教徒、穆斯林、佛教徒、薩滿教徒;這些民族各自使用著多達200種以上的語言,而這些語言分別屬於斯拉夫語族、日耳曼語族、蒙古語族、突厥語族、滿-通古斯語族......這樣一個差異性巨大的帝國所執行的卻是「大俄羅斯主義」的民族政策,因此沙皇俄國又被譽為「各民族的監獄」。同時由於沙俄保留了太多封建農奴制殘餘,所以即使在主體民族俄羅斯族內部也存在尖銳對立的階級矛盾。
在沙俄國內矛盾空前激烈的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範圍內的民族主義運動正進入一個高潮時期。這一時期列強都已普遍進入壟斷帝國主義時代,同時世界上的土地絕大多數也已被列強瓜分完畢。這時美、德等新興強國正在衝擊由英、法等老牌強國所制定的世界秩序:德國試圖按實力重新瓜分世界,而美國則扛起了「反殖民主義」的大旗。美國這時之所以反對殖民主義絕不是因為善心大發,而是因為美國已由陸權擴張型國家轉變為海權擴張型國家。
這時的美國經過立國後上百年的發展已在領土、人口、工業等方面趕超乃至超越了歐洲老牌列強,然而在金融、陸軍、海軍等方面仍與英、法、德等歐洲列強存在差距。這時的美國實際上是一個正在趕超老牌列強的新興強國:這時的美國同老牌列強比起來已具備一定的相對優勢,但還不能說美國的綜合國力已趕超老牌列強。在這種形勢下美國要動用武力強行重新瓜分世界並不現實。自從美國成為橫跨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兩洋國家之後美國的對外擴張模式就自然而然地由陸權模式轉型成為海權模式。
在陸權擴張時代土地就是財富的象徵,所以陸權擴張時代美國有一種對土地的執念。也正因為如此才締造了美國如今遼闊的疆域。進入海權擴張時代後貿易取代土地成為財富的新來源,因此進入海權擴張時代後的美國不再直接通過赤裸裸的領土擴張作為發展自身的手段,而越來越傾向於擴張自己的政治影響力、經濟輻射力、文化滲透力。這時的美國不僅不再佔領海外殖民地,還多次呼籲老牌殖民帝國放棄殖民地。這樣美國就能在門戶開放的名義下用商業文化手段進行滲透。
德國用炫耀武力的方式衝擊著英、法等老牌帝國的殖民體系,美國則用宣傳手段極力鼓吹反殖民主義,與此同時各殖民地的民族運動也是風起雲湧:這一時期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獲得了越來越多的自主權並開始向獨立國家發展;中國、印度、越南、古巴等地爆發了民族運動;希臘、塞爾維亞、保加利亞、羅馬尼亞等巴爾幹國家脫離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統治;仍處於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統治下的阿拉伯人也發動了起義;猶太人的復國主義也是在這一時期興起的......
從1844年起「民族主義」一詞就開始在社會文本中頻頻出現。作為一種社會思潮的民族主義是指以民族為符號與動力的、有統一意識形態的社會及政治文化運動。從19世紀中期以來民族主義就開始逐漸成為歐洲最主要的社會思潮之一。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自由、平等、民主、自決、解放、科學、人權、主權等現代理念為旗幟的、反對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以爭取民族獨立為目標的民族主義運動幾乎是伴隨著工業化、近現代化在世界範圍內發展到了高潮。
總之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俄國所面臨的形勢就是:一方面國內矛盾日益尖銳化,另一方面世界範圍內的民族運動對國內各民族也造成了衝擊。這一時期俄國的民族主義思潮最大的特點就是:俄羅斯族的民族主義和少數民族的民族主義幾乎是同步發展的。事實上在被稱為「民族監獄」的沙俄有相當一部分少數民族地區的精英分子都期盼能建立獨立的民族國家。日俄戰爭期間日本就充分利用了俄國內部的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日本的特工天才明石元二郎在俄國國內、國外廣泛同沙皇政府的反對派接觸。
1904年10月在明石元二郎的牽線搭橋下俄國自由黨、俄國革命社會黨、芬蘭憲法黨、波蘭國民黨、波蘭社會黨、亞美尼亞黨、格奧爾基黨等沙皇政府反對黨派的代表在巴黎召開聯合大會。會後俄國各地就不斷爆發反抗沙皇政府的鬥爭。日俄戰爭中前線俄軍的連連失利進一步刺激了俄國的國內矛盾。1905年1月22日聖彼得堡的民眾聚集起來向沙皇發出了要求停止戰爭、增加工資等訴求的請願活動,然而當請願隊伍向冬宮廣場進發時遭到了沙皇軍警的槍擊,導致1000多人被打死、數千人受傷。
這一流血事件迅速在俄國全境造成了連鎖反應:整個1905年革命者製造的恐怖襲擊導致223人喪生,而之後的1906年和1907年這種局面並未得到扭轉:1907年因暴力事件而死的人已增長到1231人。沙皇政府以嚴厲鎮壓作為反制手段,甚至在國內設立戰地法庭來對付反叛者。1907年到1909年共有26000人受審,其中5086人被判處死刑。沙皇政府的嚴厲鎮壓不僅無助於解決問題,反而使國內矛盾進一步尖銳化。到了1914年沙皇俄國已然是千瘡百孔內憂外患。
然而沙皇政府竟在這樣的局面下介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沙皇政府試圖以對外戰爭轉移國內民眾的視線,事與願違的是這進一步刺激了國內矛盾。僅僅在1915年俄軍就損失了200萬人,傷亡人數甚至大大超過了戰前俄國的常備軍總數。人力方面的損失還在可承受範圍內,然而空前巨大的物資消耗已是俄國所不能承受之重。防守裡加的俄國第5集團軍全部12萬人中有1萬人是沒任何武器的,俄軍20%的炮彈依賴於進口卻依然無法滿足前線作戰部隊的需求。
到了1917年1月底首都彼得格勒只剩10天的麵粉儲備,肉類已完全斷貨,工廠也因為缺乏燃料和電力而不得不停產。1917年1月22日彼得格勒一地就有15萬工人罷工,到了2月全俄範圍內的罷工者達到70萬人。3月彼得格勒已完全陷入到罷工、示威、暴動的狂潮中。3月12日早晨奉命鎮壓示威活動的禁衛軍沃倫團教導隊拒絕執行命令並調轉槍口打死了隊長。反叛就此如雪崩一般勢不可擋:當天共有6萬首都駐軍造反,他們和暴動的工人一起殺死軍官和警察、逮捕將軍和大臣。
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在這一狂潮中宣布退位,由皇太子或皇弟繼位的設想也失敗了。延續300多年羅曼諾夫王朝就此終結,俄國形成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和蘇維埃政權並立的局面。從1917年3月到11月之間這段時期是兩個政權的鬥爭時期。1917年11月7日(俄歷10月25日)布爾什維克黨發動的十月革命推翻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建立了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簡稱蘇俄)。由沙皇政權和臨時政府的殘部組成的白軍勢力隨後與新生的蘇俄政權展開了長達近五年的內戰。
過去沙皇俄國在向烏克蘭、高加索、西伯利亞、中亞等地擴張的過程中發展成為了一個多民族國家。十月革命後俄國境內各民族紛紛建立自己的獨立國家或自治共和國:像波蘭、芬蘭這樣的國家後來就維持了自己的獨立地位,而烏克蘭、白俄羅斯、喬治亞、亞美尼亞、亞塞拜然等地則建立了蘇維埃政權。在與白軍和外國幹涉軍的戰爭中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與烏克蘭、白俄羅斯、高加索等地的蘇維埃政權並肩作戰。內戰勝利後蘇俄政權就需要協調與這些少數民族地區蘇維埃政權的關係。
當時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巴不得俄國像奧斯曼帝國那樣分割成一個個民族國家。作為革命導師列寧針對於此寫了《我們綱領中的民族問題》、《關於民族問題的批評意見》、《論民族自決權》、《關於自決問題的爭論總結》、《民族和殖民地問題提綱初稿》等文章。列寧在這些文章中系統闡述了自己的民族理念:原沙俄帝國境內的各民族可以實行自治,但應當聯合形成統一的蘇維埃大家庭。列寧希望用這種方式改變沙俄時代民族關係緊張的狀態。
國內戰爭結束之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開始,各蘇維埃共和國的共產黨為統一進行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就提出了聯合問題。1922年8月聯共(布)中央成立了由史達林主持的專門委員會,提出各蘇維埃共和國以自治共和國身份加入俄羅斯聯邦的方案。這一方案遭到了喬治亞領導人的反對,最終列寧建議各蘇維埃共和國按平等自願原則一起加入蘇維埃共和國聯盟。1922年12月30日俄羅斯聯邦、烏克蘭、白俄羅斯、南高加索聯邦組成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簡稱蘇聯)。
由此可見蘇聯並不是自己主動把自己分成若干個加盟共和國:十月革命後烏克蘭、白俄羅斯等地實際上已和波蘭、芬蘭一樣形成了獨立國家,後來烏克蘭、白俄羅斯等地又加入了蘇聯,而波蘭、芬蘭則維持了獨立地位,就此看來是各加盟共和國的聯合才組成了蘇聯這個國家。不過這只是針對俄羅斯聯邦、烏克蘭、白俄羅斯、南高加索聯邦這四個最初的加盟共和國而言,然而蘇聯後來可是有15個加盟共和國啊,那麼其他加盟共和國又是怎麼來的呢?
蘇聯的行政區劃制度中有一點在全世界範圍內都極為罕見獨特:加盟共和國之下有自治共和國,邊疆區或州之下有民族自治區。這是蘇聯根據本國領土廣袤、民族眾多的國情所制定的。1924年蘇聯在中亞地區按民族進行劃界。1873年沙俄徵服了位於中亞的布哈拉汗國和希瓦汗國。之後俄國統治者在名義上仍保留著這兩個汗國,可實際上這兩個汗國的一切權力已轉移到俄國當局手中。1920年蘇俄紅軍推翻了當地可汗的統治,隨即在當地成立了花剌子模蘇維埃人民共和國。
在1924年的劃界工作中花剌子模蘇維埃人民共和國的領土被拆分為烏茲別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兩個加盟共和國。1925年烏茲別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正式加入蘇聯。1929年10月16日隸屬於烏茲別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塔吉克自治共和國升級成為塔吉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同年12月5日正式加入蘇聯。這時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還是隸屬於俄羅斯聯邦的自治共和國,直到1936年蘇聯再次對中亞地區的領土按民族屬性進行劃界時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才由自治共和國升級成為加盟共和國。
蘇聯在中亞的民族劃界工作也對高加索地區產生了一定影響:1936年蘇聯在重新進行民族識別工作後按民族自決原則將外高加索蘇維埃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分為喬治亞、亞美尼亞、亞塞拜然三個加盟共和國。至此蘇聯一共有俄羅斯聯邦、烏克蘭、白俄羅斯、喬治亞、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11個加盟共和國。沙皇政權崩潰後波羅的海沿岸的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三國也和芬蘭、波蘭一樣成為了獨立國家。
1920年波蘭對新生的蘇俄政權宣戰並佔據了烏克蘭和白俄羅斯西部地區,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在與波蘭的戰爭後與周圍的愛沙尼亞、拉脫維亞、芬蘭、立陶宛籤訂了和平條約,由此蘇聯正式承認了這些原屬沙皇俄國的地區的獨立。蘇波戰爭後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喪失了寇松線以西的西烏克蘭、西白俄羅斯、波羅的海西部沿岸及芬蘭以東的大片土地的主權。芬蘭獨立後仍有相當一部分芬蘭族人生活在蘇聯境內。1923年到1940年期間蘇聯在芬蘭族聚居的卡累利阿地區成立有卡累利阿自治共和國。
然而這時的卡累利阿並非蘇聯的加盟共和國,而是作為蘇聯加盟共和國之一的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管轄下的一個自治共和國。1939年9月1日納粹德國閃擊波蘭,大約半個月後蘇聯以保護波蘭境內的烏克蘭人和白俄羅斯人為名出兵佔領波蘭東部地區。到了這年10月蘇聯又以芬蘭國界距離列寧格勒過近為由提出領土置換,然而遭到了芬蘭方面的拒絕,蘇芬戰爭隨即爆發。芬蘭方面擔心戰爭長期化會給自身帶來巨大破壞,最終雙方於1940年3月12日媾和。
戰後芬蘭將整個卡累利阿地峽連同維普裡城、維普裡灣、拉多加湖西北岸、馬爾卡日爾維以東領土、雷巴奇和斯來特尼半島的一部分以及芬蘭灣中的一些島嶼割讓給蘇聯。1940年3月31日蘇聯將從芬蘭得到的領土劃歸卡累利阿,同時卡累利阿自治共和國正式升級成為卡累利阿-芬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由此正式升級成為加盟共和國。1940年6月30萬蘇聯紅軍進入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三國境內扶植起親蘇政權,隨後三國以加盟共和國的身份加入蘇聯。
同年6月26日蘇聯照會羅馬尼亞政府:要求將比薩拉比亞、北布科維納兩地移交給蘇聯。6月30日蘇聯出兵佔領了這兩地。這年8月2日蘇聯最高蘇維埃通過決議:將北布科維納併入烏克蘭加盟共和國,而比薩拉比亞則成立摩爾達維亞加盟共和國(後更名為摩爾多瓦)。至此蘇聯已有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摩爾達維亞、喬治亞、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卡累利阿、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16個加盟共和國。
1956年7月16日卡累利阿的加盟共和國地位被取消,重新成為俄羅斯聯邦之下的一個自治共和國,此後直到蘇聯解體加盟共和國數量始終保持為15個。蘇聯解體後這15個加盟共和國全部成為獨立成為主權國家。從蘇聯各加盟共和國的形成過程可以看出:絕大多數加盟共和國是作為獨立國家加入蘇聯的,而不是由蘇聯劃分出來的,不過蘇聯確實有進行過加盟共和國的劃界工作。從沙皇時代到蘇聯時代各民族之間經歷了漫長複雜的遷徙過程,這為蘇聯加盟共和國之間的劃界工作造成了不小的麻煩。
漫長複雜的民族遷徙過程造成各民族聚居生活的地區彼此之間犬牙交錯的狀態:如今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之間所爭議的納卡地區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例子。歷史上亞美尼亞人和亞塞拜然人都曾控制過這一地區,由此形成了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兩族在當地混居的狀態。1936年蘇聯將外高加索蘇維埃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拆分為喬治亞、亞美尼亞、亞塞拜然三個加盟共和國時把納卡地區劃歸亞塞拜然,然而當地80%以上人口卻是亞美尼亞人。
1988年納卡州蘇維埃通過要求加入亞美尼亞的決議,亞美尼亞方面也同意接管,亞塞拜然方面則堅決反對。蘇聯解體後納卡州宣布成立獨立的「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共和國」。隨後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圍繞這一地區的歸屬問題爆發戰爭。這場戰爭造成約3萬人喪生。截至1993年亞美尼亞人控制了納卡和周邊20%的地區。後來在俄羅斯的倡議下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成立由12國組成的明斯克小組,俄羅斯、美國和法國為主席國。1994年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在明斯克小組的斡旋下達成停火協議。
儘管兩國達成了停火協議,然而關於納卡地區的歸屬問題並沒達成一致。亞塞拜然堅持納卡為本國領土一部分,然而該地區實際上是由亞美尼亞人掌控的。國際上並沒承認納卡共和國是獨立的主權國家,亞美尼亞在官方層面也並不承認納卡共和國,但私下一直為其提供武器、資金等各類支持。1994年停火後納卡地區經常爆發小規模衝突。到了2016年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兩國在納卡地區爆發了自1994年以來的最大規模戰爭「四月戰爭」。這次持續四天的戰爭造成至少200人死亡。
最終雙方在俄羅斯的斡旋下達成停火。今年7月兩國再次爆發衝突並造成至少16人死亡。9月27日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在納卡地區再次爆發新一輪衝突。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圍繞納卡地區的衝突只是蘇聯加盟共和國劃界問題導致的諸多衝突中的一個縮影:中亞的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三國交界地帶各自都有一部分被對方國土所包圍的飛地。迄今為止塔吉克斯坦與吉爾吉斯斯坦有近40%的國界尚存爭議,塔吉克斯坦與烏茲別克斯坦之間也有20%的邊界線尚未劃定。
如今三國士兵仍時不時會爆發邊界衝突,有時甚至是當地村民圍繞耕地、水源、道路等問題發生的爭執也可能上升為國與國之間的流血衝突。在蘇聯時代這些矛盾都是可以化解的,因為那時各加盟共和國同屬蘇聯:穿越各加盟共和國的道路就相當於我國的跨省道路,耕地和水源也都同屬於一個大國,吉爾吉斯人、塔吉克人、烏茲別克人、亞美尼亞人、亞塞拜然人、喬治亞人都是蘇聯人。然而蘇聯解體後加盟共和國成為了獨立的主權國家,於是所有問題幾乎是在一夜之間全都變成了國際問題。